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成都工业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创办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学校曾先后12次更名,历经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直属国家电子工业部,1987年起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电子工业厅主管,2000年调整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陈毅元帅曾于1916-1918年在我校染织专业学习。江泽民同志曾视察过我校,并亲笔为学校七十五周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培养优秀人才”。学校现为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学校,获得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单位资格,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和“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科技园为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入围首批四川省高校创新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牵头组建并当选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四川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校地合作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加入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及“一带一路”工学院联盟并当选为常务理事单位,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厅委共建”院校,获得“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建校一百余年来,学校从未间断过办学,始终秉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学校严格按照合格本科标准和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新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本科教学,进一步凝练并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倾尽绵薄之力。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四个校区,普通全日制学生集中在郫都校区和宜宾校区学习。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晏济元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实训中心/工厂,有33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12700人。学校共有教职工987人,其中专任教师644人,副高以上高级职称教师32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02人;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青年千人计划”教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50余人次。“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3个专业获批四川省第二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项目立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等数学》《机械制造技术》《形势与政策》《管理学》5门获批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生特质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 模式的电子技术创新综合实践》4门获批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另有10门课程获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立项。学校以《转型发展,产教“五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题的教改项目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40亿元;图书馆藏书264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13万册,建有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基于万兆主干网的校园网,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在四川省高校校园网建设检查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3个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模具、电加工、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和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建有50个建制实验室,其中14个实验室为与英特尔成都公司等校外单位共同建设的“产学研用”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物联信息技术与应用、电工电子),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学校校内还建有“工程素质训练中心”“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及与企业、学术机构、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105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宏明双新、仕兰、宁江机床)。学校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我校“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校内建设真实工程环境的训练中心的研究成果在其他高校得到了推广应用。学生在各项全国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几十项,2013年我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冠军,荣获“高教社杯”,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3个全国一等奖,2019、2020年连续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学校广泛开展了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多名师生赴海外和港台地区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交换学习。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培养了十届近千名双文凭毕业生。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以严谨的治学、稳定的教学秩序、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学校长期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Intel公司、长虹、九洲、华为、京东方、TCL、格力电器、重庆平伟、迈普、上海莫仕、富士康、五粮液等知名企业合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左右,是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百年办学积淀,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和“卓越创新”的价值追求,以质量和特色为立校之本,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成都工业学院 2021-02-01
成都东软学院
成都东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开展高职专科教育;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东软学院,成为四川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5年通过新建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评估;2016年成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单位。 学校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学校现有9个教学系部,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是四川省第一批有专业在一本招生的民办高校。共设置了20个本科专业,以工学为主,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4个学科门类。 学校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IT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实施TOPCARES-CDIO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近三年累计2480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4%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进入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院校名列,并获得国家紧缺型(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成都数字娱乐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软件名城(成都)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等多项称号。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建设。学校连续三年在省级“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整体评价中位于全省第一;学校现有本科专业中,有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学校2014年获得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连续两年被华西都市报等主流媒体评选为“四川省十大教育品牌”,并被赋予“影响中国西部的教育品牌”称号。 学校坚持产学研合作育人,初步构建“八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产学合作取得初步成效。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8个,与东软、ARM、SONY、INFOR、力方国际、其卡通等公司及高校共建实验实训室12个,与东软睿道共建睿鼎实践教学平台;与北京其卡通共建原创动画制作中心;与东软网络安全事业部共建了“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所”。学校主要参与制作的动画电影《神秘世界历险记4》票房超1亿元,52集动画TV剧《疯了!桂宝2》上线半年超8亿点击量。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著作权成果转化已超过330万元。学校开发的“体育艺术年度报表系统”获得教育部优秀改革成果奖。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于2005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简称 SOVO),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先后成为全国民办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示范高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省级众创空间、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苗圃)和成都创新地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目前已与澳大利亚亚莫纳什大学及阿德莱德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近60所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圣何塞大学教育集团联合成立了成都东软学院圣何塞研究院,聘请45名美国专家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并在美国设立了硅谷校区。学校是四川省最早招收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的民办高校。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不断向深化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发扬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显著IT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成都东软学院 2021-02-01
景德镇学院
景德镇学院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一所公办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确定了把学院建成一所“合格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 学院占地面积1006.2亩,校舍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8.6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00余万册,有中外文期刊1200种,电子图书21万种,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678万元。有实验实训中心12个,共117个实验室,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8个。 学院现有在校生10300余人,教职工622人,其中专任教师46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228人(其中教授7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257人(其中博士23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和省级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艺术大师、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46人。 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了以文学、理学为基础,以工学为主干,以艺术设计和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了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个、省级高校首届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提升项目2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近几年来,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163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电脑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屡创佳绩。 学院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学术科研水平。学院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江西省特色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获批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组建项目;“江西省陶瓷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基地”项目获批江西省科技厅第二批江西省软科学培育研究基地;“女性现代陶艺创新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梅花草属系统学研究”、“中国亚热带地区三种古老植物比较谱系地理学研究”。参与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开放研究项目“依托种质资源库的植物DNA条形码研究,主持“梅花草属(Parnassia L.)的分子条形码”专项。获批了“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城市环境监测系统研究”产学研项目和“华木莲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科学前沿项目两个重大项目。承担“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重大专项,编制景德镇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浮梁县休闲农业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生态旅游景观设计等; 学院依托景德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为平台,开展陶瓷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383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8篇,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67篇;课题立项23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省级课题立项166项;出版专著、教材共109部;获得省、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项。 办学40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6万余人,成为景德镇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景德镇市中小学中,80%以上的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由学校培养。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艺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其中国家级大师20余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90余名。 学院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兴校”的指导思想,本着“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围绕建设一所合格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目标,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共图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景德镇学院 2021-02-01
河南工学院
河南工学院始建于1975年,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位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豫北工业名城——新乡市。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名,占地面积1127亩,校舍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馆藏适用纸质图书176万余册,电子图书20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余元,拥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1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和雄厚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着“对接产业、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学科建设思路,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五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63个本、专科专业,省部级以上特色(示范、名牌等)专业23个。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专任教师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300余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78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全过程、多平台、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 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学校荣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种技能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600余人次。据统计,在毕业5年以上的学生中,在企业的技术研发、质量检验、管理等重要岗位上工作的达91.4%;全校32个工科专业毕业5年以上的学生拥有专利4000多项。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学校与新乡市联建的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开放创新、自主创新,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河南省4大班子领导亲临中心考察。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德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知名高校或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理念,促进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秉承“厚德、精技、求实、创新”的校训,弘扬“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向地方和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培养了7万多名高素质人才,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就业好、好就业”成了一张亮丽名片,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荣获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河南省文明学校。面对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面临新任务,学校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紧紧抓住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难得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总体目标,按照“开放办学、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彰显品牌”的发展思路,科学定位,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3月)
河南工学院 2021-02-01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原隶属文化部,最初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此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划转北京市,国家对学院实行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体制。 学院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先生,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杜长胜等先后任校(院)长。学院的校训是“德艺双馨,继往开来”。学院目前设有京剧系、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国际文化交流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附中等12个教学单位,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14个本科专业和27个专业方向。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京剧表演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也是国家和北京市两级特色专业。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教师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近年来,学院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的原则,先后引进了傅谨、谢柏梁、张火丁等特聘教授及学科带头人和其他高层次人才,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来院任教,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和著名艺术家为学术和创作带头人,新老结合、院内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结合的师资队伍。截至2018年4月,在272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4%,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日趋优化。 以艺术实践、创作、科研推动教学建设,是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8项,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有4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经历,有10名北京市“长城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等特殊人才,北京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级教学名师8位,北京市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项目30余项。2006年以来,学院共取得各类科研立项1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5项,国家级课题六项,国家重大课题一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87余部。其中《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2013年学院获批“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2016年获批“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级单位”。学院创作改编的《白蛇传》、《对花枪》、《岳云》、《杜十娘》、《张协状元》、《悲惨世界》、《红色娘子军》、《还魂三叠》、《长征组歌》、《梅兰霓裳》等大量优秀作品,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全国优秀剧目奖、国际戏剧协会(ITI)音乐戏剧奖等奖项。 学院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6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万余名戏曲专门人才,涌现出刘秀荣、谢锐青、杨秋玲、钱浩梁、张春孝、侯正仁、李光、孙岳、朱秉谦、刘长瑜、叶少兰、李长春、冯志孝、关雅浓、王梦云、李朝贵、李维康、耿其昌、刘琪、沈健瑾、张曼玲、黄孝慈、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袁慧琴、王蓉蓉、周龙、张火丁、郭跃进、杜镇杰、李宏图、李军等一大批艺术家。1996年至今,学院先后承办了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为21世纪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作出了特殊贡献。中国戏曲学院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人才的摇篮”。 学院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使命,与世界几十所大学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2009年11月,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同建立了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培养了各国留学生千余名,多次参加各类国际艺术节演出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截至2018年4月,学院在校学生2572人,其中包括,全日制本科生2064人,研究生288人,继续教育学生220人。最近三年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5.26%。 学院总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拥有大、小剧场、影视制作中心、录音棚、体育馆等教学实践实习场所。截至2017年底,学院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723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28.6553万册,电子图书190.64GB,同时,学院建成了稳定、安全、高效的校园网络,为教学手段的更新和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向未来,学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贯彻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国戏曲高级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文化信息交流与传播中心”建设,为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国戏曲学院 2021-02-01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始建于1956年,几经变迁、数易校名,196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农学院。学校占地面积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15个二级学院(教学部):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基础教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有教职员工7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24人,教授74人,副教授196人。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8300余人,其中研究生610余人,本科生6140余人,高职生1170余人,继续教育类学生4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28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农学、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6个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北京市大学科技园、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基地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7个北京市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生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等一系列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得北京市级(省部级)以上奖励260余项,其中一等奖40余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学校多次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授予“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 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 学校紧密围绕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级涉农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4项。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其中主持(第一完成单位)1项。我校依托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主持研究并形成的“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采纳,目前发展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学校坚持“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学校创建实施了“政产学研推”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模式,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1+1+X”科技培训工程,通过开展“百名专家兴百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双百对接”活动,推广和转化农业技术和成果380项,帮助京郊70个村镇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6000余人次。学校被授予“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集体”“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为我校题词:“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一五”期间,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20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学院开展了本科“3+1”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与美国、荷兰的涉农类公司企业开展了专科生“2+1”研修项目。学校积极承办和参与第四届国际板栗学术会、动物福利国际会议、欢庆国际诺鲁孜节暨中塔友谊杏树移栽仪式、中德都市农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重要活动,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当前,全体“北农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努力进取,正在为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北京农学院 2021-02-01
首钢工学院
首钢工学院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分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理工类本科高等院校。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钢工学院。学院以工为主,以冶金、机电、建筑、环保专业为特色,涵盖理工、经、管,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1999年后,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学院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办学重点从本科教育转向高等职业教育,以学前教育、护理、机电、环保、计算机、经管专业为特色,以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开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实践。学院面向社会统一招生,为国家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下设护理与学前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媒体艺术学院、冶金安全环保学院、管理学院、基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七个二级学院;拥有北京西部最大的实习实训场地,以及设施先进的教学楼、网管中心和图书馆,配套设施完善的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和餐厅。教学设施完备,学习环境良好,办学基本条件在北京市属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在各类高校云集的首都北京,首钢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达到99%以上,保持北京地区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作为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坚持“立足首钢,面向京西,服务首都”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首都经济发展和首钢转型发展需要服务。学校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6号联系电话: 010-59805803(招生办),010-59805808(招生办) 010-59805996(学院办公室),010-59805686(继续教育学院) 邮政编码:100144学校网址:www.sgit.edu.cn 学校就业:1、就业率:99.71%2、国内升学率:12.38%3、就业单位北京卫星制造厂(航天五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航天一院)、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航天三院)、航天二院201、203所、北京航天时代激光导航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航天九院)、航天三院33所、地铁一分公司、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禹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中车北京南口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首钢冶研院)、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商电灯有限公司、首钢京唐公司、首钢迁钢公司、首钢环境公司、首钢园区服务公司、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电信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石景山电信局、北京轻舟世纪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银河长兴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高德软件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新兴建设开司发总公司、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上海大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首钢工学院 2021-02-01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是一所以高素质舞蹈人才培养、高水平舞蹈理论研究和作品创作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北京舞蹈学校,始建于1954 年,是新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北京舞蹈学院,隶属于文化部,2000 年划转北京市人民政府。学校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学府,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全面的舞蹈知名院校,被誉为“舞蹈家摇篮”。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现设有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国际标准舞系、音乐剧系、创意学院(下设编导系、现代舞系、艺术设计系)、人文学院(下设舞蹈学系、艺术传播系、公共基础部)、教育学院,与研究生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继续教育学院、舞蹈考级院、青年舞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等教学机构,共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近60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400人(本科生1300余人、研究生近200人、附中学生800余人),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学生约5000余人,舞蹈考级院每年在海内外培训舞蹈考级师资5万余人,有近50万学生参加舞蹈等级考试。 建校60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以“遵道崇德,天地人和,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校训为引领,以“坚持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坚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坚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为工作目标,以引领和推动中国舞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 学校基本定位:教学研究型舞蹈高等学府。 服务定位:立足首都,服务全国,面向国际,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文化建设。 功能定位:舞蹈人才培养基地,舞蹈学术研究基地,舞蹈作品创作基地,舞蹈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舞蹈文化艺术智库。 学科定位:重点发展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推进舞台科艺、艺术管理、媒体科技与舞蹈人体科学等相关学科建设,努力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舞蹈文化人才。重点是培养舞蹈表演、编创精英人才和舞蹈教育、研究高级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 2021-02-01
上海立达学院
上海立达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区,占地面积500余亩。设有传媒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护理学院、信息学院、基础与外语学院,开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财务管理、会计学、国际商务等本科专业和护理、艺术设计等专科专业共计30个,形成了以艺术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本专科在校生7700余人。学校具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四季碧草如茵,湖光树影,鸟语花香,被教育部学信网评为“全国大学生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高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拥有一支由国际顶尖的学者、精英组成的国际导师团队。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近百所高校进行 “本硕直通”、“专硕直通”联合培养,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提高升学就业竞争力。并且成为联合国人口基金“一带一路”青年领导力培训项目基地,2019年获得招收国际留学生资格。便利的条件和个性化服务构成学校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成为学生多元化外向型发展的优质平台。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立己达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秉持“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创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和外延。曾多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17-2018年度获得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依托北方国际大学联盟的集团化办学优势,共享联盟内20所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现有专任教师430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235人;建设了10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24个校外实践基地,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建有海外教学基地,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了高端化的文体及生活设施,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6万余册,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符合国际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以及体育馆、健身中心,五星级标准的学生公寓,餐厅等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与生活条件。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开展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层次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曾在上海市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介绍经验,办学成果受到上海市教委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近2万名,近四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超过98%,在上海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面向新时代,学校将继续推进“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战略,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努力建设学科优势突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民办大学。
上海立达学院 2021-02-01
上海兴伟学院
兴伟学院是一所小规模、高质量、非营利、“以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中国式博雅学院,致力于培养能更好地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下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具有创新型思维和广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发现并勇敢实践自己的梦想。在兴伟,有风景如画的校园,有导师的悉心聆听引导,更有一群志同道合、一起自由寻找梦想的学生。因为有这样的温暖的、一直给予支持的“兴伟家庭”,学生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挫折中不断学习。从招聘教授到选择课程,学生们通过参加八个委员会来自自主管理学校。我们相信把管理学校的权利和自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们用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思考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成长、生活。经过兴伟的生活,学生们会成为胸怀大志、追求梦想、赋有创新精神、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乐于奉献社会的人。
上海兴伟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4 55 56
  • ...
  • 260 2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