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比亚迪迪空间】共筑产教融合新平台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与天津迪空间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2025年3月27日,比亚迪迪空间微信号以《共筑产教融合新平台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与天津迪空间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 类高校。 天津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热情关怀和有力支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曾先后亲临学校视察。长期以来,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占地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建筑面积83.6万平方米。学校校园环境整洁,景色优美,被誉为花园式学校,每年4月中旬的海棠季吸引上万市民前来参观。学校卫津路校区有两座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北洋园校区有一座4.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两校区馆藏书刊总量近300万册,另有多种音像资料、微缩资料1.45万种,电子数据库86个。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万平方米建设,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北洋园校区传承了厚重典雅的北洋元素风貌,同时充满和谐、智慧的现代气息。 现有教职工4727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92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21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2人,“973”首席科学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2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8人,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教职工846人,教授779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159人,其中本科生17724人,硕士研究生11410人,博士研究生4025人。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优先”、“质量第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实施综合培养,不断加强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起了适应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7种(参编2种);并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2017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8.59%。 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现有64个本科专业,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共有25个一级学科参评,进入A类学科数达到14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A+ 档、4个学科进入A档(2%-5%)、9个学科进入A-档(5%-10%)。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相比,进入前5%的学科数增加3个,进入前10%的学科数增加8个。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3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由我校牵头培育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7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2个天津市国际合作基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2017 年,学校科研成果日益显现,4 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 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 项成果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6 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6 项专利获天津市专利奖。2017年,科研经费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实到科技经费总量26.7亿元,获批重点研发计划15 项,排名全国高校前列;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5 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68 项。人文社会科学逐渐发展壮大,社科项目立项数量提升、研究领域多元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 项,4 家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据2017年中信所发布数据, 2016年度我校SCI收录论文3095篇, EI收录论文3617篇;据学校图书馆数据,2017年我校SCI收录论文数3531篇。学校科技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与省、市、区新签订科技合作协议4个, 新增校企联合研发机构10个,目前已建立校企联合研发机构66个。加强区校科技深度合作,大力推进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滨海工业研究院、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和山东研究院等异地研究院建设,切实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天津大学建校122年来,为祖国培养了20余万名高层次人才,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数学家秦汾,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无数先贤,“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姚树人,香港实业家荣智健等均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法学家赵天麟、桥梁专家茅以升、机械学家刘仙洲、化工专家侯德榜、水利学家张含英、物理学家张国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校友中有“两院”院士60余位,大学校长50余位。建国以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数百名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大学校友在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成功“会师”: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李兴钢(国家体育场 ——“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赵小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等十余位领军人物均为天津大学毕业生。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各类留学生3046人,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上42个国家和地区的210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公司签署协议。在海外成立了3所孔子学院,分别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和法国尼斯大学孔子学院。 在世纪之初,学校制订了面向新世纪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并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 2021-02-01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校训,经60年砥砺奋进,现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药科大学。 学校规模宏大条件完备。拥有广州(大学城、赤岗、宝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共占地近5300亩,建筑总面积764337平方米;校本部位于钟灵毓秀、学府林立的广州大学城。设有19个学院(部)、2 家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2.1万余人。 学校学科优势特色突出。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药学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居全国并列第21位、省内并列第2位。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包括1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拥有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医药教育体系完整。是全国药学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44个,包括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3个国家特色专业,中药学、临床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0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4门。建有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示范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子基地、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学生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创行团队获2017年创行世界杯中国站总冠军,成为首获该冠军的医药类高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和 “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建校以来共培养了9万多名高素质医药及相关行业毕业生,在广东省600多家医药企业中,由校友创办或担任高管的超过1/3。 学校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建有科技部“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教育部“糖脂代谢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43 个,建立了完备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其中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尤为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复方贞术调脂胶囊”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17项。近5年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1项,包括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何梁何利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参与研发81个新药产品与技术,产生效益近千亿元。 学校师资队伍素质较为雄厚。现有教职工161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81.0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45.3%,共有博士硕士生导师297人。拥有双聘院士 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1人、珠江学者4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 国家级和省级培养对象20人、全国及南粤优秀教师20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5个等。 学校对外合作交流频繁。先后与4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交流关系。目前各类在校留学生400多人,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学校承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第23届中日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等,主办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整合药学高峰论坛等,学校专家主持香山会议、双清论坛等,牵头成立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整合药学联盟,学校学术、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当前,广东药科大学正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药科大学为目标,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南方药学教育高地、区域医药创新高地和广东大健康产业服务高地而努力奋斗。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01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药学学府。学校总占地面积143.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4.9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区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9万平方米;铁西校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南校区(本溪高新区)占地面积12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3万平方米。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无涯学院、社科与文体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亦弘商学院11个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2558名(博士469、硕士2089)、本科生8151名、成人函授生5085名。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在1170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696名,其中教授123名,副教授237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召集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9人,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人,获辽宁省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攀登学者6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0人。 学校始终以医药及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突出药学学科优势、坚持药学教育主线,适度拓展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药为主,跨医、工、理、管、经5个学科门类11个专业类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共设置21个本科专业,5个成人本专科专业。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6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5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5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8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0名省级教学名师。获得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是国家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的院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药剂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获批辽宁省“双一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药学、中药学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学校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2018年3月ESI最新发布的数据,学校进入全国百强,排名第95位;在全球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排名1677位,进入世界前0.29%。3个学科稳定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药学与毒理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世界排名80位、国内第4位,是辽宁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我校6名教授再次入选2017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领域排名全国第一。我校主办的《亚洲药物制剂科学》(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简称AJPS)学术期刊,被SCIE数据库收录,是国内第一本被SCIE收录的药剂学学术期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和《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也已成为国家药学类核心期刊。 学校始终坚持“以药学为特色,注重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鼓励学科交叉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兼顾基础研究”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科研方向,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成果推广三大科技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建有涵盖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完整技术链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工程技术中心58个,其中,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1个,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发改委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学校立足前沿科学和产业技术需求,深入开展协同协作、联合攻关,在多相脂质体、粉体学、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脑科学研究、“配体包埋式”主动靶向纳米粒等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其中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在《自然》杂志子刊上发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向省内外医药企业转让新药证书137项,其中一类新药10个,为国家及区域医药行业、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科研人才的有效供给。牵头成立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省内成员单位近100家。本溪药物研究院先后接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专家和留学生的交流访问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际一些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8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新时期,沈阳药科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面向大健康领域,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药科大学发展目标,明确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职能,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及红色基因、红色传统为文化传承,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沈阳药科大学洋溢着更加自信的新气象、奋力实现新作为! (更新于2018年4月)
沈阳药科大学 2021-02-01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00年以来,实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覆盖,已4次获得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最高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年一届)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及江苏省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1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20029人,其中本专科生11179人、研究生8323人、留学生462人;在职教职工190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2人。学校荟萃了医药领域众多知名专家,走出了10位院士和一大批药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81人次。 学校致力于建设以“药学+X”为牵引、“新药科”和“大药学”为特征,医药、农药、兽药融合发展,面向世界一流的“现代药学学科体系2.0”。现有16个院部,31个本科专业(类),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药学),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获评A+。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龙头学科药学和中药学继续保持优势,均取得优异成绩。2025年1月,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生态学、免疫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11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位列全球第13位(万分之0.955),亚洲高校第1位。在2024-2025US 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全球第4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学科排行中,学校药物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位。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共有4个学科上榜,其中药学学科排名国内第1位,成为“冠军学科”。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提升新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建有“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创新平台,实现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领域科研平台的全覆盖,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学术合作关系。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朝着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为谱写全民健康新篇章不懈奋斗。
中国药科大学 2021-02-01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4个学科获评B+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学科获评B类学科。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涵盖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已建成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市级精品课程,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1支市级教学团队、2支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 学校现有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职人员培养基地、天津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天津市首批新媒体建设示范校。学校定期出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博览》、《数学教育学报》、《中等数学》、《政治思想史》和《经济社会史评论》等9种期刊。全日制本科生2185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62人,博士研究生326人,各级各类留学生2482人。教职工2324人,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拥有高级职称633人,具有博士学位751人。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积淀深厚,注重新型智库建设,主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努力发展自然科学学科,建设综合性大学。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了以“课上课下、工作队伍、项目育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五个一体化为基础的育人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大学、机构或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首批国家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承办四所孔子学院,多次获得“先进孔子学院”和“示范孔子学院”称号,并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承办校”。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集体和个人荣誉近百项。 学校践行“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培育“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和“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校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和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争创“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水平、学科实力和管理效能”国内一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2-01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以南开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基础,并从华北、东北地区高校汇聚一批经济学、管理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组建起来的。原名为河北财经学院,1969年10月1日划归天津市领导,更名为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5月1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沧桑砺洗,春华秋实,历经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天财人的努力奋斗,学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成为天津市市属重点大学和我国北方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渤海之滨,校园内绿树掩映、湖光潋滟,建筑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谐相融、优雅宜人。校本部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25号,并设有马场道校区。学校现占地近1400亩,建筑总面积约54万平方米,包括藏书150余万册的数字化逸夫图书馆,18万平方米的教学楼群和16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公寓城等。 学校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我国最早设立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和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统计学、企业管理等硕士点的院校之一。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可以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或方向;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国语言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九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专业或方向,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开设有49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42人,教授、副教授人数占教师总数44%。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评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评委、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学校聘请了二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客座、兼职教授和礼聘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欧元之父蒙代尔博士,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博士等国际著名的经济学专家都曾作为客座教授来我校讲学。 学校拥有一支很强的科学研究队伍,尤其在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处于学科前沿,一些专家教授在国内本学科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0余人、研究生近3000人。学校把“培养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确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将“宽口径、厚基础”同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多个优秀学生集体获国家级、市级表彰;曾连续16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学生曾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天津赛区)、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曾获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第一名。学校女篮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八连冠,十届总冠军,2016年有两名球员入选中国奥运女篮,并参加里约奥运会,开创了大学生球员入选国家队新历史,2017年有一名队员再次入选国家队。学校定向越野队屡次在国内各重要赛事中夺冠,并代表国家队出征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定向运动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学生积极参与志愿、公益事业,在达沃斯论坛、融洽会、大运会等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学校已有3000余名学生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我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第二位女大学生均出自我校,截至目前,已有11位同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学校着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我国最早拥有与国外合作举办学历教育并授予美国MBA学位资格的院校之一;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项目资格。学校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在国内高校首创开设了四年制“中国经济通商”本科专业,并从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教学涵盖学士、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教育。是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学历生奖学金项目、中欧人文交流专项学分生奖学金项目培养院校,承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冬季汉语强化项目培训工作。同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合作关系。是英国公认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首批在我国设立的两个“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中心”之一,被授予白金级教育机构;此外,还开设有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合作项目精算师、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等专业方向,国际执业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学校在英国、美国开设孔子学院,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能源金融)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严谨的校风学风。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合格毕业生。广大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优良的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一大批杰出的校友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领军人物,从而使我校的育人品牌得到社会公认。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与之相对应,招生生源质量屡创历史新高,在多数省、区、市新生录取分数线远远超过当地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形成了招生就业“入口”和“出口”的良性循环。 学校今后将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使命,主动有效地为国家和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建成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8年9月5日更新
天津财经大学 2021-02-01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原名天津商学院,由国家商业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创建。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商业大学。学校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光荣道409号,占地面积近1340亩,建筑面积近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6亿元。图书馆现有中外文藏书214.55万册,每年订阅中外文报刊1140种(册),中外文数据库99个,电子图书508.55万册。学校在校生2.27万余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合作学院、艺术学院、高职与继续教育学院14个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3个教学部。现有59个本科专业(方向),67个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以及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资格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具有鲜明的商科特色。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冷链物流、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现有7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天津市高校智库,另建有多个校级研究院、所、中心。学校坚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商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建立起了“意识、知识、能力、体验”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16门。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8个专业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2个专业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金融学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天津市“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学校建有“国际酒店管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旅游及饭店业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商业大学-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10个,天津市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个,天津市A级(优秀)高校众创空间1个。近年获市级教学名师奖11人,市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1个。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72名,其中正高级148名,副高级287名;具有博士学位者447名,硕士学位者448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一层次人选9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5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团队1个、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现有兼职博导19名,合作博导11名。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美国东密西根大学等学校开展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酒店管理(中美合作)专业被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14-2015年、2017-2018年中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育经世之商才,授致用之术业”的办学理念,以“笃学 弘毅 明德 济世”为校训,立足区域性、应用型、商科特色的办学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建设商科特色鲜明、对接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截止时间为2020年3月)
天津商业大学 2021-02-01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城建大学是天津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天津大学第四分校,依托天津大学开办本科教育;1979年,更名为天津大学建筑分校,1987年,更名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3年,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1998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2007年,学校被批准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城市科学,培育建设人才”为办学宗旨,秉承“依托行业,强化特色,质量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践行“重德重能、善学善建”的校训精神,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已经培养了5.6万余名适任敬业的优秀毕业生。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有14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全日制在校生16718人,其中本科生15526人,硕士研究生980人,留学生165人,预科生47人。设有5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2个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和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6个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认证)。拥有3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精品课程12门,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年均就业率90%以上。 学科特色鲜明,科研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校有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经济、城市文化7大学科群,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4个工程硕士领域。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个天津市一流(培育)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5项;年均科技经费5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8项;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9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等科技平台18个;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明专利授权129件。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实现了零的突破。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显著增加。学校现有教职工1207人,其中专任教师846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405人。教师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天津市“千人计划”人选13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2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5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3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0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拥有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9支天津市教学团队。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与14个国家的31所院校及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与7所国外大学开展了12个合作办学项目,包括1个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其中与丹麦VIA大学合作举办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已招生四届。长短期留学生累积达500余名,生源国达22个。邀请国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100余人次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天津市“千人计划”外国专家2人、获批天津市外专引智项目56项,被评为“天津市外专引智示范单位”。支持80余名教师出国交流。向教育部申请与波兰比亚威斯托克工业大学和克拉科夫工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联合兄弟院校共建巴基斯坦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和谐。学校占地面积61.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6亿元。图书馆及资料室共有纸质图书134.17万册,纸质期刊963种,电子图书183.64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9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平台85个,试用库54个,本地数据量45T。校园网用户为15561人、5个出口、总带宽6Gbps。敷设无线信息点4000余个,校园无线网覆盖了教学办公的主要楼宇及学生宿舍。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校园绿化率达41%;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校园环境文明有序、和谐稳定。 学校以服务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为己任,面向城建领域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立足城建、紧贴行业、德能并举、培养适任敬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 未来,天津城建大学将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努力向建设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目标奋进。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2-01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重要共识创建,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合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承载着国家“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为中俄战略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人才培养学校以高精尖为教育发展方向,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学校远期办学规模为5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学校从2017年起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从2018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采用中文、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国内本科招生录取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631综合评价”模式。考生被录取后,将在莫斯科大学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同步注册,同时获得两校学籍。本科生教育按照国家规定和办学协议颁发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历学位证书和莫斯科大学毕业证书(含学位)。研究生教育实施莫斯科大学培养方案,颁发莫斯科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证书。办学特色学校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学生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学标准,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要求。依托莫斯科大学学科优势根基,培养学生扎实厚重的理论基础,将使学生在未来学术发展中逐渐显露优势。课程采用小班教学,中英俄授课。研究讨论式教学将更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学校致力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掌握俄语、精通专业、通晓中俄两国国情文化,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专门人才。学科专业 学校依托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学科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科技产业集群特点,服务于中俄文化教育科技合作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科学布局。学校目前设置5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专业/方向、2个博士专业,现有国际生的比例超过10%,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校园环境学校位于龙岗区大运新城国际大学园路1号,占地3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校园规划以保留校园内部现状山体绿地为核心布局,同时在现状山体绿地西侧形成以前广场、中心广场、人工湖组成的景观中心轴。主楼与莫斯科大学主楼造型非常相似,高达156米,共21层,其顶端的五角星被誉为“深北莫之星”。学校教学生活条件优越,配有3栋教学楼、2栋实验楼、6栋学生宿舍,可容纳5000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学生宿舍楼设有公共自习阅览室、储物室及洗衣房,本科生宿舍为4人间,研究生宿舍为2人间,独立卫浴。学校就餐便利、选择多样,可充分满足中、西式各种口味的需求,同时配套有书吧、咖啡吧、小型超市、自动售卖机、快递柜、学生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及机构,校警务室和医务室均为24小时值班,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及安全保障。学校建有标准400米跑道及田径赛场、标准室内游泳池、室内外篮球场及学生活动中心,可满足学生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学校毗邻大运中心,亦有机会参与各项专业体育活动。发展历程2014年5月20日在中俄两国元首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见证下,中俄两国教育主管部门签订谅解备忘录,支持莫斯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在深圳合作举办大学2014年8月1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在深圳签署《合作举办大学协议》2014年9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在北京正式签订《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关于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协议》2016年5月6日学校举行奠基典礼,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受邀出席2016年10月2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17年9月13日学校举办首届开学典礼,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普京总统分别为学校开学典礼致贺辞,中俄两国副总理刘延东和戈罗杰茨共同出席典礼2019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强调:加快推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2019年7月23日迁入位于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的新校园,开启办学新篇章2019年9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总理在圣彼得堡签署《中俄总理第二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再次明确:加快推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2019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就学校内涵发展等具体问题做出指示。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188 18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