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并举办中职、高职专科教育。 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以务实、创新而著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恪守为民办学的公益性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实用性为特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走“本科立校,依法治校,优质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学校实施“适合教育、全人教育、有效教育、实用教育”的育人理念,全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全心造就高素质人才。 学校艰苦创业,不懈努力,设置理工、文法、财经、艺术、外语、管理、医药等学科门类百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工2000余名,学校馆藏图书200余万册,实验实训室百余个,学生公寓等设施齐全,校园网络先进快捷。 学校拥有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以具有国内外名牌高校学术背景的博士和正、副教授为主体,以“双师型”人才为骨干,其中有数十名国家级、市级专家和教学名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另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法、德、西、葡、日等语种的外教。兼任教师队伍多为来自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行业、产业部门的工程师、企业家、技术专家。师资多样化的组合为教育教学带来了鲜明的特色和可靠的保障。 学校十分重视实用性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学校建立了社会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教育发展、3D打印技术等多个校级、市级研究院所和基地,在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教师论著和科研成果不断获得全国性和省市级奖项。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教育与职业培训、管理咨询、技术转让和志愿服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学校注重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先后同5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选派各专业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并聘请合作院校教授来校讲学。学校自2013年起与世界50强名校英国华威大学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硕士教育项目。2015年学校在欧洲圣马力诺建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孔子学院。每年学校为来华留学生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全外文课程。 学校努力培养大批城镇化进程亟需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并积极造就一批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服务等领域的高水平精英人才。学校注重结合市场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注重学生实用能力培养,注重环境育人、以文化人。学校以教育的高质量赢得了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毕业生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著称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在98%以上,在高校中名列前茅,并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社会新星。 今天的北京城市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北城人正意气风发走向辉煌的未来!
北京城市学院 2021-02-01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外国语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河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制的本科外国语大学,学院以“办产业中的专业,学专业里的外语”为原则设置专业,以“以专业公司化服务外包”为原则建设专业,以让同学们成为“专业知识强、职业技能精、中文底蕴厚、就业砝码足的准职业人”为培养目标,通过学院首创“倒插柳”式教学法的培养,实现了学生所学与用人单位所需相一致。 河北外国语学院是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基地,是河北省人民政府确立的首批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之一,是国家援非工作的外语人才供应基地、是河北省中东欧语言人才培养基地;是省教育厅、省外办、省外专局确定的河北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基地,是省外国专家局确立的“河北省引智工作站”,是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多语种翻译选拔基地;是西柏坡讲解员外语训练基地,是新华网评选出的“中国社会影响力就业典型高校”。 学校目前设有20个二级学院,开设:英语、法语、德语、韩语、俄语、日语、泰语、阿拉伯语、黑山语、印地语、捷克语、波兰语、豪萨语、希腊语、印尼语、丹麦语、波斯语、蒙古语、越南语、祖鲁语、瑞典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高棉语、芬兰语、马来语、阿菲利康语、立陶宛语、匈牙利语、乌尔都语、葡萄牙语、马其顿语、菲律宾语、泰米尔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约鲁巴语、土耳其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斯洛伐克语、荷兰语、斯瓦西里语、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拉脱维亚语、爱沙尼亚语、塞茨瓦纳语、罗马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对外汉语等56个语种126个本、专科专业。本科语种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专科语种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其中中东欧语种已覆盖中东欧16国所有官方语言,是全国高校中东欧语种最全的外国语大学。目前,学校已形成文、经、管、教、艺、医、工、理8大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河外面向全国招生,详见各省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学生毕业由我院颁发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证书。 学校有从各行各业聘请1300名“专家型”职业人担任专业课导师,有来自30个国家的103名外籍专家,覆盖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葡萄牙语、泰语、越南语、韩语、蒙古语、豪萨语、波斯语、斯瓦西里语、印地语、印尼语、波兰语、瑞典语、孟加拉语、希腊语等48个语种。学院首创的“语言自然学习法”能让零起点外语学习者四个月即可与外国人流利的交流,已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2011年,国家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我校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实验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先后承担教育部科研项目20项,河北省科研项目26项;获教育部奖励9项,省级奖励42项,其中河北省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国家级核心论文72篇,国家级非核心论文131篇,省级论文362篇,出版著作75部,翻译作品332篇。 为实现外向性国际化大学的办学目标,我校已与美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立陶宛、捷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57个国家的204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其中包括13个中东欧国家的17所著名大学,覆盖了中东欧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学校有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70余个,合作的形式有:交换生、专接本、本升硕、本科双学位、大学预科等。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河北省唯一一个中美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我校也是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在中国设立的唯一一个俄语预科中心。我校每年约170余名优秀学生可获得国外大学颁发的全额奖学金、半额奖学金、成绩奖学金等各类奖励或享受留学国家的国民待遇等,通过河外出国留学费用只有中介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目前,已有620名同学出国留学。 2015年我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首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基地,为了做好国家中东欧项目相关语言人才的培养工作,我校选派了75名学生到中东欧合作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强化培训,开设了“中东欧16国语言培训班”,聘请了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立陶宛、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合作大学的17名外教来我校教学,现有300多名学生参加学习。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河外自2014年起,在新华社、新华网年度大国教育之声盘点中,连续三年以网友投票第一名成绩,荣获“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中国社会影响力就业典型高校”。孙建忠校长荣获“社会影响力教育杰出人物”,是河北省高校中唯一一所连续三年获得新华网奖项的高校。在河北日报社举办“河北高校口碑榜大调查”中,我校凭借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脱颖而出,荣膺全省本科高校口碑榜前三甲,全省民办本科高校第一名。 2016年,我校董事长、校长孙建忠教授被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全国“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全国获此殊荣的48名高校校长中有18位是国家985、211院校的校长,4位是国家院士。河北外国语学院校长孙建忠教授是河北省高校中唯一一位获此荣誉的民办大学校长。同年4月,孙校长被河北省政府聘为全省68名文史研究馆馆员之一, 同时还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张庆伟省长亲自为孙建忠校长颁发聘任证书。 2017年5月,校长孙建忠教授被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北省年度劳模爱心公益明星”两项荣誉称号,全省获得“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有192名,获得“河北省年度劳模爱心公益明星”仅有6人,孙建忠校长是全省同时获得此两项荣誉的唯一大学校长。 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98万册,中外文期刊263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20余万种,并引入在中国知网,师生在校园里可通过校园有线或无线网络随时访问图书资源。班班都是多媒体教室、班班都是红外语音室。拥有数字化视听语音室20个、微机1300台,校园电视台能同时接收转播各语种的外文电视节目。每一个语种都建有我校在全国首创的语言情景教学实训室,每个专业都有对口的专业教学实训室。 学院的“龙凤计划岗”工程,通过“西点式”军事化管理,让95%以上的同学都能在校接受组织能力和干部能力的锻炼。 目前,我校参与集体式大型翻译志愿活动达227次,累计7万余人次。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连续6届的中国吴桥杂技节、中国石洽会、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 2016年6月,我校应省政府要求选派了75名留学中东欧的同学回国为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暨河北省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做志愿翻译。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校110名同学活跃在各个场馆。9月25日,首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从我校选拔了20名同学担任翻译志愿者,全程服务会议80余天。26日,我校25名同学为第二十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做翻译服务。 2016年11月,在全校范围内选拔84名志愿者为石家庄国际投资合作洽谈会做会议服务工作。2017年5月18日,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在廊坊举行,河北外国语学院的志愿翻译团队全程为“经济贸易洽谈会国外高端人才项目引进暨签约发布会”作同声传译,受到主办方和与会外国专家的点赞!当前,河外正在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做好志愿服务准备。 学校12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8.54%,就业率达100%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96.5%,对口就业率达到76.62%,5万余名毕业生遍布全国26个省126个城市。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4316人,出国留学2015人,出国就业1197人,就业国家达103个,其中19名同学为中外元首担任过随行翻译。毕业生中,6-10万元的15846人,10万元以上的13453人,年薪在45万以上的毕业生有270人。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四多”现象,即:出国留学的多、出国就业的多、进入外企的多、工资挣得多。河外近两万名毕业生遍布世界91个国家,包括非洲所有国家、南美洲2/3的国家、中东1/3的国家。在河北,在全国,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河外学子活跃的身影,他们正在成为推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促进国际交流和人类进步的有生力量。 由我校发起成立的河北省校企就业促进会,会员单位已达471家。促进会已与省工商联41家直属商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在订单培养、岗位实习实践、专业项目共建、科研成果开发利用、学生就业等方面与各商会和会员单位进行深入合作。如目前已与中国路桥、中国核工业(英语),河北建工集团、中国水电(西班牙语、工程造价),葛洲坝安哥拉有限公司,川铁国际,中铁二十局(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中国石油、中铁七局(法语),沈阳宝马汽车、河北德亚商贸(德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护理),金马影视(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河北省地矿局(工程测量与监理、建筑工程技术),河北太行国宾馆、中国大酒店(涉外酒店管理)、河北玛雅影视(动漫制作技术),河北华恒信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河北源达证券、中国建设银行、广发证券、兴业银行(会计、金融与证券)等公司开展了定向培养。 为了方便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建设了的“河北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现已入驻企业17家。学校还每年出资100万元,设立了专项创业基金,支持同学们创业;为提高同学们创业的成功率,学校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进校园,传授创业经验,规避创业风险。 学校现在每年都有近3000人获得国家的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4000、3000、2000元不等。2007年以来,学校有50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1162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012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金,总金额达2700多万元。
河北外国语学院 2021-02-01
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95年,2004年独立设置为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5月升格本科并更名为广州工商学院。 学院现有广州花都和佛山三水两个校区。地处广东“三大经济圈”之一的“广佛肇”经济圈内,地理位置优越,教学设施齐全,办学资源丰富。校园总面积1,390亩,校舍建筑面积506,368㎡。设有12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310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84万册,电子图书68万册;建有标准田径场、大型体育馆、各类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活动场所。 学院设有13个教学单位(9系3部1院),招生专业35个,其中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12个,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际贸易学、物流管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会计、市场营销为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领域,2016年9月,成立广州工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院立足珠江三角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契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设置、调整专业,面向全国11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052人,其中本科生13,695人,专科生8,357人。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拥有专任教师97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共3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9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 学院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和谐办学、科学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以质立校、以生为本、突出特色、崇尚创新”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产学研综合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连续10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授予“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民办)竞争力10强单位”称号;2017年10月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8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单位。 学院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大力推进“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的活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截至2017年12月,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838项,其中集体获全国比赛组织项目15项,全国比赛金奖、一等奖42项,获“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等省级一等奖94项。学校团委荣获2016-2017年度“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践行五进立德树人》项目获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本科组)一等奖,《德学、五进引领下的学生督查队》获2017年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成果特等奖。
广州工商学院 2021-02-01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始建于1997年,是经教育部批准,以实施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西南高教区。学校占地面积近千亩,自然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较高。学校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设备先进,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应俱全。学校建有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门类齐全,且电子图书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完善。学校是“中国就业影响力典型高校”、“星级安全校园”、“中国社会组织评估5A级单位”、“全国就业质量建设示范高校”、“对口支援西藏职业教育单位”、“河北省人社厅省级示范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多次被《中国青年报》、《河北电视台》等各大媒体予以专题报道。学校融合工、管、经、文、艺等学科门类,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现有建筑与设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软件学院7个学院。2020年学校安排了28个社会亟需的本科专业和8个特色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应用型教育特色鲜明。一方面,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校企共育人才,实现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河北世纪建筑材料设备检验有限公司、中科恒运股份有限公司、新龙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得以在企业一线锻炼,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学校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历年来的“挑战杯”“学创杯”“品茗杯”等全国知名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旨在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学校设有运动社团、器乐社团、电竞社团等各类专业学生社团,各类文化艺术节、舞会、cosplay动漫展等定期举办。新时代下,学校正在秉承“专家治校、名师执教,依法办学、特色办学”的办学治校方针和“修德凝道”的校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深化各项教育事业的改革,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为服务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2021-02-01
兰州文理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50年创立的甘肃教育学院和1985年创办的甘肃联合大学,2012年甘肃省艺术学校并入。2015年被列为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三千里丝绸之路,八千年华夏文明,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独特丰厚的资源和巨大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与时并进,为甘肃经济社会建设,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特别是2013年升本以来,学校主动服务甘肃文化大省建设,聚焦文化传媒旅游艺术四大方向转型发展,已经成功转型为一所服务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为区域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特别在文化传媒旅游和艺术四大方向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彰显出明显的学科发展优势。 学校现有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媒体学院、传媒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社会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艺术职业学院(甘肃省艺术学校)等15个教学单位。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旅游管理、投资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25个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等8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文化传媒内容类、文化传媒技术类、文化传媒教育类和文化传媒经管类四大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以文学、艺术学和工学为支撑,文、理、艺术、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1000人。设有甘肃省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目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中塔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设在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8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2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59人。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外引内培结合,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人才;聘请国家一级编导、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书画家、著名作家、戏剧“梅花奖”得主等6位行业领军人才为驻校专家,聘请了46位各行业、各学科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担任特聘教授;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赴美、英、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访学和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坚持借力借势开放发展战略,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建设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香港大公国际传媒学院、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塔吉克斯坦国立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领域合作,与甘肃各市州、新疆哈密市等地市开展战略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面向未来,兰州文理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甘肃、面向西部,辐射中亚”的服务定位,坚持“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着力提升学校“文化、旅游、传媒和艺术”四大方向产出的市场占有率、业界话语权、政府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坚持“对标追赶、转型提升,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略,致力于为区域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技素养、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懂专业、精实务、能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高素质应用型文化、旅游、传媒、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培训基地,甘肃地方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研究创新和传承传播平台,区域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库和服务中心而努力奋斗。
兰州文理学院 2021-02-01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0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1617.1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1010.1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640人;有13个二级学院,53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10个,高职高专专业43个。学校有专任教师47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6人(正高职称44人),占专任教师39.16%;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24人(博士14人),占专任教师47.16%;博士生导师1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45%和31%。近年来,学校获得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重点专业7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学校被确定为广西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承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48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自治区级以上科研立项91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6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9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25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2016年被自治区教育厅列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2016年8月,学校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并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实现了实质性合作办学。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6年9月)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2021-02-01
牡丹江医学院
风光旖旎的镜泊湖,拥抱着美丽的牡丹江,滋养着黑龙江省东南部这座风调雨顺、人杰地灵的城市。牡丹江医学院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就镶嵌在这座城市的西北部,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学校概况 牡丹江医学院创建于1946年,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校名,是集研究生、本科生、继续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型应用大学。学校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校拥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教学医院、85所教学实践基地。图书馆藏书丰富,投入2000万元,建成覆盖全校的有线无线网络和5G网络,学校出口总带宽6G。拥有先进的科研平台,为本科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专业设置 学校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涵盖21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制药工程四个专业列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学影像学专业是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专业在黑龙江省列为本科一表招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二级学科30个。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340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高级职称人员723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1%,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45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86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和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25人,省领军人才梯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等7个。招生批次 招生范围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批次分为本科提前批(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本科一批、本科一批B(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本科二批、本科二批合作办学、少数民族预科、专升本、对口升学(三校生),共八个批次。国际交流 学校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菲律宾法蒂玛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按专业实施分段式“三早”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临床实验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人文教育,培育大学精神。就业举措 学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力关怀与扶助,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就业咨询服务常态化,定期举办就业招聘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岗位对接,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创造最有利条件。在部分地区,牡医培养的学生因为踏实、勤奋、实践能力强而成为一种人才品牌,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牡丹江医学院 2021-02-01
湖北文理学院
【学校概况】 湖北文理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地处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校园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66-1978年,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在此设立;1998年3月,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2000年7月,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是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 【办学思想】 坚持综合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扎根襄阳、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内涵建设、实力提升、特色彰显为事业发展主线,大力推进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等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 开设本科专业5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5000多人。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专业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4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9个。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校企(地)深度融合、科教有机结合、全员协作配合的人才协同培养特色日益凸显,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渐成特色,年度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近300项。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机械工程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科科研】 拥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15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8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有力支撑医学学科快速发展。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210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42项。年度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授权专利数量居全省高校十强。 【师资队伍】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8个,现有教职工1524人,专任教师964人;其中教授118人、副教授303人,博士学位教师269人、硕士学位教师524人;有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聘任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和本校聘任的专职硕士生导师共180余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等荣誉(客座)教授150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校园文化】大力弘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校训精神和“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运动校园建设。“到诸葛亮读书的地方上大学”、“像诸葛亮一样读书去”、“新一代卧龙出山”等特色语系感召着青年学生求学、探知、成长。“隆中诸葛读书工程”、“周末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格桑花”援藏支教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是高校系统唯一入选首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单位。 【开放办学】坚持与地方共生共荣,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襄阳市及所辖县(市、区)建立有密切的校地合作关系,各类合作项目有效实施。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积极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对口支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0多所大学建立有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哈佛、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交流学习,中外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师生出国(境)培训游学已成常态。 【发展目标】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下,湖北文理学院人抢抓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一主两副多极”重大发展战略和襄阳“一极两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振奋精神,担当作为,撸起袖子加油干,致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向着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湖北文理学院 2021-02-01
牡丹江师范学院
教书育人,薪火长传。牡丹江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高校。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具有硕士、学士两级学位授权体系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学校始终秉承本科师范教育50年的办学传统,坚持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举、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并进,践行“崇德尚学、厚积薄发”的校训精神,遵循“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现有20个二级学院,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创新科研团队1个、省级科普基地3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各1个。学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34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3个。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农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其中国家特色建设专业1个(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化学、物理学、生物技术和体育教育),3个校级一流培育专业(音乐学、翻译、数学与应用数学)。积淀深厚,师资优良。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花园式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125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8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21人,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11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学生16000余人。学校依托中国抗联研究中心、中国绥芬河自贸区高端智库、渤海文化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依托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农林鼠害重点实验室、食用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北方药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努力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依托黑龙江省语言文字馆、牡丹江流域历史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基础教育教材陈列馆等科普场馆,努力打造黑龙江省科普基地。内涵强校,成果丰硕。学校积极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实施“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五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塑造“以师为荣、以师为本、两代师表”的师范文化,针对本科一批次招生专业设立卓越实验班,固定教室、独立编班,全程定制培养。开展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爱心课堂等教师教育特色品牌活动,彰显师范生培养特色。学校积极推进新师范、新文科、新商科、新工科建设,成立了自贸区学院和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努力探索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学校着眼创新发展,把推动创新与深化教育改革有机结合,现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门、省级大学生文学创作基地1个、省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校充分发挥在渤海文化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保护、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等方面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和“五色文化”研学基地。学校紧紧围绕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挥对外商贸人才培养、功能材料研发、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物和化工制药、食用菌开发等优势,近五来,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及教育部科研课题等1030项,共有86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有220余篇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中俄人文交流项目院校,拥有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俄语中心、HSK考试中心等国家级国际交流平台。学校的国际友好合作院校达到82所,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波兰等国高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并与国外10余所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是省级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励精图治,载誉前行。建校以来,学校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经济建设人才的任务,共培养各类毕业生十万余人,为基础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师资和行业应用型人才,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育人,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共有3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学校多次被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学联、黑龙江省授予“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2-01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桃花源里的城市”——湖南省常德市。学校始于1958年创办的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原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常德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03年更为现名,先后汇集了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常德教育学院、常德市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常德艺术学校各自学科专业优势,至今已有62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学校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2017年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被确认为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2018年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湖南省平安高校”“湖南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高校”。2020年起,学校调入湖南省本科一批录取高校。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28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1.5万余㎡,教学用房面积28.4万余㎡,实验室面积9.5万余㎡。拥有充足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文献资料。目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1亿元,总台套数为33832台,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8857.57万元、台套数333台;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39.7万余册,电子图书211万余种。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16个教学院、1个独立学院,6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农、史、法、经、管、教、艺十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40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69人,教授143人、博士336人,正高比13.38%、博士比31.43%,正高比、博士比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拥有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人选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120余人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和科研团队8个,拥有国家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近五年来,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5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教师教学水平大幅提升,近五年来,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33项次,其中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现已建成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等6项次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国”字号专业,以及生物科学、学前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0余项次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特色专业等“省”字号专业。已建成了优质课程300余门,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其他“省”字号课程21门。学校平台基地充足,独立获批国家大学生文化教育基地、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国家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水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5个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平台,拥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和“水产高效健康生产”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水生动物重要疫病分子免疫技术”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水产生物资源与环境生态”等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等7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水产院士工作站、水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知识产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省级示范实验室等其他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90余个。学校秉承“科研促教学”的宗旨,科研水平显著增强。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94项。学校科研经费迅猛增长,经费总量达到4亿多元,年师均科研经费达8.10万元。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700余篇,其中SCI、SSCI、EI、CSSCI、CSCD收录近1000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93部。先后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国际铂金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0件,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软件制作权700余件,制定标准12件。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富有特色,成绩突出。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居湖南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并被湖南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称号,多次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经验《湖南文理学院: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编的《教育体制改革简报》,上升为国家经验。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与美、英、德、日、澳及“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世界500强高校9所,是全省涉外办学项目最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坚持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遴选高水平博士作为“科创助理”派驻20个市直部门,服务政府决策;选派300多名教授博士组建29个专家团队,开启“教授博士沅澧行”活动,为200多家本土企业上门送技术,送服务,开创了高校服务地方新模式。先后与常德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紧紧围绕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当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先后与中车汽车集团等500多家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先后接受委托项目900余项,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亿余元,解决了企业多项技术难题。经过六十二年的发展,学校凝练了“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形成了“尚善尚知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风。目前,学校正朝着建设“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国内一流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稳步前行。(2020年7月17日)
湖南文理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6 217 218
  • ...
  • 271 27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