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利用激光点云辅助的可量测全景影像生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激光点云辅助的可量测全景影像生成方法,包括:步骤 1,将全景影像进行 虚拟成像获得多幅框幅式影像;步骤 2,选取初始点对,并初始化各框幅式影像的外方位元素;步骤 3, 以初始点对中所有激光点到对应框幅式影像上的投影误差的和最小为条件方程,调整外方位元素初始值, 获得精确的外方位元素值;步骤 4,构建激光点云的空间索引,在空间索引中选取以曝光中心为球心的 球形邻域,球形邻域内激光点云即全景影像的邻域点云;步骤 5,计算邻域点云中各激光点的法向量, 获得邻域点云的特征;步骤 6,将邻域点云的深度和特征投影到全景影像。采用本发明生产的可量测全 景影像具有较高精度,可广泛运用于测量领域及资产调查。 
武汉大学 2021-04-13
利用转炉 LT 灰制备氧化铁红(α-Fe 2 O 3 )
LT 灰中主要含有铁氧化物(磁铁矿与赤铁矿)和硅酸盐(铁橄榄石和钙铁辉石、透辉石),它们物性差异较大,比磁化率在不同量级,利用其物性差异通过强磁场将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等杂质分离,实现氧化铁的富集与提取。提取后的氧化物再经过低温改性,即可制备α-Fe 2 O 3 产品。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新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和顾敏院士领导下的未来光学国际实验室宣布,首次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machine-learninginversedesign)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vectorialholography)的新概念。 据介绍,这项发明是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提供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求设计可精准且迅速地产生一个或多个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有望应用在超宽带全息显示、超安全信息加密以及超容量光存储、超精确粒子操控等各个领域。 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18日凌晨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该杂志为《科学》(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是一个涵盖所有学术领域的开放性、综合性科学刊物。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在介质中传播的同时伴随着电磁和磁场的振荡,被称为光的矢量特性。基于光波的横波特性,光的振荡通常被限制在与其传播方向垂直的二维平面上。近些年,研究发现光的振荡可打破传统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干涉产生纵向光振荡,即形成第三维光矢量。 在物理学上,通过求解三维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正向得到一个三维矢量光场分布,但其不可控。一直以来,精确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其需要十分复杂的反求设计,超出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边界。 顾敏院士指导的科研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率先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可精确地控制三维全息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任意三维矢量状态。 “通过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新科技,我们首次实现了三维矢量光的操控,并将机器学习的算法延伸到光学全息中去,”顾敏院士说,“这样的操控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每个三维矢量光携带的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因而消除了传统二维偏振光的束缚。” 文章第一作者任浩然博士(目前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从事洪堡博士后研究)说:“机器学习在光学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证明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可有效地、快速地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达到接近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光场调控的效率。” 这项发明还为光学全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首次在全息中证明光的三维矢量状态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载体,实现信息的编码和复用。顾敏院士说:“这项发明作为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不仅为下一代超宽带、超大容量、超快速并行处理的光学全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加深理解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粒子操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该项工作得到了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实验室以及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力支持。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提高食用菌基质利用率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基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食用菌基质利用率的处理方法。本发明通过将化学试剂溶液均匀喷洒在木质纤维素上,经密实化制粒后,进行堆置反应,得到木质纤维素物料;再将木质纤维素物料与其他辅料混合制成食用菌基质,用于食用菌栽培。本发明通过添加化学试剂,再结合密实化制粒处理,通过破坏木质纤维原料内部复杂的木质纤维素结构显著提高了木质纤维素物料的酶消化率,使得食用菌菌丝更容易侵入木质纤维素。本发明进一步优化了密实化制粒处理的密度和堆置时间之间的协同关系,提高了食用菌基质物理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基质的利用率,最终显著提升了食用菌的产量及其生物学效率。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 种利用乙醇还原制备多面体纳米钯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乙醇还原制备多面体纳米钯材料的方法,采用简易加热装置,在常压环境中以水为主体溶剂,添加少量乙醇作为助溶剂和还原剂,在 65-80℃温度条件下一步合成多面体纳米钯材料,以表面活性剂-大分子复合体系为软模板,低温合成多面体形貌纳米钯材料。本发明是一种方便且比较环保的技术,工艺条件温和,无需复杂设备,操作简单,不需要高温和有毒有机相为溶剂或助剂,制得的多面体纳米钯材料产率高,多面体形貌产率为 83~94%,且颗粒尺寸范围在 10~35nm 之间,尺寸分布集中,可以进行大量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稻米糊粉(白糠)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集成
稻米糊粉是大米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副产物,主要包含稻米糊粉层和亚稻米糊粉层,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素含量是精白米的数倍到几十倍不等,是十分优良的食品原料及配料。稳定化加工后价格 0.6-1 万元/吨,开发成产品则利润更高,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稻米糊粉层中的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在碾米过程中极易激活,产生脂肪酸败现象,这是限制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富含糊粉层的米糠未被有效分离,与米糠一起以 0.2 万元/吨左右的低价出售用作饲料,未充分发挥其附加值,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本项目针对传统稳定化方法处理稻米糊粉层得到产品货架期短、食味品质差、成本高等缺点,通过差异化分级、梯度瞬时灭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成功解决了稻米糊粉的稳定化问题,并成功挖掘其高值化商业卖点,将其作为功能性配料开发了代餐食品、固体饮料、烘焙以及面制品等系列产品。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稻米附加值,促进大米加工企业创利增收,延伸稻米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大学 2021-04-11
蚬类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增效技术
蚬类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又因其有通乳、明 目、去湿毒等功效,可为中药药材。目前,除鲜食外,我国对蚬类产品的开发利用主要以鲜冻产品和干货产品为主,深加工领域并不很成熟,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该技术是以蚬类水产品为资源,开发天然调味核心基料。基于生物酶解与热反应等系列技术,制备富含风味增强肽的高档湖鲜调味产品,在去腥的同时保留 鲜味,有效提升食品的湖鲜特征香气和醇厚感。 该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方便食品调料包、汤包、火腿肠、 罐头等多种产品。目前,湖鲜味调味食品主要以鱼、虾、蟹等为原料,蚬类风味较为少见。江苏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有 10 万亩高邮湖野生水产品基 地,具有丰富的蚬类资源;拥有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万吨级冷链物流中心,为 实现天然湖鲜调味食品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技术项目的实施是提升调味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重大突破,可提高水产副产 品的附加值,大大缩短我国调味品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我国食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江南大学 2021-04-11
白酒丢糟及农产秸杆的生物质能转化研究
成果描述:本项目通过对白酒丢糟、秸秆废弃物的有效降解利用,进行了特定性状微生物育种研究,开发了白酒丢糟和农产秸秆从降解糖化到无灭菌连续酒精发酵的工艺路线,提出了农产秸秆和酿酒蒸馏废水混合物高效沼气发酵工艺,实现白酒丢糟及秸秆废弃物向燃料酒精、沼气等可再生生物能源的转化,可以促使传统白酒产业形成更为合理的资源-产物-资源生态酿酒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减排和传统酿酒企业综合效益的整体提高。对于解决大量白酒丢糟、秸秆资源的浪费,促进酿酒生态产业的形成、生物能源生产原料的拓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前景分析:本项目成果的推广实施对象为中国传统白酒生产及酒精生产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白酒生产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大都拥有酒精生产车间或合作酒精生产厂,不必经过巨额的设备投资,很容易通过技术改造将燃料酒精的生产融入原有的生产体系,而丢糟的大量排放和粮食的大量消耗,是大中型白酒企业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也自然成为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实施对象。目前已有白酒企业表达愿意参与共同合作开发的意向,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可观。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1)系统性地探讨并建立了白酒丢糟和农产秸秆从降解糖化到无灭菌连续酒精发酵的完整工艺,国内外未见报道。 (2)建立了农产秸秆和酿酒蒸馏废水混合物高效沼气发酵工艺,属国内领先技术, (3)建立了白酒丢糟及农产秸秆废弃物先降解发酵生产乙醇,然后再将废渣废液转化为沼气的梯级能源转化体系,属国际先进技术。 年产300吨,年销售收入300万元。
四川大学 2021-04-11
3000吨/年高新能低成本磷酸铁锂生产线
成果描述:针对磷酸铁锂锂电正极材料存在的不足和制约磷酸铁锂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本项目通过基于混合溶剂的液相合成方法,利用定向分子组装技术,结合独特的煅烧工艺构建了具有三维(3D)导电网络结构的正极材料,从而制备出具有独特晶体结构、良好导电性、高离子迁移速率和高振实密度的新型改性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同时通过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实现了生产工艺的低成本、无污染。市场前景分析: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源、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以及储能领域中有着极大的市场前景。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达到了以下技术目标: (1)基于混合溶剂的液相法制备工艺的设计,解决现有工艺存在的材料批次间一致性差的不足,实现批次间材料克容量变化<2%; (2)构建3D导电网络,从而解决制约LiFePO4大规模应用的重大技术难题—材料导电性差的缺陷,将材料的电导率提高到10-2Scm-1; (3)将压烧技术引入LiFePO4制备工艺,结合二次造粒粒径控制技术得到尺寸均一的亚微米颗粒,将材料振实密度提高到1.2gcm-3; (4)以本项目研制的LiFePO4作为正极材料并采用改进工艺装配的锂离子电池将达到如下性能指标: ⅰ 0.1C比容量≥160mAhg-1,1C比容量≥140mAhg-1; ⅱ 循环充放电3000次,常温放电容量高于80%; ⅲ 支持常温50C以上倍率放电,-20℃环境支持20C以上倍率放电,-20℃环境放电容量不低于常温放电容量的80%。 (5)创新反应溶剂和反应副产物的循环回收利用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低排放和原子经济性,与现有同类材料比较,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四川大学 2021-04-11
旋转锥式生物质闪速热解能液化装置
本装置采用以旋转锥反应器为核心的闪速热解技术,可最大限度地生产生物质油。该技术能以连续的工艺将低品位的生物质(锯末、稻壳、秸杆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易储存、易运输、能量密度高且具有商业价值的生物质油,同时产生的副产品还有中热值的可燃气和少量的炭。生物质油可以直接用于现有的锅炉燃烧,更重要的一步通过加氢处理和沸石合成技术将生物质油改质为热值较高的烃类燃料,合成为生物质汽油或生物质柴油。该技术为生物质及有机废弃物的有效清洁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生物质油除了能量的应用外,也可作为化工工业的重要原料,经GC-MS分析,证明含有数十种有机化合物,它们经过深加工可以制取染料、农药、医药、香料、树脂和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例如生物质油中的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即香草醛),广泛用于定香剂、变味剂和调合剂的重要原料。它是一种天然香料,所以价格十分昂贵。因此,生物质闪速热解转化的生物质油作为绿色化工产品的生产原料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技术指标 生物质加工量10kg/h            气相滞留期0.1~1秒 生物质颗料尺寸<2mm           生物质油产率60%(占生物质原料重量比)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8 79 80
  • ...
  • 115 1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