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燃料灵活智能燃烧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火力发电深度调峰是目前最易实现且可最大程度缓解新能源引发电网冲击问题。火力发电灵活智能深度调峰核心问题在于锅炉的智能燃烧调整难。为提高火力发电调峰响应速度以及实现锅炉的深度调峰,需要通过有效的实时监测手段,获取锅炉当前运行的准确运行参数,实时评估锅炉运行状况,并基于调峰目标开展快速的燃烧优化调整,以解决频繁调峰以及深度调峰可能引发的锅炉安全稳定运行问题。 本技术提出了:1)基于物流网的锅炉输煤系统“上、配、储、给”全流程动态可视化在线监测技术;2)激光拉曼入炉煤质在线检测技术;3)炉内燃烧CO在线监测与CO/O2双参量联合控制燃烧技术;4)飞灰含碳软/硬耦合在线检测等核心技术与装备;5)基于上述智能检测技术的全流程锅炉灵活智能燃烧优化控制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燃料电池演示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燃料电池演示系统   江苏华源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销 售 部(Sales) :0086-513-88856060-8014 联 系 人(pleplo):杨先生 手    机(mobile):013773688164 传  真  (FAX) :0086-513-88856260 地  址 (ADD) :江苏海安工业园区桥港路6号 网    址  (web) :www.chinafuelcell.com 邮  箱 (mail) : huayuan@chinafuelcell.com
江苏华源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太阳电池 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透明电极、介孔 p-i-n 结构框架和对电极,其中所 述的介孔 p-i-n 结构框架由 n 型半导体层、绝缘层和 p 型半导体层依次 层叠构成,所述 n 型半导体层、所述绝缘层和所述 p 型半导体层均包 含介孔,所述 n 型半导体层、绝缘层、p 型半导体层的介孔内均填充 有钙钛矿材料。其制备方法依次包括:在透明导电基底上通过旋涂法 或丝网印刷法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气体燃料发动机高能点火及燃料喷射电控系统
“气体燃料发动机高能点火及燃料喷射电控系统”是气体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核心部分。本项目主要应用于稀燃天然气发动机,ECU系统采用基于宽域氧传感器的空然比稀燃闭环反馈及自学习控制技术,精确控制空然比使发动机在稀薄燃烧状态,减小发动机热负荷,减小发动机燃料消耗量;此外,采用高能点火装置并使用各缸独立顺序点火控制技术,提高点火能量,使稀燃混合气燃烧完全,排放污染物减少,发动机工作稳定;采用柔性功率调节装置——电子节气门,用以调节发动机稳态功率以及瞬态动力性和排放性能,减少瞬态过程排放。 为了保证气体发动机点火正常,其点火所需的能量比汽油机更高,应采用高能点火系统。本系统采用高能直接顺序点火控制系统,通过晶体管的开关作用代替传统点火系统的断电器触点,使初级电流不经过触点,这样便可增大初级电流的断开值,减少点火线圈低压绕组的匝数和低压电路电阻,从而提高点火电压。另外,取消传统点火系统中常用的分电器,采用每个火花塞单独控制方式,直接进行控制,不会因产生火花而消耗部分电磁能量,直接点火方式使得电磁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该系统的功能及性能指标已达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优良,排放限值达国IV标准。 系统构成:传感器有转速及曲轴位置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宽域氧传感器等,执行器有喷嘴、点火线圈以及火花塞、电子节气门、增压压力控制阀等,控制器为高性能16单片机。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发动机的转速信号、曲轴位置信号等来进行判缸信号的识别、转速的计算,并通过发动机的运行工况计算各缸点火的时刻以及各缸初级点火线圈的通电时间、喷射时刻及喷射脉宽等,并实现空燃比稀燃闭环精确控制等。    主要应用范围: “气体燃料发动机高能点火及燃料喷射电控系统”主要用于以各种气体为燃料的内燃机,目前国内多采用单点燃料喷射系统及理论空燃比控制方式,相对而言控制简单,点火能量较低。为了满足发动机更严格的排放和节能要求,国内各大中城市的公交车辆普遍采用天然气发动机,气体发动机只有采用稀燃方式方能达到要求,稀燃气体燃料发动机需要较高的点火能量和燃料喷射要求,因此,“气体燃料发动机高能点火及燃料喷射电控系统”具有较广泛的市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合阳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合阳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复合阳极为负载季铵盐为官能 团的聚合物和导电碳粉的活性炭颗粒填料阳极,活性炭颗粒的多孔结构附着面积大、提高了负载量。通 过将用含有负载季铵盐为官能团的聚合物和导电碳粉的混合液浇铸活性炭颗粒填料阳极,烘干后即得到 复合阳极。本发明复合阳极在无任何外加 pH 缓冲盐时,季铵化阴离子交换聚合物作为一种固态 pH 缓 冲物质能加快阴离子传递到阳极,避免了阳极 pH 下降导致系统性能的下降。季铵
武汉大学 2021-04-14
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封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00610112778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封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主要组成为BaO15~80wt%、MgO0~30wt%、Al↓[2]O↓[3]0~15wt%、SiO↓[2]3~45wt%、B↓[2]O↓[3]0~25wt%、MgF↓[2]0~15wt%、K↓[2]O0~10wt%、Fe↓[2]O↓[3]0~10wt%、Y↓[2]O↓[3]0~1wt%,优选该组成为:BaO17~60wt%、MgO2~18wt%、Al↓[2]O↓[3]7~12wt%、SiO↓[2]10~40wt%、B↓[2]O↓[3]0~17wt%、MgF↓[2]2~14wt%、K↓[2]O0~5wt%、Fe↓[2]O↓[3]0~7wt%、Y↓[2]O↓[3]0~0.5wt%;其制备方法包括压制素坯,在空气气氛下加热熔融,骤冷获得玻璃熔块,破碎、分级等,或采用其它方法得到玻璃粉。该材料与氧化铈基电解质材料、镓酸镧基电解质材料在浸润性能、热膨胀系数和化学稳定性方面匹配良好,适用于封接金属、陶瓷部件,特别适用于封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玻璃基封接材料。
清华大学 2021-04-13
太阳灶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低成本制备高效硅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研发
南开大学 1978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非晶硅材料及其电池的研究,该技术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自“六五”至“九五”期间,连续 4个五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获科技部重点攻关和天津市科委的支持,经过 20 余年潜心研发,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性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于 2003 实现非晶硅电池产业化。 2000 年始,在国内率先开展新一代硅薄膜电池的研究。2007 年,该成果实现技术转移生产。 2009 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套基于自主专利技术的、衬底面积0.79m2、线列式 5 室连续 VHF-PECVD 系统及相应中试生产线及其组件制造技术。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可开展大面积新一代硅基薄膜太阳 电池研究的单位。 2011 年,开发出年产能 2 兆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条年产能 2 兆瓦的非晶硅/非晶硅锗/微晶硅叠层电池生产线及其组件生产技术。生产出的太阳电池组件效率达 9.59%,将新一代硅薄膜电池技术推向产业化。
南开大学 2021-02-01
低成本制备高效硅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研发
南开大学 1978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非晶硅材料及其电池的研究,该技术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自“六五”至“九五”期间,连续 4 个五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获科技部重点攻关和天津市科委的支持, 经过 20 余年潜心研发,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性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于 2003 实现非晶硅电池产业化。 2000 年始,在国内率先开展新一代硅薄膜电池的研究。2007 年, 该成果实现技术转移生产。 2009 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套基于自主专利技术的、衬底面积 0.79m2、线列式 5 室连续 VHF-PECVD 系统及相应中试生产线及其 组件制造技术。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可开展大面积新一代硅基薄膜太 阳电池研究的单位。 2011 年,开发出年产能 2 兆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条 年产能 2 兆瓦的非晶硅/非晶硅锗/微晶硅叠层电池生产线及其组件生 产技术。生产出的太阳电池组件效率达 9.59%,将新一代硅薄膜电池 技术推向产业化。
南开大学 2021-04-11
建筑用相变储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利用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能和释能的特点,实现能量的储存和利用。相变储能具有 储能 密度高、储能温度容易控制和选择范围广等优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储能功能耐久、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的建筑用相变储能复合材 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以密实度比较高的气硬性或水硬性的胶凝材料为基体,其中 分散多孔材料集料。集料与基体的体积比为 0.4~1.5;在多孔材料集料中储存有机相变 材料,储存量为 30~70%重量比;建筑物构件可具备超过 10 MJ/m3 左右的储能密度;相 变温度可以在 15~60℃之间调节,满足建筑物取暖和制冷的要求。 
同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0 31 32
  • ...
  • 363 36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