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包括以 下步骤:1)刻蚀;2)光阳极的制备;3)碳对电极的印刷成膜:采用烘干·114·温度在 150℃以下的导电碳浆,利用丝网印刷法在柔性导电基底上制 备成膜,即得到太阳能电池的碳对电极;碳对电极的一端与 ITO 导电 层接触,另一端与 ITO 之间存在间隙,生长的 ZnO 纳米线在该间隙处; 4)钙钛矿的添加。本发明采用一种低温的制备工艺在柔性导电基底上 制备电池的光阳极。接着采用有机溶剂烘干温度在 150℃以下低温导 电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世界纪录效率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
利用钙钛矿材料制备高效率低成本太阳电池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团队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高效率新型光伏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两年内连续四次创造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并被国际权威的《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收录。 2019年,研究团队率先突破全钙钛矿叠层制备瓶颈,提出新型隧穿结结构,实现了器件制备过程的大幅简化和性能的大幅提升,最终实现了24.8%的光电转换效率;2020年,团队通过材料改性和结构优化实现了大面积叠层电池24.2%的效率。 近期,研究团队提出增强窄带隙钙钛矿晶粒表面缺陷钝化的新策略,叠层电池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其转换效率高达26.4%。同行专家高度评价该研究工作“在利用钙钛矿材料制备高效率低成本太阳电池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2022)和Nature Energy (2019、2020)等国际顶级期刊,入选“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和“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部分技术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我国新型钙钛矿太阳电池的产业化。
南京大学 2022-08-12
低成本非真空铜铟硒(CIGS)薄膜太阳电池制造技术
CIGS薄膜太阳电池具有效率高,无衰退、抗幅射、寿命长等特点,采用非真空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种电池的成本,预计可达到0.6$/W。 本项目产品结构为:衬底/Mo/CIGS/CdS/i-ZnO/ZnO:Al/Ni-Al;其中光吸收层CIGS薄膜为p型半导体,其表面贫Cu呈n型与缓冲层CdS和i-ZnO共同成为n层,构成浅埋式p-n结。太阳光照射在电池上产生电子与空穴,被p-n结的自建电场分离,从而输出电能。工艺流程:普通钠钙玻璃清洗→Mo的溅射沉积→非真空法沉积CIGS薄膜预置层→快速
南开大学 2021-04-14
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太阳能电池高效陷光技术
 太阳能发电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领域,提高太阳能电池对太阳光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率,已经成为光伏领域的重要课题。太阳能电池的本征吸收层很薄,甚至小于光的波长,使得进入太阳能电池光子的光程很短,成为除材料以外,制约太阳能电池进一步提高光伏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光子在太阳能电池本征吸收层中的吸收率,需要研究在降低电池表面反射的同时,延长光子在本征吸收层的光程,实现高效陷光。 本项目基于微纳光学理论和微纳结构加工技术,提出了“低表面反射+低光能逃逸+高效延长光程”的高效超陷光机制,设计了具有“低表面反射率+低光能逃逸+高效延长光程”的高效超陷光结构。利用宽带陷光技术研发的宽带陷光光伏玻璃,在380nm~1200nm波长范围内,具有高于40%的雾度。宽带陷光光伏玻璃基片应用于硅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 在380nm~1200nm波长范围内,对于准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小于3%. 在AM1.5测试环境下,太阳能电池光伏效率比较没有陷光结构光伏玻璃的太阳能电池相对提高5%。以上。 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太阳能电池高效陷光技术,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的光伏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种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纳制造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无机钙钛矿太阳 能电池,包括导电基底、电子收集层、光吸收层、空穴传输层和碳对 电极层,导电基底包括玻璃基片及两块 FTO 导电层,两块 FTO 导电层之间具有分隔槽;电子收集层包括致密 TiO2 层和介孔 TiO2 层,致 密 TiO2 层沉积在玻璃基片的分隔槽处和其中一块 FTO 导电层的上表 面上。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低温柔性大面积 CIGS(铜铟镓硒)太阳电池
以轻质高分子聚合物聚酰亚胺(简称 PI)为柔性衬底的 CIGS 电池不但保持着玻璃衬底太阳电池的一些优良性能,同时还具备不怕摔碰、可卷曲折叠、在制作中可按要求剪裁等特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PI 薄膜不吸水、绝缘性能好、重量轻(70g/m2)、厚度薄(仅为 0.05mm)、表面光滑及可弯曲等特点,是高功率重量比太阳电池的首选衬底材料,其功率重量比可高达 2000W/Kg(未封装),并且由于PI 衬底 CIGS 电池可实现大面积卷-卷(Roll-to-Roll)连续化生产,为进一步降低光伏电池成本开辟了有效途径。通过研究低温生长CIGS 薄膜中 Na 掺杂对材料生长及器件复合机制的影响,改善了器件光电性能。柔性聚酰亚胺(PI)CIGS 太阳电池大面积单体电池 2cm×2cm 与 4cm 4cm×4cm 柔性大面积 PI 衬底 CIGS 太阳电池效率分别达 8%与 7%(由中科院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中心鉴定)。 
南开大学 2021-04-13
热泵(太阳能)空气循环蒸发分离电镀废水处理系统
1.热泵空气循环电镀废水处理系统试验台:该试验台采用一级浓缩、二级分离技术,可以在常温常压下一次性将电镀废水分离成重金属盐颗粒和凝结水,全部回收再利用,在实现社会效益同时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2.太阳能空气循环电镀废水处理系统试验台:系统试验台采用计算机控制结合电加热模拟技术,模拟不同天气情况下太阳能的变化情况;使用空气作为分离载体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环境适应性提升;采用浓缩、分离两级处理方式,实现废水中水分与盐分的完全分离,实现重金属盐的固态化回收;实验系统通过冷却除湿技术,回收冷凝水,以实现废水中水分再利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高温水热强化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
针对我国污泥高含砂、高含固等特点,对我国低有机质污泥尤其是高含固(TS>10%)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路线领域开展研究,从厌氧消化的可行性、物质流特征、微生物种群及强化调控、热/碱强化水解预处理技术、污泥/餐厨协同消化技术等方面,特别是加强在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物质流转化机制的研究工作,突破针对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提升厌氧降解率与产气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机理研究,为我国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研究提供支撑。 提出适用于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泥质特性的高温水热强化预处理技术,突破高温水热对污泥强化水解的作用机制与最佳反应条件,技术成果形成成套化装备,并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转化与运行优化;突破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的物质强化转化关键技术,对含固率、温控、搅拌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开发,技术成果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转化与运行优化。1.目标及意义 1)提出适应于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泥质特征的污泥高温水热强化预处理技术,并与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相耦合,形成基于高温水热强化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实现技术成果的在长沙污泥厌氧消化工程中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阐明在污泥厌氧消化新技术中有机质在固-液-气相变体系中的物质流特征,基于有机质的定向转化,进一步对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新技术进行优化开发,进一步提升甲烷产率和降解率,为污泥厌氧消化的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基于对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物质流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在技术层面,从“易降解物质定向转化”、“难降解单元分质活化”和“微生物分相调控”三方面入手,开发强化物质转化的水热、生物酸化等预处理新技术,确定关键技术单元组成、关键技术参数和条件;在工艺层面,从强化固相溶解-液相高速甲烷化入手,开发高效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开发适用于我国高含固污泥物料特点的厌氧消化技术与装备,提出可靠的搅拌和保温方案以及反应器构造等关键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集成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进一步提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物质转化效率与资源化利用水平。1)预期的经济效益  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能力,增强污泥产期效率,降低污泥处理处置能耗。工程效益可望达到1亿元以上。2)预期的社会效益  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能力,增强对污泥的处理处置能力,有效缓解污泥处理处置压力,进一步提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物质转化效率与资源化利用水平。
同济大学 2021-04-11
宽带钢热连轧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热连轧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一种大型复杂控制系统,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线最终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国内在宽带钢热连轧自动化控制系统新建或改造上多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硬件和软件系统全部由国外供货并调试;二是采用进口硬件系统,部分软件由国内完成,但其中的核心软件如L2数学模型系统、板形系统、质量控制系统(AGC、AWC、AJC等)从国外引进并由国外人员完成现场调试。两种形式都存在着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不利于系统的后期升级和维护,不能满足钢厂再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开发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钢热连轧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系统可以采用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最新控制器,而系统集成、控制模型和软件的开发和现场调试全部由国内自主完成,并承担全部的考核指标。如此可以不受国外公司的制约,同时节约大量外汇,减少工程投资。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以山东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新建的1580mm热连轧生产线为依托,设计并完成全部软件和调试,取得了本科技成果。本科技成果的应用领域为轧钢领域的宽带钢热连轧生产线,实现热连轧带钢的全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由三级组成,其中L0设备控制级包括交直流主辅传动系统、现场机械液压设备、控制执行机构、各种检测仪表;L1基础自动化级由HMI监控系统和多台高性能控制器构成;L2过程控制级由三台高性能PC服务器和多台工业控制计算机构成;L3生产管理级(MES)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该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三级系统之间互相配合,把整个生产线的多达数千个的控制点和数百个控制对象,分别按照不同的区域划分到数百个控制功能当中在控制系统中完成,满足工艺、设备、液压及电气要求,实现全线的自动化生产,达到设计的产品精度(厚度、凸度、板形、温度等)指标,同时,整个系统具有高效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低维护性,以及很强的报警、诊断、故障分析能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国产碳纤维/聚醚醚酮特种热塑预浸料成套技术
本项目基于团队多年连续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制备及复合材料成型、聚芳醚酮(PAEK)树脂(含聚醚醚酮(PEEK))研发、半结晶型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技术积累和相关项目成果,通过自主设计搭建连续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线及相关关键成型模头和特殊工装的设计,掌握了连续碳纤维聚芳醚酮特种热塑性预浸料单向带、LFT 粒料和高纤维含量拉挤棒材的关键制备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拓展了聚芳醚酮材料的应用形式,在我国航天、军工等轻量化零部件替换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预期在连续碳纤维特种热塑预浸料、LFT 长纤维粒料、拉挤型材及 1-2 个具体产品(航空航天、医疗)几个方面进行同步产业化落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开发国际领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高效连续热压技术,实现 3 分钟内单成型制造周期的织物层合板在线浸渍和长尺寸结构型材的连续化生产制造,建成从“树脂原材料→预浸料/LFT/棒材→成型工艺→复合材料制品→评价方法”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引领行业发展,助力连续纤维特种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我国快速、大规模的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8 59 60
  • ...
  • 376 37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