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110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重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经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百余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 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河海求学,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历经江苏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组、中央大学水利系、南京大学水利系等多次更名)。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为首任院长。1960年,学校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题写了校名。 学校设有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新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数学学院、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大禹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河海里尔学院等专业院系。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55292名,其中研究生19171名,普通本科生22024名,留学生1359名。现有教职工3579名,专任教师2229名,具有高级职称1476名。现有院士5名(其中外籍院士3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3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700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创新团队49支。 学校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校之一。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水资源工程蝉联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一。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植物与动物科学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进入世界排名前1‰。学校共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有72个本科专业。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导向,大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入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形成了规模稳步扩大、布局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在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连续三年获评A等。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95%以上。 锐意改革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高质量开创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海大学 2021-02-01
姜平
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长期从事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姜平 2021-04-28
姜海
姜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药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博士后。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炮制学学科后备带头人,中药炮制学课程联盟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化学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杂志青年编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本人多年来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长期从事中药炮制原理、炮制工艺标准化及炮制前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姜海 2023-02-27
姜大川
担任大工(青岛)研究院公司总经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院成立6年来,孵化9家公司,其中6家实现盈利,1家规上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总收入超过 4000 万,累计收入超过 1.5 亿元。 牵头制定了《高校科技成果环、链结构产业化指南》,被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技术市场协会联合发布。 作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撰写建议《支待高校产业研究院市场化做大做强的建议》得到山东省委书记、副省长等领导的批示。
姜大川 2023-02-22
姜炜
姜炜,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正处级),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等工作。 在材料学学科,长期从事高性能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组建了一个汇集国内外知名高校人才且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微纳含能材料先进制造”团队。从微纳米材料的微结构构筑、区间定位功能化、微尺度颗粒的整形与分散稳定等基础研究角度入手,发展颠覆性材料设计与加工方法,构建智能感知、超轻悬浮、梯度迭代、介观组装等前沿功能复合材料的理论基础、制备原理和应用评价,面向军民领域工程背景需求,系统开展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 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长期从事新型功能高聚物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到含能材料、先进光电材料、自愈和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等的理论基础、合成与制备原理和应用评价,面向军民领域工程背景需求,系统开展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
姜炜 2023-03-07
陈温福院士团队孟军教授课题组在生物炭-微生物协同治理抗生素污染方面取得新进展
陈温福院士团队孟军教授课题组在生物炭-微生物协同治理抗生素污染方面取得新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 2025-05-21
姜怀志
个人情况综述 姜怀志  男,1968年6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系系主任,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分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吉林省动物繁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养羊专家组组长,吉林省教育系统科教兴农专家组成员,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畜牧专家,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社会兼职 吉林省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现代畜牧兽医》、《经济动物学报》编委政协长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动物繁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吉林省畜牧业协会理事吉林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绵羊良种补贴专家组成员吉林省畜禽标准化养殖专家组成员
姜怀志 2021-06-23
姜秀云
姓名:姜秀云 性别:女 职称: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邮箱:jiangxiuyun@jlau.edu.cn 吉林省教育厅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分子免疫与诊断研究,主要围绕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结核病、副结核病等人兽共患病开展疾病的诊断及疫苗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科研课题10项,参与完成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取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二十余项,其中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姜秀云 2021-06-23
张建良
研究领域:高炉炼铁、烧结原料、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高炉专家系统、高炉长寿 人物经历: 北京科技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1989年留校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 2001.01-2002.12任北京科技大学炼铁研究所所长;2003.01-2005.05任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系主任; 2005.06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秘书长。 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02年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03-2007年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2005年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2007、2008、2009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奖励; 2009年获中国金属学会优秀论文奖励。 主要成就: 先后指导毕业博士生14人,硕士生47人,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EI检索,获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 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完成人有2项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山东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成果获河北省科技成果奖,3项成果获得地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从教二十年余来,所带领的钢铁冶金过程合理化研究梯队形成研究领域包括高炉过程仿真及优化、富氧喷煤、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炼铁新技术、氧气高炉和复合铁合金开发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研究性团队。
张建良 2021-06-23
廖高良
姓名: 廖高良 系别: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职称/职务: 助理教授
廖高良 2021-12-31
1 2 3 4 5 6
  • ...
  • 172 17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