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癫痫宁新适应症
兰州大学项目组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癫痫宁在预防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且毒性较单味药明显降低,因此,癫痫宁具有预防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力。我们已针对癫痫宁新适应症申报核心中国发明专利 4 件(授权 1 件)、欧洲专利 1 件、美国专利1 件(授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项目组完成了部分临床前研究的工作,未来计划与相关企业合作,实现癫痫宁抗阿尔兹海默症新功能主治的补充申请注册。
兰州大学 2021-04-14
宁粳10号水稻新品种
属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从运0175/(9702/徐稻3号)复交组合后代中选育而出。全生育期149.5天,比对照徐稻3号早熟0.8天。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属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从运0175/(9702/徐稻3号)复交组合后代中选育而出。全生育期149.5天,比对照徐稻3号早熟0.8天。株高95.0厘米,穗长18.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每穗总粒数171.9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0、3.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抗稻瘟病,条纹叶枯病5级,中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8%,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16.0%,胶稠度70毫米,碱消值7级,长宽比1.8,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 产量表现:2018年参加北方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09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25%;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677.38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6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74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95%;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5.4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6.47%。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郁立舒
   【项目来源】江苏双创计划“越鞠丸快速持久抗抑郁机理”研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越鞠丸快速持久抗抑郁有效成分”研究,江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ACAP介导的越鞠丸抗抑郁研究”。 【类    别】中药新药。 【剂    型】丸剂。 【处方来源】该复方来源于理气解郁的经典方越鞠丸的加味方。 【功能主治】抗抑郁 【主要技术指标】 1.疗效评价:前期临床数据及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发现郁立舒的抗抑郁作用能够快速起效。临床研究发现,郁立舒丸剂处方可在第3天即开始起效,很少副作用。而目前的西药需要3周以上,副作用明显。 2.主要药效学研究:小鼠模型中,单次给药可在30min起效,并且效果可持续到7天。在经典的慢性小鼠抑郁模型中,单次或短期给药与传统的SSRI类药物氟西汀不能够起到缓解抑郁表型的效果,而郁立舒单次给药2小时后能够逆转快感缺失现象-糖水偏好,显著减少绝望模型测试如悬尾测试和强迫游泳测试的不动时间,并且效果可以持续到6天,在抗焦虑的模型-陌生环境下摄食中,也能够显著减少首次摄食的延迟时间和增加摄食量,提示其也具有显著的抗焦虑的作用。 【推广应用前景】在我国,抑郁症将成为疾病负担第二的病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慢性疾病的发生增加,及社会关系变化,这些引发抑郁症的危险因素都显著增加。目前,我国正处于抑郁症爆发的“窗口期”,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行动,阻止抑郁症的快速发展,以及向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用药品,快速减轻抑郁症,增加病人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防止自杀等悲剧的发生。中药郁立舒研究开发成功,上市后将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药。 【进展情况】已申请2项发明专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唐立辉
1980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材料学教研室 教授,技术4级,文职2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长专业领域:口腔应用材料、医用生物材料、检测与分析仪器。担任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评审专家、陕西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陕西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西北国际招标评审专家及西安市科协粘接学会常务副会长等。
唐立辉 2021-06-23
王立忠
王立忠,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海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国际海洋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TC209,ISSMGE),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软土力学、海洋岩土工程。负责建成国内首艘浮式海洋科学试验平台“华家池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20余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滨海地下空间开发、浅层气灾变控制、近海风能开发、深水油气开采、远海岛礁建设等工程领域,获省部级一等、二等奖励5项。主编参编教材、著作5本。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45项。
王立忠 2022-01-12
尹立红
环境毒理学、环境卫生学 1979.9-1984.8 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学士 1986.9-1989.8 兰州医学院环境卫生学专业 医学硕士 1996.9-1999.7 第二军医大学毒理学专业 医学博士 1984.8-1986.8 兰州医学院卫生系 助教 1989.9-1998.5南京铁道医学院公卫学院 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0.8-11德国 Ulm 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0.4-目前东南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导 教授(东南大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2002 年)
尹立红 2021-06-23
史立伟
现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淄博市般阳英才、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车辆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理工大学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车辆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负责人,车辆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教师、泰山学者团队主于成员,山东理工大学最美教师、优秀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评委,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IEEE 汇刊、IET 汇刊审稿人,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优秀审稿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电机及其控制》《汽车试验学》、《汽车检测技术》等课程教学工作,其中《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史立伟 2023-03-10
任立刚
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师范学院等高校任教(曾借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法规综改处工作),2019 年 9 月-12 月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进修,历任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教研科科长、教务处副处长、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中心主任(兼)、商学院党委书记等,现任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测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处长,兼任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致力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 10 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论著 3 部,参与编写四川省本科教育质量报告 3 次,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10 余项,先后 10 余次参与四川省“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和规划编制工作,参与四川省教育大会、四川省师范教育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主题报告起草工作等。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管理与组织工作,先后指导并组织建设“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 100 余项,省级项目 600 余项,组织开展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计划项目等项目建设,具有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和较丰富的改革经验。 长期开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全省教育大会、全省师范教育座谈会、全省高校书记校长读书班主题报告等重要文稿起草工作;作为主要执笔人编制《四川省“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撰写《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四川省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等重要文件;多次参与教育部和四川省高等教育相关文件研讨;指导多所高校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长期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注重产教融合和科教协同,主持完成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 10 余项,在《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等发表《关于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关于地方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等文章 10 余篇,出版《卓越教师培养 : 方案设计与改革实践》《地方本科院校质量工程建设问题研究》等论著 3 部;作为主持人和参与人,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 项,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3 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9 项,四川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市厅级奖励 20 余项。
任立刚 2023-02-22
周立山
周立山 2024-01-12
昂立在线
在线教育,与优秀老师面对面,1对1在线面授,让学习效率翻倍。
上海昂立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2 1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