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化工学院曹景沛课题组在生物质温和加氢转化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课题组结合水热法和浸渍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大平均孔径和更多外孔的双功能金属/酸Ru/SHZSM-5-100(Ru/SHZ5-100)催化剂。制备的Ru/SHZ5-100催化剂在更加温和的条件下对木质素衍生的二苯醚表现出最佳的加氢脱氧性能。
中国矿业大学 2022-06-01
材料与物理学院陈凯副教授在人工关节材料仿生设计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水凝胶仿生软骨材料显示出各向异性的微观结构,并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为10.65 MPa,韧性为52.2 MJ/m3,压缩强度为4.86 MPa,高于其他的各向同性水凝胶以及大多数报道的水凝胶材料。
中国矿业大学 2022-06-01
物理学院吴佳俊课题组在强子复合度关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国科大吴佳俊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将温伯格所假定的常数形状因子推广为一般的形状因子,并利用色散方法推广了温伯格的复合度关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06-01
材料学院刘向峰团队在动力与储能型二次电池关键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发现氧空位引入能够有效调控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中的库伦斥力,实现TMO6八面体的可逆畸变,同时能够有效抑制过渡金属离子的迁移和溶解,使得电化学性能获得显著改善。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06-01
生命科学学院课题组Cell子刊:纳米光遗传学取得新进展
利用肠道工程菌及其代谢产物,创制新一代“生物活药”,用于增强机能、治疗疾病,已成为生物医药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其中,如何无创精准在体调控工程菌定植及给药,一直是工程菌生物医学应用转化的难点之一。
天津大学 2021-09-23
成果简介:本项目是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技术、 模式识别技术和 DSP 技术研
成果简介:氨式法 HCN 固定床反应器是当前应用较多的由天然气生成 HCN 的生成装置,利用金属铂作催化剂,在 1600℃高温下反应合成 HCN。该反应器 对反应温度、气体纯度、气体配比和流速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国际上先进的 氨式法反应器的收率一般都在 78~82%,而国内该种反应器在 2000年之前的 收率基本都只有 45%左右,操作稳定性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低收率造&nbs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吸附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雾霾、光化学烟雾、臭氧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是造成雾霾及臭氧(O3)的重要污染物。吸附法是去除VOCs高效简便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应用中,水蒸气的存在与VOCs产生竞争吸附,因此设计具有高VOCs吸附性能的疏水性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http://catalysis.tju.edu.cn/)针对分子筛表面亲水性及其在含湿条件下VOCs吸附应用存在的问题,利用多孔有机聚合物疏水性等特征,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分子筛与多孔有机聚合物核壳结构的新型吸附材料,所开发的吸附剂有效提高了分子筛表面疏水性,并且大大提升了其在干燥和潮湿条件下的甲苯吸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Core-shell structured Y zeolite/hydrophobic organic polymer with improved toluene adsorption capacity under dry and wet conditions》已发表在环境类国际高水平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0.652)上。该系列吸附剂的研发为制备一系列疏水性吸附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天津大学 2021-02-01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吸附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成果/简介: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雾霾、光化学烟雾、臭氧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是造成雾霾及臭氧(O3)的重要污染物。吸附法是去除VOCs高效简便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应用中,水蒸气的存在与VOCs产生竞争吸附,因此设计具有高VOCs吸附性能的疏水性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http://catalysis.tju.edu.cn/)针对分子筛表面亲水性及其在含湿条件下VOCs吸附应用存在的问题,利用多孔有机聚合物疏水性等特征,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分子筛与多孔有机聚合物核壳结构的新型吸附材料,所开发的吸附剂有效提高了分子筛表面疏水性,并且大大提升了其在干燥和潮湿条件下的甲苯吸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Core-shell structured Y zeolite/hydrophobic organic polymer with improved toluene adsorption capacity under dry and wet conditions》已发表在环境类国际高水平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0.652)上。该系列吸附剂的研发为制备一系列疏水性吸附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天津大学 2021-04-11
邱让建副教授在《Agricultural Forest Meteorology》上发表不同类型增温对水稻蒸散发影响最近进展
近日,重点实验室邱让建副教授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农林科学I区top期刊,2020年影响因子4.651)上发表题为“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rice evapotranspiration to varying patterns of warming”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是我校邱让建副教授,杜克大学Katul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李隆安等为共同作者。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高耗水作物。水稻水分消耗与生长、生物量和产量等息息相关。水稻生产面临着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诸多挑战,其中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最大。然而观测气候变暖条件下的水稻蒸散量比较困难,因此运用作物模型估算气候变暖情况下水稻的蒸散发成为研究热点。很多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呈不对称增温形式,然而日尺度上的作物模型只能评估全天变暖对作物蒸散发的影响。 利用中国、日本和菲律宾1003个气象站50年的气温数据,文章揭示了东亚不对称增温的事实;创新提出了基于冠层覆盖度的冠层和土壤接收的辐射的分配方案,基于Wang–Engel温度响应函数发展了日有效热时间的表征方法,构建了冠层覆盖度随累积热时间的动态变化函数,基于改进的动态Priestley-Taylor模型,实现了不同类型(白天、夜间、全天,不对称)增温对蒸散发影响的评估,突破了传统作物模型只能评估全天增温对蒸散发影响的瓶颈,为评估未来气候变暖对蒸散发的影响提供了新方法。论文同时揭示了气候变暖导致的物候期变化对水稻蒸散发的重要影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4-26
王绍金教授团队在低水分食品致病菌射频与熏蒸联合处理技术取得新进展
近日,机电学院王绍金教授团队在学校G2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上发表题为“Combinedeffectsofintermittentradiofrequencyheatingwithcinnamonoilvaporonmicrobialcontrolandqualitychangesofalfalfaseeds”的论文。博士研究生徐渊美为论文第一作者,王绍金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07-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4 35 36
  • ...
  • 46 4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