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广东开放大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属第三批A线录取院校,招生对象为参加普通高考学生,面向全省和其他部分省份招生。学校设有中山和南海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职业教育园区,占地1001.4亩。 学校面向广东省尤其是中山市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主导产业办学,设有工程技术系、计算机系、财经系、文法系、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数码设计与制作系、管理工程系、外语系、智能机器人学院、汽车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教学部等 12个教学单位。开设专业涵盖电子信息、制造、土建、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法律等高职高专教育大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703人。 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探索双元育人、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招生录取态势良好,录取投档分数线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生源质量高,第一志愿上线率100%;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平均达到99%以上,就业呈现“五高一强一低”的态势(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高、专业对口率高、职业期待吻合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离职率低)。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优秀等次院校。近三年,学校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省唯一获奖高职院校)等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91个。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正高职称35人、副高职称105人、博/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硕士学位417人、“双师素质”教师313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5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优秀教师19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8人,19名教师被聘为教育部和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名教师入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吸引计划。近五年,学校承担纵向课题74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7项,省科技厅重大专项2项(资助经费600万元);横向课题29项、校内科研课题立项263项,获得专利20项,发表论文942篇。 办学条件 学校建有主干千兆校园网,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完善的网络课堂直播和点播系统、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课程制作中心等。图书馆藏书约121万册(其中电子图书约52万种)、拥有数字资源库20个。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个,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省级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4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1项,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1项,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2门,省级教改项目/教学标准1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项。学校建有物流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物联网实训基地、工业设计专业群实训中心、社会工作实训基地、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投资与理财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老年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等32个实训基地,其中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个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学校与12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0个。学校获批建设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高新技术考点,可在校内开展电工、物联网应用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 招生专业 2018年招生专业(含方向)主要包括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造价、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物流工程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投资与理财、会展策划与管理、商务英语、工业机器人技术等41个。 发展目标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构建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实现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自强立德,经世致用”为校训,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坚持责任意识强、技术技能强、拓展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中高职融通、专本衔接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建设理工科特色鲜明、有示范效应的一流高职院校。 校址:广州市越秀区下塘西路1号 邮编:510091 电话:020-83502785 传真:020-83594914 中山校区: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区丹桂路3号 邮编:528458 电话:0760-89911528 传真:0760-89911720 南海校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新三路2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6760406 传真:0757-86393994 (更新时间:2018年7月)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2021-02-01
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是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楚风汉韵荟萃之所,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故里、诸葛亮躬耕地——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前身是河南省政府批准筹建的南阳大学,1993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建校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原张仲景国医大学并入,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先后获批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项目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学校、科技部众创空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中原经济区最佳服务高校、河南省十大创新创业典范学校,河南省首批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学校,河南省综合实力20强领军高校等荣誉。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2万余人,校园占地面积1760亩,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3.95亿元,建有26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实验室,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1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现有馆藏总量339.0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68.46万册、电子图书170.6万种(册),拥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考试题库、多媒体视频库、外文资源等46个数据库。同时,图书馆自建有“馆藏数字书库”“南工文库”“仲景文献数据库”“建筑科学专题库”“中医学专题库”等特色数据库。主干带宽2万兆、出口带宽12G的校园网覆盖全校,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二层扁平化网络架构,有线、无线统一身份认证,终端计算机21000余台。 学校坚持“做强传统工科,发展新兴工科,做优特色学科”,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集群,契合区域产业需要,围绕服务南阳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电商及物流、“楚风汉韵”古建筑遗存保护、仲景品牌医药等支柱、新兴产业,分别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中医学、中药学等一批核心专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群、专业群、人才链与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对接。现有15个教学院部,覆盖理、工、管、文、经、教育、法、医、艺术等9大学科,开设53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教育部、省教育厅“卓越计划”试点专业,6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10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学校坚持“高起点、分步走、双师型、可持续”的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67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60人,博士、硕士学位1163人。拥有河南省优秀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7人,建设有30个省、校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设有“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聘请多位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学校坚持“教学为重,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服务教学质量”的理念。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近3年立项科研项目351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145项;公开发表论文1727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55本。主办的《南阳理工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影响力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开展校地合作,主动适应地方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拥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工程实践基地、省院士工作站、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省重点实验室、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关村领创空间等一批科研平台。组建“智能制造”、“仲景健康养生”、“电商实训”、“教育国际交流”等科研服务中心。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博世、长城计算机等共建实验室,与中兴通讯签约共建“南阳理工·中兴新思学院”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开办有九州通班、宇通班、理光班、二机国贸班等校企联合班。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科研项目,近3年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254项。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工作,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力争毕业生“能就业、会就业、就业好、敢创业”。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大力开展就业基地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处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多次获“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设有“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校友会”,在国内外设有54个校友联谊分会。支持成功校友注册成立河南省高校首家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会,设立校友创新创业基金200万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南阳创业学院和中关村南阳领创空间,实施河南高校首个“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6年9月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2月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2018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累计获得1996项奖项。2015年学校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学校学生代表多次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累计获得亚洲区银奖1项,铜奖21项;参加第九、十、十一届河南省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三连冠;参加百度首届高校搜索营销大赛获得一等奖,总排名第二;2017年,在第八届“蓝桥杯”国际软件大赛荣获2项一等奖;在2017年首届全球华人网络安全大赛暨第四届上海市大学生网络安全大赛均获特等奖。仅2019年,我校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75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88项,省部级奖励465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我校排名全国高校第228名,河南省第8名。学校坚持走开放多元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借京豫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结对共建;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参与组建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汉江流域大学联盟。同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与近百所国外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实施;在韩国设立分院,招收中医学韩国留学生;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韩国庆南大学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师生赴国(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供机会,招收外国学生来校留学和培训;设有中原中韩文化交流中心、南阳中日文化交流中心等。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南工校训,弘扬“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确立“立本、立真、立特、立新”的办学理念,坚持“应用型、地方性、服务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植根南阳、服务河南、面向全国,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理工大学。
南阳理工学院 2021-02-01
燕京理工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中国优秀独立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学校 2012 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 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燕京理工学院,2015 年成为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 年入选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区域——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距天安门 38 公里,一河之隔毗邻首都行政区。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设施齐备完善,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体育场、数字化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设有 9 个二级学院,工、管、艺、文、经、理、法、医、教育 9 个学科门类,59 个本科专业以及 29 个专科专业。在校本科生逾 21000 人,累计为国家输送优秀毕业生 40000 余人。 学校以“勤奋创新 璞玉成器”为校训,坚持“育人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1”(理论教育与应用能力训练)、“1+N”(学历证书加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多样化需求,培养“四会五有”( 即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与人共处;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和发展途径。 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开放办学,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为依托,建立 300余家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习与就业的平台,毕业生就业率在 95% 以上,有 45% 以上的学子实现在北京就业的梦想。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成果丰硕,考研上线率稳定在10% 以上,每年都有众多学子考入 985、211 院校攻读研究生。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连续 8年超过 50%,就业率和考研上线率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37项,发表学术论文 1600 余篇,编写出版专(译)著、教材 265 部,获得国家专利 33 项。 学校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倡导爱心教育、责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感恩教育”、“雷锋连北川震区支教”等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教育活动。每年一次的科技文化节、汽车文化节、体育文化节、英语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校友节等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获国家级奖学金 5066 人次,每年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达 500 余项。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先后与北美、亚洲、欧洲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投资建设了“微留学”学习基地,让学生享受到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哺育。同时,学校为学生开设了海外升硕定向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进入世界名校深造的机会。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加拿大前总理克拉克、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等世界政要领袖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教授相继到访燕理,对燕理的办学成果连连称赞,马斯金教授被聘为燕京理工学院名誉教授。世界级大师的加入,为燕京理工学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创新型大学的目标前进,已成为我国最优秀的民办高校之一。连续多年被权威媒体和机构评为“全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全国最具影响力民办大学”。先后荣获“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等荣誉称号。 咨询电话:010-80843808 80843809 80844355 80844356 80844357 招办邮箱:zhaosheng13895@yit.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yit.edu.cn 官方微信:YIT-GFPT 联系地址: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宾北路45号燕京理工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 2021-02-01
荆楚理工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一湖北省荆门市,学校一校区办学,坐落在荆门市中心城区白龙山,占地2240亩。校园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环境优雅,建筑楼群错落有致,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宿舍区运动场集中连片,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荆楚理工学院办学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理、工、农、医、文、教、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16个教学院部,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专业39个,普通专科招生专业13个,普通研究生招生专业2个。在校生16000余人,留学生近200人。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3个,有附属医院1家,教学医院2家。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6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93人,博士、硕士508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荆门市把关人才18人。学校现有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绿色化工与制药工程)、湖北省“十二五”重点(特色)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印刷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项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植物科学与技术等5项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物联网工程、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编导等4项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荆楚理工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为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有国家级基地1个(荆楚理工学院-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个(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个(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金龙泉集团有限公司食品科学与工程实习实训基地、荆门市东宝区教育局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是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41项、省级154项。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41篇。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42项、校级课题41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学校建有一批省市科研平台。其中,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3个、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1个,荆门市产业孵化基地4个。学校拥有抗肿瘤药物的新品开发及合成新工艺研究等4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4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获省市科技、社科成果奖55项,拥有各类专利179件。学校科技成果“流化床催化氧化危废处理技术”被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在2017年湖北省高校科技人员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学校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82篇,被SCI、EI、ISTP权威检索性期刊收录252篇。《荆楚理工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其“传记文学研究”栏目先后被湖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特色栏目”;《荆楚学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学校先后与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爱尔兰高威梅奥理工学院、泰国乌汶大学、菲律宾德拉萨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澳大利亚西澳理工学院、美国荷晶大学、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美国约翰杰刑事司法学院、法国卡昂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设有口腔医学、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并针对留学生汉语言水平,开设有国际汉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学校坚持立足荆门,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及相关行业产业的服务定位,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二大协同育人体系,打造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三大课程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应用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四个融合,形成了“1234”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等荣誉称号。
荆楚理工学院 2021-02-01
南通理工学院
南通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创办于2000年6月。目前学校有南通和海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4余万平米,建筑面积38余万平米。现有各类在校学生一万多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商学院、电气与能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基础教学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设置本科专业29个。其中,机械工程和工商管理被评为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建设学科。 江海门户 核心区位 南通位于江苏东南部,长三角北翼,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东抵黄海,南望长江,与上海、苏州灯火相邀,西、北与泰州、盐城接壤,“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被誉为“北上海”。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南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南通理工学院主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经济发达的南通市区,学校距离南通汽车客运总站5公里、南通火车站7公里、南通机场17公里(距离在建的南通高铁站约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学校毗邻万达广场、欧尚、华润苏果、迪卡龙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南通理工学院新校区位于国家级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离主校区约45分钟的车程,全新的现代化校园,教学条件、生活环境均按高标准规划设计,融校园、花园为一体,校园内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一步一景,是莘莘学子读书学习、陶冶情操、放飞梦想的理想家园。 设施先进 条件优越 学校建有高标准现代化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篮球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科技创业园等教学文体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千兆光纤校园网络系统覆盖全校,充分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师生工作生活的需要。 学校除了对学生的知识学习高要求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购置了技术含量高、性能先进的仪器设备,充实和加强了机械、数控、船舶、汽车、电工电子、建筑、软件、新能源、物流、财务和公共基础类实验实训室建设。学校内建成了国内一流的3D打印实验室、国内领先的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机器人、汽车维修、电子电工、风力发电、船舶、建筑、物流、财务、软件设计等实验室。学校是是国家级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新能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高校通沪产业研究基地、江苏省汽车运用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学校完备的办学条件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名师荟萃 人才强校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制定特殊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聘请了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的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充分利用优秀人才资源,加快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学校还特聘了30余位来自高校、名企的客座教授。多年来,客座教授们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发展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奉行专家治校的原则,先后成立了由学者、专家、教授、企业家组成的“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南通市政府主导的“产教研合作委员会”,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生思想教育、招生就业等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对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考评,确保了高水准的学科建设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并使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狠抓内涵 提升质量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南通理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优校、顶天立地、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六大战略,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学院以“厚德强能、知行精进”为校训,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与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两年,学校获批省高校品牌专业一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重点专业群一项(新能源装备制造及其应用专业群),省级重点建设教材一部(风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一项。学校教师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教学竞赛获奖27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0余项。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两度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三年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平均为98.22%。根据《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4年度报告)》显示:我校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对母校满意度、就业竞争力四项指标位列全省同类院校榜首。根据《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5年度报告)》显示:我校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和掌握的创新能力水平均位于全省同类院校榜首。 构建平台 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积极打造各类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是国家级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3D打印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科技创业园、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新能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中小型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汽车运用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南通市现代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南通市建筑结构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10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可以为28个工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并获得国家、省市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及专项技能证书。学校是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1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指南》的起草单位之一。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和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40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00余例。 真心办学 美誉八方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办学业绩得到了党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赏。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最安全学校”、“江苏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进集体”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汽车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全国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建设点”等。成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非营利性高校联盟副主席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和江苏省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10余家媒体记者曾集中走进校园,多角度采访报道了学院的办学成绩。
南通理工学院 2021-02-01
南宁理工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新机制创办、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桂林、南宁两个校区。桂林校区位于雁山区教育园区,占地7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功能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室;设施完备的宿舍楼、食堂、体育场馆,环境优雅、生活便利。南宁校区位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用地面积10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预计2019年初步建成。 学校秉承“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依托桂林理工大学优质办学资源,以土建、地质、经贸等学科专业为重点,形成以工为主,管、经、文、艺、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开设34个本科专业。拥有广西高校特色专业1个,广西转型试点专业1个,广西民办高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设有土木与工程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文理学院等教学单位,在校学生近13000人,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2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共457人。近年来,我校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省部级科研教改立项项目38项,市厅级科研教改立项项目9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其中获得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教材4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60余篇。 学校是北方国际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并与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台湾等地区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00多个,为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平台。学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倍受社会称赞企业欢迎。历年来,学校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达30%,一次就业率超过92%。 2014、2015、2016、2017年新生报到率达94%以上,在广西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360余项,省部级奖920余项。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优秀卫生学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2014、2015连续三年被评为“十大品牌独立学院”、“最具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中国社会影响力独立学院”,2016年被评为“就业典型高校”,2017年被评为“创新创业典型高校”。 漓水悠悠,书声琅琅。学校“十三五”规划确立了“转型发展、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发展战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加速教学转型,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努力建设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高校。
南宁理工学院 2021-02-01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理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位于石嘴山市星海湖畔。 学校始建于1985年,历经石嘴山联合职业大学、宁夏石嘴山职工大学、宁夏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2年被列入区市两级政府共建单位,2016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8年被自治区确定为“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13个二级院(系),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电子信息、会计、机械、材料与化工。55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教8个学科门类,机械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化学、汽车服务工程、安全工程、工程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和英语等12个专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2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6个、自治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5个。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理事长赵惠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经济管理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和全国巾帼文明岗。已成为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首批全区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已建成全区高校首家退役军人服务站。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构建物联网中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视频中台、AI中台支撑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服务。打造“宁理毓智云”智慧教学平台,通过空间融合构建智慧教育新图景,数智赋能重塑教学场景新样态,多元智能评价支撑教育新决策,数据驱动全过程教学新管理,全力构建智能教育生态体系。 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宁夏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重点产业发展、石嘴山市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学校紧抓教育部“四新”建设发展契机,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对接宁夏和西部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智慧金融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创新型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获批宁夏新工科院士工作站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1个、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一流基层教学组织10个、自治区现代产业学院4个。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自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后,东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相继携手对口支援,与厦门理工学院开展闽宁对口合作。在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对口支援定向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挂职锻炼项目培养、慕课西行项目共建等诸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合作;在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人才小高地、科技创新团队、重点研发项目等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个个关键性突破。学校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日本城西国际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德国特罗辛根音乐学院等国外高校开展本科联合培养,“3+1”本硕连读、国际课程及优秀学生国外访学计划等项目。 面向未来,宁夏理工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部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心向,进一步聚焦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发展,建“硕”创“大”,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数据截至2025年4月)
宁夏理工学院 2021-02-01
潍坊理工学院
潍坊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创办于2005年,至今已有15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秉持“文化优先、体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一体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以“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宗旨,强化基础知识,注重人文涵养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学校分青州主校区和潍坊中心校区,占地16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其中主校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市,占地11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运动设施国内一流,建有室内体育馆和游泳馆、室外游泳池、两个室外体育场以及云门山四季滑雪场。校内还建有三星级标准宾馆、诊所、银行、警务区、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学生公寓配备有上床下桌的四人间、六人间、经济间满足不同需求。校内餐厅及学堂实现太阳能中央空调全覆盖,两个太阳能洗浴中心以及学生公寓内配置的洗衣房、自助开水房、自助复印打印机全方位满足学生生活需求。中心校区位于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占地500亩,规划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校内建有国际交流中心(四星级酒店)、游泳馆、新松机器人展览馆、数字图书馆等,中央空调全覆盖,数字化、智能化的各类校园设施引领着智慧校园发展的新潮流。学生公寓采用书院制管理模式,分为松林书院、翰林书院、博雅书院、鸢都书院和云门书院五个书院,书院大堂咖啡厅、会客室、钢琴弹奏等生活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导师轮流入住书院,在课外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书院的温馨高雅陶冶着大学生的情操,密切着师生情谊。校园采用巡检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对市民开放,与白浪河北辰湿地公园融为一体,被誉为公园里的大学,展示着“潍坊理工学院”开门办学、拥抱未来的教育情怀。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和数理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与对外合作学院3个教学机构,新能源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所3个科研机构,开设39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2020年秋全日制在校生将达到18000余名,现有教职工824人,外聘教授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82人,教授50人,副教授17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19人,外聘教师中长江学者2名、泰山学者1名,形成了一支素质精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和精干高效、严谨规范的管理队伍。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自主创新,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现有1项教学成果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3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30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承担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6项、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5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在新能源等领域荣获专利31项。近三年来,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总决赛、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奖励36项;获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省部级竞赛奖励168项,1300余人次获奖。学校以建设零碳校园为目标,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在获得2017年世界绿色大学全球第21名、2018年第17名的基础上,2019年世界绿色大学评比中,学校再次以综合排名全球第17名的成绩,位居亚洲高校第一名。与牛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瓦格林根大学等世界名校同榜排序。学校绿色校园被评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学校连续三年获评“年度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2019年获评“山东省十大就业竞争力本科高校”、“融媒传播最具创新力高校”。学校紧跟社会需求,全力发展“新学科”专业。与中科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坚持打造名牌专业,共同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和探索政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稳步实施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的办学思路,精准把握新时代开放办学工作的任务和使命,广泛开展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青岛大学签署全面帮扶、合作协议,二级学院对口帮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引进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潍坊医学院等省内外大学知名教授担任我校本科授课教师,大大提高了本科教育水平,考研率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加强与东南亚高校的合作交流,积极拓展我校师生学历提升渠道,先后与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菲律宾碧瑶大学、菲律宾国立新怡诗夏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培养硕士、博士项目,全面与国际接轨,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深造和学生就业空间。学校严格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构筑起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士兵资助、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在校内还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其他资助,保障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浓墨重彩写春秋,继往开来铸辉煌。潍坊理工学院坚持以“勤朴端勇、求是创新”为校训,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名牌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潍坊理工学院 2021-02-01
齐鲁理工学院
齐鲁理工学院(原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具有国家统招普通本科、专科,对口普通本科、专科等办学层次。 齐鲁理工学院设有济南、曲阜两个校区。济南校区位于济南东部大学城,曲阜校区位于孔子故里曲阜市。校园占地1200余亩,校舍建筑风格独特,学习环境优雅,具有浓厚的学术和科技文化氛围。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98%。学院下设9院2部,即: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护理学院、计算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基础部和思政部。开设29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 学院全面履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精心凝炼学科方向,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体现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学院毕业生考研率在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考研率保持在24%以上。其中进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等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学生比例均在35%以上。 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一项;“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山东省一等奖一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一项;“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省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第十五届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三等奖一项。 先进的教学设施 良好的育人条件 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校内建有10个工程训练中心及实验教学中心,即: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训练中心、电气信息工程训练中心、化工与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汽车工程训练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中心、艺术设计训练中心、语言训练中心。拥有品牌计算机3600余台。 学院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有快捷方便的校园网,实现了借阅图书、上机、就餐、购物等日常学习生活的“一卡通”服务。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92.2万册,电子图书60万册,报纸期刊1200余种,同时拥有一批外文原版图书。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院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了完整有序的学生自治体系,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为主要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下设17个部委、72个社团。各部门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紧紧围绕思想建设、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五大主题展开内容丰富、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学生活动。 畅通的就业渠道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与跟踪服务保障体系,为每个学生建有《职业生涯规划书》,积极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先后与国内外5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外建有182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山东、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及沿海发达省份。 学院大力实施“订单教育”,形成了学生就业稳定性好、就业适应好、就业归宿感好、就业竞争力强、就业待遇好的“订单教育”特色,设有“华为班”、“阿里巴巴班”、“海信班”、“上汽实业班”、“万科班”、“国华班”、“舜和班”、“军护班”等特色订单班,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充分就业,形成了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获益的可喜局面。 完善的资助体系 学院构筑了完善的困难学生救助体系。设有齐鲁理工学院学生奖学金和贫困生助学金等多项奖、助学金,另外还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省政府奖学金(6000元生)、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国家助学金(3000元生)。在校内设立多种勤工助学岗位,学生积极参加助管、环卫、家教等勤工助学活动,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服务。具体奖助学金内容可参见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齐鲁理工学院 2021-02-01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Shandong Polytechnic College),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2006年合并国家级重点中专山东省机电学校和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2009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改制为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自2010年迁建新校、集中办学以来,学院牢牢把握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这个主基调,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办学、职教报国”的发展理念,走特色化办学、集团化办学、国际化办学和产学研结合办学的路子。确立“立足济宁、面向鲁南、服务山东”的办学定位,明确“把学院打造成办学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省级技能型特色名校”的办学目标,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专业布局,形成了以新兴战略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服务方向,以煤炭化工类、光伏发电类专业为特色,以机、电、制造类专业为重点,工、管、经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 学院占地1022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07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校内实验和实训室187个,校外实训基地333个,图书馆藏书129万册。学院现有教职工792人,专任教师608人,副高级及以上221人,博士10人、硕士367人。还有452名企业工程师、技师担任兼职教师。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中德诺浩汽车学院)、航空学院、航海学院、旅游学院、金融会计学院(互联网金融学院)、商学院(儒商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晶科(中国)光伏科技学院)、化工新材料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慧与大数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文创艺术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思想政治教学部等17个二级学院和教学院部。学院开设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9个专业集群,4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有来自34个国家的留学生200余人。 学院现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教学改革综合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德诺浩汽车人才师资培训基地、科技部三维CAD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工信部计算机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合作联盟副主席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船员培训基地、山东省“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校、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创业创新学院、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山东省高职高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天工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试点高校。学院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单位(2008至今)、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2015-2017)、山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2016)、中国光伏农业高校创新奖(2017)、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2017)、山东省文化创意集市和创意空间试点校、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2017-2018年度)、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18)、中国职业教育百强(2018)等荣誉。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建立了技能大赛长效机制,并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将竞赛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扎实、专业过硬、品行良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五年来,我院教师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赛一等奖1项。2017年,我院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信息化大赛优秀组织奖”。我院学生在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上获奖共62项,获奖学生178人次,其中国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第5名。在四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中,2018年我院荣获省教育厅和全国各行指委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16项,其中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188 18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