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所在地东莞,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文明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等多个称号。 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提前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成绩通过,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筹集教育发展资金5亿多元(包括现金和实物),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等。 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210亩,其中松山湖校区占地1870亩,坐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办学设施完备,教学实验设备充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莞城校区面积34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学校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学校体育场地面积约45000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197万册,有70个数据库、172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两校区建成万兆带宽主干、部分千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3.8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3000多个。校园网出口带宽60G。 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管信息化与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span>“智能制造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与能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个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8个学院、48个本科专业。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9个专业在12个省(直辖市)获批第一批次招生;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万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3万余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万人。学校举办了本科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万余人。 大力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视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以超常规措施,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杰出人才” “学科领军、骨干人才” “产业精英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20余人、博士64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 2015年9月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以来,学校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500人,包括徐建中、陈和生、周炳琨、王立军、卢秉恒、杨志峰等双聘、特聘院士8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国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等;现有 “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11人;实现东莞市“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珠江人才计划”“珠江学者”零的突破;大力加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现已招收博士后61人。 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立了4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13个创业见习基地,聘请了53名创业导师;建立了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微软IT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了一大批学生企业。 历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75%左右留东莞发展创业,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深入人心。 高度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2005年起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启动了校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201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与东莞市政府决定依托我校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高水平大学及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骨干企业等共同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50名,其中已毕业219名,在读331名。学校教师中获合作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158人。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以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6个,分别为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一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在第二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工商管理、环境工程、工程热物理、光电信息工程、结构工程、应用数学、法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等8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高科技产品研发平台、高绩效技术转移中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技东莞”工程,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际知名企业、名牌大学、著名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合作,与西门子公司共建了高校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及建设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现有省级平台25个,市级平台32个,其中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23个、东莞市工程中心5个、市厅级社科科研平台2个;另建有联合实验室5个,校内科研机构21个。近三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38项,科研总经费10亿多元。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全力铸造莞工价值观;以校训“学而知不足”为统领,将“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恪守的价值准则、外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才育成定位、突出师生主体地位、突出雅俗交融品位,以人文精神培育为核心,强化培育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工程文化;通过竞争性资源配置,充分发掘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共同淬炼一批有时代性、青春性、地域性、包容性的文化品牌项目群,提高莞工校园文化软实力,形塑具有特色的莞工文化体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8度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和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创青春”全国金奖,连续三届获广东省“优创杯”;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及校园文体艺术节、广东省高校环保辩论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艺术团坚持“送文艺下乡”,经常深入市内有关社区、企业园区等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一批世界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与交流协议,包括但不限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43多所知名大学。在办学国际化方面,东莞市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以下)于2017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可同时颁授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工学)和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学士学位证书。2015年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在海外布局方面,学校在加拿大设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加拿大海外中心”,在澳大利亚设立“东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创新中心”,在美国和俄罗斯分别设立两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东莞理工学院美国高层次人才工作站”“东莞理工学院俄罗斯交流中心”,在台湾设立“东莞理工学院台北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接下来将加快推进以色列创新中心设立工作,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离岸孵化基地、人才交流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国际化教学改革方面,启动“4+1”工管复合型中美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成立国际商管系建立金融学专业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教学,与国外43多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已经建设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和两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法互联网+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平台”“东莞理工学院中加创新创业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方面,普通语言外教24人,外籍高层次人才13人,港澳台籍教师(含高层次人才)48人,中法联合学院法方师资20人,占专业课总师资50%以上;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国际学院致力于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已招收来自35个国家的246名留学生;在校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成常态化,学校每年提供过百万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赴外交流学习。 学校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锐意改革,求实创新,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狠抓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创建工作落实,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2021-02-0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东省佛山市。 学校起源于1958年创办的佛山师范学院和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其后佛山师范学院更名为佛山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2月,在佛山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创建佛山大学,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也先后更名为佛山兽医专科学校和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佛山大学和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2005年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佛山职工医学院和佛山教育学院并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良成绩。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列入首批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2016年成为广东省第六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7年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在软科2020“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全国排名第228位。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习提升本领、以规范夯实基础、以创新塑造品牌、以改革突破难点、以党建促进高建、以高建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以培养基础扎实、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秉承“明德博学、自强有为”的校训,倡导“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崇尚学术、爱岗敬业的教师文化;成人成才、创业创新的学生文化”,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仙溪、江湾、河滨三个校区(分别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禅城区,其中仙溪校区环绕在水面达1700亩的仙溪湖周围),校园占地面积2208.7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学校建立了博士后培养、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办学体系。面向全国14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32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976人(含51名硕士留学生),联招博士3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318人,本科留学生、汉语进修生等共98人。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大批优秀人才16万余人。学校具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高效精干、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739人,其中专任教师1158人。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198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正高170人),副高职称520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副高3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17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博士609人),硕士学位教师661人(其中专任教师中硕士454人)。其中含双聘院士5人、海外特聘院士1人,另通过院士工作站引进院士团队1个,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人,珠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9人,培育第十四批国家级特聘专家2人、珠江学者4人,聘任岭南讲座教授59人,遴选校内岭南学者171人。此外,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丁肇中、乔治·斯穆特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沃恩·琼斯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为名誉教授。9月30日,我校全职特聘外籍教授古睿智荣获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受到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 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和16个二级学院:粤台人工智能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与陶瓷艺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口腔医学院(医药工程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含公共体育、公共英语、公共艺术)、经济管理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个二级学院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了“产业学院”。现有6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农、医、管理、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十大学科门类,在招理工科专业占比达66%。现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国际商务、教育、电子信息、农业、兽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动物医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省级特色专业11个(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护理学(康复护理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药学),省级重点专业4个(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预防兽医学、材料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数学、土木工程),省级“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畜牧学)。目前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试点学院1个,省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学院2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项,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拥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重点课程7门,精品开放课程14门。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共获省级及以上奖1819项,其中国际、国家级591项、省级1228项。毕业生近三年总体就业率均在99%以上。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80项,近年来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均高于1%,其中2017年位列全国本科高校97位,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易班全国共建工作示范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校企共建创业实践基地”、科技部国家级“星创天地”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科技部“校企合作好案例”、工信部首批“高校中小企业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数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社区(佛山站)及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学校、省级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广东省易班十佳发展中心等称号。 学校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和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科研及产学研合作。拥有国家标准委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佛山)1个,广东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领域——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设广东省动物分子设计与精准育种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广东省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清远麻鸡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季华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新材料发展研究院、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个,佛山市工程技术中心21个,佛山市科技创新平台33个。当年拨入科研经费从2010-2017连续八年位居全省前十。科研总经费从2010年的772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79亿元。201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项目17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科技部课题4项);获得授权专利1623项,其中发明专利207项。2016-201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美术学院
历史沿革 迄今办学79年的四川美术学院,前身的一脉是1940年由李有行、沈福文等归国艺术教育家在成都创立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一脉是1950年西北军政大学艺术骨干南下重庆创立的西南人民艺术学院。 1953年,两校美术、设计类学科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定址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并于次年开始兴办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招收4年制本科,成为当时全国五大美院之一。 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概况 四川美术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现有九龙坡区黄桷坪校区和沙坪坝区大学城虎溪校区,占地总面积1200亩。2018年11月,学校在重庆市两江新区选址150亩,兴办国际设计学院(中国西部艺术港)。 学校现设有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教育事业取得迅猛发展,建成了一流的专业美术馆和图书馆、一流的艺术创作社区、一流的艺术教学示范中心、一流的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在全国专业美术院校中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学校1999年起面向全国招生,近几年报考学校本科人数达10万人以上,报考研究生人数达3000人以上。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28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7550人。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艺术学门类下的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4个一级学科,均招收硕士研究生。“十三五”期间,4个一级学科均列为重庆市重点学科进行支持和建设,其中美术学、设计学列为重庆市一流学科进行支持和建设。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4个一级学科均上榜,其中美术学获评A-、设计学获评B+,学科实力在重庆市和全国同类院校居于前列。 学校设有本科招生专业22个,其中绘画、雕塑、动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为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绘画、雕塑、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动画、戏剧影视美术、建筑学、美术学理论10个专业纳入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进行支持和建设。 “十三五”以来,学校确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创新性、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本为本,全面开展教学建设,构建了“大平台+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全体学生,打造了“思政人文”“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四大平台,保障了本科教育整体质量。为培养艺术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了“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工作室培养”“青年艺术家驻留”“创新创业教育”等多通道培养计划,扶持有潜力的优秀学生成长成才。“思政+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显著,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的高度评价;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荣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持续打造“开放的六月”艺术游展览品牌,获批重庆美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特色校园,强化环境育人,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获得优异成绩,专家组一致肯定:四川美术学院历史辉煌,成就卓越,艺术英才辈出,社会影响广泛,是一所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艺术院校,是能够代表重庆乃至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舞台的高等艺术院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艺术创作服务政治建设、设计实践服务地方发展的思路,大力巩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等六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增设了重大题材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和设计创新研究中心、艺术与乡村研究院等,在重大题材主题创作、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和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等方面成果斐然。 发展目标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 人,以“双一流”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美术学院目标奋勇前进。
四川美术学院 2021-02-01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历经风雨。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从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庆的漫漫西迁之路,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八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呕心泣血,筚路蓝缕,努力奋斗,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饱含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响。 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现有在校学生8000余人,教职工近千人。 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了“三层三部十学院”的办学格局,构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专业基础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三个教学部,造型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十个学院的总体布局。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人双环六学科”的学科构架,形成了以美术史论为心脏、以中国画和书法为头脑、以油画和版画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体为迈动的双腿、以综合艺术为联通四肢的躯干的工作室人形结构,将造型艺术创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动的生命整体。同时,又以这一人形结构为内核,以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艺术学为外环的双环结构,强调高点学科和人文关怀对于六个学科的核心的引领作用。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再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艺术学一级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美术学院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担负起引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方向的责任,遵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美术学院 2021-02-0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市。学校始建于1941年,1975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科技部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协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学校现有秦皇岛、昌黎、开发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1424亩),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馆藏图书文献180.9万册、电子图书255.3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864种,各种类型数据库60个(含子库)。有国家认证的电子生物标本馆1个,附属职业中学1所。学校设有研究生部、动物科技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物理系、体育与健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二级教学单位,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约2.1万余人、各类硕士研究生604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548人,)专任教师107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9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96人,其中教授160人;有“双师型”教师521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模范教师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90余人,教育部及河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1人。学校设有74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理、文、法、教育、经济、管理、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拥有生物学、园艺学、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教育学等6个学术学位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的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具有农业硕士、教育硕士、兽医硕士、机械硕士、体育硕士等5种专业学位14个授权领域。建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 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先后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学校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设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冀东文化研究中心和秦皇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秦皇岛瀚海国际化语言风景研究中心、秦皇岛市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等。近三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7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74项;被SCI、EI收录210篇,出版学术著作75部;获外来科研经费总计5493.05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个,获得授权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4项,制定省市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8项。学校坚持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22个。有3支科技服务团队被授予“河北省高校李保国式科技服务团队”、1人被授予“河北省李保国式科教扶贫突出贡献者”称号。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外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关系,与意大利佩鲁贾外国人大学合作建有意大利语语言培训与测试中心。多次获得“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设立中美、中芬121交换生双学位项目等,为我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国外学习交流、实习实训、科研及工作机会。近3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人文素质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10项(依据:教务处提供学科竞赛获奖445项,团委提供挑战杯、创青春获奖65项),其中国家级213项(依据:教务处提供学科竞赛获奖213项,团委提供挑战杯、创青春获奖1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稳定在90%以上,平均考研(公务员、选调生)录取率16%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省长特别奖获得者、省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2-01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政法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1955年7月20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鲁人丁(55)字第1618号通知,决定建立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59年2月24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成立山东政法学院的通知》〔鲁发59字169号〕精神,山东政法学院正式成立,时任省委第一书记舒同题写校名。1979年12月23日,中共山东省委下文《关于建立省司法厅和省政法干校的通知》〔鲁发(1979)81号〕,决定恢复建立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83年10月3日,山东省教育厅教计字80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改建为山东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1987年10月,更名为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5年2月,开始筹建山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16日和4月26日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文同意正式设立山东政法学院。2011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5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俊采星驰,薪火相传,历经60余载耕耘不辍,山东政法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及法律硕士、专科和留学生教育;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多学科的普通本科高校。一、办学定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发展思路,实施“特色山政、文化山政、法治山政、智慧山政、开放山政、和谐山政”发展战略,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二、学科专业学科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做强法学学科,统筹法学外学科发展,构建“法学类专业群为核心,经管类专业群和新闻传播类专业群为两翼,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和外国语言类专业群为基础”的法为核心、分类建设、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122”学科专业体系。法为核心。学校法学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法学专业学科优势突出。学校法学学科是省属高校中首个全部拥有法学学科“三重点”建设项目的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刑法学,省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证据鉴识实验室,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民商事法律与民生研究中心。法学学科现有“十三五”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个,法学专业群获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群。法学专业是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和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学校是山东省法学会法律史学、立法学、刑法学会、经济法学和网络法学研究会会长单位。学报《政法论丛》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融法特色。以法学学科为龙头,辐射带动学校其他学科发展,如经济学类专业侧重商法结合,政管类专业强化法政结合,新闻传播类专业突出法治新闻方向,信息技术类专业突出电子证据方向,外国语言类专业突出法律英语方向,非法学专业均具有鲜明的融法特色。学校现有21个本科专业: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审计学、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空间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中法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闻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监狱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是省级特色专业。三、人才资源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遵循“博学笃行 刚健中正”的校训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校风和“学在前沿,大爱施教”的教风,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教师队伍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省社科理论界“百人工程”高层次人才4人次,“全省高校师德标兵”2人,山东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和惩戒委员会委员2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山东省法学人才库成员40余名,山东省委省政府法律专家库成员6人,山东政法智库专家1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特聘立法专家2人,国际、国内仲裁机构仲裁员18名。首批“全省法学研究领军人物”4 人,“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1 人。四、人才培养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2000人左右。学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学养好,素质高,基础扎实,作风务实,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高。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法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法学专业本科生国家司法资格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40%左右;研究生考试录取率20%左右;国家公职单位考取率20%左右,学校每年有400名左右毕业生进入以政法系统为主的各级国家机关工作。自1955年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16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搭建理论与实务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现建有校内教学实训中心7个,法学教学实训中心是山东省唯一的法学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山东省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律师事务所、监狱系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200余个。创办大法官讲坛、大检察官讲坛、大律师讲坛、企业家讲坛等实务讲坛15个。第二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特色项目“靛青工程”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创新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青工程”将素质拓展学分化项目化,年均活动项目500余个,年度参与25000余人次,供学生自由选择,为个性发展和素质拓展提供路径支持。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坚持学术立校,强化科学研究,积极服于地方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贡献度不断提升,成立“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与法律保障研究中心”,组建 8大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智库研究和法律服务。聚焦社会治理创新,与山东省法学会联合成立“山东省法学会民商事调解中心”,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有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山东省社会稳定研究中心、中日韩自贸区发展战略与法律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中心、立法研究院、司法研究院、司法会计研究所、案例研究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20多个研究服务机构。山东省法学会法史学研究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刑法学研究会、立法学研究会、网络法学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作为会长单位挂靠山政。山政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司法鉴定中心分别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和“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立项近300项;国内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0余项,厅局级科研成果奖励100余项。六、山政文化学校坐落在山东省省会泉城济南,位于中央商务区,毗邻奥体中心、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场所,山水清音,人杰地灵,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学校通过文化育人,凝心铸魂,培育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积极推进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五位一体综合建设,奋力创建文明校园。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德育工作优秀高校”等荣誉称号。大道之行,高山仰止。目前学校正立足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聚焦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向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前进。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邮编:250014学校办公室:0531-88599811 88599817 传真:0531-88599980就业指导中心电话:0531-88599760招生办公室电话:0531- 88599888 88599859 88599958
山东政法学院 2021-02-01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校代码:13902)是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的精神,与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申办,于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并当年招生的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现有广州校区和东莞校区,占地面积2185亩(含配套用地600亩),面向全国招生,已招收十五届学生,在校生2.2万余人。学校秉承母体学校中山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理念,15年办学过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养、自主创新意识、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操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 持“质量立校、学术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争取建成位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的应用型、开放性、多科性的现代化高等学校,实现“中国需要清华,中 国也需要新华”的“新华梦”。 2019年,学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规范办学和内涵建设,提质量、上水平、树品牌,着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有特色的中大新华,为建设成为居于全国前列的独立学院而努力奋斗!学校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风光旖旎的火炉山旁;东莞校区位于东莞市麻涌镇,有麻涌河及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环绕;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相映生辉,是学习深造的理想胜地。学校教学设施齐备,与中山大学实现校园网互联、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建有经管、文法、理工、医药和艺术五大实验实训平台,包含Fab-lab创客实验室、医学护理实验室等172间实验室,与两百多家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验、实践、实训的基地与平台。学校学科布局合理,专业特色明显,切合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学校设有19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46个专业: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税收学、金融工程、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英语、商务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应用统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艺术设计学、服装与服饰设计、音乐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等是广东省独立学院中唯一开设的专业。公共管理学科和医学技术学科在2017年分别获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学校坚持“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着力建构学术共同体,提高教师、学生的科研水平,以“真学术”助力“高质量”教学水平;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模式,成立了金融研究中心、广东文化研习中心、医学医药研究中心、财税与会计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学校2018年位居全国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排行榜第12位、广东省第4位。高度重视产学研创发展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产学研创发展中心,同时下设创新创业学院。学校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三基三严三早”的教学传统和“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以多学科和交叉学科为特点,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推进学分制和主辅修制,探索“互联网+”教改和学分银行建设;在培养人文精神、强调文理医融通、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上积极探索,融传承和创新为一体,在独立学院中率先开设教改实验班——“逸仙新华班”。学校积极展开对外教育合作,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已与美国的索尔兹伯里大学、拿撒勒大学、旧金山大学、旧金山东华医院、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加拿大的拉瓦尔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英国的班戈大学、密德萨斯大学、朴次茅斯大学、卡迪夫城市大学、贝德福德大学,爱尔兰的科克大学、科克理工大学,法国服装设计学院,西班牙马拉加大学以及香港公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的中山医学大学、美和科技大学等建立合作,并根据不同高校特色采用不同合作模式,不断加强对外教育合作,提高办学水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2021-02-01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4月由原濮阳教育学院、濮阳广播电视大学、濮阳师范学校、濮阳工业学校组建,填补了濮阳市全日制高等院校历史空白。2015年4月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获批,龙都濮阳开启了本科高等教育发展新征程。学院办学历史上溯到1950年建校的濮阳师范学校,当时称平原省立师范学校,办学成就卓越,在豫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河南省人民政府原秘书长郭洪昌、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远大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兼空调公司总经理丁元刚等一批政企精英从这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学院占地1162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500万元,馆藏纸质、电子图书合计115万册。建有教学楼13栋、学生宿舍楼14栋、教师公寓14栋,另有图书馆、学生餐厅、综合实训楼、室内体育馆。拥有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233个。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8人、副教授182人,博士硕士教师3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省职教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8人。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7575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247人、专科13631人,电大开放教育和成人教育本专科7481人,另外还有附属中学6216人。 目前,学院设有人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体育健康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49个专业,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4个本科二批专业,2016年,招生录取最高分超一本线3分、最低分超二本线32分。近年来,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余项,500多名参赛学生荣获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二等以上奖励。 传承67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和33年的专科发展积淀,学院主动站位,科学谋划,抢抓机遇,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院校”,成功创建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园林单位、省级卫生单位和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荣获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等数十项称号,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校。 桃李经年呈馨瑞,栋梁化育柱长天。忆往昔,濮河水悠悠,我们铸就辉煌;展未来,龙湖波荡漾,我们豪情满怀。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传承“笃学明理、诚信力行”校训,涵育“圣洁惊艳、无私奉献”樱花气节,弘扬“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火车头精神,践行“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勇于奉献”学院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发展,加快转轨变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务实重干,为建设全省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努力奋斗! 学院地址:濮阳市黄河路西段(乘15路、25路、27路、Y75路公交车) 电话:(0393)4677111 传真:(0393)4677111 邮编:457000 学院网址:http://www.pyvtc.cn/ E-mail :pzydzb@163.com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十三朝古都、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洛阳。2007年3月,原国家建材部直属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洛阳大学合并组建洛阳理工学院。64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深化“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先后为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近2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2013年,学校被确立为河南省首批五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20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2019年7月,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2229亩,有王城、开元、九都三个校区,总校舍建筑面积93.3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是河南省园林单位。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有各类实验中心5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9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178万册,中外文报刊781种,全文数据库32个。校内建有李凖先生纪念馆、李进学艺术馆、教育博物馆等主题展馆。学校管理规范,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文明单位,学校连续7年荣获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2.88万人,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坚持教学优先地位,产教融合发展。设有14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5个专门教育和行业学院。现有55个本科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项目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6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3个河南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教职工174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2人,副高级职称460人,博士学位教师264人,硕士学位教师843人,“双师型”教师80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创新人才及团队6 个、河南省优秀专家3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专家等市厅级人才94人。有硕博研究生导师近50人。聘有包括两院院士、中原学者、博士生导师、国外专家在内的200余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任讲座教授、特聘教授5人、应用型专业带头人26人、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702人;选拔专业建设首席教授11人、校学术技术带头人65人。学校坚持创新与服务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智库建设快速发展。建有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省装配式建筑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等20个省级科研平台,与郑州大学、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校内共建郑州大学洛阳研究院。承担或参与了《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五年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编制工作。与洛阳市、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300余家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企业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分院、河南省发展研究中心豫西分中心、郑州大学出版社洛阳分社等机构落户学校。近5年来,学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3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3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469项。学校坚持特色兴校、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建材行业发展战略。传承建材基因,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先后当选中国—东盟建材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单位、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主席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的理事长单位。201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建材‘走出去’发展先进单位。校内设有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培训基地、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培训专业委员会。学校是首批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合作高校。学校坚持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郑州大学、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千度创客空间”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园三区、北京离岸创新中心、宜阳加速器两个辐射点”的战略布局,是“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成功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0余家,专利授权150余项,累计收入1.2亿元。自2014年以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9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74项,曾荣获全国“挑战杯”竞赛“校级优秀组织奖”,2015年以来连续3届捧得河南省“挑战杯”竞赛“优胜杯”,连续3届获得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毕业生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质量逐年提升,连续三年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2017—2019年连续三年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300强,河南省前10强;在2020年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3名。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与国内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深入实施豫沪教育合作项目,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芬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联合建立了复合刀具与精密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埃尔姆赫斯特学院、英国胡弗汉顿大学、韩国映像大学等10余所国外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材料研究中心,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举办3个合作办学项目,并接收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友好学校的留学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教职员工秉承“致知、致善、致能、致新”的校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抢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机遇,三融三创、融创结合,以更加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更加蓬勃的昂扬斗志,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建材行业有影响、服务地方有贡献、‘一带一路’有作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洛阳理工学院 2021-02-01
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3.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68万余册,数据库31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1TB。学校办有《东吴学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全国高校优秀期刊)2种学术期刊。 学校现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54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470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550多人,博士38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16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 以“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办好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的指导思想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升本以来,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50多项。拥有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项省级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获批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 现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共建行业学院,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塞尔维亚、捷克、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1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的50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被列为首批省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199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首批大学章程核准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党委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 展望未来,常熟理工学院将以“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建设品牌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依法治校, 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特色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事业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熟理工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0 81 82
  • ...
  • 248 2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