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区块链实时分阶段性能监测平台
本项目通过创新数据获取方法、创新区块 链性能分阶段评估指标,建立了耦合度较低的 后端数据获取、云端数据处理、前端数据可视 化的性能评估平台原型
中山大学 2021-04-10
实时监测细胞行为和状态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监测细胞行为和状态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微量注射泵、第二微量注射泵、第一注射器、第二注射器、塑料Y型接头管、加热片、传感器检测单元和检测仪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可以确定细胞和离子在样品溶液中的存在、行为、数量和变化情况;可用于实时监测细胞贴附、增殖和伸展形成致密连接的行为过程。亦可用于实时监测此过程中氢离子的代谢情况;还可用于实时监测调节物作用下的细胞行为和状态,从而鉴别分析调节物。
浙江大学 2021-04-11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活断裂孕震区压电效应实时监测系统
本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与现有各种地震前兆监测完全不同,其特点是在可能的孕震断裂内钻 探,在钻孔中放置仪器,实时和连续监测断裂深部应力集聚区(潜在 震源区)应力变化而产生的压电效应(见附图);在一条或相邻的多 条断裂上建站组成监测网,通过来自不同站点的区域数据对比,利用 反向模拟等方法,寻找断裂深部的应力集聚区(前者震源区)及计 算、模拟断裂失衡的临界点。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一种气流流速流向实时监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流流速流向实时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气流杆,连接柱,关节轴承、底座,多个拉伸弹簧,二维 PSD 位移传感器,以及数据处理器,连接柱内设有激光驱动模块、激光二极管和准直透镜;工作时,气流杆在气流的推动下发生偏转,带动连接柱沿关节轴承内球的中心发生转动,并朝向与气流流动相同的方向;连接柱内的激光二极管发射的激光,到达准直透镜,经准直处理后散射的激光汇聚形成一个激光束,通过导光孔投射到二维 PSD 位移传感器,二维 PSD 位移传感器得到光斑中心的位置信息,并提供给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气流流速流向实时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流流速流向实时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气流杆,连接柱,关节轴承、底座,多个拉伸弹簧,二维 PSD 位移传感器,以及数据处理器,连接柱内设有激光驱动模块、激光二极管和准直透镜;工作时,气流杆在气流的推动下发生偏转,带动连接柱沿关节轴承内球的中心发生转动,并朝向与气流流动相同的方向;连接柱内的激光二极管发射的激光,到达准直透镜,经准直处理后散射的激光汇聚形成一个激光束,通过导光孔投射到二维 PSD位移传感器,二维 PSD 位移传感器得到光斑中心的位置信息,并提供给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气流流速流向实时监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流流速流向实时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气 流杆,连接柱,关节轴承、底座,多个拉伸弹簧,二维 PSD 位移传感 器,以及数据处理器,连接柱内设有激光驱动模块、激光二极管和准直透镜;工作时,气流杆在气流的推动下发生偏转,带动连接柱沿关 节轴承内球的中心发生转动,并朝向与气流流动相同的方向;连接柱 内的激光二极管发射的激光,到达准直透镜,经准直处理后散射的激 光汇聚形成一个激光束,通过导光孔投射到二维 PSD 位移传感器,二 维 PSD 位移传感器得到光斑中心的位置信息,并提供给数据处理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立井提升承载部件的动态载荷远程实时监测装置
主井提升电机的主轴装置及天轮作为主要承载部件,其运行状况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生产的效率和安全,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通过对煤矿立井提升承载部件的动态载荷结构的动态参数进行实时系统地监测,包括对主井提升机电机的主轴装置及天轮的振动监测、主井供电系统的高压开关柜、主接触器以及变压器的触头的温度监测从而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避免由提升系统的故障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进行的保护措施。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像分析的道岔转辙机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
道岔作为铁路线的咽喉,是线路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事故的多发点。当前,许多科研机构都在研究道岔的实时监测装置,但仍未能有效解决监测装置安装及工作时的故障因素零引入的可靠监测问题。而且随着我国铁路不断高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铁路道岔越发成为行车安全的关键,目前各种信息设备中的微机监测系统中均空缺转辙机缺口的自动在线监测功能。如能研制出一套有效的监测设备,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市场价值都是非常明显的。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将采用一种全新的处理方法: 1)从理论建模入手,具体分析各种道岔及转辙机的工作特性,建立一套完善道岔及转辙机的现场运用技术安全标准,建立道岔及转辙机的“正常故障”的理论模型。 2)运用一种全新的表示杆缺口监测方法——数字图测量法,这种非接触式测量的方法可有效地解决安装及工作的不安全因素的引入问题,而且测量精度高,技术指标稳定,不会因环境温度、湿度或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影响测量的精度,具有传统电子或机械直测式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3)采用多传感数据融合技术,解决道岔密贴程度的实时分析、转辙机锁闭及解锁力的分析、转辙机工作噪声的分析、转辙机内部湿度的监测等问题,为实时分析预测转辙机故障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可按第一步建立的“正常-故障”理论模型自动做出判断,有效解决道岔设备的检修更换头号难题。 4)利用成熟的现场工业总线技术,用一对普通信号电缆可实现全站道岔状态数据的可靠传输。 5)应用工业DSP处理技术,系统实现高度集成,解决成本及安装体积问题。 6)按站段模式组建道岔状态数据库,融入电务微机监测系统,为降你电务设备故障提供有效的自动化手段。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62 6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