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磁力搅拌釜,实验室搅拌釜
产品详细介绍磁力搅拌釜,实验室搅拌釜属于一种化工生产中的搅拌装置,其结构是由釜体、动力传动轴及中间的磁力传递部分组成,釜体内垂直装有搅拌轴,上面动力传动轴与磁力外转子联接,搅拌轴与磁力内转子联接,内外 转子之间设有隔离套,隔离套与釜体固定为一体,磁力传递部分以静密封取代了动密封,整个装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优点:传递效率高,能耗低,搅拌之两部分为 无接触传动,噪音小,在易燃、易爆生产中安全可靠。磁力搅拌釜,实验室搅拌釜釜体材料 主要采用 1cr18Ni10Ti 不锈钢制作,并可根据不同介质要求制作钛材( TA2 )、镍( Ni6 )及复合钢板,釜体结构有平盖、凸形盖以及带人孔的闭式釜体,釜盖上的开孔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计;加热方式有夹套蒸气、夹套热油电加热等形式供用户订货时任意选配。 对有抛光要求的釜体内表面,可达到 以上的镜面抛光水平,对高粘度的物料加工成锥形底,便于放料、清洗。反应容器指主要用来完成截止的物理、化学反应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釜、分解锅、聚合釜等。 我公司可制造容器50000L,压力100Mpa单台重量80吨的大型反应釜。加热方式有电、蒸汽、导磁力搅拌釜,实验室搅拌釜适用于各种物料特性(粘度.密度等)和各种操作条件(温度.压力等)的搅拌,广泛应用于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农药.化肥.染料.涂 料.食品.冶金.废水处理等行业.实验室的搅拌反应器的容积可小至数十毫升.而污水处理.湿法冶金.磷肥等工业大型反应器的容积可达数千立方米.除用作化 学反应器外还广泛应用于混合.分散.溶解.结晶.萃取.吸收或解吸.传热等操作.
威海汇鑫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2021-08-23
TJYF实验室溢流微粉机
产品详细介绍仪器原理:溢流微粉机转刀在高速旋转时,形成负压中心,通过气流分级,将物料带离粉碎腔室,达到粉碎要求的物料进入收集仓,剩余物料停留在粉碎仓继续粉碎。该机由投料口、集料罐、粉碎室、高速电机等组成。物料由投料口进入粉碎室,被高速旋转的刀片(22000r/min)撞击粉碎,刀片的高速旋转也引起了空气气流的流动,从而把粉碎后的物料带到粉碎罐中,气流经滤袋排出,完成粉碎。应用:溢流微粉机可用于药材.矿石.珍珠、中药、西药、农药、生物、化妆品、食品、饲料、化工、陶瓷等多行业干性物料的超细粉碎求。特点:v 细度高,纤维的粉碎细度小于100μm;的粉碎细度小于44μmv 将机械式粉碎、旋风粉碎的结合于一体,特殊结构的刀型,极大的扩展了粉碎范围,适应用户对多种物料的粉碎需求v 体积小,重量轻,可放置于台面使用,对实验室使用的用户尤为方便v 操控性好,该机为连续投料式v 安全性能好,清理方便,无需过筛,由于采用全密闭结构,操作人员不与粉碎室直接接触设备参数:产品型号   TJYF电源       220V功率       2.2KW转速       22000rpm产量       1-5kg/h粉碎细度   <100μm(纤维物料)纤维;44μm(硬脆性物料)重量       15KG体积       300*300*450(mm)
天津市东方天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8-23
探索实验室未来!实验室规划与安全管理交流活动日程及嘉宾阵容揭晓!
实验室规划与安全管理交流活动日程及嘉宾阵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04-03
便携式实验室用器皿刷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便携式实验室用器皿刷,这种便携式实验室用器皿刷包括壳体,连杆和刷头,壳体内部设置硅光电板,变压器,蓄电池,蓄电池连接小型电机,小型电机的输出端设有连接筒和卡笋,连杆为可伸缩的,连杆末端设有连接头和固定孔,连杆前端为刷头;连接筒有内螺纹,连杆末端的连接头有外螺纹,连接筒与连接头螺纹连接,卡笋卡在固定孔中.本实用新型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携带和存放方便,可伸缩的连杆适用于长,短形器皿,可换刷头适用于柱形器皿,也适用于圆底形状及带拐角形状的器皿,实用性较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5-04
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实验室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环境由于自身环境的静态性、实验资源的有限性, 使得它无法满足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方面,单纯的客户机升级也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各个教育系统 (学校) 中的服务器资源未充分利用。云计算能够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计 算资源,为资源整合、按需付费、虚拟化和服务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本项目将各教育子系 统中的服务器资源构建为一个教育云平台,从而满足师生员工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等工作。 本系统针对不同类型 (校外用户的单个计算机资源需求和校内用户基于实验室的批量计 算机需求) 的用户需求,以先进性、实用性、前瞻性、可扩展性为设计思路,采用资源按需分 配、动态调整的管理方式将数据中心的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合理的分配给不同类型的用户。 特别地,本系统所构建的云计算虚拟实验室系统,能够按需动态配置教学实验环境,为每 个学生的每门实验课程定制一个个性化的实验环境,并便于教师动态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从 而能够促进现有计算机教学实验资源的共享,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建立一个有效的网上 学习通道,进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供配电实验研究共享智能数字云平台
智能供配电实验研究共享数字云平台(简称研究平台)由供电系统智能故障模拟系统、高低压智能供电系统、集散控制系统、云控制系统、客户端等子系统组成。实验者授权后,开展线上+线下供配电系统的操作实训、系统实验;研究者授权后开展线上“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赋能供配电行业经济数字化。 一、系统功能 研究平台提供供电一次系统故障源,如过电流、过欠电压、三相不平衡等故障种类。提供供电二次系统运行信息,包括微机继电保护输出信息和开关柜体运行信息。如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电能、绝缘电阻、温度、湿度等模拟量;断路器分闸、断路器合闸、手车工作位、手车实验位、接地刀合位、储能位等开关量;短路、过流、过负荷、过压、欠压、漏电、绝缘监视、照明、闭锁等保护信息;开关的分闸、合闸、复归、试验、温湿度等控制信息。事件和故障的数据等事件记录信息。 研究平台具有人机会话、数据显示、记录查询、参数修改、控制操作等功能,设有就地操作、上位机操作、客户端云操作等操作方式,提供数据库、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云组态等功能,使分布式用户分享系统数据资源与控制资源。 二、系统特征 研究平台集供配电系统的能量流与信息流有机融合。以实验装置为中心,辐射分布式、远程众多客户端,共同分享实验平台资源。提供了一个从构思、设计、实施、验证、评价等全方位线上+线下研究场景。服务于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研究生、科研人员的项目研究。 (1)、平台集成度高、安全可靠。平台硬件装备包括供电系统智能故障模拟装置与智能测试装置,智能高压进线与出线开关柜,智能低压进线与出线开关柜,组成一个有机体系。系统工作电压为交流380V,高压开关主回路为交流380V,总功率小于10KW,安全保护性高。 (2)、搭建共享智能数字研究空间。研究者在客户端自定义供电系统一次运行工况后,获取相应的二次信息,共同分享数据资源。基于数据挖掘、机器自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设计软件算法,研究供配电的运行趋势研判、故障诊断和预测、运行预警等的控制方案,提升供配电系统自主识别能力,提升供配电系统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 (3)、营造分布式融合教学研究空间。在不同地域的实验室、单位、高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同时,研究平台吸纳异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优质硬件资源。基础资源一边建设、一边分享,合作资源共建共享,跨区域融合,实现滚动式发展。 三、实验与研究内容 1、高低压供配电实训操作系统。完成低压供配电与高压供配电等系统操作;高压开关柜机械联动与低压开关柜闭锁联动等系统原理实训;高压继电保护与低压继电保护等系统参数整定实训;高压一次系统与低压一次系统故障模拟等实训操作。 2、研制供电+控制设备一体化无人值守系统,远程监控现场装备的运行状况、系统操作、以及运行管理。适用于油田、沙漠等野外无人值守场所,可用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终端设备远程监控与操作。 3、研制无人值守变电站,用手机可以监视设备运行工况、操作设备运行。 4、研制分布式变电站集群化管理系统。实现社区、企业变电站分布式管理与远程自动化监控有机融合,能够跨区域集群化监控,完成众多变电站的运行监控、故障预判、检修预警、故障排查、远程急停电、远程送电、运行电费监管等业务。 5、研制供配电损耗分析系统。分析线路损耗、变压器损耗,有效诊断窃电、摊派电损、电价估算等。 6、研制供配电虚拟仿真系统。研究高压开关、变压器、电缆运行、继电保护、倒闸操作等虚拟仿真系统。 7、研制供用电协调控制系统。研究风光互补控制、用电协调控制系统、光伏发电+负载协调控制系统、风力发电+负载协调控制系统等协调控制系统。 8、研制设备远程控制系统。如农业灌溉、供排水、抽油机、景观灯等远程控制系统。 四、适用对象 1、实验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设计专业等本科专业。 2、实训与培训:电气控制技术人员、供配电技术人员、供配电运行人员等。 3、软件系统开发:自动控制系统软件、供配电系统软件。 4、算法验证:自动控制系统算法,供配电调度系统、协调控制系统算法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05-10
侧向位移式多功能模型槽实验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向位移式多功能模型槽实验系统,该模型槽实验系统包括有模型槽部分、实验加载部分、量测部分,模型槽部分与实验加载部分通过螺栓连接,量测部分通过螺钉固定在模型槽部分上。本发明的效果是该实验系统可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进行多种试验。调整活动挡板墙的姿态可做各种位移模式的相关实验;限制活动挡墙位置,可实现不同尺寸的模型槽实验;去掉活动挡板可实现无侧限情况下的相关实验;将活动挡板墙替换成破口材质的板材则模拟隧道开挖相关实验;将活动挡板墙固定可做各种桩基地基实验;配上降雨设备即可模拟有关降雨的相关问题;外表量测系统直观的看到实验效果,反力架的反力平衡使得实验系统具有更好的独立性,降低了实验的实施难度。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平-立组合加载相似模拟实验架
本项成果是在底支撑架的左端设左安装架、右端设右安装架,左安装架和右安装架的顶端设上安装架,左安装架、右安装架、上安装架上前后方向加工有孔,槽钢的一段设在左安装架上、另一段设在右安装架上,在上安装架上设上加压装置、左安装架上设左加压装置、右安装架上设右加压装置。本发明采用单体实验架组装技术方案,一个单体实验架可进行平面试模加载实验,两个以上的单体实验架可进行立体试模加载实验,单体实验架上设置了加压装置。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对10μeV量级能带变化的实验观测
多体量子系统在强相互作用下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规律。当粒子间库伦势能远大于系统的其他能量时,我们无法再以微扰方式理解粒子间的互动。在特定条件下,多体系统通过粒子间的相互关联将材料能带结构的微小变化放大,从而产生实验可观测的宏观变化。 半导体异质结中的二维自由载流子是研究多体现象的极佳载体。该体系具有极低的晶格缺陷,使得0.1mm的宏观范围内的电子具有可观测的量子相干性。在强磁场环境中,粒子的动能被压缩到具有大量简并的分立朗道能级中。这时该系统的哈密顿算符中仅仅包含了粒子间的库伦相互作用。多体问题的复杂性瞬间呈现在我们眼前:具有相同哈密顿算符的自由电子系统可以自发地呈现出气态、不同固态、不同液态、甚至激子态。 应力应变是调控材料特性的常用方法。压力可以改变材料的晶格常数,从而改变材料的禁带宽度、改变载流子的有效质量、调节导带底在波矢空间的位置或者电子在不同能谷的分布。当前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实验能够分辨meV的能带结构,而基于多体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能够达到0.1eV的精度。受限于分辨率,静液压对材料能带的精细作用并不为我们所了解。静液压改变了材料的晶格常数,但是并不改变材料的空间对称性、自旋属性、或者角动量属性,因而对物态调控有独特的价值。 2015年,普渡大学的Csathy教授的实验组首次报道了稀释制冷温区的静液压输运测量(Nature Physics 12, 191)。这一实验发现各向同性的静液压会引起GaAs/AlGaAs中的二维电子系统发生各向同性的分数量子霍尔态到各向异性的电荷密度波的相变。我们参考他的实验技术路线,成功实现了电子温度小于40 mK、压力最高20 kbar的极低温静液压测量环境。相比金刚石对顶砧技术,静液压技术尽管能获得的压力低,但是适用于大体积的样品,也便于开展极低温下的输运测量。 利用这一技术,量子中心研究生黄可研究了静液压下的GaAs/AlGaAs异质结二维空穴系统。实验观测到,在各向同性的静液压诱导下,朗道能级填充系数3/2附近的分数量子霍尔态出现了自旋相变。通过对相变规律的分析,作者发现两个由于自旋轨道耦合分裂的朗道能级在高压作用下发生简并,所以空穴具有不同自旋量子数的子能带在静液压作用下发生了相应的微弱变化。该工作利用多体量子态相变研究静液压作用下材料物性发生的10μeV量级的微小变化,高于其他已有的实验探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北京大学 2021-04-11
在强激光场下原子隧道电离的实验
利用等强度的偏振正交的双色飞秒光场(800nm + 400nm),深入研究遂穿电子干涉的干涉动力学,提出了利用新型的“时空电子干涉仪”,探测电子在遂穿过程中获得势垒下相位,揭示电子隧穿的动力学信息。该工作利用先进的冷靶反冲离子电子动量成像谱仪(所谓COLTRIMS),清晰地测量了正交双色光场下的光子周期内干涉图案。通过与理论模拟的对比 [强场近似(SFA),库仑修正的强场近似(CCSFA)和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TDSE)],揭示出了光电子势垒下相位的对干涉图案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势垒下相位蕴藏着的电子隧穿动力学信息,对光电子干涉和光电子全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6 77 78
  • ...
  • 148 1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