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一代免疫正常化药物研发与应用
新一代免疫治疗是以抗 VEGF-抗 PD1 双特异性抗体为 主要研发项目,该双抗结合了 VEGF 抗体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和 PD1 抗体激活T细胞功能的双重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抗体的抗肿瘤效果,并能够适应更多癌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咀嚼类药物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及其专用咀嚼装置
本成果为授权发明专利。该专利发明公开了一种咀嚼类药物释放度测定方法及其模拟咀嚼装置,属于生物制剂分析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使用能逼真模拟咀嚼过程的装置,准确测定出咀嚼类药物的释放度.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4
一种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药物及其制剂
本成果提供一种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药物及其制剂。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4
藏药异叶青兰抗病毒药物的开収
在大量调研藏药资源,选取清热解毒类品种,建立针对病毒复制周期靶点为机制的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细胞模型。获得针对抗单纯疱疹病毒Ⅱ 型的 Vero 细胞筛选模型,针对抗腺病毒的 Hep-2 细胞筛选模型,针对抗流感病毒 H1N1 的 MDCK 细胞筛选模型,应用于天然药物以及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的筛选。获得具有抗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的提取物以及化合物。结果表明藏药异叶青兰对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I 型均具有很强的活性,对小鼠脑炎的死亡保护率达 30%。异叶青兰有效部位石油醚分
兰州大学 2021-04-14
强效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和老药品种研究
2020年3月13日,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李洪林团队和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可团队合作,在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题为“Novel and potent inhibitors targeting DHODH, a rate-limiting enzyme in de novo pyrimidine biosynthesis, are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gainst RNA viruses including newly emerged coronavirus SARS-CoV-2”的研究成果,报道了一类的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和老药品种。     鉴于老药来氟米特和特立氟胺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性肾炎、多发硬化症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与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相比,来氟米特的副作用较少,可长期服用,安全可靠;且此类药物作用机制及药效明确,作为临床急用,合作团队已建议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开展来氟米特在新冠病毒肺炎中度和重症病人中临床试验研究,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完成注册申请(临床注册号:ChiCTR2000030058)。 该研究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FYA0900801,2018ZX10101004003001,2016YFA0502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22004, 81825020,81772202)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8ZX09711002)的资助。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高杀伤高富集的抗肿瘤光敏药物开发技术平台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每年新增病人 1400万人以上,死亡超过 800 万,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做好肿瘤的预防与治疗对全世界的人们来说都至关重要。目前肿瘤治疗主要依赖于外科手术切除,化疗和放射治疗三种主要手段,但这些方法都各自存在很多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能找到一些更低危害的肿瘤治疗方案,一些微创甚至无创的方法,如射频,热消融,冷冻治疗,超声治疗等物理方法,因为副作用低,在临床上受到病人和医生的喜爱。 本项目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光敏剂用于肿瘤的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完全非损伤性的肿瘤治疗方案,体内光敏剂受到外界的红外光激发,从无害状态变成对肿瘤有强大杀伤能力,从而高精度杀伤肿瘤。
南开大学 2021-04-13
抗肝癌、黑素瘤药物-重组精氨酸脱亚胺酶的制备
精氨酸脱亚胺酶(Arginine deiminase,EC 3.5.3.6,ADI)因其可以作为 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肿瘤细胞(如:肝癌、黑素瘤)的靶向治疗药物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进入癌症临床研究的仅有支原体来源的 ADI,处于临床三期试验。本项目从自然界筛选到产精氨酸脱亚胺酶的变形假单胞菌,在大肠杆菌实现 了该酶的重组表达,采用该重组 ADI 进行体外和小鼠体内抗癌活性研究,对肝癌细胞人肝癌细胞系 HepG2 和小鼠肝癌细胞系 H22 有显著抑制作用。基于简便灵敏的 96 孔板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在体内生理条件下具有较高酶活以及底物亲和性的精氨酸脱亚胺酶突变株,采用随机突变、定点突变等非理性和半理性的蛋白质定向进化手段,获得了最适 pH 由 6.0 提高至 7.0,在生理中性条件下(pH 7.4)酶活力较野生型 ADI 提高了 33 倍以上的 ADI 突变株,比活力为 15-17 U/mg。该改造后的 ADI 的 PEG 化和小鼠实验正在进行中。 
江南大学 2021-04-11
键合型抗微生物高分子材料
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既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与舒适,同时也增添了病菌传播的机会。近年 来世界上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时有发生,例如,1996年日本发生的O-157大肠杆菌感染事件, 2000年日本、韩国、蒙古等国家发生的口蹄疫事件,2003年我国流行的SARS事件,至今在许 多国家相继爆发的禽流感及致人死亡事件,以及霍乱、肺炎、疟疾、结核病和肝炎等,都给世 界带来了震惊和恐慌,也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促进了人类对健康生存环境的追 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抗微生物材料发展十分迅速。抗微生物制品在保护人类 健康、减少疾病、改善生活环境等方面可以起到绿色屏障的作用。据CBS调查,52%的美国民 众购买日用品时,会注意产品是否抗菌、防霉、防臭的功能。 然而无论是以欧美为代表采用有机抗菌剂,还是以日本为代表采用无机银离子或纳米级 二氧化钛直接混入树脂基体制备聚合物制品的抗微生物技术都存在不足。理论而言,作为一种 抗微生物材料不仅应该同时对绝大多数微生物有效,而且不应该是溶出性的,否则所制成的饮 水管道、食品包装膜、饮水机等都会因人体摄入而造成毒害,不耐洗涤、抗微生物效果持久性 差。另一方面,大多数有机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在于影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进而达到抑制其生 长繁殖的目的,然而这类抗生素的滥用,将导致微生物抗药性的增加,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 的危害。因此新一代基于物理作用而可避免上述抗生素缺点的抗菌剂,如阳离子型抗菌剂,通 过正负电荷的静电吸引作用,破坏细胞膜而杀死微生物,成为抗菌剂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项目创建了一类高效、广谱、对人体安全无毒的抗微生物材料,其特点是将特定的阳 离子型功能团齐聚物键合到应用广泛的大宗树脂的分子链上,成为非溶出型的分子组装抗菌材 料,经久耐洗、持久高效抗菌、抗病毒,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是抗微生物材料方面一个有 突破意义的发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可预防冠状病毒感染作用的候选分子研究
南开大学药学院与天津大学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组建新药开发联合攻关团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传播特征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的潜在需求,开展了病毒防治相关药物的研发,从药食同源分子中发现了可预防冠状病毒感染作用的候选分子。 南开大学药学院与研究院联合攻关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虚拟药物筛选系统,从中药单体库、药食同源天然分子库和成药化合物库中筛选潜在的互作界面抑制剂,尤其关注药食同源类物质所含的活性分子。通过筛选和既往药理信息的综合分析,观察到多种药食同源的中药中含有抑制病毒与受体结合的潜在活性分子,为中医药方剂的配伍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南开大学 2021-04-10
多媒体分子生物学图象分析系统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而分子的大小、密度、含量及图象比较分析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如对基因密码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解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简称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简称PCR)对DNA分子上的基因不同长度的特征性片段进行扩增分析,蛋白质和DNA、RNA分子、多糖分子及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经凝胶电泳和荧光染色或其他方法染色后,在紫外透射分析仪和其他光谱下可显示出不同图象位置格局和密度,是生物学科研工作和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以往对这些不同分子的分析主要是凭人眼目测,欠客观性,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较大,且难以保存这些结果的原始图象。我们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研制出多媒体分子生物学图象分析系统。本分析系统由PⅡ350以上的微机和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摄像机,图象卡,紫外透射分析仪,日光源,扫描仪,彩色喷墨打印机,电源转换器, 分子生物学图象分析专用软件系统(BioComputAnasis1.0a)等部分组成。 该分子生物学图象分析系统可以对生物大分子电泳图象进行密度定量、分子大小测定、标注、扫描、图象融合比较,存储、编辑和打印,便于检索,为科研和临床图象采集和数据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使得医学诊断和生物科研图象的多功能分析成为可能。经临床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应用表明,该系统定量准确,分析可靠,速度快,能储存大量信息,便于检索和信息处理。可以打印彩色照片和结果报告,非常方便。这必将代替以往其他传统落后的实验方式和分析报告方式。对分子量进行多次实际测定,总误差率<+1%,对密度含量进行实际测定结果表明误差率<+5%,该系统操作简单,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基础研究、临床分子诊断及基因诊断重要的仪器和换代产品,为科研和临床数据采集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2 43 44
  • ...
  • 91 9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