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小麦种植一体化施肥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麦种植一体化施肥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混合设备,所述机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翻耕装置,所述机架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机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喷洒装置,所述混合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与机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箱体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杆。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架、混合设备、翻耕装置、推杆和喷洒装置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降低传统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治理团队在小麦赤霉病菌多样性及毒素累积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我国主要麦区内单个发病麦穗上镰刀菌种群的多样性,并进一步分析发病麦穗上镰刀菌的多样性与毒素积累之间的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性能与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一体化综合设计技术
性能与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RMS)一体化综合设计技术是以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解决复杂装备研制过程RMS工作项目的控制问题和性能方法与RMS方法融合的问题,实现RMS工作与性能工作同步开展,统一建模、综合分析、权衡优化。进而充分发挥RMS技术的效果与效益。 一体化设计专业围绕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复杂装备研制过程性能与RMS一体化过程控制、先进集成平台和软件工具、考虑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基于POF的可靠性与寿命分析技术等方向,实验室拥有“一体化集成平台及开发环境”,“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基础数据库”,“考虑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平台”,“基于POF的可靠性预计平台”等自主研发的先进设备,同时还采购了“多主体仿真环境Anylogic”、“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Fiper”等进口先进设备。同时实验室拥有一支专业化的软件开发队伍,可根据不同型号的需求,定制开发一体化集成平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冬小麦智能化滴管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基于作物生长特性和环境状况等条件,借助新型滴灌系统, 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配兑成肥液一起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确保水分养分均匀、准确、 定时定量地供应,达到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产增收等效果。在山东省首次 提出了完整配套的冬小麦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冬小麦的节水、节 肥、高效、环保的可持续生产,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着。 目前,冬小麦智能化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在青岛、烟台、潍坊等推广应用每年 超过了5万亩,实现节水40%-60%,提高劳动效率80%以上,增加产量产量10%-20%。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能区分小麦初生根、次生根的分根套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区分小麦初生根、次生根的分根套管装置,包括内PVC管和外PVC管,内PVC管设置在外PVC管内部纵向中心线位置;内PVC管顶部设有分根锥形帽,分根锥形帽顶部中间位置设有填土注水孔,分根锥形帽上部锥形侧面上分布有多个种植孔;内PVC管管壁侧面分布有多个水分平衡孔。该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内管顶部锥形帽的设计,既可以实现更好的初生根、次生根分离,又可以填土,注水;内管壁有水分平衡孔,可以保证初生根、次生根的生长环境一致,具有分离彻底,操作方便,干扰少,苗存活率较高等优点。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用种子蛋白质基因工程改良超大穗小麦的品质
本项目是采用种子蛋白质基因工程手段,将富含赖氨酸的豌豆球蛋白基因(Vicilingene)转入超大穗小麦体内并令其表达,以期大幅度提高超大穗小麦的种子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改良超大穗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使超大穗小麦尽快成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超高产优质小麦良种。其次,本项研究将丰富分子遗传学理论并开辟一条高蛋白品质育种的新途径,所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 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该成果 2016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成果集成了机械化条件下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出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技术体系,并在技术地方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扬州大学 2021-04-14
功能性填料及功能性助剂开发项目
超微/纳米稀土光能转换材料产业化 项目介绍:该项目将太阳光谱中的紫外光和绿光转换成红光和蓝光,以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增产和提高品质。该项目由三种稀土发光材料构成,RBI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400nm和480-580nm波段的光转换成400-470nm和600-680nm;UGTR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350nm和450-580nm波段的光转换成600-680nm;VTR-660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400nm波段的光转换成600-680nm。该项目已取得6项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该项目产品的需求量在7000吨以上,年产值在30亿左右。
湖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植入性人造头发
1 成果简介( 1)植入性人造头发的研究始于 70 年代。人群中秃发的发病率很高,全世界大约有18 亿不同程度的脱发患者。脱发给患者在职场、婚恋、社交等方面带来了困扰。防脱发已成“ 世界性难题”。然而自体移植、药物治疗等都因为各自弊端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进行植入性人造头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2)本项目以涤纶( PET)单丝为原料,制备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聚吡咯/涤纶植入性人造头发,合成方法简便、快速,价格较低。如图 1 所示,其中( a)为未处理的涤纶单丝,( b)为聚吡咯/涤纶单丝。对比聚吡咯镀膜前的单丝,可以清楚看到镀膜后单丝表面变为黑色,覆盖了一层聚吡咯薄膜。说明聚吡咯已经镀在单丝上面。  图 1 外观图:( a) PET;( b) PPy/PET  图 2 细胞粘附情况( ×20):( a) PPy/PET;( b) PET ( 3)本项目技术已经完成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证明聚吡咯/涤纶植入性人造头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如图 2 所示,细胞很好地附着在 PPy/PET 单丝表面,同时可以看出,未经吡咯镀膜的单丝表面虽有细胞附着,但明显少很多。表明 PPy/PET 单丝是无毒的且成纤维细胞在单丝上的附着性良好。符合临床应用材料对生物相容性的要求。 ( 4)本项目技术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植入新西兰白兔头部 1 个月内的人造头发无明显的过敏、脱毛等现象出现。 ( 5)本项目将主要通过生产和销售植入性人造头发,技术的转让和培训获得利益。2 应用说明对于本项目的分析: ( 1)鉴于自体移植等外科手术及假发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秃发患者的逐年增加,植入性人造头发成为治疗秃发的一种新方法,其治疗周期短,疼痛小,副作用小,费用低,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2)本项目制作的聚吡咯基人造头发在国内外尚无人研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符合国家知识创新政策。本项目成果将成为秃发患者的福音,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3 效益分析植入性人造头发每 1000 根价格为 1000 元。4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或合作开发5 所属行业领域医疗健康领域。
清华大学 2021-04-13
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疫苗及治疗性大分子开发
1. 痛点问题 本项成果涉及新型疫苗的设计与应用,具体涉及生物大分子药物及疫苗的研发过程中的抗原精准设计。 2. 解决方案 基于AI的大分子药物及疫苗抗原设计。
清华大学 2024-09-2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91 9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