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甲醇汽车尾气净化单原子Pd1/Ce1-xLaxO2催化剂的研究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学号 宋兆华 化学化工学院 2018.09-2022.06 201831045132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陈永东 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 能源催化,环境催化 四、项目简介 针对甲醇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贵金属Pd用量大、甲醇深度氧化起燃温度高等问题,本项目拟以Ce1-xLaxO2为载体,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制备Pd1/Ce1-xLaxO2单原子催化剂,并将其涂覆在蜂窝陶瓷上制成整体式催化剂,考察其甲醇深度氧化性能;并利用XRD、XPS、TEM、球差校正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AC-HAADF-STEM)、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等技术对载体及催化剂进行系统表征,揭示载体晶相、尺寸、形貌对Pd1/Ce1-xLaxO2界面结构的影响规律;结合动力学研究,建立Pd1/Ce1-xLaxO2界面结构—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效低贵金属甲醇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西南石油大学 2023-07-20
人才需求:柴油车后尾气处理装置“铜基分子筛催化剂”的研发专家
柴油车后尾气处理装置“铜基分子筛催化剂”的研发专家
山东宇洋汽车尾气净化装置有限公司 2021-08-27
高值资源化利用钢渣和工业尾气CO2制备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技术
本技术可以高值、无害、资源化利用钢渣和工业废气CO2制备建筑材料,促进钢铁工业和建材工业CO2减排、固体废弃物经济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环保优势。 通用技术指标: (1)CO2吸收量为≥20%(占原材料质量比); (2)钢渣利用率100%。 部分建材制品性能指标: (1)生产成本低,约为同类传统材料的40%-70%; (2)强度发展快,20-60 MPa可设计调控; (3)耐火温度≥500℃;(4)材料使用寿命30-100年可设计。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胆汁酸不仅促进肠道脂类的吸收,也参与肾脏水盐代谢的调节
证明了胆汁酸不仅促进肠道脂类的吸收,也参与肾脏水盐代谢的调节。胆汁酸通过激活肾脏集合管主细胞TGR5受体,增加水通道蛋白表达,促进肾脏水的重吸收,缓解肾源性尿崩症。该研究揭示了胆汁酸及其特异受体在肾脏功能调节的新作用,有助于理解某些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的水盐代谢紊乱如肝硬化腹水或肝肾综合征等病理生理学变化,提出了新的分子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一种带蓄热的太阳能双效吸收式热泵烘干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蓄热的太阳能双效吸收式热泵烘干系统,该系统通过将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和增量型吸收式热泵的复合叠加,针对不同烘干环境的不同烘干量/温度要求,通过阀门的开关实现两套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切换,以太阳能集热器内导热油作为热源,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制取热风进行烘干操作,配备的蓄热罐可以将多余的太阳能储存,随时备用;本发明系统通过一套机组实现了两种工作
东南大学 2021-04-14
吸收并释放二氧化碳的气候友好型聚氨酯发泡剂
成果描述:传统的聚氨酯发泡剂存在消耗臭氧和导致全球变暖等问题,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如目前使用的氢氟碳化合物地球变暖潜值是二氧化碳(CO2)的800多倍,长远来看其使用必将受到限制。本项目(专利申请号:201410182221.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开发了疏水改性的聚乙烯亚胺材料,该材料能够可逆吸收二氧化碳,并在聚氨酯泡沫成型的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来参与聚氨酯泡沫的形成。这种新型的发泡剂不消耗臭氧、不产生额外的温室效应、不燃,和聚氨酯泡沫的原料能均匀混合,可用于各种聚氨酯泡沫。 利用该发泡剂我们已制备出聚氨酯硬泡材料,其力学强度和密度均能达到现有泡沫的要求。目前正在研发可应用的聚氨酯软硬泡产品。该项目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将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市场前景分析:2013年我国氢氯氟碳发泡剂的用量为10万吨,年增长率为15%,到2014年约为12万吨。目前的氢氟碳发泡剂HFC-245fa和HFC-365mfc售价约为8万/吨,如果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为5%,即有6000吨/年,按同样价格计算,市场年销售额可达4.8亿元。目前我们的气候友好发泡剂实验室成本为200元/kg(20万/吨),产业化以后成本会大大降低,可以达到甚至低于HFC的水平。 我们希望和企业一道,争取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完成本气候友好发泡剂的产业化。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聚氨酯的第一代发泡剂氯氟碳(CFC-11)由于严重破坏臭氧层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在我国已停止使用。第二代发泡剂氢氯氟碳(如HCFC-141b)臭氧消耗值已降至CFC-11的十分之一,仍有严重温室效应,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我国2015年要实现基线水平17.5%的淘汰。第三代发泡剂为氢氟碳,如HFC-245fa和HFC-365mfc,这是目前接受的环保型发泡剂,不消耗臭氧,但地球变暖潜值仍为CO2的800倍,受“京都议定书”的限制,目前欧美已禁止使用,我国禁止也是迟早的事。 现在的环保型发泡剂还有烷烃,如环戊烷,不消耗臭氧,地球变暖潜值只有CO2的7倍,但存在可燃易爆的缺点。液体CO2发泡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这种发泡需要高压和制冷设备(使CO2保持液态),使用很不方便。 最近,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公布第四代发泡剂(2015年美国专利US9,000,061 B2)1-氯-3,3,3-三氟丙烯(HCFO-1233zd)用于聚氨酯泡沫,据报道,这种发泡剂不燃,地球变暖潜值低,所得泡沫导热系数比HFC-245fa低8%。这种发泡剂虽然对气候影响小,但发泡剂最终仍会排放到大气中(潜在影响未知),对于要求挥发性物含量低的泡沫(如汽车内饰)仍不合适。 我们研制的气候友好型发泡剂除CO2以外,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挥发性物质,不破坏臭氧,不产生额外的温室效应(因CO2可来自于大气),不燃烧,可以像现有的发泡剂一样使用。根据目前的研究,所得泡沫除导热系数较高以外,其他性能均和现有泡沫性能相当,因此可广泛用于对绝热效果要求不高的领域,比如汽车内饰、沙发、床垫等等领域。
四川大学 2021-04-10
一种特征吸收光谱的辐射吸热器和斯特林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特征吸收光谱的辐射吸热器和斯特林发动机,所述装置可以实现斯特林发动机内部的工质气体快速吸收辐射能量,并可以在太阳能不足时,采用辅助加热方式,保证斯特林发动机稳定运行。所述的采用特征吸收光谱的气体体吸热的快速吸热型加热器主要包括加热器底座、光能转换器件、加热管、燃烧室和加热管阀门。所述的光能转换器件将太阳能转换为工质气体的特征吸收峰邻近的辐射能,工质直接立体吸收辐射能。本实用新型有利于增强斯特林发动机热端辐射换热、高效利用聚焦太阳光中心高温能量、减少热端死体积,解决斯特林加热器爆管等问题,提高发动机效率,实现光热互补利用,提高发动机的稳定性。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氯溴碘共混钙钛矿光吸收层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氯溴碘共混钙钛矿型薄膜及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甲胺溶液 与氢碘酸反应,产物清洗、干燥后得到碘甲胺白色固体粉末,作为制备钙钛矿的阳离子源;(2)步骤(1)中得到的碘甲胺,与 Cl、Br、I 的铅盐,混合于二甲基亚砜中,在室温环境下搅拌 12 小时,然后静置得到钙钛矿吸收层材料的前驱液;(3)将步骤(2)中得到的前驱液,通过匀胶机旋涂在衬底表面,150℃退火后得到氯溴碘共混钙钛矿光吸收层材料。本发明方法可以实现三元共混钙钛矿型材料的简单,可调制备。所得 C
武汉大学 2021-04-14
吸收并释放二氧化碳的气候友好型聚氨酯发泡剂
传统的聚氨酯发泡剂存在消耗臭氧和导致全球变暖等问题,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如目前使用的氢氟碳化合物地球变暖潜值是二氧化碳(CO2)的800多倍,长远来看其使用必将受到限制。本项目(专利申请号:201410182221.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开发了疏水改性的聚乙烯亚胺材料,该材料能够可逆吸收二氧化碳,并在聚氨酯泡沫成型的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来参与聚氨酯泡沫的形成。这种新型的发泡剂不消耗臭氧、不产生额外的温室效应、不燃,和聚氨酯泡沫的原料能均匀混合,可用于各种聚氨酯泡沫。 利用该发泡剂我们已制备出聚氨酯硬泡材料,其力学强度和密度均能达到现有泡沫的要求。目前正在研发可应用的聚氨酯软硬泡产品。该项目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将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四川大学 2015-06-10
掺铁硒化锌可饱和吸收镜及其构成的锁模光纤激光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掺铁硒化锌可饱和吸收镜及其构成的锁模光纤激光器,该掺铁硒化锌可饱和吸收镜包括基底、镀在所述基底上的高反射膜以及镀在所述高反射膜上的掺铁硒化锌薄膜,由于该掺铁硒化锌可饱和吸收镜以掺铁硒化锌薄膜为可饱和吸收体,同时掺铁硒化锌薄膜本身具有较高的损伤阈值,能够用于高功率激光器的研制,弥补了本领域缺少高损伤阈值可饱和吸收镜或可饱和吸收体的空缺;基于上述掺铁硒化锌可饱和吸收镜构成的锁模光纤激光器,利用双包层增益光纤获得激光,并通过掺铁硒化锌可饱和吸收镜对激光进行调制实现锁模,获得超短脉冲激光。
四川大学 2017-12-2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