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安阳学院
学校坐落于甲骨文故乡、殷墟所在地、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实施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始建于2003年4月的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2015年10月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转设验收,2016年5月正式揭牌更名为安阳学院。 学校现有“十一院两部”,即航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财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职业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和公共艺术教学部。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始终坚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交叉汇集、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现设有40个本科专业,30个专科专业,4个对口本科专业,10个对口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会计学、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电子工程、环境设计等5个专业入选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机电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选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基础英语教研室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周易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实验室获批安阳市重点实验室;物流管理专业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积极实施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共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200余项,获得科研成果奖96项,出版专著教材共110部,获批专利5项。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管优秀专家2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2人,二级教授3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计算机应用技术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管理人才2人,市管优秀专家2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各类建筑分布合理,主要由学习区、生活区、休闲区、运动区四大区域组成,环境优美,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园地。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完善,能够满足实验教学及相应学科开课。馆藏文献丰富,包括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多种报刊及中外文数据库。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特色立校、内涵强校”的办学理念,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立足安阳、面向河南,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入区域和服务地方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抢抓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转型发展机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高校。
安阳学院 2021-02-01
黄淮学院
黄淮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47年的办学历史,是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2760亩,教职工1500余人,设有17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农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1万余人。学校位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校园草木葱茏,环境清新优雅,有山有水有湖有园林,迎春花、梅花清香四溢,夏有梧桐秋有银杏,八月能闻桂花香,十月能见枫叶红。京广铁路、京深高铁纵贯南北,京珠、大广、沪陕、新阳、焦桐等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穿境而过,1小时候高铁可到达武汉、郑州两大省会城市,交通非常便利。学校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240余家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与德国菲尼克斯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近40个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紧密衔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布局。现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6个,重点建设了信息技术类、化学与生物工程类、机械电子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管理服务类6大专业集群,形成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学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近几年,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竟赛中获奖1800多项,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黄淮众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还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高校、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2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国际合作办学本专科项目达到7个,在校生2000余人,1000多名毕业生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梦想,国际化办学水平位居同类高校前列,并连续承办了六届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黄淮学院 2021-02-01
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为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大学,创办于1970年。 学校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坐落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星湖景区内,校园总占地面积1214.3亩,环境优美,曾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广东省文明单位” “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肇庆市花园式单位”等称号,2016年入选广东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省市共建高校,并获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2017年被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66个本科专业,面向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甘肃、河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山西、云南、青海、贵州、陕西、宁夏、内蒙古、新疆等22个省区招生,具备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729人,函授生10390人,教职工1425人,“双聘”院士1人,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134人,副高职称人员40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57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629人。以西江学者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拥有1个教育部批准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1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硬件设施完善。现有教学仪器设备超过2亿元,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68.3万册,电子图书96.1万种,纸质报刊1500多种,拥有音像、光盘等资料20000多种(件),开通了《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Springer Link》等20多个全文数据库。 学校将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同时设有多个非师范专业,向多科性、综合型院校方向发展,坚持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先后与英、美、日、澳、意、蒙古、印尼等多所高校开展密切的学术交流。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竞赛活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共15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以“厚德、明智、博学、力行”为校训。目前,全体师生在“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激励下,正在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肇庆学院 2021-02-01
运城学院
运城学院坐落于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山西省运城市,前身为始建于1978年的运城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由运城师范专科学校、运城教育学院、河东大学三校合并组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运城学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建校以来始终秉承“立德有为”校训,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设有17个教学科研单位,52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优势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山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占地面积3089亩,建筑面积60.34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11.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168.3万册,电子图书44.5万册。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09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189人,其中专任教师9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77人;有正高级职称41人,副高级职称24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8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9人,山西省优秀教师6人,山西省模范教师4人。先后聘请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8人、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人;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外聘学科专业带头人22人。工商管理教学研究创新团队入选了“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物理与电子技术实验实践教研室荣获“山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广告艺术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80余项。教师承担纵向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0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 学校不断拓宽开放办学之路,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的24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波兰、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的6所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在泰国建立汉语实习基地,与韩国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硕士。与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共建“电子电路技术学院”,与山西亚宝药业合作举办“特殊医用食品班”,与运城制版集团等90多家行业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校党委和行政带领广大师生,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前进,先后荣获“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先进单位”、“山西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山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模范单位”、“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校”、“省级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展望未来,运城学院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安排部署和我校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一个方向,两手抓”办学治校总方略,坚持“三步跨越、四方针”改革发展新理念,坚持“五个布局、六计划”贯彻落实新举措,突出彰显河东文化特色,重点发展理工产教融合和特色师范教育,锐意进取、苦干实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运城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运城学院 2021-02-01
西昌学院
西昌学院位于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委共建高校。 西昌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李书田、柯召、魏寿昆、曾炯、刘之祥等知名教授汇聚于斯,矢志兴教,提出“振农工、重实验”办学理念,开办农林、畜牧、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和医科等专业,应用办学源远流长,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培养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陈明义、国家发明奖获得者张嘉惠等一批杰出英才。 几经变迁,2003年教育部批准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2017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20年正式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建高校。 西昌学院办学条件良好。现有北、南、西三校区,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5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9亿元,纸质图书227万册,电子图书94.84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401;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877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07人、副高职称21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96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省突出贡献专家及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人;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60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9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 教改成效突出。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6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团队4个、一流本科专业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共29门。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 服务地方有力。学校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学校是凉山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20万,全州县处级干部的50%、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的70%、高层次农牧人才的80%、水电和建筑领域技术骨干及高层管理人员的85%均毕业于西昌学院。近年来,围绕民族地区人才需求,依托“四川省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等平台,为凉山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是凉山资源开发的研究基地。建有各级科研平台23个,重点开展以凉山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主的科学研究,为凉山特色农产品马铃薯、苦荞、洋葱等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20年,厅州共建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评审。西昌学院共获国家级项目立项19项,获省、州科技进步奖64项,获省级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12项,选育作物新品种22个,获得国家专利177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68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8亿元。2018年,马铃薯原种超高产扩繁试验破西南地区亩产纪录。学校多次被授予“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 学校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基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融入人才培养。依托“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国家民委中国彝学研究项目6项,省社科联研究项目34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和科普书籍105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州厅级奖338项,在彝族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方面全国领先。先后获“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服务凉山脱贫奔康的行动基地。充分发挥智力、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和健康扶贫,全力支持凉山脱贫奔康。开展“6+1+1”彝区顶岗支教、“一村一幼”“姚基金”志愿者支教等助推教育扶贫。2017年6月,学校“一村一幼”志愿支教项目被教育部“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收录。在深度贫困县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指导、培训和科普宣传等,助农增收致富。开展文化艺术服务和彝区乡村美化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构建“三层次六结合”禁毒防艾教育模式,每年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深入凉山17个县市开展宣传教育,助力彝区“禁毒防艾”攻坚战。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高校”。2018年,彭丽媛大使到校参加“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充分肯定了学校在“禁毒防艾”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并为学校“青春红丝带志愿团”授旗。 合作交流广泛。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攀钢集团西昌钢钒、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百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与中央民族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泰国正大管理学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派近百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交流访问;现有美国、荷兰、澳大利亚、韩国、塔吉克斯坦、菲律宾、巴基斯坦、也门、摩洛哥、卢旺达等国留学生在校就读。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西昌学院 2021-02-01
吉利学院
北京吉利学院(原北京吉利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由吉利控股集团于2000年创办。学校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创新示范区昌平园区,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学校下设汽车工程学院、商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欧美国际学院、博雅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学校开设23个统招本科专业、20个高职专业。 学校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按照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学校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定位,依托吉利控股集团办校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了以汽车工程类专业为龙头,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严格依法、合规、公开、诚信办学。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形成教学决策、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相互支撑的管理机制。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就业导向、产教协同、能力目标、项目训练、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科专业布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规范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打造了一支包括专兼职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在内的优秀师资团队。一批中青年教师骨干脱颖而出,先后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育人标兵、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民办教育园丁奖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等多种奖项和荣誉。 学校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就业上岗、团队合作、批判思维和终生学习”五种能力为核心,初步构建了以三级教学督导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校与吉利控股集团深度合作开展产教协同,吉利控股集团在前沿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实验实训设备、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学校对接吉利控股集团“成蝶计划”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探索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学校先后成功承办首都高校第48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2017年全国纯电动车装配与检测技能大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授予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称号等多项殊荣。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依托吉利控股集团办校优势,采取大手笔,放眼大视野,与国内顶尖高校和国际名校深度合作,面向国际国内名校吸引人才,引进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以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新材料人才培养为特色,形成以汽车工程类学科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并举的学科专业体系。将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和做法与学校的实际有效融合,严格依法诚信办学,探索出好的办学模式,早日把北京吉利学院办设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国内顶尖的民办高校。
吉利学院 2021-02-01
萍乡学院
萍乡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与长沙毗邻,距黄花国际机场120公里。境内有沪昆高铁、浙赣铁路横贯东西,319、320国道交叉通过,G60、S89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这里,人文荟萃,好学成风,自古享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美誉,尤以中国近代工业、工人运动发祥地——安源,著称于世。改革开放以来,昔日的江南煤都、赣西明珠通过城市转型,面貌焕然一新。工业陶瓷、矿山机械、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繁荣进步,“文化兴市”蔚为大观。 学校前身是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高票通过教育部评审,升格为萍乡学院。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室)中心1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余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10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新建了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艺实训中心、音乐厅、艺术楼、学生公寓、若水读书广场、学术交流中心、体育馆及训练中心、行政及科研中心等,为莘莘学子的成才与深造提供了理想的学习与生活场所。校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杜鹃山、樱花岭、桃李园、若水广场、文廷式广场等构成了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景观。 学校近5年来在省级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党建工作评估、教学工作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图书馆评估、思政课教学评估、师资培养工作评估、招生就业工作评估、学生管理工作评估等均获优秀。办学满意度、社会知名度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先后多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科技部全国“十佳优秀培训基地”、共青团中央“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无偿献血工作促进奖、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校务公开先进学校、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第一届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设有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萍乡学院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海绵城市研究院等9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00余项。近五年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EI、SSCI等机构收录论文近500篇。出版专著(教材)150余部。教师屡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文艺(书法)展演、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江西省网页设计大赛、江西省大学生文艺演唱大赛、江西省运动会等重要比赛中屡创佳绩。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宗旨,不断加强与国(境)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已与英国、美国、瑞士、加拿大、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有市场营销、学前教育、工程造价3个专业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办学。学校重视实践教学,依托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与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现有本、专科专业共计57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对接萍乡工业陶瓷、矿山机械、粉末冶金、烟花鞭炮等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专业。有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0余项,国家支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学校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余人。专任教师近60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约占40%、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70%,常年聘请外籍专家5-7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省学科带头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教学名师、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共50余人。学校经历了70多个春秋,共向社会输送近10余万名毕业生,绝大多数人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亦不乏海内外学界名流、工商巨子或政坛精英,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建功立业。其中,学校首届毕业生刘天泉,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几经沧桑雄风在,弦歌不断铸校魂。如今,新一代萍乡学院人正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萍乡、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以工学为主干、文理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应用型大学。
萍乡学院 2021-02-01
新余学院
新余学院坐落于新型工业城市——江西省新余市。新余是仙女下凡的传说地,明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成书地。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余罗坊写下光辉著作《兴国调查》。新余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等称号。新余交通便捷,沪昆高铁、浙赣铁路横贯东西,赣粤、沪昆、武吉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在这里交汇。 新余学院是新余市唯一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园占地面积133公顷(据教育部权威发布,学校在全国2900多所高校中占地面积排名列363位,绿化面积排名285位),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建有162个校内实验(训)室,16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160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网络出口总带宽8G,无线网络覆盖全校。 学校是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试点高校、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实施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实施高校、教育部卓越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江西省高校首届十大文明校园。2018年8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现设13个二级学院,3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理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据武书连发布的2018中国大学工学排行榜,学校位列江西高校第15位。近年来,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18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三,并确立为省级一流专业。学校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33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0余部。学校拥有江西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建设学科,建有江西省太阳电池新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85项,教师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80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57篇,获得专利授权597项、科研成果奖77项。学校现有教职工794人,其中专任教师458人。聘请了以业界专家为主的外聘教师103人。学校有正高级职称教师6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55人,“双师型”教师255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教师539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人(其中外国留学生55人)。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共获奖1269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71项,省级一等奖209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413项,其中国家级44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连续五次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批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真人图书馆”、“沐浴经典”、“周末文化广场”和“一院一品”特色文化,成立了新余学院爱乐乐团和分宜县洞村“小溪流”留守儿童合唱团。 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积极开展“打造忠诚高校,争创全国文明校园”活动;实施教学、科研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三个计划”,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新余学院 2021-02-01
唐山学院
唐山学院地处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素有“京东宝地”之美誉的河北省唐山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6年建校,前身为建立在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内的唐山市工业夜大学。1985年,西南交通大学智力支援唐山成立了唐山分校。1996年,学校与西南交通大学开始联办本科专业,先后培养了8届毕业生,西南交大专家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唐山高等专科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分校、唐山市职工大学三校实质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唐山学院。2014年1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实质性并入唐山学院。2015年,经唐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唐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实质性并入唐山学院。 实力雄厚,专业齐全。学校分为主校区(大学西道9号)、华岩北路、大学西道、河北路、龙泽路、文化北后街(原二中)6个校区,占地1038亩,校舍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设有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20个教学单位、14个党政管理机构和图书馆、学报编辑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所、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教辅机构。学校拥有先进的校园网和与专业教学配套的实验室,包括唐山学院特邀院士工作站,“河北省高校机电液一体化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高校建筑工程与节能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机电一体化”、“结构与振动工程”、“精细化工”、“微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市级重点实验室,“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结构实验室、嵌入式综合实验室、汽车实训中心、服装实验实训车间、艺术设计实训中心、影视传媒工作室、会计核算实验室等在同类院校中居领先水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932.74 万元。现有藏书123.8万册,纸质期刊1639种,电子图书417万册,电子期刊272857册。 开设45个本科专业和一些相关专科专业。各类在校生22328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998人,成教学生4530人。 尊师重教,人才济济。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1398人,其中专任教师94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达到43.63%,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遴选为省级教学团队,全国模范教师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2人,河北省优秀教师4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唐山市社会科学优秀中青年专家10人,唐山市“十佳教师”5人,市管拔尖人才、优秀专家和自然科学领军人物4人,院级“教学名师”10人。同时,学校还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王梦恕等国际、国内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研深覃精,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18项,市厅级项目748项,科研经费累计1700多万元。1600余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502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学校承担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项目423项,教研基金累计116.8万余元。学校教师共获得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92项。主办《唐山学院学报》,开设“唐山经济社会文化”“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等栏目,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报质量不断提高,被评为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与此同时,学校与河北省、唐山市及周边省、市的机械、电子、建筑等行业和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并与英国、德国、韩国等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并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赴韩国等高校学习,还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从而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严谨治学,英才辈出。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被确定为河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土木工程专业、会计学专业被评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机电工程教育创新高地(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特色专业)被评为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自动控制原理》、《财务会计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工程测量》等课程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学校积极推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率先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开设了“茅以升班”,探索建立工学互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新途径。计算机和大学英语教学成果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本专科新生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研录取率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目前与唐山建设集团深度合作,建立了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中软国际、三友股份有限公司、陡河发电厂培训基地等合作开展了院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抓好党建,务实创新。学校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真正做到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学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为着力点,注重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学校切实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建设,发挥其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重要职能,深化两级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党务公开与校务公开,2014年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唐画院”声名远扬,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作用初显,师生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92年至今,学校先后十二次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继往开来,前程似锦。 当前,唐山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唐山沿海地区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提速的关键时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作为以服务唐山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一所地方高校,唐山学院决心秉承“诚信奋斗为人,严谨求真为学”的校训,发扬“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优良传统,立足唐山,面向京津冀,服务环渤海地区,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发展,培养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唐山学院犹如一条破浪前行的航船,正扬起风帆,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奋进!(更新日期2018年7月5日) 学校地址:河北省唐山市大学西道9号 邮政编码:063000 联系电话:(0315)2792191、2792198、2792199 传 真:(0315)2792198 网 址:http://www.tsc.edu.cn
唐山学院 2021-02-01
邢台学院
邢台学院前身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始建于1910年(宣统二年),是当时直隶省最早成立的四所师范之一。1912年民国建立后,改称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曾用名河北省第四师范学校、邢台师范学校等。1984年升格为邢台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3月,与原邢台教育学院、邢台经济管理干部学校三校合并,成立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目前是河北省唯一一所一脉单传、在原校址上不断建设延续传承发展而来的高校。 学校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等不同时期,为民族利益和国家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5月,直隶四师党支部委员会成立,是当时冀南地区建立最早的中国共产党支部之一;1931年3月,四师学潮运动,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推进了高校民主治校进程。学校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专家学者,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如原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河南省委书记、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张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书记乔晓光以及著名书画家白寿章、著名诗人王亚平、著名史学家胡如雷等。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校的毕业生遍及邢台的各个工作领域,为邢台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门人才。在邢台教育领域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年11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莅临学校视察;2002年7月,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到校视察,均对学院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近年来,学校按照“资源整合、集中办学、走出债务困境,推动学校实现新时期的新发展”的整体思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邢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全面加强了校园基本建设,校园环境改观,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重要成就。进入“十二五”,学校工作重心逐步由以外延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建设上来,正在加大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激发学校内在的发展动力;贴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教学的指导方针,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开展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研究;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引领作用等等。全院上下正在按照“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 目前,学校总占地面积943.16亩(另有发展预留用地758亩),建筑面积33.88万平方米,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万余名。学校图书馆藏书98.4万册,仪器设备总值9385万元,电子图书220余万种。学校现有教职工1243人,教师9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60人,博士、硕士543人。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系部),76个本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育、艺术9个学科。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高地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美术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邢台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7 58 59
  • ...
  • 338 3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