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创建于1993年,200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纳入国家普通高职统招计划,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普通高职院校,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现有郭店、遥墙2个校区,占地面积10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830.17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31万册,电子图书209.53万册,纸质期刊1376种,电子期刊19530种。校内建有10个实验实训中心,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建有114个实习实训基地,其中,与青岛大学、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601人。自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44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2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获批省级教学团队4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602人,其中本科生7337人。 学校下设10个教学院(部),开设3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医学为特色,工、医、管、文、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建有省级特色本科专业1个,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资助专业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财政重点支持特色名校立项建设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承担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校建有“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3个。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5项,厅局级科研课题264项;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334项;授权专利27项。2015年,牵头成立环渤海高校教学咨询委员会、科研与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连续承办三届环渤海高等教育论坛,促进了环渤海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理念。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3项,获得国家级竞赛奖126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2015年获批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2016年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首届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协同育人。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澳门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与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泰山医学院、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泉盈酒店集团等2家地方政府、31个学术机构、77家行业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协同育人。 学校坚持在服务社会中育人,在回报社会中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启动“万名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计划”,连续13年累计义务培训乡村医生157期3万余人,已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品牌。2013年,获批山东省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连续4年培训高级养老护理员3000余人。得到周铁农、厉无畏等国家领导人和高强、姜大明、郭树清等省部级领导的高度认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50余家媒体多次报道。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开放办学,弘扬以和合向上、协同奋进为内涵的“和合”文化,秉承“明道致远,德和崇文”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专家治学”发展战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先后被中华职业教育社授予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评为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首批5A级社会组织,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连续6年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
山东协和学院 2021-02-01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是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山东省唯一一所女子高校,全国3所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其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山东省妇女干部学校;1961年2月停办,1979年12月恢复重建;1987年、1995年分别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分院、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山东女子学院。 学校“十三五”期间定位为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积极创新,锐意进取,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建有市中玉函校区、长清大学科技园校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1.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3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2.85万平方米。学校建有实验实训室7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75.14万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实训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馆藏纸质图书122.1970万册、年均订购中外文纸质期刊638种,电子文献数据库22个、中外文电子期刊9252种。 学校现有教职工740人,其中教师625人;教授60人、副教授203人,占教师总数的35.54%;硕博占比为91.20%。学校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养计划项目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6人。面向全国14个省(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400余人,其中本科生占71.7%。 学校现有15个教学院(部),33个普通本科专业、21个普通专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理学8个学科门类。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建有省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群2个、山东省校企共建工科专业1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主持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7项,承担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1项、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1项。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建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教师教育基地1个。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近3学年,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互联网+”等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35项、省部级奖99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优质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其中在山东省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占比94.16%。 “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国家艺术基金课题1项,国家级子课题和合作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5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73项;出版学术著作56部、教材81部,获批国家专利102项。 学校着力培育妇女/性别研究特色和优势,建有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家庭教育研究试验基地、山东省性别平等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优秀组织奖”。以深化妇女/性别研究、弘扬先进性别文化为宗旨的《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是全国三本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刊物之一,现已形成融性别研究视角与时代特征为一体的办刊特色,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建立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2011年加入世界女子教育联盟,2014年与中华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与国内外女子高校一起致力于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截至目前,共建立国(境)外合作院校45所,遍及北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领导互访、师生交流、科研合作越来越频繁,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坤德含弘、至善尚美”的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实创新、不断攀登”的女院精神,“严谨治学、言传身教”的教风,“勤学慎思、求真敏行”的学风,先后输送毕业生近7万名,面向省内外培养培训妇女干部、幼儿园骨干教师等2万余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学籍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山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外事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8年05月更新) 【学校地址】 市中校区地址:中国山东济南市市中区玉函路45号邮编:250002 长清校区南门:中国山东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邮编:250300 长清校区西门:中国山东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紫薇路2200号邮编:250300 【学校电话】 电话号码:(+86)-0531-86526788
山东女子学院 2021-02-01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创建于1952年,为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现为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100所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院位于郑州中牟县城,占地面积1418亩(目前分为五个校区),新校区1300亩已完成征地等前期工作并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价值13513万元,图书馆藏书100万余册。现有教职工939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61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82人。校外兼职教师49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等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职教专家、省教学名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等25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职教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师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成果一等奖等教研科研成果奖励338项。学院现设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牧业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财会金融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人文教育学院10个二级学院,全日制高职专业61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国家骨干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在课程开发建设上,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建成了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在校生19200人。 学院是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农业教育协会会长单位、河南省农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学院实训基地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河南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近年来,学校利用高新科技园平台,研发农作物及蔬菜、果品新品种30余项,获得食品、饲料、兽药等新产品专利67项,通过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在示范推广中形成了“园区+基地+农户”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建校66年来,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2万余人,培训各类学员28万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两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即著名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国家十大功勋育种家)、小麦育种家茹振钢等一批知名校友,为河南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各级领导对学校发展给予了厚望,李克强同志为学校亲笔题词,寄语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张德江同志到学校调研,对学校的发展建设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学院分别被教育部、农业部、省政府、省教育厅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农业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先进单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优秀培训机构”、“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职教攻坚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发布的《2017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600强)》显示,学校在全国1346所高职院校中排名第45位,在全国农业类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三,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三,学校已跨入全国职业教育先进行列。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2021-02-01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由建校62年的南阳农校发展而来,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紧邻驰名中外的卧龙岗诸葛武侯祠景区,楚、汉文化的飘逸与雄浑为学院发展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院规划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书40万册,教职工400余人。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形成一支由3名省级教育专家、42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管理型、技能型、实用型复合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加强院企合作,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安置网络机构,为毕业生开辟了一条“诚信、稳固、快捷”的就业通道,实现了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院坚持为“三农”服务、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方针,贴近市场办学,以一流的办学条件、优良的教学质量、卓越的社会贡献,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是省级文明单位,国家优质棉培训基地,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河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河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基地,河南省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先后成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河南省行业示范性学校,荣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职教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技扶贫先进单位”、“河南省职教攻坚先进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植根南阳这片沃土,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将始终坚持严谨治学、崇尚实践的传统,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院企合作,早日将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大学,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一所以农业为特色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以培养农业类技术、管理、服务高级人才为主,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机电、经济、信息、计算机等实用型技能人才,现已成为全省培养和输送中、高级现代农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分清镇、云岩、乌当及凯里四个校区,主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现有九系、三部、二中心,在编专任教师29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66人,中级职称86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9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贵州省生态家禽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以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为主,中等职业教育为辅,同时进行非学历教育;开设农业类和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工学类、管理学类、人文学类、经济类、信息类等学科的高等专科学历及中专学历教育;开展农业行业和生物、机电行业技术工种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工作;开展农业科技、教育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上述门类各专业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及合作办学活动;承担国家和地方有关科研任务以及相关社会服务工作,并积极与国内20余所农业类知名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并与台湾地区屏东科技大学联合办学。 由学院主管主办的大型种子专业刊物《种子》,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第一届贵州省优秀期刊奖等荣誉。 学院将打造全省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沙盘,创建全省农业产业人才技术硅谷,建设“校农结合”保供基地和教育扶贫示范样板,形成全省农业产业孵化器和“双创”园,其中投资数亿元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建的占地3000亩的“百宜硅谷”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已稳步推进。 学院的建立适应了贵州区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特色办学,依托行业优势资源,紧紧依靠贵州省农委各级部门及相关站、所,并与我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类龙头企业深度融合,走“产学研推”一体的多元化办学之路,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参谋部、政策箱、人才库、创新园”。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2021-02-01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合格院校、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院校。先后获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先进社科组织”“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 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袍江新区。校园面积410余亩,总建筑面积14.6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500万元,图书馆藏书68.1万册。设有农业经济管理、烹饪旅游、艺术设计、汽车技术、财会金融、经济贸易等六个系和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全日制在校生近6400人。教职工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25%,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7%。 学院依托系统,服务“三农”,立足地方,面向全省,接轨长三角,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现开设有各类专业22个,其中涉农类专业9个,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资助项目等中央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等项目5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个,形成了以“三农”专业为特色,以现代商贸专业为主体,旅游、艺术、汽车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不断丰富和拓展“政校行企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绍兴市委市政府等合作成立了绍兴市旅游学院、绍兴市农民学院、袍江汽车学院、咸亨学院、浙农茂阳学院等,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30余家。注重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工作,是全国首批“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培训基地”、“省供销合作社教育培训基地”。近三年来,积极拓展涉农培训项目30余个,培训涉农人员总数达7000人。 建设高职院校以来,学院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历年新生报到率平均在96%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据省教育评估院调查,我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47%,位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师生技能大赛成绩突出,近三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级及行业协会奖100余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奖350余项。 以“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精神为内涵,以人文氛围浓郁的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践行“四业贯通 四方满意”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之校”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展望未来,学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认清新形势、探索新道路、创造新优势、谋求新发展,秉承“树人成德 行知达材”校训,努力建设一所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涉农类高职院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六个浙江”做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学院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北京市农业学校,有着60年的办学历史;现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担任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 学院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秉承“立德、修业、求知、笃行”的院训精神,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为主线,主动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贯彻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深化管理改革、创新驱动和内涵建设为抓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科研支持与社会服务。 目前,学院总占地81.22公顷,建筑面积32.54万平米,固定资产7.12亿元。下设园艺、畜牧兽医、食品与生物工程等9个系部以及清河校区(机电工程学院)、北苑校区(国际教育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及学院所属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生合计9000余人,面向广东、湖南、安徽、四川、重庆等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院现开设普通高职专业39个,其中,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作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创新形成了“植物生长周期循环”、“岗位轮动”、“1-4-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成了“任务导向、模块设置”、“岗位化”、“从田间到餐桌”的课程体系,为全国农业种植类、畜牧兽医类、食品安全类高职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范例。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8人,其中正教授25人、副教授178人;现有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5个、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师3名、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1名、青年教学名师1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4名,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5名,形成了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院校中有场,场中有园,校内实践场所占地700余亩,建有彩色苗木繁育中心、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心、教学动物医院、种禽繁育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37个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156个实验室,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80%以上;连同330个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为有效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均在98%以上。 学院不断创新三农服务机制,相继组建都市现代农业、畜牧兽医新技术等专业化服务工作室和奶牛、健康养殖、种苗组培、设施农业等产学研服一体化工作室;连续12年选派专业骨干组建科技挂职服务团队,累计派出155名236人次服务郊区,以“项目带动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依托,在“院乡、院镇、院区、院企”共建合作中,创新实践了“科技挂职1+1”、“五能标杆”主题工作,形成了“滴灌式”、“孵化式”、“链条式”等服务模式和“五个一”挂职服务机制。建立实习实训、产学研服基地百余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百余项。生态环保养猪、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项目已成为品牌项目。学院同时获“北京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农业部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分别与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农业大学、德国宁堡农学院、英国贝辛斯托克技术学院、荷兰郎蒂斯教育集团、韩国富川大学、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等16所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开展教师科研项目交流、专业交流、学生海外实习、学生互换交流等项目;与加拿大圣力嘉学院、美国卡比奥拉尼社区学院联合举办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合作办学项目;学院具有接待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资质,先后招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韩国和泰国等国留学生来院学习汉语、进行农业专业实习培训。 “十三五”期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坚持“需求、目标、问题、绩效”四个导向,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国际化、社会化、一体化、集约化、信息化、法制化,促进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学院建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服务区域城乡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稻田南里5号(102442) 总机:010-80358899 传真:010-8035882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2021-02-01
报道太原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超快混沌物理随机码(密钥)研究成果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全球科学新闻发布平台“EurekAlert!”及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等国际主流学术媒体分别以“Ultrafastall-optical random bit generator”和“Photons can enable real-time physical random bit generation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pp”为题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认为该技术可消除物理随机码实时产生技术面临的电子瓶颈,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太原理工大学 2022-06-07
山东嗡嗡乐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山东嗡嗡乐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12-09,法定代表人为张其伟,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71122310351244P,企业地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龙山镇薄板台社区段家河村,所属行业为公共设施管理业,经营范围包含:农作物、花卉、中药材、苗木的种植及销售;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发、农业技术开发;餐饮住宿服务、展览展示服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策划服务;蜂产品加工销售;农副产品、化妆品、日用品、文化用品、食品批发零售。
山东嗡嗡乐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2021-09-14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大学1990年创办的“山东大学电子培训维修学校”和原山东工业大学1999年创办的“山东工大科技专修学院”。200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济南东部大学城,校园占地面积807.22亩,校舍面积27.73万平方米,资产总额6.7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3.88万册,纸质中文期刊502种,电子图书5.76TB;拥有中国知网、超星电子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蔚秀报告厅等电子资源。 学院实行两级管理,设有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鼎利学院(互联网+)6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开设了40个高职统招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643人。 在27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继承了山东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聘请了部分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省内本科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执教,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带领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将其“以工为主、质量立校、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教育理念与我院“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融合贯通,确立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工程性,融合型”的特色办学思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学院通过了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山东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专项检查。 学院荣获“全国百强职校”、“山东省4A先进社会组织”、“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与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校园治安防范先进单位”,学院党组织两次荣获“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2015年济南市精神文明校园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学院团委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并连续6年荣获“济南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学院院长吴梦军教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对接。学院积极对接山东省和济南市支柱产业、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土建类、财经商贸类五大优势专业群,重点突出工科专业建设。在现有40个统招高职专业中工科类专业26个,占67%,这些专业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对接山东省“十大装备制造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专项工程”。五大专业群依工而建、优势明显、互为依托、各具特色,实现了专业链与地方经济产业链的对接。 学院加强质量工程建设,现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1个(含3个专业)、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 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建有大学物理、力学、电工电子等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87个,实验开出率100%;建有机械工程、汽车工程、土木工程3大训练中心;建有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甲骨文·凯文IT云教育中心等,配置了机动车安全与环保检测、工业机器人、移动通讯及应用开发、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较为先进的大型教学仪器设备。形成了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训、创新创业五位一体、配套齐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以增材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为中心的实训系统在全省同类高校居于领先水平。学院与中国重汽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中铁十四局、柳州重工集团等8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86个。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学院坚持“培养、引进”并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32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22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6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9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在读博士2人;“双师型”教师201人,来自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14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技能名师1人。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能力日益提高,技术服务成效显著。学院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以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深入的基础应用研究,又支持他们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近五年来,学院获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纵向课题79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4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32篇,主编参编教材94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4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21项。 学院大力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研发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院承担企业科技研发30余项,其中,横向科研课题“盐芯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制”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中,该技术填补国家空白并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院设计完成了抽油杆防偏磨减载器驱动改进装置、数控超汽蚀扰沙机、数控防汛钢丝网编织机、全自动血液微量元素测试仪、数控雕刻加工中心、视频钻等产品,现已批量生产,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7年,学院“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质量持续提高。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训平台实景化、课堂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工程化、课外作业综合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并成功实践了“先技能,后理论,技能理论一体再提升”三段式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水平显著提高。教研课题“数控技术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职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重视以技术创新赛事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专业教育、科技创新、知识转化的协同增量效应,引入行业企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重视实务能力培养。2011年以来,学院在校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24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学院学生在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7年由学院3D打印专业学生参与拍摄的专题片《少年工匠》登上了中国教育电视台荧屏。 构建“三全”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培养就业创业意识。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力实现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成立了由院长吴梦军任主任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方针。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上下互动、部门联动、齐心推动的就业工作格局。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讲座、就业指导课、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创业孵化中心”,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了创客空间,通过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每年举办就业双选会,建立了“小贤才”校园招聘管理系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学院毕业生以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出新步伐。近几年,学院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韩国新罗大学、韩国韩世大学等境外高校签订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双方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到境外学校继续深造。 学院党组织健全,党建工作坚强有力。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向学院选派了党委书记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学院党委配备专职副书记,设有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党政协商沟通机制。学院党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活动为载体,以品牌为导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 学院建有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立了完善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教职工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在办学中的民主参与、管理、监督作用,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砥砺前行,奔向新目标。《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学院将按照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要求,努力在“质量高”上取得重大进展、在“特色显”上创造更多成果、在“环境优”上取得新突破、在“幸福感”上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五年建设,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办学层次,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学院师生员工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万众一心,砥砺前行,顽强拼搏,再创佳绩,为实现学院“十三五”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338 3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