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历史悠久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一所60多年根植于轻工行业的国家公办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占地800余亩,是按照AA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绿色生态校园,环境优美。学生公寓全部安装宽带网络接口和空调,24小时供应热水,WIFI全覆盖。学院建有各类实训中心、基础与专业实验室100多个,并建有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多功能运动场馆、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全方位促成学生成才。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入选各级各类专家库的教师100余人,教授、副教授100余人,加拿大博士后、德国机电工程博士、美国籍博士各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2019四川高职唯一)、全国轻工名师1人(2019四川唯一),全国轻工教学能手2人,建有8个教学科研团队,两个团队在全国获奖。专业优势突出 学院开设30余个专业,服务四川轻工全产业链,瞄准高端产业,建设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构建轻工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专业体系。面向产业高端,发展工业设计、智能制造、产品检测等专业群。面向高端产业,发展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大数据、数字媒体、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专业群。对接都江堰地方产业规划,瞄准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和全域旅游方向,打造旅游管理、空中乘务、休闲体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文旅融合专业群。适应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型发展要求,推进“云物大智+5G”改造传统专业,建设高职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培养云财务会计师、数字企业管理职业经理人、跨境电商人才、商业大数据分析人才、工业互联网人才、互联网印刷人才。食品生物技术、艺术设计、工商企业管理三个专业是国家骨干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为全省首批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印刷技术专业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院校示范专业,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工程、云财务会计、软件技术、商务数据分析、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新零售)等专业居全省前列。开展国际教育合作 学校自1992年与加拿大院开展中加联合办学至今,现已与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匈牙利、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为在校学生搭建多渠道、全方位的高质量国际直通车平台,每位在校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定位到适合自己的升学深造院校,参加海外专升本、专升硕留学项目。升学途径畅通 学校三年级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相应本科院校学习。(近几年对应院校为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和成都工业学院,前几年专升本升学比例为参考人数的50%左右,今年专升本升学比例为参考人数的80%左右)。助学方式完善 贫困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学院助学金”;品学兼优的学生可申请“学院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院设立有“学生资助学中心”,可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高质量就业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与国内多家知名五百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多次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承诺为每一位合格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深受广大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单位主要是面向成都地区的知名企业和500强企业。学院长期为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晶能股份有限公司、郎酒集团、华润啤酒集团、百威啤酒集团、伊利乳业(成都)、太极集团、成都融创文旅集团等名企,输送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64年,前身为江西省粮食学校,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西省工业贸易学校,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现名,是一所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江西省粮食局。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是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西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红角洲高校园区,占地总面积534亩,建筑面积17.82万平方米,建设投资4亿多元,其中,教学行政用房8.9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6.63万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学院设有粮食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与艺术系、经济贸易系、旅游商务系、公共教学部、思政部六系二部,开设粮食工程、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52个专业。现有在校生近万人,教职工500余人。 近年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学院现有上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技能实训中心10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省级优秀团队2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粮食院校明星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4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江西省师德标兵1人。 学院办学50多年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努力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国家职业教育粮油加工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单位”、“示范性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等称号。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61年办学历史的建筑类高职名校,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建筑类高等院校。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内蒙古建筑学校,1958年改制为内蒙古建筑学院,举办本科阶段教育。1961年恢复中专建制,1979年至1989年共招收和培养了4个专业6届本科班和5届专科班。1994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六所建筑类重点中专之一。1999年7月独立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 自治区第一所(全区仅两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自治区唯一一所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的高职高专院校 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全国高职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 自治区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 自治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理事长单位 自治区第一批高职高专单独招生试点单位 自治区首批招收职业本科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 学院下设11个教学单位(含正在建设的“山水生态建设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亿元。建有1.8万平方米的实习实训大楼,设有78个实训室,能够进行建筑施工、材料、测量、装饰、采暖、通风、供热、给排水、机电等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 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中国二冶、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资质等级高、发展实力强的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152个。 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建设事业发展为己任,61年来培养了6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他们遍布于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成为优秀的企业家、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为内蒙古的建设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誉为“自治区培养建设人才的摇篮”。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招生就业工作实现良性循环。 学院每年独立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先后与260余家区内外建筑建设企业、包括中建二局等区外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用人关系,形成了立体化的就业市场。近五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年内跟踪就业率达100%,连续位居自治区高职高专院校之首。 学院拥有国家甲级资质的建筑勘察设计院,集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咨询于一体,近年来完成了区内外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项目200余个。内蒙古建筑职工培训中心和建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设在学院,是自治区政府批准承担全区建设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承担着国家和自治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城市规划师、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高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和建设行业30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年培训和鉴定人数超过1万人。 学院现有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196人,师资力量雄厚,居全区高职院校之首。聘请建设行业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353人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建设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5个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2017年,与内蒙古工大、内蒙古科大、内蒙古农大、内蒙古财大合作举办土木工程、建筑能源与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环境设计、建筑学、工程造价等6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坐落于享有泉城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财经类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于2011年7月4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2012年6月9日正式揭牌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姜春云、王丙乾、陈至立等题词祝贺。 山东经济学院的前身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的经济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是财政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建校初期实行部、省共建,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后,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2012年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学校在济南市有燕山、舜耕、圣井、明水四个校区,占地3264亩。另在莱芜市有莱芜校区,占地800亩,单独招生。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共有各类实验室150多个,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70多个。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校舍建筑总面积119.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藏书270万册,电子图书967.8万册,数据库362个,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 学科专业 学校是目前全国在学规模最大的财经类大学,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3000余人。设有24个教学院(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2017年12月28日,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两个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为B+,两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为B-,成为有两个以上B+学科的三所山东省属高校之一,成为山东省唯一拥有B以上经管学科的省属高校,整体学科实力进入全国财经高校前十名。 师资队伍 学校具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8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160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81人。教师中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4人,“泰山学者”工程人选10个,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19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博士生导师58人。 人才培养 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顺利通过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7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56门。在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4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在全国全省“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竞赛、学术论文竞赛、CCTV英语演讲比赛中屡获嘉奖。2016年,在“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上勇夺3项金奖,位居全国前列、山东高校首位;荣获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位居首位。大学生创业园获评201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荣获“世界大学生五球锦标赛”排球(2010年)冠军、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2008-2011年)三连冠、全国学生运动会男子排球两届冠军(2012年、2017年)。我校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高度评价,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稳居全省高校前列。由BOSS直聘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排行榜,我校已连续三年入榜,是省属高校中唯一入榜的学校。2017年位列全国第71位,比2016年上升3个位次。 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1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教育部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286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49项;被SCI、EI、ISTP和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329篇;获得科研经费共计7578.4万元。共建“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会计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建有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新旧动能转换与政府财力配置协同创新中心、“互联网+”会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三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并承担建设山东省政府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等28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学校主办《经济与管理评论》和《山东财经大学学报》两种学术期刊,其中《经济与管理评论》入选2017-201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共有25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获准立项,位列全国高校第45位,财经类高校第2位,省属高校首位。2018年,共有2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位列省属高校第2位,同年学校首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国内外合作交流 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6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关系,是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ASREU)创始成员高校之一,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AAPBS)大陆12所高校之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日本东京经济大学、台湾地区淡江大学等国(境)外大学合作,每年选派数百名学生赴海外访学或本科就读研究生项目,实施本科、研究生双学位教育。现有世界30多个国家200余名国际学生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或进修语言和专业。与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为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山东省财政厅等单位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山东财经大学 2021-02-01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百余年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山东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的综合水平和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目前有15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70所学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学校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 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办学格局。现有4所附属医院,3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实习医院。拥有在职教职工7493人(不含附属医院)。各类全日制学生达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0789人,研究生18816人,留学生3791人。学校汇聚了一批杰出人才,共有教授1246人,博士生导师897人。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Grünberg受聘为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莫言教授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双聘院士63人,终身教授9人,人文社科一级教授16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3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0人、讲座教授15人、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5人、教学名师5人、青年拔尖人才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9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入选者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08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8人。 学校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70个,覆盖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实现了各学科的协调发展;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国家“111创新引智计划项目”6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另有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本科专业1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形成了结构完整、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历史发展中,山东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特别是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在青岛办学时期的辉煌与发展,奠定了“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享誉甚高的人文学者,以及像《文史哲》这样备受关注的学术阵地。2015年8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是大会成立115年来首次走进亚非拉国家,创造了大会举办以来在注册参会国家数量、发展中国家历史学家参会人数和青年学者参会人数等多方面最高纪录。三校合并以来,新发展的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校师生医务员工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清华大学
山东大学 2021-02-01
山东济南用友软件
用友软件成立于1988年,致力于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最佳管理与业务实践普及到客户的管理与业务创新活动中,全面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管理/ERP软件、服务与解决方案,是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集团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及小型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目前,中国及亚太地区超过80万家企业与机构通过使用用友软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提升绩效的业务价值。 我们全面提供企业管理/ERP软件、实施服务与解决方案,主要有用友U8、T6、T3、T1系列软件,产品涵盖用友U8ERP、用友T6ERP、T6酒店管理软件、T6餐饮管理软件、T6人力资源管理软件、T3财务业务软件、T1商贸宝、T1记账宝、协同办公OA管理软件及用友软件实施和服务。我们并提供一站式配套齐全的商用表单、软件与服务、关联办公用品,满足办公所需,实现企业规范、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丰富的产品线包括财务表单,HR表单,供应链及ERP表单;通用表单-激光多联单;行业定制表单;软件及电子表单等。
山东济南用友软件 2021-01-15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1953年迁至抚顺,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建校68年,学校已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艺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成绩。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是辽宁省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培养出11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的管理及技术骨干。 学校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有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学校占地面积1890亩,总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藏书总量271.6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36个,各类运动场所面积9.27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近2.68亿元。学校设有1个学部和16个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全日制在校学生18400人。学校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涵盖10个领域)、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翻译(MTI)和艺术(MFA)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 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含硕士领域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建有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首批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1个、省级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训培训基地1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资源共享课9门、省级视频公开课程2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广泛开展,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660多项、省部级奖励1100余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连续10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建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35人,专任教师95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87人,高级职称教师416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92人。学校引进领军人才1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人,辽宁省特聘教授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8人、千人层次2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优秀人才6人、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7人、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17人,省级高校创新团队3个。 学校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6个,与抚顺市共同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了石油化工联合实验室。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17个国家的4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1+2+1、4+1”等培养项目,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等高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秉承“问学穿石、修身诚化”校训,传承办学优良传统;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总结凝练出“一颗钉”刻苦钻研精神、“一滴水”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爱岗敬业精神、“一片叶”感恩反哺精神的雷锋“五个一”精神;创建了“百家讲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建有羽毛球、击剑两个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委、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1-02-01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 国仍需以煤为基础能源,直接燃煤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用清洁燃料,煤 制油、煤制天然气是解决东部地区雾霾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煤制气装置会产生 大量高有机物含量的废水,不能直接生化处理。内蒙新疆等地区,煤资源丰富但 环境脆弱,水匮乏。煤制气、焦化、兰炭等煤化工企业的废水治理已成为制约其 发展有瓶颈之一。 煤化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煤气化或焦化炉后的急冷洗涤及净化等工段,气化及 焦化过程产生的焦油、酚、氨等物质大部分进入洗气废水中,含有氨氮、硫化物、 (硫)氰化物等无机物及焦油、酚类等有机物。其特点是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 成分复杂。目前对煤化工废水进行处理的要求是去除废水中的粉尘、焦油、硫化 氢、二氧化碳、氨氮、酚等无机和有机物,经过深度净化,进行达标回用。一般 流程为:隔油除尘→脱酸蒸氨脱酚→生化处理→深度处理。首先通过重力沉降, 旋流气浮等隔油除尘措施进行初级处理,然后进行物化处理,通过汽提进行脱酸 脱氨以及萃取脱酚,再经过生化,通过 RO、蒸发结晶等过程,实现水的深度净 144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145 化及达标回用,实现零排放。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技术主要从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流程的前三步——隔油除尘、脱酸蒸氨脱 酚及生化处理进行工艺设计改进。 (1) 隔油除尘 我们通过重力沉降及离心力场,使与水不相溶的与水密度有差别的游离油及 尘与水进行初步分离。为提高处理效率,通过 CFD 模拟计算与实验测试,对装 置进行优化设计,开发了平流隔油与旋流气浮结合的隔油除尘工艺与设备。 (2) 脱酸蒸氨脱酚 A、脱酸蒸氨,我们开发了专门适于脱酸蒸氨的板式形式,在提高传质效率 的同时,可显著防止结垢堵塞,延长检修周期(一年以上),该塔板形式已成功 用于工业实践。 B、萃取除油脱酚,经过脱酸蒸氨后的废水,不能直接进入生化系统,还需 要脱除其中的油及酚类。通常仍用萃取的方法。我们经过大量筛选与测试,开发 出了性能优良的萃取剂,在核心设备—萃取塔方面,开发了专门用于萃取的专利 填料,显著提高了萃取效率,降低了过程能耗。 (3) 生化处理 为提高生化处理效率,我课题组专门筛选和优化了适于酚类染污物的微生物 菌群,提高了生化速度,降低了处理成本。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在我们已取得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与优化,以 继续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形成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 合作方式及条件:具体面谈
天津大学 2021-04-11
海带化工综合利用技术
以海带为代表的海藻加工业是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衔接工业、服务业与海洋农业的关键产业。针对目前海带产品附加值低、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研究开发出一套新的海带化工业工艺技术和提取岩藻多糖及应用关键技术;产品有饲料添加剂、海藻肥等,提高资源利用率。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主要产品技术包括: 1. 岩藻多糖,总糖含量≥65%,岩藻多糖总含量≥35%;与传统生产方法相比,生产成本降低约50% 2. 低聚或褐藻胶寡糖,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广泛用于农业、医药等,该技术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3.项目所研发的海带化工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将用于指导我国海藻化工企业的技术改造,生产节水率达到40%以上 4. 高效土壤特别是滩涂修复剂,产品能明显保持滩涂的修复,提高作物耐盐和耐旱性能,对土壤叶面具有显著保湿作用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煤化工灰水分散剂
高效灰水阻垢剂,主要由膦羧酸聚合电解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组成,属于混合型多功能全有机碱性水处理剂。能有效地分散水中的颗粒物,防止水中碳酸钙及磷酸钙等垢析出,具有耐高温、不易水解、耐高pH、抗氧化等性能,还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适用于工业灰水的回水系统,尤其适用于高硬度、高浊度的水系统,在5MPa、温度为230℃的条件下,阻垢分散稳定性能优良,有效地控制灰水系统的结垢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5 136 137
  • ...
  • 299 3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