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东浮来春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山东浮来春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08-19,法定代表人为武玉杰,注册资本为14088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711227784454811,企业地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县城北工业园,所属行业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经营范围包含:乙醇生产技术研发,乙醇(无水)、甲烷(压缩)批发销售(不带有储存设施的经营),食用酒精生产.销售(有效期限以许可证为准)。消毒剂(液体)生产、分装、销售(有效期限以许可证为准)(不含危险化学品);沼气、沼气利用技术研发、蒸汽生产、销售,天然气销售,电力销售,木薯加工技术研发及技术咨询服务,木薯批发,化工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企业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及相关技术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制、禁止经营的商品和技术除外。
山东浮来春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2021-09-09
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于2004年成立,原厂区位于山东曹县漓江路中段,占地面积9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新厂区位于山东曹县化工产业园兴达路1号,占地面积1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公司集生产、开发、贸易于一体,主要从事橡胶助剂及其它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公司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测试手段齐全。主要产品为橡胶防老剂系列、橡胶促进剂系列、加工助剂系列、防护蜡系列等,并发展新医药中间体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企业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国际环境体系、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ISO/TS16949:2009质量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       
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13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大学1990年创办的“山东大学电子培训维修学校”和原山东工业大学1999年创办的“山东工大科技专修学院”。200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济南东部大学城,校园占地面积807.22亩,校舍面积27.73万平方米,资产总额6.7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3.88万册,纸质中文期刊502种,电子图书5.76TB;拥有中国知网、超星电子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蔚秀报告厅等电子资源。 学院实行两级管理,设有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鼎利学院(互联网+)6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开设了40个高职统招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643人。 在27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继承了山东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聘请了部分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省内本科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执教,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带领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将其“以工为主、质量立校、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教育理念与我院“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融合贯通,确立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工程性,融合型”的特色办学思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学院通过了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山东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专项检查。 学院荣获“全国百强职校”、“山东省4A先进社会组织”、“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与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校园治安防范先进单位”,学院党组织两次荣获“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2015年济南市精神文明校园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学院团委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并连续6年荣获“济南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学院院长吴梦军教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对接。学院积极对接山东省和济南市支柱产业、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土建类、财经商贸类五大优势专业群,重点突出工科专业建设。在现有40个统招高职专业中工科类专业26个,占67%,这些专业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对接山东省“十大装备制造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专项工程”。五大专业群依工而建、优势明显、互为依托、各具特色,实现了专业链与地方经济产业链的对接。 学院加强质量工程建设,现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1个(含3个专业)、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 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建有大学物理、力学、电工电子等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87个,实验开出率100%;建有机械工程、汽车工程、土木工程3大训练中心;建有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甲骨文·凯文IT云教育中心等,配置了机动车安全与环保检测、工业机器人、移动通讯及应用开发、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较为先进的大型教学仪器设备。形成了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训、创新创业五位一体、配套齐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以增材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为中心的实训系统在全省同类高校居于领先水平。学院与中国重汽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中铁十四局、柳州重工集团等8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86个。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学院坚持“培养、引进”并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32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22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6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9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在读博士2人;“双师型”教师201人,来自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14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技能名师1人。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能力日益提高,技术服务成效显著。学院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以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深入的基础应用研究,又支持他们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近五年来,学院获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纵向课题79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4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32篇,主编参编教材94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4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21项。 学院大力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研发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院承担企业科技研发30余项,其中,横向科研课题“盐芯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制”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中,该技术填补国家空白并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院设计完成了抽油杆防偏磨减载器驱动改进装置、数控超汽蚀扰沙机、数控防汛钢丝网编织机、全自动血液微量元素测试仪、数控雕刻加工中心、视频钻等产品,现已批量生产,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7年,学院“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质量持续提高。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训平台实景化、课堂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工程化、课外作业综合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并成功实践了“先技能,后理论,技能理论一体再提升”三段式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水平显著提高。教研课题“数控技术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职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重视以技术创新赛事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专业教育、科技创新、知识转化的协同增量效应,引入行业企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重视实务能力培养。2011年以来,学院在校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24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学院学生在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7年由学院3D打印专业学生参与拍摄的专题片《少年工匠》登上了中国教育电视台荧屏。 构建“三全”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培养就业创业意识。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力实现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成立了由院长吴梦军任主任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方针。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上下互动、部门联动、齐心推动的就业工作格局。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讲座、就业指导课、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创业孵化中心”,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了创客空间,通过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每年举办就业双选会,建立了“小贤才”校园招聘管理系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学院毕业生以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出新步伐。近几年,学院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韩国新罗大学、韩国韩世大学等境外高校签订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双方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到境外学校继续深造。 学院党组织健全,党建工作坚强有力。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向学院选派了党委书记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学院党委配备专职副书记,设有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党政协商沟通机制。学院党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活动为载体,以品牌为导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 学院建有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立了完善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教职工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在办学中的民主参与、管理、监督作用,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砥砺前行,奔向新目标。《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学院将按照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要求,努力在“质量高”上取得重大进展、在“特色显”上创造更多成果、在“环境优”上取得新突破、在“幸福感”上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五年建设,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办学层次,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学院师生员工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万众一心,砥砺前行,顽强拼搏,再创佳绩,为实现学院“十三五”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始建于1956年。2000年,由交通部划转山东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管理体制。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3年,获批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是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2017年,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A类)。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3200余亩,分为长清校区、无影山校区、威海校区、东校区4个校区办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2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294,在职教职工1562人,专任教师12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5人,省部级优秀教师1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 学校设有汽车工程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工程机械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航空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交通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航海学院、船舶与轮机工程学院、国际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7个二级学院,还设有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土木工程、航海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59个本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涵盖工、理、经、管、文、艺、法7大学科门类,其中,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土木工程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等7个省级特色专业,轮机工程、物流工程、金融学等5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运输车辆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实验室为全国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道路交通应急与保障技术工程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汽车运用技术、路面结构与材料、船舶与海洋运输、危险品物流安全与环保4个实验室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交通土建实验中心、工程训练实验中心、汽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实验中心为山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动车检测实验中心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具有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交通教育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NAIS)工作站(山东)、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法学研究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交通产业中心、山东内燃机学会秘书处、国家科技部众创空间设在学校。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62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交换生项目等校际交流,并在泰国孔敬省设立分校区。学校重视留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累计招收来自49个国家的525名留学生。 建校62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山东,服务交通”的办学方针,秉承“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的校训,发扬“严 尊 勤 全”的优良校风,弘扬“爱校 敬业 务实 创新”的“交院人精神”,以“培养交通事业有成长力、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山东交通学院 2021-02-01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建校于1958年,坐落在名泉簇拥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具有艺术学门类下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山东省2017-2023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从建校之初开始,一大批在国内享有盛名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在这里工作、生活。早年与徐悲鸿一起留学欧洲的李超士、戴秉心,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起留学欧洲的李杰民,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弟子刘质平,与张书旂、徐悲鸿并称为“金陵三杰”的柳子谷,著名艺术家关友声、黑伯龙、于希宁、吕品、宗惟成、刘鲁生、张彦青、王企华、宋居田、李华萱、刘乐夫、傅二石、金灼南、范峻青、何锦文、项堃、阮斐、殷宝忠、徐俊华、俞砚霞等老先生都曾在这里执教,并奠定了山艺发展的根基,也奠定了山东艺术教育的坚实基础。1978年学校恢复招生后,王音旋、朱德九、赵庆霞、曲广义、孙继南、张庆朗、唐尔丰、牟善平、崔世光、王俊生、卜庆孝、赵玉琢、朱铭、李振才、史振峰、陈凤玉、单应桂、曹昌武、段谷风、王立志、张洪祥、陈皋、杨松林、路璋、曲志刚、梁敬泗、李百钧、兰瑛、程慰世、安士英等一批名家在这里耕耘树艺。这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严谨治学、潜心创作,为社会留下了一件件艺术珍品,也为学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闳约深美”的校训精神。学校现有文东和长清两个校区,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7万㎡,固定资产总值近10亿元,馆藏图书94万余册;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戏剧学院、现代音乐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传媒学院、电影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国际艺术交流学院、公共课教学部13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有教职工1002人,专任教师81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35人、副高级职称24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先后被山东省批准设立泰山学者岗位。学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50个专业方向,6个专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绘画、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6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绘画、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表演、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群、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群);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美术学科自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有1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其中音乐学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8个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中国画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舞蹈学、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有19门山东省级精品课程,4个山东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山东省级教学成果奖;有4个省级研究、培养基地(音乐文化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传统戏曲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齐鲁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基地)。学校近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京剧“梅兰芳金奖”、全国舞蹈展演活动、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央电视台“学京赛”等全国性展演评奖中,荣获省部级以上大奖300余项;圆满承办了文化部主办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第11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等,成功举办了“新沂蒙”美术作品巡展、歌剧《檀香刑》巡演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展演展示活动;圆满完成了北京APEC会议、秘鲁APEC会议、斯里兰卡南亚峰会、上海世博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庆祝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的展演设计任务。学校主动对齐鲁文化进行传承研究保护,建立了山东汉画像石馆、于希宁中国画作品陈列馆、山东鲁锦艺术馆、山东民间剪纸艺术馆、梨园霓裳馆,收藏保存了珍贵汉画像石190余块、于希宁中国画精品60幅、鲁锦实物200余件、山东民间特色剪纸艺术品4000余件、京剧服饰用品唱本等一大批。学校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的交流合作,与济南市、威海市、临沂市、滨州市、泰安市、潍坊市等开展了政产学研合作,与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山东教育电视台、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师生创作实践培训基地。学校不断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与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23所院校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书,在学术交流、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艺术演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乌克兰功勋艺术家瓦连金·费里宾科教授、意大利著名雕塑家马克·泽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前院长保罗·克利夫兰教授、法国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学院布鲁斯·艾伯尔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尼古拉·布洛欣教授、美国纳萨勒学院詹姆斯·奎恩教授、俄罗斯钢琴大师沃夫卡·阿什肯纳齐等一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受聘我校讲学授课、开设高级研修班或大师班,对我校及山东的绘画、雕塑、声乐、器乐等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我校7位教授先后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聘为海外博士生导师、1位教授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建校60年来,山东艺术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合格艺术人才,涌现出了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彭丽媛教授,以及倪萍、刘曦林、王沂东、隋建国、闫平、王克举、王衍成、陈瑾、徐少华、王绘春、王静、苏岩、黄港、郭跃进、宋昌林、周龙、童年、郭婷婷、于冠群、李雪、靳东、刘涛、庄庆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有的成为享誉全国的音乐家、美术家、表演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山东和全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艺术学院 2021-02-01
山东腾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山东腾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03-12,法定代表人为张玉君,注册资本为12600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71122591399972J,企业地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经济开发区莒安路以东,所属行业为其他制造业,经营范围包含:许可项目:危险化学品生产;危险化学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石油制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石油制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煤炭及制品销售。
山东腾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2021-09-09
【央视网】高教前沿—对话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校长 张文礼
高教前沿—对话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校长 张文礼
云上高博会 2023-04-14
云上高博会寄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校长聂强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校长聂强寄语云上高博会,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云上高博会 2020-09-22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政法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1955年7月20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鲁人丁(55)字第1618号通知,决定建立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59年2月24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成立山东政法学院的通知》〔鲁发59字169号〕精神,山东政法学院正式成立,时任省委第一书记舒同题写校名。1979年12月23日,中共山东省委下文《关于建立省司法厅和省政法干校的通知》〔鲁发(1979)81号〕,决定恢复建立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83年10月3日,山东省教育厅教计字80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改建为山东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1987年10月,更名为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5年2月,开始筹建山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16日和4月26日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文同意正式设立山东政法学院。2011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5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俊采星驰,薪火相传,历经60余载耕耘不辍,山东政法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及法律硕士、专科和留学生教育;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多学科的普通本科高校。一、办学定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发展思路,实施“特色山政、文化山政、法治山政、智慧山政、开放山政、和谐山政”发展战略,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二、学科专业学科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做强法学学科,统筹法学外学科发展,构建“法学类专业群为核心,经管类专业群和新闻传播类专业群为两翼,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和外国语言类专业群为基础”的法为核心、分类建设、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122”学科专业体系。法为核心。学校法学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法学专业学科优势突出。学校法学学科是省属高校中首个全部拥有法学学科“三重点”建设项目的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刑法学,省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证据鉴识实验室,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民商事法律与民生研究中心。法学学科现有“十三五”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个,法学专业群获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群。法学专业是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和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学校是山东省法学会法律史学、立法学、刑法学会、经济法学和网络法学研究会会长单位。学报《政法论丛》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融法特色。以法学学科为龙头,辐射带动学校其他学科发展,如经济学类专业侧重商法结合,政管类专业强化法政结合,新闻传播类专业突出法治新闻方向,信息技术类专业突出电子证据方向,外国语言类专业突出法律英语方向,非法学专业均具有鲜明的融法特色。学校现有21个本科专业: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审计学、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空间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中法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闻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监狱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是省级特色专业。三、人才资源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遵循“博学笃行 刚健中正”的校训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校风和“学在前沿,大爱施教”的教风,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教师队伍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省社科理论界“百人工程”高层次人才4人次,“全省高校师德标兵”2人,山东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和惩戒委员会委员2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山东省法学人才库成员40余名,山东省委省政府法律专家库成员6人,山东政法智库专家1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特聘立法专家2人,国际、国内仲裁机构仲裁员18名。首批“全省法学研究领军人物”4 人,“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1 人。四、人才培养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2000人左右。学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学养好,素质高,基础扎实,作风务实,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高。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法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法学专业本科生国家司法资格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40%左右;研究生考试录取率20%左右;国家公职单位考取率20%左右,学校每年有400名左右毕业生进入以政法系统为主的各级国家机关工作。自1955年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16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搭建理论与实务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现建有校内教学实训中心7个,法学教学实训中心是山东省唯一的法学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山东省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律师事务所、监狱系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200余个。创办大法官讲坛、大检察官讲坛、大律师讲坛、企业家讲坛等实务讲坛15个。第二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特色项目“靛青工程”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创新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青工程”将素质拓展学分化项目化,年均活动项目500余个,年度参与25000余人次,供学生自由选择,为个性发展和素质拓展提供路径支持。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坚持学术立校,强化科学研究,积极服于地方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贡献度不断提升,成立“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与法律保障研究中心”,组建 8大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智库研究和法律服务。聚焦社会治理创新,与山东省法学会联合成立“山东省法学会民商事调解中心”,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有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山东省社会稳定研究中心、中日韩自贸区发展战略与法律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中心、立法研究院、司法研究院、司法会计研究所、案例研究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20多个研究服务机构。山东省法学会法史学研究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刑法学研究会、立法学研究会、网络法学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作为会长单位挂靠山政。山政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司法鉴定中心分别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和“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立项近300项;国内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0余项,厅局级科研成果奖励100余项。六、山政文化学校坐落在山东省省会泉城济南,位于中央商务区,毗邻奥体中心、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场所,山水清音,人杰地灵,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学校通过文化育人,凝心铸魂,培育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积极推进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五位一体综合建设,奋力创建文明校园。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德育工作优秀高校”等荣誉称号。大道之行,高山仰止。目前学校正立足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聚焦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向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前进。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邮编:250014学校办公室:0531-88599811 88599817 传真:0531-88599980就业指导中心电话:0531-88599760招生办公室电话:0531- 88599888 88599859 88599958
山东政法学院 2021-02-01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华宇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举办。董事长杨东堂先生富贵不忘桑梓,立志办一所社会认可、政府放心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办大学。学校始建于2002年,2004年7月成立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学校在校生12000余人,建校15年来,已累计培养本专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0000余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占地面积1539.87亩,校舍建筑面积42.6万平方米,建有教学中心、科研实验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内综合训练馆等,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充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实践教学条件先进、完备,建有材料力学实验室、多轴数控机床模拟仿真实验室、机器人系统应用实验室、DCS过程控制实验室等184个实验实训室和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模具设计制造实训中心、中央空调设备检测中心、建筑技能实训中心等6大实训中心。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质量立校”发展战略,成立了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已经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适应德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23个本科专业和33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管理学和艺术学为两翼,以能源和智能制造类专业为特色,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基础厚实、技术扎实,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双实双强”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首届本科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参考学生上线率40.6%。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历年获全国奖项81项,山东省奖项304项。历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 2012年5月,我校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重视内涵特色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道路,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12月,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新评估方案评估,获得专家高度评价。2018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1个,山东省民办高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职特色专业3个。学校教师主持全国教育部重点课题、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等项目课题200多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6项;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97部。学校建有1个省级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和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016年,学校荣获“山东省民办高校办学优质特色发展奖励”。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在2017年12月8日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栏目报道。 学校依法规范办学,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在加快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德州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办学业绩。 更新时间:2018.9.14
山东华宇工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5 66 67
  • ...
  • 298 29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