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简称“南洋理工”。学校与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同属广东南博教育集团旗下的高等院校,依托南博教育集团雄厚的办学实力与集团化办学优势,取得了卓越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校以“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为愿景与使命,遵循“育人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制度治校”的办学理念,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服务广东,主动适应珠三角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技能突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6年底,学校正式确立了“十三五”期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着力打造“思想道德好、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高和就业质量高”即“一好三高”的人才培养特色。先后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优秀服务品牌”称号;被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就业工作督查优秀等级”,并荣获“最具竞争力提升院校”称号。学校还先后荣获“广东省民办教育突出贡献奖”、“广东最具就业竞争力民办学院”、“广东最具社会认可度学院”、“广东省国防教育先进工作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殊荣。目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广东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民办理工类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发展历程: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创建于1984年,其前身为“广州南洋自学辅导大学”,后于1996年更名为“广州南洋科技专修学院”,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设立“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条件基本完善:学校坐落在有“广州后花园”之称的广州市从化区。设有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服装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通识教育部等六院一部;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07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500人;校园占地508.8亩、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现已建成校园308亩、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场)113个,多媒体教室156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 4300多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5万多册、电子图书41万册;拥有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学生文体活动场馆;学生公寓全部装有空调、宽带,提供热水供应等,并在生活区建有商业一条街等生活配套设施。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专业设置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经、管、文、艺类专业协调发展,现有招生专业38个,其中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5个,校级重点专业8个;5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获省教育厅立项;“高职院校‘技能优先 基础模块’教学改革研究”入选2016年度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十佳”案例;依托“学生军政教导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3项、市级奖项5项。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遵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原则,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在校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网站设计开发大赛、全国跨境电商大赛、全国电子商务类三创大赛等赛事中成绩优异;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报告,学校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中排名全省第二;根据权威媒体广州日报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国民办高职高专排行榜”显示,我校位居全国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排名第29名、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第3名。 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近五年来,学校教科研实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先后有100多项科研课题获立项,科研经费位居全省民办高职院校第二;多次获评“广州市科普先进集体”、“广州市先进企事业科协”。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岳阳市,面朝岳阳楼,紧邻洞庭湖,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一本高校,是湖南省2018-2022年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湖南省“十三五”期间改办大学规划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的湖滨大学,现设有16个教学院及1个独立学院--南湖学院,拥有本科专业5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各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300余亩,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留学生23000余人(含独立学院),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30余人,硕士生导师30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省“杰青”、省级教学名师、“湖湘青年英才”等高层次人才150余人,长聘高水平外籍教师19人,柔性引进院士、国家“杰青”等特聘教授数二十人。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获准立项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居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2个,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32个。此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教育强省建设重点推进工作项目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项目108项,省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农科项目1项。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高。与大型国企央企民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办了“订单班”,与政府、企业联合成立了创新创业就业学院。近五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特别是2017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4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居湖南省高校首位,全国排名第13位。学生录取调档线、就业率、考研录取率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9个,其中湖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示范基地3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海智基地1个。近5年来,共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建设”工程。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先后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30多个。与华夏芯公司合作组建了“异构计算及应用研究中心”,使学校成为世界顶尖芯片联盟组织(HSA)成员单位;整合校内资源,柔性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组建了先进光学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大物流研究创新中心、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3D打印实验室;与上海建为集团组建了“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引进国防科技大学高水平自主择业博士、教授成立了“军民融合研究院”“湖南省应急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湖南岳阳乡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岳州窑产学研基地、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校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开放办学成效不断提升。从1985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招收培养留学生。先后与俄罗斯、德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高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实施“3+1+1”“2+2”等多类型的本硕协同培养项目,与韩国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先后有10余名外教荣获“国家友谊奖”“潇湘友谊奖”“芙蓉奖”等荣誉,俄罗斯外教弗拉基米尔·加宁两次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亲切接见。此外,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体育援助计划,承担了近十个国家的体育训练任务,获批湖南省对外体育技术培训接待基地。学校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建成了馆舍面积达3.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000余个的省内一流的图书馆,另有3.6万平方米的实验实训中心、2.6万平米的体育及教学综合楼、2万平方米的田径场已开工建设,4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大楼、2.5万平方米的学术交流中心、5万平方米的“巴陵人才”公寓、3千平米的网球场也进入前期报建阶段,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智慧校园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校园物业、学生食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托管,学生公寓全部安装了空调、热水和直饮水,办学功能不断完善,校园面貌日新月异。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传承先进文化思想与湖湘文化精髓,践行“至善穷理”校训和“三个为本”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严谨、和谐、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了正确的办学方向,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进入十三五以来,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办学定位,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发展思路,即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确定了“创大申博”的两大抓手。目前,学校向上发展的氛围正浓、势头正好、劲头正足,广大师生坚持改革创新,弘扬做事文化,积极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砥砺前行,豪情满怀地迈向美好未来! (更新日期:2020年6月)
湖南理工学院 2021-02-01
人才需求:水处理工艺
水处理工艺退火工艺团矿、冶金、材料、自动化
山东国铭球墨铸管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3
专家报告荟萃㊲ | 温州理工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周文龙:“拆隔墙,推围墙,跨城墙”:建设高水平区域性应用型高校的温理工探索
温州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营经济的发祥地,目前正提速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全国标杆、新产业新经济高地、未来产业培育先行区。今天我报告的内容是温州理工学院关于建设高水平区域性应用型高校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04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位于山东省会济南,创建于1998年,是济南市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山东和济南所具有的区域和人才优势,为学校的发展、为英才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软硬兼修 设施完备:为学生提供优良学习和生活环境 办学20年,山东英才学院始终致力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致力于为广大学子提供环境优美和谐的校园。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1641亩,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180万册。 学校建设了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信息、学前教育、物流管理、建筑施工、商业营销、医学护理、艺术设计等13个设备先进、管理完善、高效运行的实训中心,建立了130余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物流实训中心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八个物流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前教育实训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建有标准化的汽车驾驶员培训场地,为广大同学提供了考取驾照的机会。 学校绿化面积达到63%,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静湖、易湖、恒湖碧波荡漾,景色宜人,学校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 领导关怀 春风化雨:赢得政府和社会各界赞誉 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专注教育事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学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得到国家、省、市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学校先后被国家民政部、人社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国防教育特色名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连续七年位居《中国民办高校排行榜》全国前三位,位居2017、2018《中国综合类民办大学排行榜》首位。 201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特色名校建设单位”,进入了山东省重点支持的本科高校行列。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时任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等领导先后到英才学院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012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英才学院作为全国民办本科高校的代表在会上做典型发言。 2015年4月28日,夏季亭校长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党和国家对英才学院的高度褒奖和认可。 2016年,学校作为山东省高校代表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7年,学校作为山东省民办高校唯一代表在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传道授业 良师亦友:国家教学名师领衔的师资队伍 英才学院坚持“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治校方略,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董事长杨文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校长夏季亭教授是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智库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MBA导师、山东省第一位“黄炎培杰出校长奖”获得者。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推进“131人才工程”等“三大工程”,配套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培养计划”等“七大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多元化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08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78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42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级优秀教师3人。双聘教师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9人。 2018年,在山东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学校教师获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获一等奖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居前三位,显示了学校教师队伍较高的教学水平。 内涵建设 成效显著:居全国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高校前列 英才学院重视内涵建设,大力加强专业、课程等建设。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战略,确立了以工学、管理学和教育学为主干、兼顾其他学科的学科建设定位。现有12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48个。 学校现有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资助专业7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36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共30项,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 “十二五”以来,学校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主要项目领域全覆盖,共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3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16项,承接横向委托课题110项;获得省级和厅级奖励140项;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97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22篇。 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立项名单》,学校有3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国家一般课题2项,教育部青年专项1项,立项数量居山东省高校第2位(曲阜师范大学居第一),居全国高校第25位(华东师范大学居第一)。 就业工作 全国50强: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学校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在山东省只有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英才学院等5所高校。由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山东英才学院排名被调查的全国41所省属本科高校第一位。 2018年,学校荣获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成为获批的3所山东省省属本科高校之一,其他两所为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学校在全国入围的90所省属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9名。教育部专家组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非常震撼、非常感动”。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把实现学生高水平就业当作自己的职责,提出了“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就业”、“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形成了就业教育、就业服务两大体系。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拓展了订单式培养、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与行业协会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学校建有总面积106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百校工程”项目,与世界名企中兴通讯、中科曙光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应用型信息产业高技术人才。学校投资1500万元与德国费斯托有限公司共建“中欧智造基地”,为机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学校与山东高速集团联合成立“航海学院”,开展航运领域技术人才培训与培养。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进入联想集团、中国重汽、青岛海尔、青岛海信等著名企业工作。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奖助学金 彰显爱心:各类奖助学金体系完善 山东英才学院建校20年来,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公益性办学,以培养人才为宗旨,把所有收入都投入到办学上。学校提出“学生第一,真诚服务”的服务宗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使英才学院成为一所充满爱心的学校。 每年,学生可以获得总额达1300多万元的国家、省政府奖助学金,单项最高奖可达8000元,学校被省教育厅、财政厅评为“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还投入3000万元设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杨文奖助基金”,每年拿出300万元奖励帮助品学兼优、积极上进的学生和家境困难的学生,至今已经发放2471.24万元。2010年,学生何博带着妹妹来上学,学校为她们姐妹提供住所,并帮助她妹妹上学;2013年,学生李云龙推着父亲来上学,学校为他们父子提供单独房间、减免学费,并呼吁社会各界捐款达16万多元。 学校在党员中开展“联五帮一献爱心”活动,每名党员联系五名并帮助一名学生,用党员的模范行动和爱心帮助学生,十年来党员已累计捐款30余万元。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学校还为同学们发粽子、送月饼、放焰火,喜庆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家一样的感觉。 在爱与感恩教育的熏陶下,英才学子对社会充满着爱。2008年汶川地震,英才师生共捐款30多万元,英才学子为汶川地震举行的“心中川”哀悼场面震动全国,被全国100多家媒体转载;2010年,英才团员在全国率先发起向西南灾区捐献“一瓶水”活动。 人才培养 桃李芬芳:应用型人才培养喜结硕果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思想品质好。 优秀的师资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换来了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学生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76项、省级奖445项。学生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中获得一等奖两项,是山东省高校和全国民办高校当年唯一获一等奖的高校。2017年5月,学生参加了2017年亚太流通业模拟经营决策竞赛获得一等奖,成为八所参赛高校中成绩最好的大陆高校。2018年7月,学生在山东省第四届创业大赛暨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山东高校赛区中获创意组两项一等奖,是四届大赛以来第一次一等奖被同一所学校包揽,开创了我省创赛史上的新纪录。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留学教育。目前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美国阿卡迪亚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韩国圆光保健大学以及台湾的十几所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学生留学、教师互访、课程共建、科研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 英才的志愿者积极投身到西部计划中,先后有434名同学到祖国的西部志愿服务,许多学生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工作。2014年,在西部计划全国会议上,英才学院作为高校代表进行了汇报,并成为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第一所进行经验交流的民办高校。2016年5月,《中国青年报》三版头条刊发学生参与西部计划的事迹,学校成为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全国十所招募院校之一。 毕业生考取悉尼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名校研究生,以及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取得专利已达400余项。顾业栋同学将自己的环保专利捐赠给世界各国,收到20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感谢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2项专利成果获得第32届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2项金奖(展会最高奖),在第69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又获得1项金奖。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2014年,毕业生张保松获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并居榜首。2018年,毕业生崔恩斌获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极大鼓舞了学子创业热情,校内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山东英才学院 2021-02-01
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体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山东省唯一的体育高等学府。 学校建有济南(校本部)和日照两个校区,总占地2060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各类训练场馆16.41万平方米。有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2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实验室,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图书馆是山东省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资料中心,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160.37万册。 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多人,其中本科生8356人、硕士研究生360人、中专生1800人。设有20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6大学科门类;有12个教学机构,其中国家足球学院和国家篮球学院是国内唯一省部共建的以足球、篮球为特色的应用型国家级专项运动学院。有5个二级学科和3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与武汉理工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全国首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是山东省2017-2022年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现有1个国家级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培育立项建设专业(群),1个“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个山东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教学示范中心,6个山东省特色专业,1门山东省精品课程,1个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此外,还建有一所附属中学(山东省体育实验中学)。 现有教职工681人,专任教师452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29人、高级教练26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6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3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4人,山东省教学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1个;术科师资队伍中,国际健将5人,国家健将43人,一级31人,国际级裁判6人,国家级裁判23人,山东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的40余名国家级教练员为兼职教师,其中20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三年承担国社科8项、国自然2项、国家部委科研课题27项,省科研课题5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厅局级科研奖励21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含核心期刊论文190余篇;出版专著13部,发明专利11项。《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是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和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山东体育科技》是山东省优秀期刊。建有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筹)、“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互联网+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孵化基地、山东省老年人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山东省省直机关职工体质健康管理指导中心、山东省体育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山东省体育史志办公室、齐鲁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齐鲁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暨训练总营、山东省体疗戒毒研究中心等40多个体育科技服务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共获得10枚奥运金牌、30枚奥运奖牌,其中在里约奥运会上,张梦雪(2009级毕业生)获女子10米气手枪金牌、杨方旭(2013级在校生)获女排金牌、李晓霞(知名校友)获乒乓球女子团体金牌。2018年雅加达亚会会,有50名学生和校友参赛,勇夺11金8银5铜。此外,近三年还在其他全国以上各类赛事获得218金301银336铜。 6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4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安家杰、巩晓彬、尹延勤等知名教练员,奚爱华、李晓霞、周璐璐、张成龙、张梦雪、杨方旭、孙一文等优秀运动员,原空军副司令员景学勤中将,著名武术表演艺术家于承惠、于海等,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进步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扬帆远航、腾飞逐梦之际,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承“坚卓竞远”“严勤创实”的校训校风,践行“对接需求、协同创新、集聚特色”的发展理念,以与山东经济社会互动融合、与体育事业核心业务互动融合为主要路径,深化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持续推进特色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制度机制和资源配置保障,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育院校而努力奋斗!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01
山东职业学院
山东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教育厅直属、省内唯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是1951年建校的济南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历经济南铁路学校、济南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济南铁道学院、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济南铁路局技术学校等办学时期。2000年3月,济南铁路局广播电视大学、济南铁路成人中专并入,2000年10月改建为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11月更名为山东职业学院。2004年11月,学院由隶属铁道部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14年7月,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 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学院秉承“知能共进,德道同优”校训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身正”的教风和“笃学、创新”的学风。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工程,倾力打造“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人才、一流设施”育人基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凝练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创”的独创精神;实施德育工程,开展春风化雨般的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得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发展,终生受益;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社会,回报家庭。学院为祖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当中既有默默奉献在生产一线的建设者,也有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科技精英,还有经过风雨磨练和长期工作奋斗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以身正、敬业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学院位于美丽的泉城济南,设有城市轨道交通系、铁道车辆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车与机电装备系、铁道供电与电气工程系、铁道信号与信息工程系、铁道工程与土木工程系、铁道运输与财经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9个二级教学系部,馆藏图书92万余册,电子图书资源5TB。学院立足“铁”字特色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四层多边”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紧密围绕铁路发展和轨道交通产业链,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和机电类特色优势专业,协同发展土建施工类、生物技术类、财经管理类专业,打造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专业群,形成以轨道交通类和机电类特色优势专业为主体的“路地融通”专业特色,辐射带动本地区和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院现有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2个省财政支持的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轨道建在校园,火车开进校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成了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创设了集实验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满足了教学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有力地推进了育人过程的“产学对接、真岗实练”。 学院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敬业爱岗、潜心教学、充满爱心的师资队伍。许多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大部分实践课由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纲主讲,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实行专家工作室制,聘请动车与城轨地铁技术专家、南京浦镇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文杰建立“黄文杰工作室”,聘请数控技术和制造装备自动化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佩青建立“叶佩青工作室”。专兼教师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目前,学院拥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014年,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教授李增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道车辆专业副教授艾菊兰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学院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地围绕“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造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条线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施了“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三证书制度,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毕业生获得技能证书人数比例为95.95%,为顺利就业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学生累计获得专利225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近300项。2015年获得市厅以上技能竞赛奖励112项,其中国家级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大赛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1项。 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各类竞赛奖励23项。学院鼓励师生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院教师课题层次和数量逐年提高。2015年省级课题立项取得量和质的突破,立项院级以上教科研课题40项,其中省级课题13项,厅级课题4项;批准立项学院教研课题24项,科研课题12项,特长生课题51项;完成6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51项学院课题结项工作,获得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优秀科学研究成果2项。 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进取、好学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华美德,发挥“火车头”文化、合作企业管理文化、花园式庭院环境文化、书香校园的读书文化、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勤俭节约的美德文化等文化育人功能,以爱校如家的奉献精神、质量立校的严谨精神、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构建山职人的精神家园。德育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在专业教学中贯穿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设通识课程,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思政课改革,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举办主题活动,聘请欧阳中石、纪东、许振超、林秀贞、乔安山、刘延宝、邱为峥等先进模范人物为德育讲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课内与课外结合,用中华美德引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教育实践,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传统文化—中华美德—职业道德”的逐渐提升。2012年7月6日,学院“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正式启动,为万名在校生免费发放《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书籍,号召大家利用暑期积极参与家乡美德实践。同时,由100名优秀学生组成8支美德宣传实践小分队在暑期奔赴山东、河北等地市进行美德宣传实践活动,将学习美德、践行美德、传承美德、弘扬美德的德育新风推向高潮。活动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人民网等十余家媒体的关注报道,2012年8月27日,中央电视台在《身边的感动》栏目播出了此次活动的专题记录片。2013年暑期,学院“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与毕业生回访工作紧密结合,师生深入济南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南昌铁路局、西安铁路局、齐鲁软件园、齐鲁制药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生活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架起校企联通立交桥,让就业之路变成了通途。 学院创建了“全院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年抓就业,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四大工程(“一把手”工程、“三到位”工程、“关怀”工程、管理提升工程),设立三级机构(学院就业工作指导中心、二级院系就业工作办公室、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就业指导小组),创设二个体系(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创业支持体系),在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同时,对毕业生实施“个案指导”和“8215回访”(坚持对80%的毕业生2年内回访,对10%的优秀毕业生5年内回访),坚持市场开拓,稳定就业渠道,保障了就业工作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随着近年来铁路事业和轨道交通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学院还通过实施“多元招生、订单就业”,探索实践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自2010年以来,先后为济南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山东鲁桥建设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设订单班62个,订单培养2800余人。同时抓住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机遇,截至2015年5月,与济南、青岛、杭州、宁波、无锡、苏州、石家庄等地铁公司合作共开设40个订单班,订单学生数量达1250人。近三年,学院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济南、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17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在学院累计招聘毕业生达5540人。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器重,实现了“好就业、就好业、业就好”的就业工作目标。 学院荣获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两次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5年,学院荣获2015年度省直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在“新浪山东2015年教育盛典”评选活动中,学院获“2015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和“2015年度山东最受网民欢迎的高职院校”两项殊荣。 承载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山东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新起点上,将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提供人生出彩机会不懈奋斗!
山东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东济南用友软件
用友软件成立于1988年,致力于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最佳管理与业务实践普及到客户的管理与业务创新活动中,全面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管理/ERP软件、服务与解决方案,是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集团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及小型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目前,中国及亚太地区超过80万家企业与机构通过使用用友软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提升绩效的业务价值。 我们全面提供企业管理/ERP软件、实施服务与解决方案,主要有用友U8、T6、T3、T1系列软件,产品涵盖用友U8ERP、用友T6ERP、T6酒店管理软件、T6餐饮管理软件、T6人力资源管理软件、T3财务业务软件、T1商贸宝、T1记账宝、协同办公OA管理软件及用友软件实施和服务。我们并提供一站式配套齐全的商用表单、软件与服务、关联办公用品,满足办公所需,实现企业规范、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丰富的产品线包括财务表单,HR表单,供应链及ERP表单;通用表单-激光多联单;行业定制表单;软件及电子表单等。
山东济南用友软件 2021-01-1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香港举办内地与港澳大学校长圆桌会
内地与港澳15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生命科学开放联盟正式成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8-13
山东大学生殖医学团队人类胚胎研究获重大突破
9月8日,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陈子江院士、赵涵教授团队联手清华大学颉伟教授团队,发现了人类早期胚胎翻译调控新机制,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Science发表题为“Translatome and transcriptome co-profiling reveals a role of TPRXs in human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的文章。
山东大学 2022-10-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217 21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