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辽宁
工程
技术
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重点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夕,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支援解放全中国,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分别成立了阜新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抚顺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鸡西煤矿工业学校以及东北煤矿工人速成学校。1958年,在这些学校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阜新煤矿学院、抚顺煤矿学院、鸡西矿业学院和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六十年代初期院校调整,四校合并,校址选于辽宁省阜新市,定名为阜新煤矿学院,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煤炭高等院校。1978年学校更名为阜新矿业学院。1996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98年学校由原煤炭工业部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1999、2000年,原阜新工业学校、辽宁电子计算机学校和辽宁省财政学校先后并入学校。现设有25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在册学生3.2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2.6万余人。 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辽宁工大人秉承“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改革创新,苦干实干,创造了辉煌业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获批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院校;2013年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成为辽宁省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为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现已成为以工为主,工、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突出,办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高等学府。 辽宁工大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学习生活环境幽雅。学校建有阜新校区中华路校园、玉龙校园和葫芦岛校区龙湾校园,占地4240亩,其中阜新校区占地1900亩、葫芦岛校区占地2340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3座现代化图书馆分布在三个校园,馆藏图书(电子图书)近290万册,各类数据库60余个,中外文期刊1600多种。学校编辑出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美国(CA)来源期刊、荷兰(Scopus) 来源期刊、美国EBSCO来源期刊、美国(Ulrichweb)来源期刊,俄罗斯(AJ,VINITI)来源期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辽宁工大高举地矿特色旗帜,走特色发展之路,拥有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传统学科。建有矿业工程、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含17个授权领域)、会计、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本科重点支持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大力推进“专业+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产生了一批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2018年,学校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进一步推进“专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工科建设,培养新工科人才。 辽宁工大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84人,高级职称教师87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5人,辽宁特聘教授9人,二级教授26人。1名教师被确定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名教师被确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6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选。一批教师分别被确定为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各类学会与学术期刊编委会委员。 辽宁工大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实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太阳石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200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先后有80余项教学成果获国家和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5%以上,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广大毕业生以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特点,赢得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教务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先后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获批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辽宁工大积极转变科技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立足辽宁,面向全国,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地矿行业发展,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力打造国家能源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中心、1个煤炭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8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 ”国家高新技术等各类科研课题3500余项,24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先后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矿山灾害治理、安全技术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突出特色,在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煤炭自燃火灾防治、煤矿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结构分析与预测、全球卫星导航精密单点定位理论与算法、遥感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等许多研究领域已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学校连续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多次获得“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组织奖”;先后举办国际测绘与地球空间信息研讨会、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技术国际研讨会、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前沿技术高端论坛、第35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2017国际智慧矿山创新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等近百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学术会议,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国际知名度。 辽宁工大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与阜新、朝阳、营口、铁岭等市签订了市校共建合作协议,与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中平能化集团、大同煤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2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拥有国家安全培训一级资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一级培训资质和全国煤炭行业经营管理干部工商管理培训资质。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拥有董事会单位120家。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平台,已与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爱尔兰、瑞典、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蒙古、巴基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南非、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者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还与美国劳伦斯科技大学开展“3+2”、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开展“2+2”等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008年我校成为接收辽宁省政府奖学金生院校,2012年获批教育部 “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资格院校”,2013年成为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HSK)辽宁地区考点,2017年获批“丝绸之路”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留学生生源国达35个,建立了涵盖研修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留学培养体系。学校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方针,在稳步提升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层次的同时,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打造 “留学工大”的教育品牌。 辽宁工大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作为首批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创新构建实施双嵌入素质拓展学分模式,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一节、两月、三类讲座、四项工程、十五项赛事”为框架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作为全国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先后有1000余个学生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资助,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实施先进单位。通过“五位一体”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实现专业教师的全参与和对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覆盖。3名本科生先后被授予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个学生科研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获批团中央KAB创业俱乐部,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近2000项,1个学生社团被授予全国百佳大学生创业社团,2名学生被授予全国百名大学生创业英雄称号。持续开展以低年级侧重社会观察,高年级侧重专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项成果、多个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家级或省级表彰。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学校3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3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多个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和“全国活力团支部”。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等多项荣誉。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辽宁工大以其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多次被辽宁省政府、省教育厅授予“文明单位”、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优良学风校”等荣誉称号。建校69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3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10余名校友先后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中纪委委员,有数十名校友当选为国家部委领导、省委书记、省长,有3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一批优秀校友担任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学校位列2017-2018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理工类第49位、2015年中国政要排行榜全国第55位、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培养两院院士最多大学排行榜第51位,素有煤炭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伟大的时代赋予崇高的使命,辽宁工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豪迈的情怀、创新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以服务辽宁区域和地矿行业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工作主线,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实施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文化引领五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02-01
沼气
工程
系统
技术
沼气工程具有解决农村能源和农村及农业环境污染的双重效应,因而在我国得到重视和发展。针对农村及农业废弃生物质的特点,我们开发了涵盖了原料预处理、原料输送、厌氧发酵、沼气净化储存、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沼气工程技术。开发了粉碎、固液分离等预处理装备;开发了自混合厌氧发酵罐、全混合厌氧发酵罐、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发酵储气一体化反应器等厌氧发酵装备;开发了氧化铁法脱硫、加压水洗法脱碳等沼气净化提纯装备;开发了沼渣分离、沼液浓缩等后处理装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关于沼气工程的装备和技术体系。应用领域: 农村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RFID
工程
技术
仿真
针对学习门槛高、教学开展难、实验原理阐述不明等问题,应用仿真技术形象展示系统器件及运行逻辑。
新大陆教育
2022-06-23
工程
陶瓷金属
化
及连接接术
工程陶瓷材料如 Al2O3、 ZrO2 、 SiC 等除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磨、耐高温、抗氧化、抗腐蚀、低密度等性能优点,还兼有一定的功能特性,如 Al2O3 陶瓷绝缘性好,ZrO2 陶瓷具有高温离子导电性,单晶 SiC 为第三代半导体,而金属材料(如纯金属、钢铁材料、高温合金等)等具有优良的塑性和韧性,将两种材料连接形成复合部件,能够充分发挥该两种材料的各自优势,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冶金机械、兵工等国防或民用领域。然而,由于该两类材料的化学键组成的不同(陶瓷主要由离子键和
江苏大学
2021-04-14
脱
细胞
真皮基质材料生产
技术
成果描述:本项目为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科技成果之一。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本项目产品以猪皮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化的方法精制而成,优于传统意义上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 本项目产品具有诸多优点:具有疏松的多孔三维网状结构;物理机械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可控降解性;易于成型加工和临床赋型;抗原性较弱。本项目产品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已应用于深度烧(创)伤修复、鼻中隔缺损的重建、鼓膜穿孔的修复、硬脑膜修补、萎缩牙龈的组织填充、膀胱或尿道修补、眼睑重建、巩膜替代等。市场前景分析:1.应用领域:(1)组织工程支架材料;(2)体表创伤修复材料;(3)生物填充材料;(4)整形美容材料;(5)体内组织修补材料。 2.市场需求分析:调查表明,本项目产品具有国内及国外销售的广阔市场前景:(1)国内市场:年需求量30万m2,潜在市场年需求量10-15m2;(2)国外市场: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仅占国际市场的12%左右,因此,国外市场的年需求量大约为250万m2以上。 可见,本项目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按照年产10000平方米项目产品计算,按每平方米10000元计,年创销售收入1亿元,扣除生产成本及销售费用6000万元,则年利税可达4000万元。其中,综合税金1200万元,纯利润2800万元。 项目资金利税率114.29%。 项目资金利润率80%。 新建工厂,建设期按一年计,投资回收期为3.5年(含建设期)。 国际领先。
四川大学
2021-04-11
新型循环肿瘤
细胞
检测纳米
技术
新型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纳米技术,是一项从技术原理、核心试剂及操作流程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完全独创的肿瘤液体活检技术。该技术利用癌细胞特殊的代谢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生物物理学特征,实现对白血病及各类实体瘤的CTC高效、灵敏、特异检测,解决了长期制约CTC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陈炳地副教授联合刘中民教授和崔征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CTC检测纳米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CTC高效、特异捕获的瓶颈问题。新型CTC检测纳米技术能从多个盲编的血样中,准确检认出癌症血样和健康血样。其检测敏感度远远高于同行其它技术。该技术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种能够把白血病癌细胞从血液中捕捉并检测出来的技术。新型CTC检测纳米技术首次解决了癌症检测、癌症治疗中急需解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即能够快速、安全、高频检测当前的化疗效果是否理想,并通过足量的捕获CTC做药敏测试,实现对抗癌药物的个体化精准选择。 目前,该技术已经开展初步的科研转化,在上海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在福建组建了市场团队,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等三甲医院开展临床研究。该技术已获得多项创业大赛大奖,同时获得了多项政府人才政策的支持。
同济大学
2021-04-11
纤维
化
扩展中旁张力信号介导的肌成纤维
细胞
和纤维
细胞
通讯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杜亚楠教授研究组题为“纤维化扩展中旁张力信号介导的肌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通讯”(Matrix-transmitted paratensile signaling enables myofibroblast-fibroblast crosstalk in fibrosis expansion)的研究长文。该研究应用单细胞力学刺激和体外仿生模型结合数学模型计算,系统探究了基质材料介导的力学信号在细胞间通讯的时空作用模式、分子基础,及其在纤维化发展蔓延过程中的作用,为细胞间力学信号介导的成纤维细胞(FB)-肌成纤维细胞(MF)互作提供了直接证据,并将这种纤维化发展进程中基质纤维介导的新型细胞间通讯模式命名为 “旁张力信号”(Paratensile signaling)。组织器官在受到损伤之后,会发生损伤修复,诱发组织纤维化。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慢性纤维化疾病会最终导致组织硬化,诱发器官衰竭。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死亡病例中有将近50%与组织器官的慢性纤维化相关,包括此次新冠肺炎,会伴有肺部纤维化,重症患者纤维化进一步蔓延可导致呼吸衰竭,肺部纤维化也是愈后后遗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成纤维细胞的持续激活是各类组织纤维化中的主要诱因,在组织器官受到损伤或病毒感染之后,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FB会受到“旁分泌因子”(paracrine factors),例如TGF-b,PDGF等诱导,激活分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F,并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造成更广泛的成纤维细胞激活和组织硬化,进而引起组织器官内纤维化区域蔓延。除了感知化学信号,部分研究显示体外细胞会导致细胞外基质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性质的改变,也有研究表明细胞能够感受细胞外基质的物理特性,比如硬度、粘弹性等并作出响应。2017年,杜亚楠课题组发表于《自然·材料》的研究发现,在肝脏纤维化早期,肝窦内皮细胞可通过胶原纤维束传递力学信号激活星型细胞,导致肝脏纤维化蔓延。但是到目前为止,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细胞外基质材料介导的细胞间力学通讯的模式是否保守,以及其在组织器官内的蔓延模式、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图1 组织纤维化扩展中旁张力信号介导的细胞间机械通讯示意图旁张力信号包含三个过程,一、力学信号的产生;二、力学信号在细胞外基质传递;三、周围细胞接受力学信号刺激作出响应。此过程介导了纤维化区域在组织内的扩张蔓延。研究团队首先在单细胞和多细胞水平上,通过统计FB和MF细胞收缩力和互作结果,显示细胞间存在基于胶原纤维化介质的细胞间通讯。为了进一步证明细胞间的机械通讯行为,团队建立了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可通过胶原纤维对单细胞施加可控、细胞级别力刺激的研究平台,利用该平台尽可能去除旁分泌等化学信号对细胞造成的影响。团队研究了来源于不同组织(肝脏、心脏和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对于旁张力信号的响应模式,即旁张力信号作用机制的三个过程:力的产生-力学信号在细胞外基质传递-临近细胞感受力学信号作出响应;研究发现距离施力细胞70微米 之外的细胞能在1秒之内对旁张力信号作出响应,并且初步证明细胞表面胶原蛋白受体Integrin/DDR2和机械力敏感钙离子通道Pizeo1介导了细胞间力学信号向细胞内生物化学信号的转变。 基于实验现象,团队进一步建立了基于单纯旁张力的数学模拟计算方法(Fibroblast - Myofibroblast Populated Collagen Lattice model, FMPCL),利用该数学模型可重现体外实验结果,包括细胞力产生、胶原纤维束的聚集及旁张力信号介导的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同时可预测在单细胞、多细胞水平下细胞间作用距离对于细胞激活的程度。在细胞水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微加工技术、组织工程手段和报告基因系统,分别构建了可模拟纤维化蔓延界面的体外纤维化灶扩展( fibrotic foci expansion)模型和可模拟心脏纤维化扩展的体外仿生模型,并结合数学仿真,发现在纤维化组织和正常组织交界面(border zone)存在广泛的MF-BF细胞间旁张力通讯,导致界面不断扩展、纤维化区域蔓延。使用激光切割技术切断介质胶原纤维束,能够显著的阻断纤维化区域的蔓延。同样,阻断细胞间旁张力通讯能够抑制体外仿生模型中心脏纤维化的蔓延,证明了旁张力信号在组织纤维化扩展蔓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图2)。图2 纤维化蔓延界面和心脏纤维化仿生体外组织模型和数学模型在纤维化蔓延界面体外(A)和数学模拟(B)仿生模型中,在未干预的情况下,纤维化区域呈现显著蔓延并伴随着成纤维细胞的激活。通过显微切割技术切断纤维化界面的胶原纤维阻断旁张力信号,纤维化蔓延趋势得到显著抑制。同样在模拟心脏心室壁的组织纤维化模型和数学模拟模型中(C),在未干预情况下均出现显著纤维化蔓延,但是经过小分子BAPN处理抑制胶原纤维重塑,纤维化区域的蔓延得到抑制。该研究为细胞外基质材料介导的细胞间机械通讯提供了直接证据,“旁张力”细胞间通讯模式是对现有基于生化因子的“旁分泌”信号机制的重要补充(见视频),为纤维化病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临床干预纤维化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杜亚楠为本论文通讯作者,杜亚楠研究组已毕业博士刘龙伟、硕士于鸿升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杜亚楠课题组已毕业博士赵辉、鄢晓君,在读博士生龙艺、吴钊钊、尤志峰、周律等对此项工作有重要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文章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4/30/1910650117?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清华大学
2021-04-11
可注射干
细胞
3D 微组织
治疗
实现微创高效再生医学
以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再生医学是现代医学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有望成为继药物和器械治疗之后下一个医疗健康行业的支柱产业。再生医学已在临床成功地用于皮肤再生,关节软骨重建,肌腱、脊髓损伤修复,免疫系统功能重建等,并在治疗疑难病症(如遗传性疾病和心血管类疾病)和各类器官组织(如神经、肝脏、心脏、胰腺等)修复和再生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3D 微组织疗法目前在科研领域内,也在大动物(犬)椎间盘蜕变、小动物(鼠)皮肤损伤及小动物(鼠)肝衰竭等模型中得到有力验证。这种可注射3D 微组织平台技术可辅助各种类型的细胞治疗和组织 再生,有望像药物传递对于药物治疗一样在细胞治疗领域产生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其潜在市场主要是各大 医院和医疗机构,将成为未来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利器。
清华大学
2021-04-11
治疗
骨折的自然铜浸出
技术
自然铜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是常用活血化瘀止痛药 物。本项目公开的自然铜微生物浸出液具有明显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效 果,且用量很少。另外,由于自然铜微生物浸出液是一种可溶性的药物, 因此可以单独或与其它药物配伍及添加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很容 易制成各种制剂,包括栓剂、丸剂、颗粒剂、膜剂、微囊剂、滴丸剂、 气雾剂、酒剂、糖浆剂、口服液、注射液或注射粉针剂等。
兰州大学
2021-04-14
山东
工程
职业
技术
大学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大学1990年创办的“山东大学电子培训维修学校”和原山东工业大学1999年创办的“山东工大科技专修学院”。200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济南东部大学城,校园占地面积807.22亩,校舍面积27.73万平方米,资产总额6.7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3.88万册,纸质中文期刊502种,电子图书5.76TB;拥有中国知网、超星电子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蔚秀报告厅等电子资源。 学院实行两级管理,设有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鼎利学院(互联网+)6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开设了40个高职统招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643人。 在27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继承了山东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聘请了部分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省内本科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执教,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带领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将其“以工为主、质量立校、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教育理念与我院“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融合贯通,确立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工程性,融合型”的特色办学思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学院通过了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山东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专项检查。 学院荣获“全国百强职校”、“山东省4A先进社会组织”、“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与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校园治安防范先进单位”,学院党组织两次荣获“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2015年济南市精神文明校园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学院团委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并连续6年荣获“济南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学院院长吴梦军教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对接。学院积极对接山东省和济南市支柱产业、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土建类、财经商贸类五大优势专业群,重点突出工科专业建设。在现有40个统招高职专业中工科类专业26个,占67%,这些专业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对接山东省“十大装备制造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专项工程”。五大专业群依工而建、优势明显、互为依托、各具特色,实现了专业链与地方经济产业链的对接。 学院加强质量工程建设,现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1个(含3个专业)、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 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建有大学物理、力学、电工电子等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87个,实验开出率100%;建有机械工程、汽车工程、土木工程3大训练中心;建有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甲骨文·凯文IT云教育中心等,配置了机动车安全与环保检测、工业机器人、移动通讯及应用开发、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较为先进的大型教学仪器设备。形成了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训、创新创业五位一体、配套齐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以增材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为中心的实训系统在全省同类高校居于领先水平。学院与中国重汽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中铁十四局、柳州重工集团等8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86个。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学院坚持“培养、引进”并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32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22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6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9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在读博士2人;“双师型”教师201人,来自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14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技能名师1人。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能力日益提高,技术服务成效显著。学院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以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深入的基础应用研究,又支持他们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近五年来,学院获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纵向课题79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4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32篇,主编参编教材94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4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21项。 学院大力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研发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院承担企业科技研发30余项,其中,横向科研课题“盐芯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制”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中,该技术填补国家空白并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院设计完成了抽油杆防偏磨减载器驱动改进装置、数控超汽蚀扰沙机、数控防汛钢丝网编织机、全自动血液微量元素测试仪、数控雕刻加工中心、视频钻等产品,现已批量生产,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7年,学院“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质量持续提高。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训平台实景化、课堂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工程化、课外作业综合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并成功实践了“先技能,后理论,技能理论一体再提升”三段式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水平显著提高。教研课题“数控技术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职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重视以技术创新赛事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专业教育、科技创新、知识转化的协同增量效应,引入行业企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重视实务能力培养。2011年以来,学院在校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24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学院学生在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7年由学院3D打印专业学生参与拍摄的专题片《少年工匠》登上了中国教育电视台荧屏。 构建“三全”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培养就业创业意识。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力实现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成立了由院长吴梦军任主任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方针。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上下互动、部门联动、齐心推动的就业工作格局。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讲座、就业指导课、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创业孵化中心”,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了创客空间,通过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每年举办就业双选会,建立了“小贤才”校园招聘管理系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学院毕业生以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出新步伐。近几年,学院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韩国新罗大学、韩国韩世大学等境外高校签订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双方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到境外学校继续深造。 学院党组织健全,党建工作坚强有力。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向学院选派了党委书记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学院党委配备专职副书记,设有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党政协商沟通机制。学院党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活动为载体,以品牌为导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 学院建有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立了完善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教职工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在办学中的民主参与、管理、监督作用,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砥砺前行,奔向新目标。《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学院将按照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要求,努力在“质量高”上取得重大进展、在“特色显”上创造更多成果、在“环境优”上取得新突破、在“幸福感”上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五年建设,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办学层次,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学院师生员工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万众一心,砥砺前行,顽强拼搏,再创佳绩,为实现学院“十三五”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6
7
8
...
911
9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