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坐落于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沙产业基地开元东路1319号,东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北邻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学院占地4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19亿元,是湖南省公共实训及人事考试基地,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制冷与空调项目湖南省赛训基地。 学院前身为1987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以湖南省劳动技工学校为建校基础)。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1998年原湖南省计划委员会和湖南省劳动厅联合发文同意恢复湖南省劳动技工学校,2010年晋升更名为湖南省劳动高级技工学校,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湖南技师学院,与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办学。2013年4月,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置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撤销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建制。2014年4月,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在教育部备案,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序列。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5000人,教职工25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80名,副教授及以上专任教师近50余名。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近100名,双师型教师90名。近年来,学院教师不忘从教初心,牢记教师使命,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7年9月,基础课部方婷婷老师荣获湖南省高职院校公共课说课竞赛第一名;2017年,科研处黄升平、机电工程系彭荣贤老师指导的学生陈胜、龙光甲荣获2017年全国"三向杯”制冷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第一名;梁利人老师参加2017年湖南省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系列比赛和微课比赛暨全国选拔赛省赛获得三等奖;2018年5月,机电工程系王正根、张志明、张军老师指导学生取得了"睿创宇航”杯全国第八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南选拔赛三等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李天骥、姚屹浓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踏瑞杯”人力资源技能大赛南部赛区比赛,获得二等奖;2018年7月,商贸旅游系杨兰老师、基础课部张彩宁老师分别获得了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018年10月,商贸旅游系张红霞、朱思瑶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财税技能大赛华中赛区决赛荣获二等奖。 学院现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机电工程系、质量与信息技术系、商贸旅游系4个系,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财务管理等14个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历史长,专业发展成熟,为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学院是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学院以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为基础,与亚欣环境科技(湖南)有限公司共建湖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中央空调技术实训基地。2018年5月,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我院为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立项单位。2018年11月,根据国家对外援助工作的要求,我院应省商务厅委托,安排接受了多名布基纳法索青年来华培训实习。 面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学院积极探索校企融合、工学结合新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实力。学院借助地处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国家和湖南省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的政策优势、省人社厅在我院设立两个世界技能大赛湖南赛训基地的项目优势及校园周边山河智能、大众汽车、住友轮胎、广汽三菱、康宝莱等世界知名企业云集的产业集聚优势,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平台、世赛基地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技能研修平台,充分发挥四个平台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院打造品牌,提炼特色,提升实力,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和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近年来,学院以严谨科学的办学风格、求真务实的办学精神,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被上级政府部门认定为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长沙市招生就业先进单位、省直文明单位、省平安高校立项单位、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现代学徒制试点立项单位等。学院在建设发展中,坚持"以德施教、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入推进学院各项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质量建设,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较高、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高职院校。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2021-02-01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国唯一一所以戏曲剧种命名的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等艺术院校。成立于2011年4月,其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安徽黄梅戏学校。学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京剧梅派人才传承基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支持单位”、“中国戏曲学院生源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黄梅戏进校园教师培训基地”。 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地处风光迤逦的大龙山麓,毗邻安庆大学、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占地总面积201亩,总建筑面积为47400㎡,拥有4幢现代化的教学大楼、2幢高标准的学生公寓、1幢设备先进的实训大楼、1幢综合大楼。学校风景秀丽,教学实力雄厚,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是求知学艺的理想场所。目前,学院设置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综艺五大系,开设有戏曲表演、杂技、音乐表演、艺术设计、舞蹈表演、影视表演、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高速铁路动车乘务、航空服务等15个专业。学院现有140多名专业精湛、爱岗敬业的各类专职教师,副高以上职称者占20%,其中不乏一些著名艺术家和一级演员担纲一线教学。此外,还聘请了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王长安、侯露等名家为名誉院长或兼职教师。 建校五十多年来,为全国各地培养各类艺术人才六千多人,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各条文艺战线上的骨干。如田海蓉、谢雨欣、斓曦、王水林、王滢、潘启才、丁同、刘广慧、周莉、郭宵珍、周源源、王琴、孙娟、徐立、陈精耕、陈儒天、朱飞跃、程钧、朱春林、许梅花、章功力、吴美莲、张权、赵丽等。近几年,在国家及省市举行的各项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中,我院历届毕业生获奖者均占七成以上;在校生新秀每年在全国戏曲小梅花奖大赛中争金夺银,崭露头角,被誉为“黄梅沃土、明星摇篮”。 学院坚持“立志,有恒,求实,守勤”八字校训,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加强管理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校园平安为责任,以评估条件为标准,以开门办学为途径,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明显优势、核心学科、著名品牌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彰显特色,发挥优势,适应市场,服务需求。学院的办学目标为: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应该是这样一个模样——“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这也是全院师生员工的“学院梦”。 学院实行就业和升学两条线的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才推介活动,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实习基地。在办好黄梅戏表演这一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泗州戏、淮北花鼓戏、庐剧,探索常态化开办多剧种班,拓展就业空间。与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战士杂技团、南京“舞之源”歌舞团、昆山市“四季周庄”文化演出有限公司、雨润集团、北京通航控股公司、北京中航天使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公司、安徽省演艺集团、安徽省杂技团、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等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实现校企“双赢”。与中国戏曲学院、波兰经贸投资商会、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北京商鲲教育集团等知名院校和教育基地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才推介活动,提升招生就业双项服务成效。向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奖学金。据统计,我院毕业生年均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继续发挥学院在黄梅戏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弘扬黄梅戏这一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努力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2021-02-01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是由国有资产创办的,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立德、务实、勤学、求真”为校训,以“成长、成才、成功”为目标,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具有爱岗敬业品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学院开设有以出版与发行为龙头,以服装、数控、建筑为重点,涵盖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的6个专业群和专业方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已培养出17万名合格的大中专毕业生,输送到了出版发行、国防、科研、教育、行政、建筑、工商等行业,其中不少已成为管理人员、技术骨干。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2021-02-01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一、学校办学基础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是直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国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已发展成为自治区化工行业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基地,成为辐射行业和地区,综合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全国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单位、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自治区优质专科高等学校建设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侯炜教授入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18年学院被审核为自治区“文明校园”命名单位,2019年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学院占地551478㎡,建筑面积307757.64㎡,固定资产总值95817.8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771.25万元;现有高职在校生8538人。现有教职工484人,其中专任教师396人,副高以上职称146人,其中教授2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205人,其中博士11人,双师素质教师227人。二、特色与优势1.师资队伍素质精良。师资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突贡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级劳模6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3人,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14个。2.化工类专业建设水平位居全国高职前列。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4个,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电、信息、现代服务业类特色骨干专业群,不断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3.实习实训条件全国同类院校领先。学院自主建设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杭州言实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现代煤化工教学工厂,是国内首套用于教学的大型仿真和实操相结合的工厂。学院先后与神华集团、大唐、伊泰集体、庆华集团、中环光伏等百余家大型国企和民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14个,能满足所有专业不同教学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也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4.现代职教体系初步构建。产学研相结合,以高职教育为主、中高职相衔接,社会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和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并举的办学格局,与内蒙古工业大学等6所本科院校合作试办本科职业教育和“专升本”合作。与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开办了化工和建材类现代远程教育。5.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五年,学生共获得各类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4项,其中专业技能大赛获奖1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4项;省部级各类大赛奖项160余项。6.对外开放,国际职业教育教育交流合作空间广阔。学院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积极推进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选派教师先后赴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专业或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积极参加“世界职教院校联盟世界大会”,“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年”、“内蒙古一带一路国际周”等活动,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蒙古国科技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成功礼待等国外大学开展了校际合作。三、招生咨询联系方式:咨询电话: 0471-5260388 0471-5260399 0471-5260415 学院网址: www.hgzyxy.com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2021-02-01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2002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警察院校,是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基地,是江西省监狱、戒毒系统人民警察“定向招考”院校。隶属江西省司法厅。坐落于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南昌市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学院有教职工219人,教师179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126人,律师等“双师型”教师108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0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 学院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警,以“博学、明法、求实、创新”为校训。学生统一着人民警察服装,实行警务化管理的一日生活制度,高标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和警察工作技能的训练,建有国内一流的室内射击馆、汽车驾驶训练场、模拟监狱、散打馆、专业技能实训中心等设施。拥有“刑事执行专业”和“司法警务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有省级“监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速录人才培养实验区”和省级“法律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刑事侦查技术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在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省监狱局、省戒毒局、深圳市公安局、南昌市公安局等单位建立上百个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在省内监狱、戒毒单位和深圳、南昌等地公安机关顶岗实习,努力提高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学院办学成绩卓著,社会声誉好。学院培养毕业生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赞赏。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均获得大奖。如:2015年、2016年“文秘速录” 项目连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2017年、2018年“法律实务技能”连续在司法部举办的司法职业院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尤其是2018年“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我院13名参赛队员斩获冠军7个、亚军4个、季军2个,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校于1958年,是国家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校之一,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是全国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院校之一。学校率先启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是首都职业教育排头兵。 学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畔,占地807亩,建筑面积32.6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19.59亿,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确立了“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服务京津冀,走出环渤海,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学校校训是“求实、创新、厚德、重艺”。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高端化、校企合作品牌化、教育标准国际化”的“三化”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方法,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多年来坚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开设有机械与电气类、汽车与交通类、艺术与设计类、电子与信息类、食品与生物类、经济与管理类六大类44个专业,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教育、成人本科学历教育等多层次教育,建校以来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万余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860人,教职工92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和专业创新团队8个;全国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1人,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职教名师16人,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学校引进行业大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每年派出多名教师出国培训进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科技为社会服务,近几年来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和三大检索上发表、收录论文728篇,正式出版著作、教材300部,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10项,软件著作权11项。学校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市教委科研项目等共计76项,承担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横向课题191项,为126家企业开发新型产品,攻克技术难关。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了“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突出“高端”和“创新”,构建了订单班、职业教育分级制、现代学徒制、火箭军士官生、3+2中高职衔接、胡格模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模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构建基于职业技术技能和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从职业出发,系统设计“平台递进、模块并行、通识贯通、工作导向”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职业技术技能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程并重培养。整个课程体系呈现“1贯通、4迭代、1全程”的逻辑关系。“1贯通”是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迭代”是通用技术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1全程”是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环节,全程蕴含综合素养、职业软技能和“一技之长”的培养。 贯通培养方面,学校创新贯通培养,促进特色发展。作为首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试点院校,学校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五所本科院校以及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实施七年制贯通培养,集示范高中、示范高职、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优质资源和特色,合作国内外优质品牌企业,深度改革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对接,培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新趋势和首都产业技术进步和城市管理现代化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开辟了贯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目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有内培、外培、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学院和中外国际学院五个项目类型。学校创新贯通培养项目工作机制,打造优质师资团队,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系统设计课程和培养目标,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将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健康体魄、健全人格、阳光心态和国际视野,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和职业素养,努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方面,学校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政校行企”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谋发展、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平台。学校面向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牵头组建了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等知名企业合作组建校企合作联合体十余个,实现学校、园区、企业三方联动互动,产学研一体融合发展。 学校与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学校与北京奔驰、捷豹路虎、SMC(中国)、博世力士乐、西门子(中国)、招商局物流集团、大唐电信、北京地铁、京港地铁、北京邮政、北京菜篮子集团、中航工业赛维航电等多家现代化知名企业合作订单定向培养学生,比例超过高职在校生总数的44%。学校聘请行业企业大师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为企业培训员工,开展技术服务,企业在学校投入设备和研发服务经费,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 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合办了“士官班”,成立“士官学院”,在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等省份定向招生火箭军士官生,每年招生约200人。士官生日常教育管理严格,综合素质优良,首批士官生顺利入伍,在部队表现出色,得到了部队的高度评价。 技能竞赛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技能训练,把技能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实施“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竞赛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一院一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竞赛文化,每年承接12-16项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连续五年获得优秀组织奖。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比赛成绩突出,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23项、二等奖27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5项。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51项、二等奖37项,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9项、二等奖36项,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8项。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二等奖1项。 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求实作风强、创新能力强、个人品德强、专业技能强”的“四强职业人”教育理念,加强教育、规范管理、注重服务,注重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兼收并蓄、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技能竞赛,朝气蓬勃、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学生社团,既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又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 社会服务方面,学校推进社会服务创新,发挥人力智力资源优势,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模式,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组建了资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人才调剂中心。积极开展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承接政府外包服务项目,为企业发展服务,实现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的技能类、文化类、管理类社会培训已达十万人次,其中为企业培训员工三万人次,为其它职业院校培训师资7300多人次。学校已获批准4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工种达到57个。 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学校实行开放办学,与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韩国、芬兰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及100多所学校、企业和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德国、英国合作,组建了“中德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英国汽车行业学会职业资格认证中心”“彩尔工业切削技术中国培训中心”“德国汽车专业技术行会北京汽车学院”和“电子信息技术考试中心”,搭建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引进IMI、IHK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项目,构建了数控技术、汽车技术与维修等专业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形成了五位一体行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共派出30余批230人次的教师出国(境)培训进修,200余名学生出国(境)接受职业教育;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引进国外课程和教材20余门。学校与戴姆勒公司、奔驰公司、雪铁龙公司、宝马公司、SMC等国际知名企业合办技术中心,用先进理念和技术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学校共接待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76个团组、1000多人次的来访,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学校师生中持续开展“境外学习经历分享课堂”、“青年教师英语沙龙”等活动,从多方面推进校园国际文化建设。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向着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职业学院的目标奋力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奋力谱写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崭新篇章!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是国家批准的全日制普通大学,是当今世界时尚造型界最具权威的教育机构“国际标榜”在中国设立的唯一排他性高等学历教育机构,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时尚造型艺术行业唯一的高等院校。 学院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倡导现代艺术、现代科技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吸收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精华,坚持“服务大众、回馈社会”的办学宗旨,秉承“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围绕全面小康社会人们对生命活力美、外表形式美、生活方式美等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突出中国民族特色。在学科建设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美容保健、经济管理、外语等领域,设置了十三个特色专业和九个特色专业方向。 学院着力培养高品位、高素质,切合时尚社会和时尚生活需要的高级人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倡导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整合能力观。培养学生具备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创新思维能力、健康审美情趣、时尚敏锐性、专业性强的职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生活品位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获得国家学历证书、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和全球通用的国际标榜证书,全面接通就业渠道,多数学生可进入高品位、高报酬、高生活质量的职业圈层。学院还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专升本”教学,与国外一些名校建立了互相交流、互派学员的关系,为学员开辟了继续提高、深造的广阔通道。 学院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国西部阳光教育城”。建设了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影视造型工作室、陶艺工作室、设计艺术工作室、民间手工艺坊、发坊、展示厅、实验室、实训基地、学生公寓、专家楼、健身房、室内外运动场、医务室、学生食堂、西餐厅、学生超市等完备的教学、科研、实习及生活保障设施。 学院建院以来,始终坚持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思路,利用深厚的国际背景和灵活的管理机制,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突破了普遍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师资瓶颈。学院由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各专业主任,国内外行业专家担任骨干教师,部分课程由外籍专家长期任教。 学院创立于1993年。10年来,学院培养了10000多名不同层次的学员。由于学院办学目的明确、专业设置对路、教学质量可靠,毕业生深受社会的欢迎。自学院获得国家批准颁发大专文凭以来,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特别是标榜在国内开设的唯一专业,如生物美容、中国传统养生美容、古旧木制品鉴定与修复等专业,几年后的毕业生都已被预订完。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时尚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学院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参加了《天下粮仓》、《尘埃落定》、《倾城之恋》等40余部影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人物造型工作,还曾为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赵忠祥、倪萍等著名主持人以及濮存昕、刘威、宋祖英等著名影视文艺明星作过造型。 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越的办学条件和良好的教学质量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好评:1999年正式开办高等学历教育,2000年学院董事长获“最受中学生敬佩董事长”称号,2001年学院院长获“中华教育成功人士”奖,2002年学院被评为“最受中学生喜爱的民办高校”、“全国首批教育创新示范单位”,2003年学院被评为“中国十大专业特色民办高校”、“中国诚信单位”。在四川省民办教育工作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在讲话中对学院的办学思路、教学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学院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树立为四川民办高校的重大典型和窗口示范学校。 >> 学院有着十年的办学经验,是政府及社会认同率非常高的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条件的高等职业学院。 >> 办学理念:产业运行理念、素质养成理念、特色质量理念、创新突破理念。 >> 办学方针: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市场为导向。 >> 办学思想:科学性、前沿性与独创性。 >> 校 训:明德、尚美、笃学、博艺。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北戏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市私立艺培戏曲学校。2002年12月,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成立,正式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并入学院,充实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现有职工357人,专任教师23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专家67人。有北京市名师5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7人,北京市专业带头人1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开设京剧、地方戏曲、音乐、舞蹈、艺术设计和影视表演等多个专业方向,已从单一的戏曲学校发展成为综合艺术院校,培养了孙毓敏、张学津、赵葆秀、谷文月等近7000名艺术人才。 2012年2月,学院成为“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12年底2013年初,北戏确立了“六个一工程”的纲领性章程和发展目标,即建立一批艺术生源基地;聘请一批名家、名师指导、督导教学;重点建设传统特色专业,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促成一批艺术教育科研成果的产生;打造一批北戏知名品牌教师;创排一批优秀传统和原创剧目,建立“少儿戏剧场”;推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和民族艺术传承人。2013年6月1日,北戏开办“少儿戏剧场”。它是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少儿宜观看的剧节目为主要内容,以北戏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集创作、演出、观摩、教育、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演出场所。少儿戏剧场秉承“戏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利用自身具备的剧场和艺术教育资源,培养戏曲后备力量,展示艺术教育水平,推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少儿戏曲观众,丰富少儿文化生活,服务少儿艺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近几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连续创排京剧《少年马连良》、大型传统乐曲音乐会《燕落花枝》、京剧《南海子》和大型舞剧《夕照》等剧目,为北戏成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学生们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Brief introduction of Beijing Opera Art’s College Beijing Opera Art’s Colleg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OAC), is the only independent set of the art of Career Academy in Beijing area, approved by People's Govern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registe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full-time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edecessor of BOAC was founded in 1952 in Beijing City, a private art training school. In December 2002, Beijing Opera Art’s College was established and had a full tim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2006,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Art enriched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rength of the college. Now there are 357 employees, 233 full-time teachers. Among these, 67 have the professional title, 5 distinguished teacher in Beijing City, 17 key members of the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 1 Specialty Leading Person. College recruits students in the whole country, which has several major fields, including Peking Opera, local opera, music, dance, art design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performances. It is already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opera school into a comprehensive art academy. The College cultivates nearly 7000 art talents, such as Sun Yumin, Zhang Xuejin, Zhao Baoxiu, Gu Wenyue and so on. In February 2012, the college has become "the Beij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the end of 2012 and the beginning of 2013, BOAC established the "Six Top Projects" of the programmatic charter and development goals. That is, establishing a group of art students base; hiring a number of famous masters, teacher guidance, and teaching supervisor;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pecialty,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contributing to a number of art education research; creating a number of well-known teachers of BOAC; creating and rehearsing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and original repertoires and establishing the “children's theater"; introducing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graduates and national art heritages. In June 1, 2013, the first "children's theater" opened in BOAC. It serves young children,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performance fits for children. The main body of the performance is student in the school. It is a comprehensive art performance of creation, performance, observati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ldren’s theater” adhere to the idea — Opera Education starts with kids. By the usage of its own theater and art education resources, it develops a reserve force, shows the level of art educ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outstanding artistic talent. It cultivates children's Opera audience, enriches children's cultural life and serves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It inherit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art,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reating a well-known cultural brand. In recent years, our college continuously created and rehearsed several repertoire, Peking Opera ”Shao Nian Ma Lianliang” and “Nan Hai Zi”, large traditional music concert "Yan Luo Hua Zhi”, large dance "Xi Zhao". It creates a more powerful condition for BOAC to be a "Beij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 In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students with better conditions for learning and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outstanding culture. Our students are inspired and educated, so they can be qualified successors. We can contribute to the Chinese nation's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张学良创办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办学90年来,学院忠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办学职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民族团结的种子,为科教兴国、兴边富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推动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院凭借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强劲东风,扬帆起航,破冰前行,走出了一条扩容与提质并重的快速发展之路。学院改革办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发展食品工程、生物科技、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等实用专业,使学院成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各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学院坚持高位发展,突显品牌效应,着力发展教育、体育、艺术与传媒等特色专业,使学院成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基地。学院作为黑龙江省高教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跻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的高校行列,步入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行列。 发展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 学院坚持以民族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注重历史传承,把凝练办学精神、明确发展定位作为学院崛起的首要文化内涵储备。学院以“发展民族教育、振兴民族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创校使命;以“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遵循民族教育特殊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办学准则;形成了以民族教育为立校之本,以高职教育为强校之路,以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办学特色,以创造民族团结经验为特殊使命,以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具有我国北方鲜明民族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开放式的民族高校的办学定位。此外,学院在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孕育出了“兼爱并育,行健自强”的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精神;确立了“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育人理念;“动脑动手,尽心尽力”的学生成长理念和“造峰填谷,守正出新”的阶段性发展理念。这些精神理念与边疆各民族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一脉相承,是光荣办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完美融合。 地理位置优越,办学实力雄厚 学院是入驻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的首家高校,毗邻全国特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哈飞集团、东安集团、哈轻集团等,国家级云计算数据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哈尔滨国际数据城与学院毗邻而建。学院占地面积30.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学院建有各类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49个,公共、专业计算机室11个,语音室5个,精品录播室1个,网络多媒体教室146个,琴房32间,拥有食品实训中心、宠物医疗教学实训基地、装备制造教学实训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中心、少数民族图书馆、少数民族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大型实践教学场所。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学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黑龙江省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宠物职业技能考评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创新基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宗教)干部培训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相继落户学院。 学科门类齐全,就业前景广阔 学院现设置8个教学院、系(部),拥有食品、生物科技、经济管理、教育、艺术与传媒、电子信息和民族预科教育7大学科专业群,有42个备案专业,其中,食品加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2个专业入选“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食品检测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会计3个专业入选“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设计(桦树皮制作工艺、鱼皮画)2个专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畜牧兽医、动物医学2个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物流管理专业入选“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和“省级行业合作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获得了省长资金专项支持。2015年6月8日出台的《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黑发〔2015〕11号),将学院的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朝鲜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并作为民族双语师范生培养试点专业,为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培养蒙古语、朝鲜语双语教师人才。 学院高职专业多数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签约,学生学成毕业进入企业工作,且都作为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薪就业。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专业是学院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面向全国乳品生产企业实施“订单”式“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乳品企业工作。酿酒技术专业实施“订单”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企业有茅台、五粮液、哈啤等。会计专业与会计中介合作,面向省内外企业实施“订单”式“校介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各个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工作。传播与策划专业与光明网合作,面向传媒企业、数字媒体等企业实施“订单”式“校媒企”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各个传媒企业担任咨询监控、策划、采访等工作。物流管理专业与省物流商会及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校商企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物流管理和营销人才。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养护与驯导、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物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采用“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企业有飞鹤乳业牧场、哈尔滨极地馆等50余家企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专业,以哈南工业新城的建设为基础,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合作实训基地有哈飞航空工装实训基地、哈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实训基地。应用韩语专业与韩国新罗大学、大真大学合作,学生学成毕业后能进入韩国大学读本科,不收取留学中介费。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实行“1.5+0.5+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适合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急需的应用型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人才。学校还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等师范专业,与哈尔滨市多家幼儿园、平房区中小学共同建立了见习实习基地。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良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03人,其中,正高职18人,副高职9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08人;其中,获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学术带头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1人。2010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871人,生源遍布黑龙江、吉林、贵州、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内蒙古、新疆、西藏等16个省区,28个民族成份,建校以来已为黑龙江和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反响强烈,倍受关怀重视 学院作为全国首所跻身“省部共建”行列的民族高职院校,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办好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作用。” 2012年1月9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长王宪魁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省民族职业学院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民族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在2012年2月7日致信全院师生,再一次赞扬了学院的精神和发展建设成绩,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学院发展建设的支持。2013年1月26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长王宪魁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办好民族职业学院”。学院的育人工作,得到了全国政协、国家民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学院的办学治校成绩和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的瞩目,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 文化魅力独特,办学成就斐然 在办学实践中,学院发挥民族高校的独特优势,自觉肩负起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责任。2012年,学院成为首批命名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示范点”。2013年,学院被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列入“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并承办了首届“全国民族技艺传承创新与职业教育产教对话会”。2016年,学院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一道,成为文化部首批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参与高校。学校发挥民族高校独有的人才和学科优势,聘用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建立了民族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培养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紧缺人才。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等特殊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策划指导,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地方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服务。学院建立了民族歌舞团,编排出一台反映我省10个世居民族生产生活的原生态歌舞剧。歌舞团参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省直机关文艺汇演、全省高校校歌大赛和东北三省舞蹈大赛、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获得了优异成绩。歌舞团选送的节目,登上了黑龙江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歌舞团作为我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艺术团体,多次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之夏国际啤酒节、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五大连池中国火山圣水节登台展演,让海内外游客欣赏到了一场极具北方少数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歌舞团作为国家对俄战略的文化品牌,参加了中俄大学生音乐文化交流系列活动,还走出国门,于2016年9月应邀赴俄罗斯,参加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演出活动。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我校健儿屡创佳绩,学院代表队表演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鄂温克族传统体育项目“抢枢”、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叉草球”多次在国家和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殊荣。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院代表队表演的“抢枢”获得表演项目金奖。2017年我院民族歌舞团捷报频传,在本年度黑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声乐类一等奖、舞蹈类二等奖和器乐类二等奖,三个节目都将代表黑龙江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在黑龙江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最佳表演奖,其中的8个单元节目共获得13个奖项;在第十二届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我院艺术与传媒系师生作品得到了艺术届朋友和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并在“黑龙江‘一带一路’民间工艺精品展”中展出,在比赛中荣获一金五铜的优异成绩。2018年,我院成为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食品学院与北京金凤成祥食品公司校企合作共建职业经理班;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教育部-中软国际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立项;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荣获第四届黑龙江省“福思特杯”大学生会计手工技能大赛一等奖;我院肖英雄同学入选“2018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教育系王明珠老师获第十届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艺术与传媒系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民间工艺精品展”喜获佳绩,赵静老师鱼皮画作品《萨满》荣获金奖,学生鱼皮画作品《鱼神》《生命树之神》分别荣获银奖、铜奖。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省选拔赛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弹拨乐器演奏”竞赛三等奖等。 学院自成立以来,先后多次荣获黑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黑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标兵单位、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省直机关“先进党组织”、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民族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民族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特殊贡献单位”、黑龙江省第八届传统体育运动会“优秀组织奖”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20余项荣誉奖项。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一所百舸争流中勇争潮头的高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个性化人才为己任的学校;是一所文化魅力独特的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摇篮;是所有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人的精神家园。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2 133 134
  • ...
  • 841 8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