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ShanghaiTech)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2015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 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和创意与艺术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和通识教育中心。 学校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18年9月,学校已选聘485位教授(特聘教授293位,常任教授到位173位,另有19位常任教授接受offer)。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杰青”94位。 学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生规模规划为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截至2018年9月,学校共有在籍学生3221人,其中本科生1433人,硕士研究生1212人,博士研究生576人。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9省市招收了首届207名本科生,2015、2016、2017年面向14省市分别招收了299、353、355名本科生,2018年面向17省市招收了422名本科生。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296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7年学校首次独立自主招收459名研究生,2018年学校独立招收了560名研究生。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办学使命,建立学院专业能力培养—书院综合素质培养结合、学—研结合、学—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背景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同时具有国际视野,成长为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 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突出“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的特色,建立了由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本科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加强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2017年,全体2016级本科生前往全国13个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体2015级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50家企业和园区开展暑期产业实践活动,近30%的大二大三本科生在学院/研究所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学校致力于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优秀学生提供充足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2017年93名本科生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耶鲁大学进行暑期课程学习和交流。2017年秋季,我校派出了21名优秀本科生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交流。 2018年6月,我校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在199名本科毕业生中,约38%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已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人均收到2个以上世界知名大学的offer,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南加州大学、埃默里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5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15人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51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总毕业人数的26%。约34%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20%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约8%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暂缓毕业。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本科生的科研实力同样不可小觑。截至2018年5月,已有17名2014级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共同作者等身份在知名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20篇论文。 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博士为重点,兼顾一部分应用型硕士。2013-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1550名。学校已获教育部批准,将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从2017年起在7个一级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届共有150名联培硕士研究生和41名联培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截至目前,硕士毕业生整体就业升学率为94.4%,其中89.9%的同学拿到了包括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AMD、强生、3M、药明康德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书,4.5%的同学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海外知名学府读博。博士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0.5%,就业同学拿到了包括药明康德、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录用通知书。 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目前,物质、信息、生命、创管学院以及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已制定了学科/平台建设规划,常任教授、科研人员正陆续到位,截至2018年2月已建立157个研究组,科研工作全面开展,截至2018年2月,学校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1886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729篇,“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受体三维结构”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始涌现。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2017年10月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实现10拍瓦(1拍瓦=1千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 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多空间多时间尺度生物成像平台”、“机器学习与虚拟现实平台”等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工作,力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全球化,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学生培养、教师培训、课程共享、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牛津大学、德雷塞尔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交流、课程开发、教师交流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
上海科技大学 2021-02-01
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它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 南科大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校,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 南科大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科为主,兼具商科及特色人文社会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 南科大将发扬“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突出“创知、创新、创业”(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的办学特色,努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及深圳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快速建设成为聚集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并推动科技应用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尽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2-01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是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 办学历史悠久 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至今已有122年办学历史。 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3.63万平方米。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科优势明显 学校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和系统科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均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居湖北省属高校之首;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1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收录论文数和入选学科数均为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冶金工程、机械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等6个学科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上榜学科数量居湖北省属高校之首。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和部委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16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10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4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4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78人。学校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教学质量优秀 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1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国家级课程13门,国家规划教材14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等平台11个;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学生。多次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国际网络炼钢挑战赛冠军、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比赛冠军和“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奖励1200余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82名,在“2015-2019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31名,均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科研实力强劲 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1个国家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00余项。近年来共计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数量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被认定为教育部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产教融合突出 学校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襄州区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等;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濮耐奖学金”“铌钢奖学金”“上饶商会助学金”等20余项社会奖助学金。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美国桥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及多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 就业前景广阔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长为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高级党政领导、大型企业掌门人,涌现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苏义脑、毛新平、谢先启,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学校位列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第65位,2019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36位,2020中国大学排名第100位,均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是首个入围全国百强的湖北省属高校。学校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2-0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重点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夕,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支援解放全中国,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分别成立了阜新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抚顺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鸡西煤矿工业学校以及东北煤矿工人速成学校。1958年,在这些学校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阜新煤矿学院、抚顺煤矿学院、鸡西矿业学院和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六十年代初期院校调整,四校合并,校址选于辽宁省阜新市,定名为阜新煤矿学院,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煤炭高等院校。1978年学校更名为阜新矿业学院。1996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98年学校由原煤炭工业部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1999、2000年,原阜新工业学校、辽宁电子计算机学校和辽宁省财政学校先后并入学校。现设有25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在册学生3.2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2.6万余人。 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辽宁工大人秉承“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改革创新,苦干实干,创造了辉煌业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获批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院校;2013年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成为辽宁省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为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现已成为以工为主,工、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突出,办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高等学府。 辽宁工大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学习生活环境幽雅。学校建有阜新校区中华路校园、玉龙校园和葫芦岛校区龙湾校园,占地4240亩,其中阜新校区占地1900亩、葫芦岛校区占地2340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3座现代化图书馆分布在三个校园,馆藏图书(电子图书)近290万册,各类数据库60余个,中外文期刊1600多种。学校编辑出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美国(CA)来源期刊、荷兰(Scopus) 来源期刊、美国EBSCO来源期刊、美国(Ulrichweb)来源期刊,俄罗斯(AJ,VINITI)来源期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辽宁工大高举地矿特色旗帜,走特色发展之路,拥有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传统学科。建有矿业工程、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含17个授权领域)、会计、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本科重点支持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大力推进“专业+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产生了一批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2018年,学校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进一步推进“专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工科建设,培养新工科人才。 辽宁工大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84人,高级职称教师87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5人,辽宁特聘教授9人,二级教授26人。1名教师被确定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名教师被确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6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选。一批教师分别被确定为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各类学会与学术期刊编委会委员。 辽宁工大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实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太阳石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200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先后有80余项教学成果获国家和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5%以上,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广大毕业生以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特点,赢得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教务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先后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获批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辽宁工大积极转变科技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立足辽宁,面向全国,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地矿行业发展,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力打造国家能源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中心、1个煤炭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8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 ”国家高新技术等各类科研课题3500余项,24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先后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矿山灾害治理、安全技术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突出特色,在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煤炭自燃火灾防治、煤矿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结构分析与预测、全球卫星导航精密单点定位理论与算法、遥感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等许多研究领域已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学校连续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多次获得“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组织奖”;先后举办国际测绘与地球空间信息研讨会、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技术国际研讨会、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前沿技术高端论坛、第35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2017国际智慧矿山创新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等近百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学术会议,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国际知名度。 辽宁工大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与阜新、朝阳、营口、铁岭等市签订了市校共建合作协议,与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中平能化集团、大同煤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2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拥有国家安全培训一级资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一级培训资质和全国煤炭行业经营管理干部工商管理培训资质。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拥有董事会单位120家。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平台,已与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爱尔兰、瑞典、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蒙古、巴基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南非、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者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还与美国劳伦斯科技大学开展“3+2”、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开展“2+2”等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008年我校成为接收辽宁省政府奖学金生院校,2012年获批教育部 “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资格院校”,2013年成为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HSK)辽宁地区考点,2017年获批“丝绸之路”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留学生生源国达35个,建立了涵盖研修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留学培养体系。学校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方针,在稳步提升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层次的同时,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打造 “留学工大”的教育品牌。 辽宁工大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作为首批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创新构建实施双嵌入素质拓展学分模式,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一节、两月、三类讲座、四项工程、十五项赛事”为框架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作为全国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先后有1000余个学生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资助,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实施先进单位。通过“五位一体”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实现专业教师的全参与和对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覆盖。3名本科生先后被授予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个学生科研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获批团中央KAB创业俱乐部,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近2000项,1个学生社团被授予全国百佳大学生创业社团,2名学生被授予全国百名大学生创业英雄称号。持续开展以低年级侧重社会观察,高年级侧重专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项成果、多个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家级或省级表彰。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学校3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3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多个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和“全国活力团支部”。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等多项荣誉。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辽宁工大以其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多次被辽宁省政府、省教育厅授予“文明单位”、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优良学风校”等荣誉称号。建校69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3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10余名校友先后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中纪委委员,有数十名校友当选为国家部委领导、省委书记、省长,有3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一批优秀校友担任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学校位列2017-2018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理工类第49位、2015年中国政要排行榜全国第55位、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培养两院院士最多大学排行榜第51位,素有煤炭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伟大的时代赋予崇高的使命,辽宁工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豪迈的情怀、创新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以服务辽宁区域和地矿行业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工作主线,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实施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文化引领五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02-01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首任院长是著名老一辈革命家罗明同志。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2005年,原广东省机械学校、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先后并入。学院坐落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共有校本部、西校区、北校区、白云校区等4个校区。 学院学术传统深厚,崇教重学。现有工学、人文和管理等三大主要学科门类,控制科学与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学和机械工程等5个广东省重点学科。现有教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民族学、新闻传播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涵盖22个二级学科方向,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会计硕士等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有“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13个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有20个二级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6916人。学院拥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28个,文科36个,师范类30个。有2个国家级、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1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4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门国家级、3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其他省级优质课程。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在海内外影响大,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01人,其中专任教师1027人,正高职称147人,副高职称352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48.6%,具有博士学位303人,占专任教师29.5%。队伍中,有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全国优秀教师、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优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会计领军人才、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等获得者。 学院坚持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强。学院建设有2个广东省级智库(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2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内容处理及其安全新技术、工业机器人驱控技术及部件)、1个广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基地、1个广东省经信委中小微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多个省厅级以上科研平台。近5年,学院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0项,其中国家级2项。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9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与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建了“广东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共建了“广东技能人才知识产权实训基地”,与阳江市人大共建了“阳江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 ”,与广物汽贸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播电视台、中兴通信等公司共建了157个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实践基地,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了1个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学院建设有广东工业实训中心,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11亿元。图书馆藏书约220.61万册。 学院突出职教特色,服务广东经济社会。作为广东“职教母机”和职业教育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镇”,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发挥培养培训职教师资的母机作用,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国家民委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学院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广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理事长单位。 学院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017年通过了本科审核评估。2018年1月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中心签约成为“智慧学习工场试点高校”。近5年获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学校教师参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学院坚持协同育人,支持学生创新实践,学生在“挑战杯”系列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共获国家级奖励617项、省级奖励1182项。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获评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获 “全国第三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 六十年弦歌不辍,一甲子春华秋实。学院虽数易其名,却不改初心,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精神,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积极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互通的“立交桥”,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01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北依巍巍太行,南濒滔滔黄河,位于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前身)理科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1953年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改称河南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2015年实现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111计划”。 建校95年来,河南师范大学以“精育良才、教育报国”为初心,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己任,矢志不渝、自强不息,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06.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26亿元,中、外文及电子藏书500余万册,期刊6000余种。设有25个学院,83个本科专业,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类学生近5万人。建有全球唯一一家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和河南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办有独立学院(新联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幼儿园。 河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现有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8个,“化学”和“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特色学科群”分别入选河南省一期优势学科A类学科和特色学科A类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入选学科数位居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5位、河南省高校第2位(并列)。在2018年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上,我校化学学科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60位,物理学学科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74位,学校综合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70位、亚太地区高校第126位。 河南师范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建校以来,曹理卿、郝象吾、孙祥正、赵新吾、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明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又涌现出王键吉、鲁公儒、徐存拴、郭宗明、常俊标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近2500人,有双聘院士7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近百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设有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1人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实现了河南省该项荣誉的零突破。根据近几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我校教师学术水平、教师绩效和办学性价比均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在河南省前三名。 河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的校训、“明德 正学 倡和 出新”的校风、“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教风、“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学风,熔铸了“崇文明道 尚诚守德 抱朴求真”的师大精神,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学校是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拥有4个国家级、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在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在国际、国内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校园戏剧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教育部“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创新奖等专业类最高奖、跆拳道世界杯团体赛冠军以及省部级奖励1000余项,15项创新创业成果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是河南省入选年会成果最多的高校。 河南师范大学始终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建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2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共建科研平台5个。“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及优青、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国家星火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80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0余项,授权专利1000余件,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SSCI、A&HCI、EI、CSSCI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600部。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绿色化学、生物工程、药物研发、环境科学、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居于国内先进水平。一批以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和抗肿瘤、抗病毒系列核苷类药物等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40多所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我校作为创始成员单位推动的“中俄文化高校联盟”获得两国政府批准,与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共建了“中法联合学院”,标志着我校教育国际化战略迈上新台阶。学校还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鼓励师生“走出去”,同时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常年聘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 世纪沧桑砥砺,蕴积涵育;百年春华秋实,桃李天下。作为一所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河南师范大学始终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与担当,矢志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根植中原文化沃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学校内涵,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上世纪80年代,川剧艺术为学校创办者余开源和老一辈革命家之间搭建了桥梁,为实现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办一所艺术大学,把艺术还给人民”的嘱托,余开源在1999年成立了四川开元艺术学院。其后,又分别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建立了四川美术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开展全日制普通本、专科艺术人才培养。2002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组建全日制普通学历教育的成都艺术职业学院;2018年12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暂定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下文批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正式更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历经近20年的开拓奋进,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以设计艺术类专业为主体的艺术院校,为社会培养了近3万名艺术类为主的高层次技能人才,被誉为西部地区应用型设计师的摇篮。学校以“巴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长期发展的基本定位,以服务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为发展任务,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艺术素养的适应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城市化建设和现代高端服务业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重要指示,将艺术与生活和谐统一,让每一个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造诣高的专家教授带领学生们畅游艺海,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一批教授专家和非遗传承人领衔的师资队伍,是成艺不断发展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建校初期,学校的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川剧”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余开源就礼聘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出任学院首任校长,先后还聘请了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冉昌光教授、刁纯志教授担任学校执行校长。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总数423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40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2%;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为132人,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 学校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国内外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先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共建“非遗”培训基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西部创作基地(西部分院)”。成艺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开阔的教育视野,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先后与英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相关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获得一批社科、教研成果奖,学生和指导老师在国家、省部级各种专业竞赛中捷报频传,奖级和数量在四川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艺术团是西部艺术院校中最为活跃的表演团队,先后参加了建国60周年献礼北京专场演出、2016年受调北京钓鱼台中国—欧盟教育部长论坛汇报演出。2018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升格本科”评审,是全国首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学校,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公示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12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暂定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下文批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正式更名为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首批设置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术、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播音与主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造价10个本科专业。同时,继续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43个专业与专业方向的高职专科人才培养。乘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将向综合性艺术大学迈进。学校将以主动对接四川“文化强省”战略,服务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设定中高端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精准把握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西部文创中心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学校重点建设工程,提升办学实力,“夯实”学校转型发展基础。坚持“演学创一体化”“创意工作室”等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打造更多巴蜀特色艺术精品,扩大巴蜀文化影响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持走非营利性公益办学道路,努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四川乃至全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争创一流艺术高校谱写新的篇章!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2021-02-01
安徽工业大学
煌煌上庠,雍雍风雅。俊彦咸集,文运光华。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鞍山市位于八百里皖江的“东大门”,毗邻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秀丽,文脉源远,是“诗仙”李白流连忘返之地,是“蒙学始祖”周兴嗣的出生地,被誉为“钢城”、“诗城”和“《千字文》的故乡”。 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科技部与安徽省联动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海外招收留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以及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华东冶金学院和肇始于1978年的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2555.15亩,现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89.9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馆藏纸质文献211.7万册、数据库133个。设有17个教学院部,80个本科专业,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类别,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201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2人、副高级职称46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2人。全日制本科生20880人,各类研究生2564人,留学生243人,宝钢大专班学生195人,各类继续教育在籍学生近万人。 60年来,一代代安工大人共同弘扬“高标准、严要求”优良传统,共同传承“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优良校风,共同铸就“精工博学、厚德敏行”校训精神,探索出一条“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积极强化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引领力。学校积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合力育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强化了学生人文素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协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同,网上思想引领与网下沟通交流相协同,安全稳定与管理服务相协同,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协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先进典型。 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撑度。学校围绕能源环境、原材料和材料加工业、制造业、社会与市场服务业,形成了工学集成度高、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地方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办学优势,冶金、材料、化工、机械和自动化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7个领域中拥有5个,在安徽省8大主导产业中拥有6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7个,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省级重点学科12个、特色专业13项、教学团队12项、科技创新团队10个,5个团队入选省重点人才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省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项目,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一名教师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通过科技部评审。 拓宽“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满意度。学校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启迪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以来,在校学生申请专利671项,获准授权547项,其中25项实现转让;获国创项目592项、省创项目1186项;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国际奖励21项、国家级奖励496项、省级奖励1855项。学校连续多届担任“挑战杯”发起高校,决赛总分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先后入选“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省级“创客工作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据第三方麦可思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在95%以上。 顺应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需求,积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学校建有20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联盟。与中国钢研、宝钢、马钢、莱钢、中天钢铁、西门子、深圳赛为、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星马汽车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40个联合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了马鞍山、泰州、宣城、长丰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心)。先后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2013—2015年教师发明专利授权数和综合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居省属高校第一。2017年到位纯科研经费突破1.1亿元,新增科研课题635项。配煤炼焦新技术、焦炉自动化与节能环保技术、先进表面涂层技术、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孵化,孵化企业10家,总注册资本1.6亿元。获“2017年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资金拟支持项目”2项,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入选安徽省重点培育智库。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的覆盖面。学校在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一批大学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塞尔维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平台。学校接受本、硕、博三个层次来华留学生,大力培养工程技术、商贸、金融、物流、能源等方面“一带一路”国家专业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争取到2020年,实现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争先进位。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2-01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 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下设 19 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 21244人(包括国际生151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3006人。在职教职工17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9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800多人;现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0名。 现有ESI前1%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各1个。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 80 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有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类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现有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4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省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7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奖26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95个;申请发明专利784项、授权320项。2017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2项,国家基金50项。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获批“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联合牵头成立“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搭建了两国高校乃至两国政府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合作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提出并实施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探索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县共建机制和“四体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形成了“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01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的学科始建于1912年,1958年开始独立办学,原名河北纺织工学院,1968年更名为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学府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总占地面积约1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6个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名,其中本科生240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在校留学生1700余人次。 天津工业大学现有6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天津市品牌专业、6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8个、应用型专业12个,获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学科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学科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特色学科(群)、12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数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四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拥有天津市属高校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膜与膜过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和天津市工程中心7个、天津市技术推广中心1 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建有天津市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市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7个,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天津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 天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胸怀经纬、求真务实、品高学优、工勤业精,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追求本科教学质量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学校积极推行“分层次、个性化、重基础、强能力、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多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与数十家知名企业开展“第二校园”合作。学校关心支持学生成长成才,设有十多项奖助学金。近年来,学生每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均超过800项,培养出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徐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大学生和先进集体,是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天津市属高校前列。近年先后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天津市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示范校”等称号。学校“创客空间”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众创空间和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00余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拥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召集人)、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部“科技创新推进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00余名,特聘两院院士和国外兼职教授50余名。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天津工业大学鼓励自主创新,彰显现代纺织和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近千项,并取得多项标志性和突破性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13项, 2007-2015年连续九年蝉联11项,获授权专利1000余项。形成了“先进纺织复合材料”、“膜分离技术”、“特种纤维与产业用纺织品”、“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电磁场与磁技术”、“电机系统及其智能控制”、“机电设备集成制造”、“半导体照明与材料”等八大特色科研优势,构建了以能源材料、数字化纺织、功能服装、纳米材料与技术等为重点的支撑领域,确立了物联网技术、循环经济、纺织经济、工业工程与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应用法学等新兴发展领域。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应用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 天津工业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与德国、英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5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0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共建“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与国外院校广泛开展本科“2+2”“3+1”和研究生交流学习、双学位等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项目,每年大力选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留学,同时接收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来校学习。 天津工业大学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天津市首批“文明校园”、“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入选文化部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建有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 天津工业大学将秉承“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理念,光大“严谨、严格、求实、求是”的学校品格,弘扬“爱校尚德、励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2 53 54
  • ...
  • 185 1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