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保险职业学院
保险职业学院创办于1986年,前身是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改制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专门从事保险教育的全日制公办高校。 央企办学,底蕴深厚 学院隶属于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教育业务由湖南省教育厅管理,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保险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制定副组长单位,保险事务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制定主持单位,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金融五四红旗单位,中国保监会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第一批“平安高校”建设单位。 师资精干,结构科学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222人。政治素养高,中共党员154人,占比69.4%;年龄结构合理,30——49岁教工177人,占比近80%;专业技能突出,高级职称60人、占比27%,中级职称117人、占比52.7%。 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保险系统劳动模范1名,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团干部2名,湖南省专业建设与评估咨询专家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5名,中国保险业金牌讲师2名。学院还聘请了150余名行业高管、专家教授担任特聘专家和兼职教授。近年来,学院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百项,有6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80%以上直接服务于保险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特色育人,德技双修 学院在校学生近4000人,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设了6个全日制学历教学系(院、部),12个精品专业,7个专业方向。 学院教学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保险学概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保险原理与实务》,省级特色专业“保险实务”,省级精品专业“营销与策划”,省级精品课程《财产保险》等。 学院创建订单育人机制,与中国人寿、吉祥人寿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订单学生占学院学生总数的30%。 学院创建引企入校机制,引进国寿电商长沙(区域)分公司落户学院,并与多家公司共建了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形成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育人生产合一“五合一”特色育人模式。 学院创立德技双修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金融保险行业企业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教育,培养了湖南省道德模范、雷锋式优秀大学生、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毕明哲,“湖南省雷锋式大学生”苟罗安,共青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张博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近三年来,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表现优异,获省级以上奖项近60项。
保险职业学院 2021-02-01
临沂职业学院
临沂职业学院组建于2008年,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由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和原临沂商业学校、临沂市职业中专、临沂经济学校等3所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而成,六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学校是山东省单独招生资格高校、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山东省“3+2”分段培养本科生试点高校。近年来,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后勤综合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工作示范单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山东省创新创业学院、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学校坐落在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商贸物流之都、滨水生态之城、红色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山东省临沂市。主校区位于罗庄区、毗邻临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二校区位于国家级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占地1100余亩,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6亿元,馆藏图书47万余册,电子图书15万册,仪器设备总值9800万元。学校设有会计金融、商贸物流、建筑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现代服务6个二级学院,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3个教学部,社会化培训中心、开放教育中心、奥鹏教育中心3个培训机构,机械、建筑、电子商务3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1个职业教育研究所。开设8大类32个高职专业、5个五年一贯制专业、15个三二连读高职专业,建设了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4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校级品牌专业群和12个特色专业。建有商贸物流、财务会计、建筑工程与管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艺术设计、公共管理、餐饮旅游等8大类实训中心、123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拥有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数控铣床、航空模拟仓等各类先进实训设备5143台套,可开展257个实习实训项目和36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视听阅览室、多功能语音室、网络直播课堂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建有标准塑胶跑道、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和体育馆等现代化体育设施。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文体活动纷呈,成才氛围浓厚,是莘莘学子求知成才的理想园地。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58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9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86人,“双师型”教师200余人,校外兼职教师93人,国家、省、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40余人,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劳动模范50余人,优秀教学团队4个。各领域专家2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大师8人。学校坚持“围绕产业转,围绕就业干,围绕需求办”办学理念和“严管、善教、乐学”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采用“2326”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订单教育,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与国内27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境内外10多所知名院校达成校企、校际合作协议,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招生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实施深度合作。学校重视文化育人,建有非遗大师工作室7个、教师工作室50余个、学生社团76个,形成了校园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品牌,构建了思政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五位一体三全”育人格局。近三年,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研究、科研课题、文化教育与传承、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取得省级以上成果70余项,师生在技能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08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2个。打造了“5+3”、“3+2”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特色、“O2O”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技能实践相结合教学特色、“中-高-本”系统人才培养特色、“五子登科”学历提升特色、“红色文化+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特色,内涵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稳步提高,现有全日制学生10789人、成人本专科教育学生11750人,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每年开展社会培训20000余人次。“十三五”以来,学校确立了“建优质、争一流”奋斗目标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工作思路,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活校、特色亮校、配置强校、文化铸校“六大工程”,积极对接服务山东省、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高职院校,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临沂职业学院 2021-02-01
枣庄职业学院
枣庄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枣庄技师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为主的技术院校。枣庄职业学院与枣庄技师学院两位一体,由枣庄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省市两级管理。 学院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祁连山路中段,毗邻京沪高速铁路,京台高速公路。占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现有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135个。在校学生12900余人,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研究员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7人,"双师型"教师占70%以上。 学院下设医学院、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经济与信息技术系、化工系、建筑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农学系、基础教学部、台儿庄古城校区等10个教学单位和13个管理、教辅机构。开设32个高职专业、6个五年一贯制与三二连读专业、17个技师与高级技工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旅游管理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旅游管理、口腔医学为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装备与维修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数控技术为省级重点专业;机电类专业群为省级示范专业群。 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德能并举、学做一体、合作共赢、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多阶段、多循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做、学、教、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职业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先后获国家和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奖项100余项,其中化工生产技术赛项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为拓宽办学渠道,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学院秉承"尚德尚能,励志励学"的校训和"至诚至善,唯实唯新"的校风,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环境育人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先后成功承办中国首届焊工电视大赛、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工决赛等;被确立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示范单位、山东省高校标准化食堂先进单位等称号;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多次被枣庄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荣记集体二等功、三等功。部分教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十大劳动之星、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枣庄职业学院 2021-02-01
德宏职业学院
德宏职业学院座落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是一所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审批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60年的“德宏州卫生学校”,1999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合格中专学校”;2003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升格为德宏职业学院,2009年教育部审批备案,正式招收全日制专科生;2013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15年7月德宏州中等职业学校整体并入德宏职业学院。学校占地面积800亩,现总建筑面积为建筑总面积15.2万平方米。有专兼职教师396名,其中教授6名、副高67名、讲师102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6名,脱产在读博士2名,脱产在读硕士研究生1名,双师型教师145名,缅甸籍教师1名,有省级技师工作站1个。学校设党群部门5个(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统战部)、纪检监察审计处、工会、团委),行政部门8个(人事处、计划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科研处、安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教学业务机构12个(思政部、基础部、临床系、护理系、医技系、机电工程系、财经商贸系、旅游艺术系、汽车工程系、建筑与信息工程系、继续教育学院(职业培训中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有三年制专科专业 28个。其中有护理、医学影像技术2个特色专业。目前学校设有医药卫生、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旅游、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文化艺术、水利、土木建筑、资源环境与安全等共10个专业大类共49个专业。现开办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工程造价、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珠宝、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烹饪等31个专业,开设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中专、函授本专科、培训等不同办学层次。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1406人,其中全日制在校专科生 5767人,三年制中专及技工2915人,两年制脱产大专148人,成教学生2576人。与昆明医科大学、大理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学校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校内建有集教学、科研、科普为一体的生命科学馆和专业实验室134个;有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教学医院1所;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附属医校和教学医校,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校,临床医师、护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医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学校坚持产教融合, 先后与2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现已成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优势的综合性、多学科的高职院校。建校56年来,学校坚持根植边疆、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以“厚德自强,诚信和谐”为校训;以“艰苦敬业,求实创新”为校风;以“博学善教,严谨爱生”为教风;以“刻苦求知,尊师守纪”为学风。弘扬“向上、向善、阳光、正气”的校园文化精神,坚持内涵发展,立足特色兴校,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5万多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缅甸培养了363名医务人员和技能型人才,毕业学生为边疆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边民和睦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重视技能训练,把每年5月定为技能大赛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州校技能大赛,并取得好成绩,成为全省具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自2011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云南省高校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8个,获云南省级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个,个人二等奖6个,三等奖3个。获云南省汽车、计算机、机电技术等专业技能大赛团体项目二等奖8个,个人项目二等奖21个,三等奖12个。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近3年来教师主编、参编出版教材30多部,在国家、省、州级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有30多项省、州和校级科研课题立项。学校重视社会服务,相继成立云南省社科校德宏分校中缅关系研究所、德宏州对缅友好交流促进会、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德宏站、德宏州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考试中心、德宏会计资格证考试点等,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云南省“平安校园”、“省级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2014年、2015年被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 2011年学生参演的千人刀舞创下了吉尼斯纪录;2013年学生参演的千人孔雀舞再次创下吉尼斯纪录,充分展示了我学校学生的风采。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与缅甸、印度、孟加拉国、台湾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举办两届孟中印缅卫生与疾控合作论坛,举办首届澜沧江—湄公河大学生友好交流周活动,配合州委州政府成功举办跨喜马拉雅地区合作论坛等国际性论坛;与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合作协定书,交流生交换备忘录,与台湾开南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校影响力不断提高。积极与缅甸华侨商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德宏分院在我校设立中缅关系研究所,德宏州科协在我校设立德宏州对缅友好交流促进会;相继开办缅籍学生医学中专班、摩托车(电动车)训培班、汉语培训班;学校多年来为缅甸边疆地区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未来,学校将积极向上争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将学校打造为一所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国门大学。
德宏职业学院 2021-02-01
佳木斯职业学院
佳木斯职业学院是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在佳木斯市长安路西段,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880人,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3500余人。 学院设有学前教育学院、交通学院、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焊接技术系、艺术系、管理系、农业系、继续教育学院、职业培训学院、环通驾驶员培训学校和集贤分校等13个院、系及分校。开设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建筑工程、焊接技术、交通运输、管理、教育、艺术、农业等九大专业体系50余个专业。 学院有数控与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焊接技术、汽车驾驶、网络信息、建筑工程、现代物流、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九个大型实习实训基地;有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数控编程、电工电子、汽车模拟驾驶、量具与测量、电算会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联网、多媒体语音等35个实训实验室;有大型多媒体演播厅、多功能报告厅、环幕影院、舞蹈室、琴房、画室、体育场、拓展基地等完善的教育教学及训练场所。学院投资三千余万元建成的“无线覆盖、家校互动、多终端支持”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实现了专业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资源的共建共享,搭建了信息化资源平台,提升了信息化教学能力。 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模拟演示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学院实行“工厂进校园、专业办公司”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校园内有现代化标准实习实训厂房23栋,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飞天机床厂、畅通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格雷特精密模具厂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校园。学院依托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创办了三鑫焊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启明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实体公司。上述企业和公司能同时容纳2000余名学生实习实训。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全国开展就业安置工作,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哈大齐工业走廊等工业密集区域建立就业基地。学院与大连船舶工业工程公司、北京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沈阳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山东泉林集团、人本集团、中国吉利汽车、北京福田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青岛政建集团海梦圆大酒店、大连东泉酒店、中国人民解放军2703工厂、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各省分公司等千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学生在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同时,还可通过学院完善的奖学与助学政策,通过设立“振华助学金”、“阳光助学工程”、“校园爱心超市”等方式保证生活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思想,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努力把学院打造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职业院校。
佳木斯职业学院 2021-02-01
通辽职业学院
通辽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备中等职业教育和电大远程教育职能,同时承担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成立于2004年,由原哲盟师范学校、哲盟卫校、哲盟教育学院、内蒙古电大通辽分校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最早可溯源于上世纪50年代。 学院占地面积803亩,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56万册;建有校内校外各类实验实训场所和实训基地近200个;固定资产4亿多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校园网总带宽达3G,免费Wi-Fi实现校园全覆盖。 学院下设护理系、师范教育系、药品食品系、机电工程系、财经管理系、信息技术系、医学系、公共教学部、马列教学部、电大分校(继续教育)、附属中专学校等11个教学机构和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2个教学附属单位。现有教职工近700人,其中,专任教师占76%;副高级以上职称占4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36%,“双师型”和“双师素质型”教师占57%。自治区级教学名师6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5人。现有各类在籍在校生12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现开设相关医学类、师范类、机电工程类、财经类、信息技术类等五大类24个高职专业,联办5个职业本科专业。其中,护理、药学、学前教育、会计、建设工程监理5个专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护理、药学2个专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 建院以来,学院秉承“立足通辽,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尚能,树人成才”的校训,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推进“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高职人才培养、一手抓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学院先后获全区“就业市场开拓先进集体”和“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0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为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通辽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体育职业技能等多种行业的培训基地,并与一汽集团、奇瑞集团、葵花药业、亚泰集团吉林大药房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近两年,学院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学生教室、宿舍、食堂面貌焕然一新;改善教学实训条件,药学标本馆和汽车、会计、康复等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先后投入使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建成标准化考场104个,教学多媒体设备更新升级,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快校园绿化美化步伐,花园式校园初具规模;实施“方便师生”工程,过街天桥、快递中心、自助银行、洗衣房、公共自行车等建成使用;学院附属医院与市医院联合办医,师生卫生保健得到可靠保障;加强校园安全防护工作,建有覆盖全院的视频监控系统,公安干警、城管人员24小时驻守校园,确保了学院的安全稳定。 今后,学院将继续坚持“调结构、增活力、强内涵”发展总基调,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校企合作,深化各项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快建设自治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创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进程,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力争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办学需要,办学特色更加凸显,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向创建全区一流高职院校努力前进。
通辽职业学院 2021-02-01
伊春职业学院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全省高校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伊春职业学院坐落在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美誉的生态园林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医、工、理、经、管、文、艺、师兼容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至今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校舍现有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942万元,2017年投资新建学生公寓、医学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基地、综合服务中心。师资力量精干 现有专任教师2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8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15人;全省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学科带头人22人,专业带头人19人;学术骨干30人;“双师型”教师165人。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3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科专业优化 学校构建高职教育和高师教育兼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大学外语、计算机、普通话、IT技术过级考试和秘书资格、导游资格等职业能力认定考试考点。文化底蕴深厚 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积极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科学发展。目前,学校正在为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伊春职业学院 2021-02-01
大庆职业学院
大庆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石油大庆培训中心和黑龙江省唯一以石油石化类专业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200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由1953年建校的大庆石油学校、1980年建校的大庆职工大学和1981年建校的大庆石油技校(现大庆技师学院)整合而成。主要开展高等专科教育、中职及技师教育、职业培训、成人继续教育、技能鉴定、科研与技术服务。 学院座落于“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中国魅力城市”——大庆市萨尔图区,紧邻大庆奥林匹克公园,毗邻大庆机场,交通便利、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学院分三个校区(南校区、北校区、技培中心校区),总占地面积5520亩,校园占地面积1887亩,建筑面积32.3万平方米。资产总额1.9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4.27亿元,净值1.04亿元。 学院秉承“大庆精神办学、铁人精神育人、工匠精神塑魂”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学员)为本、以教师为魂、以企业为根”的生存理念,“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的育人理念,“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干企业之所需”的服务理念和“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的校训,办学60多年来,培养出了以“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为代表的1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院高职设有石油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应用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人文科学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军事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培训部等6系3部。设有石油工程技术、石油化工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等36个高职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示范专业,2个国家重点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中职设有石油勘探开发、精细化工、焊接、数控等20个中职专业。与中国石油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联合开展高中起点专科、本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的远程教育。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三师型”(讲师+工程师+培训师)教师团队,50%教师来自于企业,80%的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99人,副高职以上职称234人,省级名师4人,省级教学新秀3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省级成人教育教学能手3人、市(局)级名师10人;建成省级优秀教师团队1个。“十二五”以来,教师取得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618项,获油田公司技术创新奖17项,技术革新奖17项,已授权专利21项。 学院在管理上已建立起QHSE管理体系并通过国家认证。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大力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学改革,使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在职培训实现了资源共享,取得国家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国家高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中石油大庆培训中心、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石油和化工)认证中心大庆认证基地等培训资质18个,每年培训在职员工达到5万人次。校内建有实训基地142个,“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训基地与企业深度融合,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石油化工、石油工程实训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比利时生产的SWE培训系统、美国的罗克韦尔自动化设备、德国的ABB机器人等一批世界一流的实训设备的引入,使学院具备了引领企业的实力。 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大庆职业学院正在努力为建设石油特色、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国家级职教名校和中国石油一流重点培训基地而努力奋斗,正在为石油精神的传承、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大庆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海职业学院
学院性质——北海职业学院是北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全日制大专生,于2003年8月8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学院前身是北海市师范学校,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 办学定位——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特色兴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临港产业为核心,努力建成专业结构优化、海洋文化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领先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校训——汇流纳川 修德砺能 荣誉积淀——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级“五一劳动奖状”、“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和谐学校”、“卫生学校”、“文明单位”、“森林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系部设置——设有机电工程系、旅游商贸系、经济管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文化与传媒系、基础学科部、社会科学部等七个系部及附属中等职业学校,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专业设置——学院现开设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酒店管理、学前教育、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等39个专业。其中: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酒店管理2个专业获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于2013年底通过教育部评审验收;酒店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立项;物流管理专业获2014年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汽车检测与维修2个专业获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立项,应用电子技术获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立项。 实训条件——设有机械、物流、电子、艺术设计、财务、餐旅等118个校内实训(实验)分室,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87个校外签约实训基地,其中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已成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校学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798人,其中三年制高职生6460人,五年一贯制学生2338人。 师资力量——教职工498人,专任教师 344人,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57人,“双师素质”教师123人。同时还聘请54名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地理位置——学院位于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广西北海市,其南临北部湾,是中国第一批对外的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 占地面积——学院总占地面积约298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学院环境优雅,景色宜人,设施完备,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北海职业学院 2021-02-01
武威职业学院
武威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市共建、市管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培育学校。2003年4月7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先后整合武威教育学院(成立于1985年5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成立于1979年9月)、武威财贸学校(成立于1984年3月)、武威师范学校(成立于1915年6月)、武威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于1998年10月),2011年4月经甘肃省教育厅、省卫计委同意,国家级重点中专武威卫生学校(成立于1969年5月)整体并入学院。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秉承“尚学崇技、求真创新”的校训,弘扬“文明、和谐、团结、奋进”的校风,遵循“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适应需要”的办学理念,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学院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接,致力于建成“西部示范、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职业教育名校。 学院所在地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越,崇文尚德、包容创新,自古就是兴学育才的上选之地。校园占地面积1293亩,建筑面积34.15万平方米,有1家直属附属医院、1所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学院现有各级各类注册学生1435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37人、专科生10299人、中专生110人,继续教育学生3307人。在职教职工799人,有专任教师48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48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141人、教学名师16人、甘肃省名中医5人、专业带头人91人、骨干教师187人、“双师型”教师429人、省级“园丁奖”5人、市级“园丁奖”3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 5人。建立了400人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有外聘兼职教师282人。 学院专业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开办全日制高职专科专业58个,成人本、专科专业78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在建省级优质特色专业8个,形成了以工为主,以新能源和相关医学类专业为特色,国家级重点专业为引领,文、经、农、艺等综合发展的专业布局。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399万元,有校内实训室1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2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武威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市级“创青春通用性众创空间”1个、市级工程中心1个。 学院广泛开展科学研究,获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16项、科技厅科研项目立项1项、市级科研项目立项10项、院级科研项目立项32项,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9项、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优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申报技术成果转化3项,创建科研平台4个,出版《武威职教理论与实践》30期。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47篇,出版专著48部、教材180本,获得专利56项。 学院招生就业呈现两旺局面,2018年,省教育厅下达学院招生计划4500人,实际录取4457人、报到3988人,报到率89.5%。文、理科提档线分别超过省控线115分和83分。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度达95%以上,85%以上的毕业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升职空间满意。 学院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校办企业武威泰丰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实施2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建设任务,2017年6月并网发电,年上网电量约2703.78万千瓦时,年发电收入约2159万元。项目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精准扶贫800户,保障每个贫困户年收入3000元,持续获益20年。已建成光伏扶贫基地和能源类、机械类、电子类等产教深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武威市中医医院和凉州区中医医院整建制并入学院,成立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投资近7亿元进行扩建和功能提升,开放床位1200张,职工1800人,年门诊量达50万人次以上,将建成“三级甲等”中医院和甘肃省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已成为医学类专业功能完备、产教深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极大提升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实习就业、专业建设水平;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山东蓝海集团、武威市实验幼儿园等162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为落实省政府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国家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钍基熔盐堆新型低碳复合能源项目在甘肃落地及相关能源产业在西部形成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甘肃省教育厅、武威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在学院设立“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建成多元投入、资源共享的混合所有制学院。本次合作是中科院首次、也是唯一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学,以国家顶层科研院所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大型企业三方强强联合的全新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以钍基熔盐堆为核心的新型低碳复合能源项目及相关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 为积极落实甘肃省与天津市签署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全面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学院与天津职业大学签订《校院合作发展协议》,将用天津职业大学先进办学理念和治校经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成果,通过教学条件互通互助,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训基地建设、干部交流、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将在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在继续教育等方面合作发展; 与同济大学对接,确定委托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对学院师资队伍开展系统化培训,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能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部署,坚持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支撑,以抓好党建为保证,全面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8年9月4日)
武威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269 27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