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长春工程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学校具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是首批试办边防子女预科班的全国五所大学之一,是吉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一、历史沿革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早在1951年9月到1953年7月,为在短时期迅速恢复和建立国家基础工业体系,经东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筹划和批准,分别成立了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三所学校均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主要归属原冶金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管理,为冶金建筑、冶金地质和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1984年到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三所学校分别升格为长春建筑专科学校、长春冶金地质专科学校和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此后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三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发展,积累和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有4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务处曾两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1997年,三校均被教育部遴选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在当时全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1996年开始,三所学校陆续招收并培养建筑工程等16个专业本科生。 200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合校以来,学校办学规模得到扩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以建筑、地质、水利、电力、机械、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为主,工、管、理、艺、文等学科门类交叉共存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具有应用型教育特色的教学型大学,凝练形成了“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面向基础工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曾多次被吉林省政府、省教育厅、长春市委市政府授予“模范单位” “文明单位标兵”“先进党委”“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2017年,学校被吉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称号。 2007年2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全国具有国防生招生资格的百所大学之一。 2011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10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获得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2017年8月,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签署共建长春工程学院协议,学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2018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 二、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湖东校区和湖西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5.8万㎡;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46.3万㎡;运动场地总面积7.8万㎡;固定资产总值8.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27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119种、电子期刊17842种;校园网覆盖全校;建有84个实验室和计算机基础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力系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实践教学基地、岩土工程与钻探实践教学基地、电厂仿真实践教学基地、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基地、现代商务模拟实践教学基地与管理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校内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40个校外实习基地;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建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 学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能源与动力工程、测绘工程等8个专业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测绘工程7个专业为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为国家CDIO试点专业;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造价5个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造价、能源与动力工程7个专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31人,“千人计划”专家1人, 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5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高级专家,5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高校学科领军教授,7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新世纪人才,6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春苗人才,10人被遴选为吉林省级主讲教授、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7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合作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8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6人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58人被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四、人才培养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高职高专、留学生、预科生及成人继续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拥有54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笃行务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光荣传统,发扬“重教崇实、和谐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积极推进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专心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十二五”以来,学校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吉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稳居在省属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14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我国建筑、地质、水利、电力等基础工业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的大地上,凡有大型建筑工地、金属矿山、水电工程和电力工业的地方,就有长春工程学院毕业生的身影和业绩。 五、教研与科研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对教学工作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十二五”以来,全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主持或参加了594项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其中省部级课题196项;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8项;获省级及以上教育技术成果奖10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15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24门。 学校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努力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学校现建有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建筑能源供应及室内环境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水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汽车集成制造技术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配电设备自动化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寒区住宅建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油页岩钻探与环境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制造在线检测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吉林省智能电网测控技术与数据分析工程实验室和东北地域装饰文化研究中心等19个省级科研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42个。 “十二五”以来,我校教师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312项;合作承担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课题1项;转化授权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37项;发表论文3400余篇,其中SCI、EI等收录论文847篇。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西班牙罗维拉•维尔吉利大学、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德国雅德应用科学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韩国莲庵工业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大同大学和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等国家(地区)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关系,并互派专家、学者、留学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教育和科研合作。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先后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合作开办了土木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专业教育项目、与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开办了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教育项目。 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专项经费,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近5年来,共选派100余名教师赴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丹麦、日本、德国、荷兰、台湾等国家(地区)高等院校进行访学、交流或进修。 学校十分重视保持和加深与冶金、有色金属、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企业的传统联系和友谊,不断巩固和扩大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新形势下,学校将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努力为发展我国基础工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长春工程学院 2021-02-01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建校于2005年,为民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简称“山外”,英文名称为“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Vocational College”。学院的举办者是山东华信工贸有限公司。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为学院名誉院长。2018年12月,教育部批复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自办学以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脚踏实地、放眼世界,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学院 是“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日照市外向型经济研究基地”“日照市外语外宣研究基地”。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最具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等100余项荣誉。 学院占地68.24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5.0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44.63万元,纸质图书115.44万册;专任教师521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03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05人,“双师型”教师222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建有“日照市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贸易、金融、同声传译、数字媒体等115个实验实训室;有大连商品交易所、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262家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 学院现有经济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45个专业。拥有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3门,参与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项目1项、国家级2项。 在长期的探索与积累中,学院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一是加强了党建与思政工作。我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建院伊始,就成立了院党委,历任党委书记均由日照市委委派,设有专职副书记,健全了各级党组织。党委书记是董事会成员,党委班子多数成员与行政班子交叉任职,参与干部选拔、教师选聘、物资采购等关键事项的决策与监督。建立了党委议事规则、“三会一课”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实行了党委委员联系二级学院、中层党员干部联系班级、教工党员联系宿舍三级联系制度,使“凝聚力工程”“阵地工程”“先锋工程”三大工程落到实处,全方位加强了党建工作。学院团委连续三年被评为“日照市红旗团委”。 党建工作全方位加强,促进了思政工作水平的提升。我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经贸文化,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了“一二三四六”育人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搭建社区公寓和社会实践“二个平台”,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三支队伍”,拓宽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个渠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安全保卫、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六进公寓”。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效果明显,涌现出了2017年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李伟、连续两次潜入河底救人的“日照好人”十大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唐志伟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办学以来,学院从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 二是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类专业根据职业面向,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提高职业能力;非外语类专业根据岗位特点,加大专业外语课程开设力度,强化外语能力。充分发挥双语和“双师型”教师优势,开实、开好双语课和实践教学课,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学生总体就业率均达95%以上。根据麦可思调查,我院毕业生呈现出“就业率高、创业率高、薪资水平高、对母校满意度高”的特点。 三是推行了“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我院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精讲”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多练”专业技能,坚持学为基础、用为关键,实现“教、学、做”一体。通过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搭建校内企业平台,建设创业平台,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延伸到企业,拓展到创业基地,使学生在“精讲多练”“学用结合”中得到提高。近年来,学生有1100余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103人次,省级特等奖、一等奖170人次。 四是畅通了“三引三送”的国际化办学道路。我院坚持开放办学,畅通了“三引三送”的国际化办学道路,即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优质教材等资源、引进国外留学生,送学生国外留学、送学生国外就业、送教师境外进修。截至2018年底,累计引进高层次外教180余人次、“海归”人员60余人,引进国外留学生300余名;累计输送800余名学生国外深造,300余名学生国外就业,近200名教师境外培训;与美国帕克大学、俄罗斯卡卢加国立大学等77所境外高校结为姊妹学校,与韩国仁德大学等11所高校发起成立“AU+亚洲大学联盟”,有力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高。 五是践行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我院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一是广泛开展应用研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日照外向型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等机构。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2017年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共建产业培训基地(该所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所),截至目前到我院接受免费培训的金融类企业达100余家;依托电商物流专业群及“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为企业免费培训500余人次;依托外语各专业,先后为日照五征集团、日照港集团等企业免费开展外语培训600余人次,为日照市、陕西大荔县免费培训英语教师600余人次,为日照市委市政府、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和中澳经贸论坛等提供翻译服务百余次。 当前,山东省和日照市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大重大工程”,推动省市高质量发展。我院将以全新的理念,牢牢抓住新时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始终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探索走出一条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的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坚持“国际化”,办好新时代本科职业学校,为国家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地处肇庆市著名国家5A风景游览区七星岩湖畔,是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学校环境优美,被誉为全国最美的民办大学之一,紧邻全长20公里的“北岭休闲运动带”。办学23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工、管双轮驱动,工、管、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现设有13个二级学院、1个通识教育中心。建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建筑、财经商贸、艺术创意等五大实验实训中心,各类实验实训室16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5亿元。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122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财政资助专业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省级决策咨询基地一个。2020年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共15个,专科招生专业50个。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市教委与市经信委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65年,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占地1371亩,固定资产10.6亿元,校舍62.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8亿元,全日制在校生24415人,馆藏图书156.3万册。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理念,秉承“厚德强能、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龙翔马越、博润致远”的人文精神,形成“智联六合、信安九州”的办学理念,打造“一链通九州、一芯系万家、一网安天下”的办学特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单位”“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学校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连续两年获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并获教育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特别是,学校还荣获教育部“2015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和“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学校在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战略区位显要。中央对重庆实施“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发挥好支撑、带动、示范“三个作用”。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学校位于重庆大学城,地处重庆高新区和重庆科学城“智核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西部现代物流园,产教融合、科教并进的背景极为深厚,学校战略区位独特显要。专业特色鲜明。学校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对接重庆市“芯屏器核网”智能全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关停并转,重构“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建筑智能化”等突出电子信息和智能化特色的11个专业群,打造专业群“高峰”“高原”“高岗”,形成对接智能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品牌。以群建院,建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智慧健康学院8个(专业)实体性学院以及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国防教学部3个(育人)功能性学院。学校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1部,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7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资源共享)课程9门、国家级实训基地9个。杰出人才辈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引并举”打造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4人、教授119人(二级教授3人),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各1人、“千人计划”1人,自主培养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7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杰出人才74人。建成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第1名)1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三等奖2项。育人成效明显。学校凝炼出“十用十不用”等核心育人理念方法,全面推进“大思政”三全育人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和育人质量。同时,率先提出了“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创新实施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星光大道奖励计划”,为“重电学子”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着力培育卓越大国工匠。培养了诸如“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成兴、长安集团“全国技术能手”田钭、华为HCIE-cloud(云计算领域)重庆市高校在校生认证第一人潘治宇等一大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男子足球队连续十年蝉联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重庆赛区冠军,并于2016年问鼎全国总冠军。学校啦啦操队代表中国勇夺2019年国际技巧与舞蹈啦啦操锦标赛银牌。2014年至今,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77项;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研发服务强劲。学校建有“沈昌祥网络空间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部“重电众创e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成“城市建筑智慧运维管理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精密加工及在线检测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科普基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技术与服务团队”5个市级研发平台/团队以及“机器人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建设“硅光子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人才、技术、政策等要素资源,繁育“环重电”双创生态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教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社科奖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3项、重庆市科研重大/重点项目7项。公开国家专利1186项,其中发明专利209项。第一作者发表SCI一/二区高水平论文11篇。技术服务年经费持续增长,突破3000万元。学校在2018年核心期刊论文高职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5。开放合作广泛。学校围绕相互需求,探索基于产权介入和效益分享的职教集团-专业联盟-产业学院“三位一体”产教融合体系,牵头组建了“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对接专业群建有“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信息安全与云计算校企联盟”“重庆电子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庆通信行业校企联盟”“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教育与培训专委会”“重庆市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庆职业教育学会传媒艺术专业委员会”6个校企联盟以及“重电-华为ICT学院”“重电-海尔智能电子学院”“重电-长安智能制造工程学院”“重电-新大陆物联网学院”“重电-启明星辰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重电-新迈尔数字媒体学院”“重电-上海培越航空学院”“重电-百度云人工智能学院”“重电-新华三云计算与大数据学院”“重电-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重电-曼恒数字学院”11个产业学院。联合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培养应用本科学生262名,学校是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项目”示范学校,联合澳大利亚院校合作培养双学历学生519人,面向14个国家招收全日制来华留学生77名,面向巴基斯坦高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实施ICT培训认证,建成“中泰国际学院”“中非(乌干达)ICT学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创新实施“学校+校友+农户”扶贫模式。学校连续四年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授予“优秀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社会声誉斐然。学校招生规模、录取分数、入学报到率位列重庆前茅且逐年递升,是重庆市最受考生欢迎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在第三方机构排名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列,综合排名和学科竞赛排名均为重庆首位。在中国高教学会高职高专学科竞赛排名中,2017年列全国第3,2018年全国第10。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中,2017年列全国第7、2019年全国第6。在武书连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中,2019年位居全国第12名,电子信息类院校第1。 (以上信息数据统计截至日期为2019年12月)学院地址:重庆·沙坪坝·重庆大学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邮 编:401331 传真:(023)65927000 联系电话:(023)65926592 65926593网 址:www.cqcet.edu.cn E-mail:cdzyyb@126.com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2021-02-01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始创于1951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先后由宁夏商业学校、宁夏供销学校、宁夏粮食学校、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和宁夏化工技师学院(宁夏化工技校)经两轮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2025年6月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74年的办学历程,学校铸就了“厚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精神。 学校先后被确立为自治区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首批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B档)建设单位。荣获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50强、西部地区产教融合卓越高等职业院校50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在武书连2024年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自治区第一。 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实施“领航”“铸魂”“金钥匙”三大工程,培育创建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培育建成4个全区教育系统五星级基层党组织、24个校级四星级基层党组织,分两批次共建成31个校级党建品牌(特色)项目,是自治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学校占地1305.93亩,建筑面积25.8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1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馆藏图书共123.11万册。建有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中心,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中国(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203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拥有1个全区覆盖面最广、评级范围最全的技能人才评价机构,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644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正高级职称3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332人,专任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比73.2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培育对象1人,自治区级青年拔尖人才6名,托举人才4名,技术能手称号10人,E类以上人才23名,博士25名。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自治区级“双师型”培训基地2个,自治区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6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1个。近五年,教师在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82项,立项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216项,立项校级横向课题387项,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超5000万元。教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3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4篇,已取得专利项目180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00余人。近五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6项,自治区级奖项1000余项,并打破了自治区高职院校获得全国一等奖“零”的纪录。学校2017年成为空军士官人才培养定点院校,2024年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设置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等10个大类42个高职专业、5个职业本科专业,构建了以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2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为支撑,4个校级专业群为主体的三级专业集群体系。学校牵头成立全国现代煤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自治区首个“政行企校”合作办学理事会,建成1个自治区级职教集团、2个自治区级产业学院、2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基地、7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04个校外实习基地。 近五年,学校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培训26万余人次,被授予“自治区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连续两年荣获“全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优秀评价机构”。学校先后选派10批次、49人次教职工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组团式”帮扶工作,被授予全区“先进扶贫单位”。 (数据截至2025年6月17日)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创建于新中国百业待兴之时,壮大于改革浪潮迭起之际,兴盛于职教强国大势之中,与祖国振兴同向同行七十五载。学校于1950年成立,1999年作为西北地区首家改制升格举办高职教育,2010年与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升格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现有渭城(先进制造职教区)、经开(服务型制造职教区)、高新(产教融合示范区)三个现代化校区,全面开启“一校三区”融合发展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556人,教职工1239人。设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学院、财经与旅游学院、商贸与流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化工与纺织服装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体育部、美育部、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16个教学院部。校内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和生产性实训基地50个(含217个实训室),校外拥有相对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100个;拥有渭城校区和经开校区两座图书馆,设有读者座位5000余席,涵盖学校各学科门类、多载体、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需要的藏书236万余册,建设有CNKI中国知网、读秀、电子图书类20余种数据库,形成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校园网主干40G,出口总带宽20G,建成43个信息系统,搭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中心三个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办公、教学、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有文体中心、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等体育场馆;拥有新型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等完善的基础设施。 学校背靠装备制造行业,聚焦陕西增材制造、数控机床等重点产业链,开设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与材料等12个专业大类的67个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工程、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六个本科专业,专业布局与陕西省34条重点产业链高度对接。建有教育部精品专业1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示范专业5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2个、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3个、全国机械行业创新建设专业1个、央财支持建设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项目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立项建设省级一流专业7个、一流培育专业13个;获批国家级专业群2个,省级专业群8个;学校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主持专业类及专业教学标准研制17项,参与专业教学标准研制25项,3个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主持建设国家专业教 学资源库3个、参与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0个、主持省级专业资源库2个;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3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门、省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5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线下)3门;建成国家规划教材60本、省级优秀教材25本,省级规划教材20本。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授98人(二级教授8人、三级教授12人)、副高职称以上49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3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1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共11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名师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青年教学名师1人;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10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0项;国家教指委教学成果或科学研究 成果共计39项;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业务能力大赛累计获奖164项。 (2025年7月更新 来源官网,有删减)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吉林日报】相约高博会|长春人文学院原创舞蹈《冰凌花》惊艳绽放高博会
5月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长春人文学院原创舞蹈《冰凌花》震撼亮相,作品以灵动的舞姿、深邃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一举成为全场演出的焦点,为观众呈上了一道极具东北地域特色的艺术盛宴。
吉林日报 2025-05-25
广西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发现绿色植物中广泛保守的Met1泛素链水解分子开关
8月9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正国教授领衔的合成生物学团队与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相关团队合作联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绿色植物OTUB亚家族中保守的Met1特异性基序使水稻OTUB1能够水解Met1泛素链》(Met1-specific Motifs conserved in OTUB subfamily of green plants enable rice OTUB1 to Hydrolyse Met1 Ubiquitin Chains)的研究论文。
广西大学 2022-09-27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遥感综合实习设备采购竞争性磋商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遥感综合实习设备采购竞争性磋商
北京师范大学 2022-06-02
湖南师范大学景辉教授研究成果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发表
该研究揭示了一种奇异点导致的量子效应:对于一个非厄米光学腔,在奇异点处,发生单光子阻塞效应,光腔辐射出单光子;远离奇异点时,发生光子诱导隧穿效应,光腔辐射出聚束光。
湖南师范大学 2022-06-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7 208 209
  • ...
  • 270 27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