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西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团队在变压器 绝缘状态评估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大型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电能传输的“核心”枢纽设备,也是双碳背景下大规模新能源电能输送的必经节点,一旦其发生绝缘故障易诱发电网大规模停电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亟需准确掌握其绝缘状态。
广西大学 2022-09-27
一师一麦
产品详细介绍
广州耘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以艺术教育为主,兼有商学类、文理类教育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在广西艺术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和一支年富力强、敬业爱岗的管理团队。现设有三个系,20多个专业方向,正向着艺术类、商学类、文理类、电子信息类教育等多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2021-02-01
广西中远职业学院
(null)
广西中远职业学院 2021-02-01
广西外国语学院
学校座落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前身是创办于2004年6月的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2011年4月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广西首家升本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设有11个教学单位,30个本科专业,其中含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印度尼西亚语等8个外语专业,是广西外国语专业在校生数最多、语种最多的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4,415人(折合14,543人),其中本科生12,781人、留学生64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坚持“为民办学,大爱无疆,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秉持“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校训,弘扬“敢为人先,砥砺奋进”大学精神,形成了“大爱 致远”的良好校风,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学校“服务边疆、对接东盟、把小做大、把外做强”办学特色初显,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现有南宁市五合校区和空港校区(在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69,546.95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32,634.91平方米,学生宿舍116,669.84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82.47万元,纸质图书总量151.90万册(统计截至2018年9月30日)。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第一资源,2013年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现有专任教师642人,外聘教师257人,折合教师764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1人,自治区级高校教学名师3人。有一批行业专家、企业家、创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专家引领、骨干支撑、双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自治区级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1个,自治区级民办高等院校重点专业5个。升本以来,承担自治区级教改项目98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根据“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能力培养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彰显。注重培养学生“双创”能力。2010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中国-东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充分发挥海外校友会的作用,在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设海外创业就业基地。2016年11月获“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奖”,2016年12月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认定为“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建设的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加强与台湾地区高校交流合作。2012年,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建桂台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基地,开展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开设桂台商务与投资合作特色班;2016年,桂台交流合作协同育人中心获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项目立项;与台湾文藻外语学院等14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承办产业升级与桂台合作论坛(2013)、桂台民办高校高峰论坛(2014)等两岸学术交流会议,为驻桂台资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是广西较早开展桂台交流合作的高校之一。重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初步形成以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为主,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工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亚非语言文学学科获批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与泰国驻南宁总领馆共建中泰文化研究中心,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东南亚研究院、桂台交流合作研究院、广西民办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196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提供多语种翻译、会务接待志愿服务;服务“乡村振兴”,深入广西贫困山区、百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中越边境地区开展政策宣传、支教扶贫等实践活动;服务国际文化交流,为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中越青年大联欢等重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据统计,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师生近30,000人次。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65所大学签订交流合作协议,招收1,180名国际生,派送3,953名学生赴合作高校接受学分互认的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逐步提升。据搜狐网“2017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生国际化排名(留学生比例)”,我校位居广西高校前列、广西民办高校首位;京领新国际创业时代网“2018中国民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300强”榜单中,我校排名第五,其中“出国留学生占学生总人数比例”“海外留学生占学校总人数比例”两个单项排全国民办高校第二名。社会声誉日渐提升。升本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广西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近三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1.99%,连续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荣誉称号。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认可,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充分肯定。
广西外国语学院 2021-02-01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设置的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校。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坐落在广西南宁空港经济开发区,近邻南宁国际机场,面向中越边境,直通北海,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院占地面积826亩,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生态园林式的校园体现了现代科技校园、生态人文校园的特色。 学院有着深厚的学科底蕴,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基石。以 科研兴校、科技强校为办学宗旨,依托工程建设、电子研发、信息服务、能源开发等学科优势,集科教、科技、科研于一体。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全国及珠江三角洲、广西北部湾高新技术经济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区以及广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培养理论、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学院拥有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优秀的师资队伍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硬件设施确保高技能教学培养工作的开展。立足市场需求,关注培养过程、坚持“一专多能、创新教育”的育人方针,注重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搭建校企合作、定单培养的就业平台,打造与学院配套开发的科技产业就业通道,产、学、研互动,坚持开放式合作培养,保障人才输出渠道畅通。 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能源工程系等六系两部三十多个热门专业及培养方向,以能源开发、工程建设、科技研发为专业导向,设置涵盖了文、理、工、经济管理等学科,旨在创建一流的学科门类,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振兴我国新型科技产业,逐步引领职业教育的壮大与健康发展。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也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突出,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4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4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地方附属医院11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1所独立学院。有重阳城老年公寓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991人,外聘教师16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67人;有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693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终身教授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八桂学者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广西“桂派中医大师”17人、广西名老中医18人、广西名中医64人,省级创新团队7个。 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有本科专业25个,其中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 个。2015年以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专业认证,中医学专业认证获得教育部专家组的“完全认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为6年。 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连续8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有1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1970年开始,赵一教授参与屠呦呦“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工作,在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的“化学中药学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以及唐农教授提创的“中医阴阳本体学说”,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中医“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项目178项,厅局级项目633项。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出版科技专著62部,发表科技论文352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社会服务优势明显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制药厂为依托,学校有36个国药准字号药品、200多种院内制剂、10多种成果转化产品,复方扶芳藤合剂、龙血竭、芒果止咳片已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的拳头产品,青蒿素、绞股蓝等系列产品也为广西多个制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宗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筛选及产品开发研究”及“海水无核珍珠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转化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医疗卫生技术协作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难题。近年来,学校利用中药药效筛选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两所直属附属医院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等系列技术平台,学校先后为区内外25个省区的100多家医药企业、科研院所或个人提供技术服务,完成了上百个中医药品种的处方论证、毒理试验、药效筛选与评价等研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学校还提供原料检测、中药质量真伪优劣评价,中药农药残留等技术服务,长期与广西各医药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质量标准、成分提取、含量测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从而建立起中医药科技服务平台。 仁心智力服务广西新发展。学校积极参与政府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系列文件,帮助玉林市编制《中国南方药都(玉林)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积极开展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和广西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助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为实现广西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近5年来,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与200多家基层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在广西基层医院推广适宜新技术,指导、培训基层人员近4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医疗单位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学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成立“专家博士大型义诊及学术交流服务团”,深入全区50多个县市的社区、农村开展中医药文化、技术、服务“三下乡”活动和义诊活动,使老百姓在身边就获得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民生工程项目于2016年2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建成使用后,壮医药等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诊疗特色将更加惠及壮乡百姓,学校壮、瑶等民族医药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是广西目前规模最大的、设施最完善的老年公寓,是国家民政部“全国养老社会化示范单位”“全国模范养老机构”和全国“最佳养老机构”。 文化传承创新显特色 学校循本而开弘,始终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人文学科研究基地,促进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学校对壮医药进行挖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为核心的壮医学理论体系,挖掘整理了一批以壮医药线点灸为代表的临床诊疗技术,创立了壮药质量标准体系,先后编撰、出版了《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系列壮医药学术专著与教材。“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瑶药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等一批壮医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新贡献。 学校重视弘扬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在仙葫校区建设中,以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和特色化为总体要求,把仙葫校区建成起点高、前瞻性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校园。走进广西中医药大学仙葫校区,警醒中医学子珍惜时光、自强不息的晨钟暮鼓楼校门,建有张仲景雕像的医圣广场、仲景大道,教学楼前大草坪广场南侧的中医历史文化长廊,校道两侧的文化石镌刻着《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名篇,图书馆大门两侧有大型壁画《岐黄论医》《杏坛讲学》,教学楼里有《医学生誓言》和名医名家的励志格言、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宣传画,还有神农谷、药师山、神农阁等中医药文化景观建筑,将渊远流长的华夏传统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出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让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明秀校区医药会展中心是广西高校中唯一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展出中医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各类标本、图片13000多件;国医大师班秀文陈列室、古代名医墙、汤歌苑等,将专业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 学校1976年开始培养留学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69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95项。201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联合举办护理学本科教育。近年来,主办、承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和国际扶阳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将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力争建设成为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体,医、理、工、管兼容,产学研结合突出、民族医药特色鲜明、人文精神高贵的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成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壮瑶等民族医药科研创新及其文化传播中心,成为促进区域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成立于2004年,由原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广西唯一独立设置的财经类普通本科高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于2010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12年成为外交部和教育部授牌的“中国—东盟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2013年成为广西特色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获广西高校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2016年获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立项、“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成为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现设置13个学院、1个教学部,开设5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留学生26635人,其中本科生20046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75.26%。 现有专任教师1099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二级教授6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 建有各类“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项目8个、省级项目49个。其中,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2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获国家级教改项目3项,省级教学改革立项20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省级创新创业教学成果奖3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150余项。 构建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经、管、文、法、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1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或特色优势学科;是广西立项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研究基地4个,自治区级智库4个;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00多项,其中国家级7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32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6项。 与国外及港澳台的5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有校际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东盟国家高校交往频繁。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中外校际交流项目5个,设有ACCA全球考试考点1个。 校园占地4276亩(其中武鸣校区在建),校舍建筑面积41.9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2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藏书及电子图书32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6个。 学校注重内涵式发展,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大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广西财经学院 2021-02-0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2009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39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崇善师范学校,历经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地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 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扎根祖国南疆,凝练了“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基石”精神,确立了“进德修业、崇学善成”的校训,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升本以来,学校不断探索改革和发展之路,办学目标与思路逐渐明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学校圆满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回访检查。教学合格评估之后,学校踏上了由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变革发展的新征程。 学校现设16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12个高职高专专业,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应用化学”是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和“旅游管理”为广西高校重点培育学科;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艺术、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壮汉双语教育是自治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旅游管理、环境设计、制药工程、越南语、化学工程与工艺、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小学教育、跨境商贸与物流专业群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专业;2018年民族学、教育、旅游管理、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5个学科成功申报新增硕士授权点立项,学校列入了2018-2020年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办学层次有望提升。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近60项,厅局级项目近400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 学校建有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省级研究平台)“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桂西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建有全区高校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提升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崇左市壮族文艺创作基地,市级人才小高地,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与崇左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学专业和“桂西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会”;与崇左市人大常委会共建“崇左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分别与崇左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结成共建单位,在民族音乐、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培育和弘扬;各二级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合作发展活动,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共建校外实训室”“一六六”“校中企”“项目制”“订单”式等10多种培养模式。 学校大力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发展,教学科研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园占地总面积114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9.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5亿元;校内实验(实训)室120个(324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9个。馆藏纸质图书110多万册、电子图书150多万册、电子期刊2万多册,开通了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二十多种网络资源,建立了自动化检索系统,有效支撑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校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截止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有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韩国、喀麦隆、索马里、加纳、尼日利亚、也门等国家留学生500多名。在校生中有来自包括壮、瑶、苗、侗、彝、仫佬等29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53%以上。2018年学生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有11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938人,其中专任教师68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11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99人。学校拥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等各类人才称号。 学校利用地处“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先后组团参加7届东盟广西国际教育展,与美国加州大学圣伯纳迪诺分校、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泰国曼谷北部大学、泰国南邦皇家大学、越南海防大学、越南东都大学、越南东方大学、柬埔寨国家管理大学、菲律宾塔拉克农业大学等20多所(家)境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与华南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等国内10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帮扶协议,在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崇左市市委宣传部、崇左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崇左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中信大锰崇左分公司、凭祥市电子商务商会、崇左高中等72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谐学校”“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先进单位”“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全区高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广西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五四红旗团委”“广西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崇左市‘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先进后盾单位”“广西高校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社会声誉日渐提升。 今天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及南宁-崇左-凭祥对外开放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增强服务崇左及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意识,提出了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要求又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总体定位:立足崇左,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富有师范、民族和边疆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数据更新至2019年5月)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2021-02-01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355人,全日制本科生26831人,硕士生6386人,博士生171人,各类留学生近1600人,成人教育学生16000多人。经过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文理学科均名列全国百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历史文化丰厚。学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30多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时,勉励师生“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 学校科教平台较高。现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5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广西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校馆藏纸质图书332.687万册,中外文期刊596832册,电子图书2224788册。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学校设立了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学校师资素质优良。学校有专任教师1699人,具有高级职称888人,占52.27%,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507人,占88.70%;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其中,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人事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1人,广西“八桂学者”9人,广西特聘专家7人,广西优秀专家13人,广西终身教授2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人,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带头人1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3人。 学校教改成果显著。学校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所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和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现有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8门,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自治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11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此外,学校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确立了“引领广西、打造品牌、服务基础、走向海外”的教师教育发展思路,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摇篮”。近年来,学校依托学科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成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师资培养的“全覆盖”体系,构建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为推动广西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立项数和科研经费均获得大幅增长,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12项,其中,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37项,科研经费(R&D经费)总计约4.96亿元,125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项。在自然科学基金四类重大项目(重点、杰青、优青、基础仪器重大研制专项)上连续实现零的突破,化学学科成为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科研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授权专利562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立项数连续6年均跻身全国百强,在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综合排名中,我校位居全国第49名,西部排第10名,地方师范高校中排第7名。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45项,其中一等奖22项。2部教材获得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11月,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近年来,先后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ACC出版集团,领先建成具有成熟的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集团。现拥有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及墨尔本、新加坡、伦敦、纽约、克罗地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企业。在近些年行业机构组织的综合评估中,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十。先后有20多种图书荣获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在内的国家级重大奖项,曾荣获全国高校教材管理先进集体、先进高校出版社、良好出版社、先进出版单位等荣誉,被评为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出版社”、上海书展“最有号召力的出版社”、北京图书订货会“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等荣誉。 学校国际交流广泛。现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学校王城和育才校区曾是越南学校的办学点,从这里走出了10多位越南国家领导人,40多位越南省部级领导,是目前国内接受和培养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在越南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 学校社会声誉良好。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大学”等称号。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在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学校教务处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高教研究室连续3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科研处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2017年,学校被评为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性高校。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9 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