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型电池材料绿色合成与高比能电池应用
高比能电池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仅锂电池 2017 年市场规模已超过 1 亿 kWh,并且随着电动汽车、规模储能市场的迅速发展,电池需求快速增加,市场规模很快将超过 3000 亿元。 本项目为陈军教授团队十余年的研发成果。 1. 开发了两类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取代型锰系尖晶石正极材料和掺杂型超高镍含量三元层状材料。相对于 LiCoO2,这两种材料原料便宜、制备工艺(连续共沉淀与梯度加热)简单,成本优势明显,并且性能优异,产品晶相纯度高、形貌规整、振实密度大、长周期循环稳定性好。 2. 针对传统无机电极材料的不足,研发有机电极材料,它们由高丰度的 C、H、O、N 等元素组成,具有易合成、低成本、绿色环保等突出优点,并且由于可实现多电子反应,容量大、能量密度高,此外有机电极材料柔韧性强,在柔性可折叠等新颖结构电池体系中应用前景巨大。部分有机电极材料在实验室中已实现公斤级制备,并组装 Ah 级软包全电池,经18所等权威机构检测鉴定,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通过安全性测试。计划 5 年内完成 1-2 种有机电极材料的中试,并实现部分电池产品的应用示范。 所需条件支持:希望能获得 60-80 万/年经费与 100-200m2实验室支持,用于购置大容量控温控压反应釜、连续式沉淀反应釜、箱式气氛炉、旋转窑炉、电池封装机等设备,进行材料制备的进一步工艺优化、宏量放大制备以及大容量电池装配试验,推进中试和产业化。 
南开大学 2021-04-13
纳米粉体表面修饰改性、分散及应用研究
随着纳米颗粒制备技术的日渐成熟,其应用技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由于纳米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大、颗粒不稳定极易团聚,导致其优异的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纳米技术研究中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是使纳米颗粒能够稳定存在且不发生团聚。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把纳米颗粒分散于介质中,通过静电稳定机理、位阻稳定机理和静电位阻稳定机理等来制备稳定分散的浆料。其中涉及到的核心科学问题为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及其浆料稳定性。 项目组根据不同纳米材料表面特性以及应用场合不同,攻克了纳米粉体表面化学改性技术、纳米粉体在溶液中稳定分散技术等关键技术,制得了纳米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钛、氧化铟锡、氧化锌、氧化镁、氮化硅、碳化硅等多种分散稳定性优异的水基、乙醇基浆料,其颗粒平均粒径≤100nm,比表面积≥30m2/g,固含量从0.5~20%不等。不同纳米粉体含量浆料静置稳定性从1~30d至1年不等,研究成果为纳米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用前景: 纳米四氧化三铁浆料是采用胶溶化法和添加改性剂及分散剂方法,通过在颗粒表面形成吸附双电层结构阻止纳米粒子团聚来制得。平均粒径在20nm左右,具有超顺磁性,浆料Fe3O4固含量在0.5~20%,浆料静置稳定性在1年左右。可应用在磁性密封、生物医药载体、磁保健、磁记录材料、高梯度磁分离器、微波吸收材料以及静电复印显影剂。 纳米二氧化钛浆料作为产品或产品添加剂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可应用于抗紫外剂,纳米环保、抗菌、自清洁剂,随角异色效应型纳米涂料,静电屏蔽剂等。 纳米ITO水基浆料加入水性涂料中,经涂敷制得ITO薄膜。由于ITO薄膜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对可见光的透过率达70%以上,对红外光的反射率≥70%,对紫外线的吸收率≥70%,对微波的衰减率≥85%,导电性和加工性能极好,硬度高且耐磨耐蚀,可用作防隔热涂料等。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犬细小病毒乳胶检测试剂及检测应用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犬科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传染性强。目前检测犬细小病原的方法HA/HI与PCR和ELISA方法自身所限,及目前宠物医疗的门诊条件,都难以在宠物医疗门诊推广。乳胶凝集检测迅速,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专门的技能,具有很大的优势。 该项目提供一种犬细小病毒乳胶检测试剂,由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和乳胶组成。该试剂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的特点。该项目提供了一种犬细小病毒乳胶凝集检测方法,该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准确率高。提供了一种杂交瘤细胞株,能够分泌抗CPV的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该细胞由骨髓瘤细胞SP2/0和犬细小病毒粒子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而得,该杂交瘤细胞株27D可以在含有2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以半贴壁方式生长,生长环境为37℃,5%CO2的培养箱。该杂交瘤细胞株为浑圆透亮,成簇生长,并能稳定的分泌抗犬细小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提供了一种抗CPV-2b的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的识别CPV-2a 、CPV-2b 等CPV病毒。提供一种犬细小病毒乳胶在体外检测犬细小病毒中的应用。 该项目制备的抗是CPV-2b亚型的单克隆抗体。克服了普通乳胶致敏抗体时,致敏量少,不稳定,抗体容易脱落等缺点,提高了抗体的结合效率,而且致敏上的抗体不容易从乳胶上脱落,进而提高乳胶的敏感性和保质期,适合了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转化条件:具有GMP车间,实现规模化生产;宠物医院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白光LED用远程荧光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1.项目背景 该技术是在国家“863”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延伸应用开发,开发的白光LED用远程荧光材料可以有效地解决或改善白光LED存在的问题。远程荧光材料中的荧光粉远离芯片表面,即远离热源,减少现有封装工艺中荧光粉因长期受热导致光衰严重及其色偏移的问题;荧光粉均匀分布于高分子化合物基体中,避免荧光粉沉淀而引起的同一批次光源均匀性差的问题;在封装工艺中减掉了点胶和后续的补粉工艺,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良品率,降低了产品的成本;采用集成封装光源模块,在成本上,与分立光源器件相比,集成封装光源模块在照明应用中可以节省器件封装成本、光引擎模组制作成本和二次配光成本。在相同功能的照明灯具系统中,总体可以降低10-20%左右的成本,这对于半导体照明的应用推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性能上,通过合理地设计和预制透镜,集成封装光源模块可以有效地避免分立光源器件组合存在的点光、眩光等弊端,还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红色芯片组合,在不降低光源效率和寿命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光源的显色性。在应用上,集成封装光源模块可以使照明灯具厂的安装生产更简单和方便。在生产上,现有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全可以支持高良品率的集成封装光源模块的大规模制造。随着LED照明市场的拓展,灯具需求量在快速增长,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灯具应用的需求,逐步形成系列集成封装光源模块主流产品,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大规模生产。 2.关键技术 ①针对不同色温和不同显色指数产品,黄、红、绿等荧光粉的配粉技术; ②荧光粉在基体材料中的分散技术; ③远程荧光材料成型技术; ④远程荧光预制膜、透镜结构设计; ⑤芯片发射波长与远程荧光预制透镜匹配技术。 3.创新之处 ①根据芯片不同的发射波长,通过掺杂不同稀土材料调整荧光粉的激发峰值,提高荧光粉的量子效率; ②采用多色荧光粉混合,制成不同色温和显色指数的多色混合荧光粉; ③选择合适的荧光粉粒径及分散剂,使荧光粉在基体材料中均匀分散; ④设计远程荧光预制膜、透镜形状结构,提高出光效率、减少眩光; ⑤采用适合荧光粉及基材的加工工艺,保证荧光膜和透镜的透光率、均匀性达到优良品质; ⑥根据需要采用远程荧光技术制备不同色温、显指及光通量的荧光基板; ⑦采用远程荧光技术,使荧光粉远离芯片表面,减少光衰和色漂移; ⑧简化封装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的颜色一致性和良品率,降低成本; ⑨将集成封装技术与远程荧光技术相结合,开发新型光源模组。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利用海洋藻类资源开发海洋功能寡糖应用研究
本课题获得了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藻多糖水解酶,并以此为工具见了海藻功能寡糖的制备工艺和生产线;制备了海洋功能寡糖(褐藻胶寡糖、卡拉胶寡糖)的标准品(聚合度2-9),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高选择性吸附树脂生产及其应用技术
吸附树脂是一类多孔性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由于合成过程中单体、交联剂、致孔剂等结构的变化以及合成控制方法的不同,使得吸附树脂的孔结构可有目的的调控,可以适应很多方面的应用要求。 针对分离纯化的目标产物分子结构特点,设计合成高选择性大孔吸附树脂,弥补现有商品化树脂的不足,所制备的提取物纯度可控,且可以制备高纯度提取物。 来自天然植物且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等有效成分,是目前药用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原料来源,特别是对于结构复杂而精妙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从天然植物提纯化仍是其唯一有效的途径。因此建立合适的分离纯化工艺、开发高效的分离材料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现有吸附树脂的品种,也为天然的药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样品,其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南开大学形成了可对吸附树脂的结构进行设计及合成高选择性吸附树脂生产的产业化技术和应用技术: 1)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及单体分离纯化产业化技术 在树脂骨架上引入特殊的功能基团,对天然植物中不同结构的有效成分具有高的吸附选择性。用于黄酮类、生物碱类、皂甙类、内酯类、多酚类等提取和纯化。已工业化的有银杏叶黄酮、甜菊糖、人参皂甙、三七皂甙、长春碱等提取技术。建立了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和内酯的树脂法分离工艺,并进了银杏内酯冻干粉针剂的开发; 分离了汉防己总生物碱中的两种单体生物碱-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开发了汉防己甲素冻干粉针剂,并已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批件。 2)中药提取物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的去除技术 改变了树脂的传统致孔方法,合成了一类孔径较小且均匀的纳米级孔结构吸附树脂,既保持传统吸附树脂高吸附容量,又具备按照分子尺寸进行精确筛分的能力,用于分子尺寸较大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中分子较小的农药或重金属去除。 3)抗生素、维生素中间体的纯化技术 合成的高孔隙率、孔径均匀的高比表面聚苯乙烯吸附树脂,明显改善了树脂的传质性能,吸附速度比现有的商品化树脂提高 2-3 倍,解吸率高于 90%,树脂寿命大大延长。 技术优点:纯化工艺简单、高效、环境友好,避免了大量有毒、低沸点有机溶剂的使用。 4)新型脱色树脂技术 通过树脂孔结构、骨架结构、脱色基团等的调控,合成了一类脱色容量大、再生容易的新型脱色树脂,效果良好。 用于天然产物提取、抗生素、维生素等生产。 5)载体树脂(固定化酶载体树脂、纳米簇金属催化剂载体树脂)生产技术 通过致孔剂、聚合单体、交联剂的调控,合成了一类高环氧基含量、高使用强度的固定化酶载体树脂。该技术的树脂生产成本远低于国外进口树脂。已完成了工业化放大和工艺优化。用于固载青霉素酰化酶,催化青霉素 G 和头孢菌素 G 水解,制备半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需的中间体 6-PAP 和 7-ADCA。 合成的一类大孔径、高比表面积的新型孔结构的聚苯乙烯吸附树脂,加载了纳米簇金属催化剂的载体树脂,用于负载纳米级的金属催化剂,在重氢提取及放射性废水处理中有重要的应用。 6)高容量新型孔结构吸附树脂生产及其处理有机废水技术 具有超高吸附容量、良好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等特点。树脂的比表面积达到 1000m2/g 以上。用于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 7)新型螯合型吸附树脂生产及其阴阳离子选择性吸附技术 对水中不同价态金属离子及阴离子酸根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在高盐体系中可吸附水中的多种重金属,而对 Na、K 等离子没有结合能力,用于海水中重金属的富集或检测。 利用带有交换基团的吸附树脂与阴离子酸根(如 AsO43-等)发生离子交换达到富集的目的。用于水中有害物质净化处理。 8)耐高温碱性离子交换树脂技术 改变季铵基与树脂骨架的连接方式,合成了耐高温的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可在较高的使用温度下稳定使用,大大拓展了碱树脂的应用 范围。 
南开大学 2021-04-13
铱配合物声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铱配合物声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抗肿瘤声敏剂药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铱配合物声敏剂具有两种结构,分别命名为Ir‑1,Ir‑2,并提供了两种结构的铱配合物声敏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提纯便捷易操作,而且制备得到的铱配合物声敏剂具有优异的光物理性质,在小鼠乳腺瘤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优异的声动力治疗效果。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膜技术在粉体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液相法(特别是湿化学法、水热合成法等)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纳米粉体的方法之一,但存在间歇工艺,洗水量大,产品流失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本工艺将膜技术应用于粉体的生产过程中,如纳米氧化锆、水滑石、石墨烯等粉体的生产领域中,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膜法超细粉体生产新工艺与成套装备,促进了超细粉体制备的技术进步,推广应用60项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碳纤维/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吸波材料即雷达吸波材料(RAM),是指能够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而消耗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一类材料。目前,随着电磁波污染的日益严重,吸波材料在民用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许多研究已证明,持续、高强度的电磁波照射会诱发细胞变异、诱发肿瘤、癌症等疾病,电磁波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本世纪重点治理的环境污染之一。不让电子设备发射电磁波是不可能的,所以消除电磁波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吸波材料。这项属于电磁干扰(EMI)范畴的研究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项目研究制备含有不同含量及分布的碳纤维(毡)树脂基复合吸波材料,主要研究碳纤维(毡)排布方式、含量对于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参数,实现材料对电磁波的宽频吸收、高效吸收、选择吸收的目的;其次,通过对纤维(毡)表面改性、添加电磁损耗剂、改变基体种类等制备具有刚性和柔性基体吸波材料,同时对吸波机理进行研究,以求开发一种低成本、宽频、高效、轻质的吸波材料。试样的制备采用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压缩模塑。将环氧树脂与低分子量聚酰胺按质量比 2:1 搅拌均匀(E-44 型环氧树脂:低分子量聚酰胺树脂=100:50~100:100 质量比),在真空干燥箱中脱泡,然后浇注到事先预热的半溢式模具中,模具中预置碳纤维或碳毡。在透波层表面加一层 S-玻璃布,目的是达到与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在模具底部也加一层玻璃布,目的是抵消由透波层玻璃布引起的应力,使试样不致弯曲而造成测量误差。然后将浇注好的模具在 60℃,10MPa的压力下固化 2 个小时,得到所需的 180mm×180mm,厚度为 4mm 的正方标准试样。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本研究通过两年多的大量实验,获得具有良好吸波性能和商用价值的环境功能材料。可用于消除环境空间中的有害电磁波。本课题组制备了材料样品,完成了 4 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发表论文 12 篇,申请专利两项。本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随着电信业的飞速发展,吸波材料的应用已深入到通讯抗干扰、环保及人体防护等诸多领域。 成本估算: 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E-44 环氧树脂:15.4 元/公斤,低分子量聚酰胺树脂:24 元/公斤。碳纤维:300 元/公斤 每块试样用碳纤维:0.36 克 其他费用:电费,模具费,人工费 每块试样成本:约 4 元(180×180mm) 折合成本:约 120 元/平方米 应用领域:电磁波污染的防护,构筑微波暗室。 2、 连续碳纳米管纤维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碳纳米管被誉为超级纤维,是 21 世纪的基础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密度只有钢的六分之一,强度超过钢 100 倍,具有高导电导热性,导热性是铜的 5-8 倍,在高性能复合材料,能源电极,电场发射等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国和大公司都争先投入抢占碳纳米管市场,近年来产业发展迅猛。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是无数碳纳米管构成的长纱线,轻于碳纤维,有高柔性,具有碳纳米管所有结构和功能特性,可编织和成型,较碳纳米管更接近应用,在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方面,极具潜力,可用于宇航、汽车用高性能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导电导热材料、电力传输电缆、高强编织物,智能纺织和柔性光电器件等。 基于天津大学的气相法制备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技术,研发碳纳米管纤维量产化技术,制备万米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材料, 研发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和相关新材料,在国内率先推出碳纳米纤维新产品,主导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方法是一步制备连续碳管纤维的方法,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2010 年天津大学技术团队取得关键制备技术的突破,纺出千米连续的碳纳米管纤维,为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气相纺丝法是以含碳原理和催化剂输入到高温炉中,在气流中生长碳纳米管并组装成丝,用机械的方法纺出碳纳米管纤维的新方法。主要成果包括发明了乙醇/丙酮混合碳源,发明了水密封反应器和致密碳管纤维的纺丝方法。目前已经取得连续纺丝数小时数千米连续碳管纤维,在方法、技术和材料性能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碳纳米管的价格范围较大 2-20000 元/克,价格取决于碳管种类和纯度,有些容易合成,有些受制备限制,尚未量产化。目前市场上多壁管 2000 元/公斤,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高纯碳管价格十倍以上。高纯单壁碳管尚未量产,目前仍以克量计,纯度 80%的单壁管价格为 60 美元/克,高纯(>90%)单壁管在 1000-2000 美元/克以上。连续碳管纤维为双壁管,纯度 90%,短期可参考单壁管价格 60-2000 美元/克。 应用领域: 高性能复合材料、导电导热材料、储能材料、功能电子和织物,产业领域航空航天、能源、环境、化工和纺织等。 合作方式及条件: 技术合作与专利转让 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合作,引领碳纳米管纤维新产业的发展
天津大学 2021-04-11
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油菜生长模型建模及应用
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油菜生长模型是用数学方程描述油菜、气候和土壤之间的作用过程,根据气象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管理方案,动态定量的描述油菜生长、发育、籽粒形成及产量。油菜生长模型最重要的意义是对整个油菜生育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并量化生理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即综合知识和量化关系。油菜模型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计算功能,对不同生育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合成,相当于所研究系统的最新知识的积累和综合。在这种知识合成的过程中,还能鉴定知识空缺,从而明确新的研究方向,同时,油菜模拟研究在理解油菜生理生态过程及其变量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和数理模拟,从而促进了对油菜生育规律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化过程,深化了对油菜生育过程的定量认识。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7 68 69
  • ...
  • 229 2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