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深潜结构设计
项目背景:国内外当前对水陆两栖推进器的研制涉及一系列 理论、技术和功能应用等问题,其中,基于海鳐鳍水下波动推进 机理,同时仿蛇在陆地上蜿蜒爬行的运动方式,对推进器水陆两 相运动进行适应性设计,使其不改变推进模式同时满足水面推进 和陆地行走需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采用主要采用组合泵喷推 进方式使其在水下保持高速航态和声隐身性,搭载多波束探测系 统以及自主航行控制技术,使其可以环岛自主航行,探测水体目 标及海底地形地貌,最终形成全地形波动式水陆两栖推进器的设 计,目前鲜有报道。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通过对全地形波动式水陆两栖推进 器所涉及的仿生推进机理、推进装置、航行控制等关键问题进行 研究,突破两栖仿生推进器深潜结构设计、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波动与泵喷耦合推进方式、运动控制器设计技术、多波束搭载设 计技术,实现水陆两栖推进器统一控制系统及动力系统框架下的 水-陆两栖航行,完成复杂水陆两栖作业任务。技术指标:工作 水深不小于 500 米,可实现悬停、原地回转等高操纵性;搭载多 波束声纳,具备高精度探测识别能力;总尺度不低于 5m,最高航速不低于 20kn,自噪声低于 60dB,柔性材料拉伸强度>800MPa、 断裂伸长率>2.5%。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拥有相关研究的技术团队。 
青岛船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21-09-02
反共振振动筛
有关反共振振动机械的理论由东北大学刘杰教授于1995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与机构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0775029),201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反共振振动筛的激振器安装在下质体上(指力学模型,而非实际机器),下质体却几乎不动,仅上质体按所需振幅工作,这样就使工作机体的结构大大简化,参振质量可以减少30%,激振力也可以随之减小30%;质体几乎不振动,隔振效果极佳,同时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容易保证刚度和强度的要求,整机的噪声会有很大的降低。下质体和激振器基本上可以按静止不动设计,大大简化了设计程序;由于筛箱不受激振力的直接作用,弹簧的激励力与筛箱的惯性力随处平衡,几乎不承受弯矩,机体的寿命可以大大提高;模块化设计,便于对易损部件的更换。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筛机的寿命;可节省原材料30%,节能30%-50%。传给基础的动载荷减少90%以上。 目前已开发出了3种反共振振动筛产品,先后已有高炉槽下反共振矿筛FCKS1540A和FCKS1540B,大型反共振冷矿筛FLS3075等机型应用于3家钢铁企业。其中反共振槽下矿筛下质体双振幅小于0.2mm,取得了良好的隔振效果,节能20%。大型反共振冷矿筛下质体双振幅小于0.2mm,隔振效果良好,成功地用两台15kw电机取代一台75kw电机节电达60%(筛机越大节能效果越明显)。 大型大振动强度振动筛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振动筛大型化是振动筛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已有宽度达5m的振动筛,但振动强度都在5g以下,而国内现有的博后筛和强力筛虽然振动强度可以达到7g,但实际上都不是一台大型筛,而是由4—6台小筛子串联在一起组成的,因而具有启动停机操作不便,不易密封,传给基础的动载荷大等一系列缺点。而大型大强度反共振振动筛可以单台作到40m2以上,双振幅达到28mm,振动强度达到9g,成为处理粘湿物料的最佳筛分设备,解决了难筛物料筛分设备大型化的难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合一些普通振动筛生产厂商,已占有一定的振动筛市场,采用本技术使原有产品更新换代。由于本专利产品技术先进,优点突出,因而可以巩固原有市场,进而扩大市场,特别是进军国际市场。
东北大学 2021-04-11
永磁振动发电装置及应用
一、 项目简介项目涉及将振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特别涉及永磁振动发电装置及其应用。小功率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信号采集、无线通信等领域,是一类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小功率电子设备现有的电源主要依赖于电池,需要经常进行电池的更换或充电。小功率电子设备的工作环境中存在一定的振动能源,利用永磁振动发电装置将能解决这些电子设备的供电问题。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完成实验室工作,进入中试阶段。三、 技术指标经该电能处理的直流稳压电能由振动发电装置的VO端输出,输出电压为3-5V。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已申报发明专利。四、 市场前景本发电装置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可防止外界环境对其性能的破坏,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能够长期使用而无需维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根据生产规模确定。六、 生产设备100平面厂房, 电工检测仪器及机械加工设备等。七、 效益分析按每年生产1000套计算,可获利约800-1000万。八、 合作方式面谈。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王博文, 王志华,电话:022-60204363;E-mail: bwwang@hebut.edu.cn十、 附件:成果图片图1 研制的振动发电机图2 振动发电装置与测试系统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多通道无线振动测试系统
无线振动测量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多通道振动信号的同步采集与传 输是其技术难点和关键。本项目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成功研制了多通道的 无线振动测试系统。系统由无线网络振动传感器和专门的采集软件组成,前者集拾振器、 低功耗可控滤波放大器、时间同步模块和信号通信模块于一体。采集的信号可以自动转 换为多种目前流行的振动分析软件的数据格式。
同济大学 2021-04-13
复频钻井振动筛
建立了三激振电机双频振动筛的力学模型,应用Matlab-simulink分析了高低频电机质量矩之比、初始相位角差、高频电机安装位置等对筛面轨迹的影响; 建立了双频振动筛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筛箱的应力分布、模态和疲劳寿命;基于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理论,进行了双频振动筛的动力学分析,并进行了试验筛的振动测试,刚柔耦合分析所得柔性筛箱的振幅、速度、加速度与试验筛测试结果吻合很好。首次系统地建立了三激振电机双频振动筛的设计方法,并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双频振动筛样机,室内试验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双频振动筛对钻井液的处理能力可比直线筛提高20%。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2-29
一种无人机多重叠遥感影像的建筑物轮廓线提取方法
一种无人机多重叠遥感影像的建筑物轮廓线提取方法,包括利用空三结合密集匹配的方法生成三维 点云,并对点云进行滤波处理,从其中检测出建筑物。对检测的建筑删除墙面后,从建筑物顶面信息提 取建筑物粗轮廓。建筑物粗轮廓作为缓冲区叠加拼接影像上,利用建筑物粗轮廓作为形状先验信息,在 缓冲区内用水平集算法进行演化,最后得到建筑物精确轮廓。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多重叠影像生成的点云 三维信息,同时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高精度几何信息,不但显著提高了建筑物轮廓提取的精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纳米结构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结构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重量分数为1~20%的纳米尺寸的核交联星型聚合物与重量分数为80~99%的含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混合物经本体混合或在溶剂中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在室温~250℃、0~10MPa条件下固化成型。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环氧树脂固化物中分散相为无序球状、平均尺寸为5~200nm,在保证良好热加工性能同时,力学性能较纯环氧树脂增大,在涂料、电子封装材料和层压板材料中有广泛的应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相分离过程不受固化剂、压力和溶剂等条件的干扰,可在不损失环氧树脂加工性能的条件下提升其力学性能。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多堆集成结构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多堆集成结构,包括配气装置、二级配气缓冲腔、固体氧化物燃料电 堆、排气装置和一级排气缓冲腔,所述配气装置包括配气总管和一级 配气缓冲腔;每个所述二级配气缓冲腔分别通过二级配气支管组与所 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堆连接;所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堆连接所述排气 装置,所述排气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排气装置均包括二级排 气支管、二级排气缓冲腔、一级排气缓冲腔和排气总管。本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具有双峰孔结构的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双峰孔结构的多孔聚合物材料,该多孔聚合材料中具有开孔结构的大泡孔和闭孔结构的小泡孔。其制备方法如下:(1)以两种热塑性聚合物为原料,在室温预混,然后进行熔融共混并成型;(2)将步骤(1)所得共混物坯体置于反应釜中,通入超临界流体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控制反应釜中的压力和温度使其中的流体保持在超临界状态,当超临界流体在共混物坯体中达到饱和后,将反应釜的温度降低20~80℃,然后通过快速降压法将反应釜中的压力降至常压使共混物坯体发泡,冷却定型;(3)将步骤(2)所得具有闭孔结构小泡孔的聚合物材料浸泡于刻蚀液中进行刻蚀,当所述聚合物材料中的两种聚合物之一完全溶解后,将其取出,即得。
四川大学 2016-09-12
一种高速铁路结构物沉降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本成果2011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涉及一种高速铁路结构物沉降监测装置及一种可以实现无线远程自动化测量沉降的监测方法。解决了精确监测结构物的沉降变形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367 3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