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地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位于风光壮美的浑河南岸。学校是一所以建筑、土木等学科为特色和优势,以工为主,工、管、理、文、农、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原隶属于国家建设部,2000年在国家办学管理体制调整中划归辽宁省管理,2010年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诞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一所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伴随着共和国前进步伐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高校。在72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大学使命,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建设行业发展,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1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国家建筑行业优秀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博士一级学科及学校总体排名均位列辽宁省属理工类高校第一名。学校入选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13个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个专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动画、环境设计5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6000人,现有本科生111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00人,外国留学生800余名。学校设有15个学院(教学部),19个直属科研机构和直属科研平台,现有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导师654人,教授199人,副教授428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专家4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中国博士后“香江学者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辽宁省创新团队11个。学校本科教育包括7个门类下24个专业类,共50种专业。6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批辽宁省首批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我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省级实验中心及实践基地28个。学校2002~2019年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辽宁省高校名列前茅。“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14.55亿元,累计科研立项44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金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发表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2200余篇,其中多篇学术论文在《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校在中国高校产学研实力排行榜中排名第13名。我校入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 ,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立项320余项,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30余项,2次被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连续6次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是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生招收院校,是辽宁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举办的信息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是基地的示范项目。学校与罗马尼亚特来西瓦尼亚大学共同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校园底蕴深厚、优美宜人。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756米的亚洲第一文化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校园获得国家“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秉承“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的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建筑大学而努力奋斗!
沈阳建筑大学 2021-02-01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为特色,理、工、文、管、法、艺、经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重点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吉林省城乡基本建设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产业发展决策咨询与技术创新服务基地。 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一。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7年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2010年学校从红旗街老校区整体迁入净月新校区。2013年更名为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校园占地面积9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600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6亿元。学校不断完善人文环境、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优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成才需要。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6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50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全日制来华留学生100余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85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28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300余名。学校拥有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资深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二三层次人选、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吉林省第一批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跨世纪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建筑大师和吉林省勘察设计大师等各类高层次专家、学者80余名。 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等16个学院(部)。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设计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个,建筑与土木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安全工程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以及建筑学硕士、风景园林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涵盖理、工、文、管、法、艺、经7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类别。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一级学科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为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建设一级学科。 学校开设本科专业52个,拥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6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6个土建类专业通过全国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土木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 学校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和高质量社会服务。学校在严寒地区绿色建筑、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建筑防灾减灾、城镇化建设规划、设施与不动产管理(FM)、建筑信息化协同设计(BIM)、历史建筑修复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学校建有包括“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松辽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吉林省高校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结构与抗震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寒地绿色建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建筑电气综合节能重点实验室、吉林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建筑一体化集成技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在内的3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各级纵向科研项目800余项;学校获各级政府奖项3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授予学校“全国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致力于培养和造就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服务城乡基本建设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三实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先后被吉林省发改委、人社厅、教育厅等部门确定为“吉林省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被教育部评为“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评选的六所“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之一。 学校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的校园文化,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示范单位”,被授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学校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松辽流域能源与环境教师创新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有几十名教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校大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组织开展具有品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和吉林省大学生各类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单位。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多次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毕业生进入全国一线城市的比例达到52%,进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等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比例为30%以上。学校自建校以来培养的7万余名毕业生活跃在国家城乡基本建设领域,成为建筑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通过互派留学生及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协作。近年来,学校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美国杨斯顿州立大学在建筑学、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合作举办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面对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聚焦创新能力提升,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全校师生员工奋发有为,克难攻坚,为建设“特色鲜明、域内一流、同类领先的教学研究型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奋斗。
吉林建筑大学 2021-02-01
模拟运输振动机,回转式振动试验台
产品详细介绍模拟运输振动台,回转式振动试验台简介: 感谢您对硒铁“模拟运输振动机,回转式振动试验台”的关注,您的关注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有关模拟运输振动台,回转式振动试验机的更详细资料请向“硒铁仪器”了解. 模拟汽车运输振动台主要考核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承受实际路况的能力,评估产品的结构及包装是否有足够的强度或保护可适应长途运输的需要,从而对产品及产品的包装给予评定或确认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机广泛应用于电子、玩具、家具、礼品、陶瓷、食品等包装运输业对产品的包装进行检测试验。  [适用标准] EN、ANSI、UL、ASTM、ISTA国际运输标准。 产品特点 价格低廉,价格只及美国同类产品的10% 数字仪表显示振动频率 同步静噪皮带传动,噪声极低 试品装夹采用导轨式,操作方便、安全 机台底座采用重型槽钢配减振胶垫,安装方便,运行平稳,无需安装地脚螺丝 直流电机调速,运行平稳,负载能力强 回转式振动(俗称跑马式),符合欧美运输标准 性能参数 型号:XT-MZ200 动转速度:150-300RPM(转/分钟) 速度显示精度:0.1RPM(转/分钟) 振动方式:往复式 振幅(P-P):25.4mm(英寸) 载重:100kg 有效台面:1.0X1.2m (长X宽) 时间设定范围:0seconds秒-99hour小时 电机功率:2HP 调速方式:直流调速 电源:220V50Hz 机台重量:约400kg http://www.szxitie.com http://www.xitie17.com
深圳硒铁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化学污染物快速检测及安全控制技术
一、成果简介 要控制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从农田到餐桌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而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普遍建立在仪器分析的基础之上,不仅人力、物 力消耗大,时间成本高,而且信息发布滞后,导致监管部门很难对问题食品进行快速反应。因此,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满足现场、快速、准确、灵敏且成本低廉的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技术。试纸成为了 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检测平台,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装配式建筑围护外墙与工字钢梁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围护外墙与工字钢梁的连接结构,其包括工字钢梁、围护外墙和设置于围护外墙中的预埋连接件,所述预埋连接件包括两块正对设置的承压钢板和设置于两块承压钢板之间的钢套筒,两块承压钢板分别记为第一承压钢板和第二承压钢板,所述第一承压钢板设置于围护外墙的内部,所述第二承压钢板的外表面与围护外墙的外侧壁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承压钢板上位于钢套筒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钩筋,所述钩筋与围护外墙内部的钢筋网片筋相连接,所述围护外墙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对应设置有两个角钢。本实用新型整体抗震能力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北京市建筑干混砂浆综合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Ø 本项目是采用独特的首创工艺—“连续增溶液浆法”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多种高质量的非离子型纤维素醚(主要是混合醚)和其交联产品。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振动切削系列设备
北航“振动切削”系列装备是经过20年开发成功的高新制造技术,打破传统切削加工的性能价格比极限,使产品制造达到精密、高效、低成本的全新综合水平,实现以车代磨、以钻代铰、以铰代珩、以机攻代替手攻等突破性工艺效果。 超声车削系列,可以实现近无应力与毛刺的精密车削。振动钻孔系列,钻削力显著下降,排屑条件明显改善,切削液向孔中的渗透性显著提高。振动攻丝系列,可以实现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高效自动攻丝。 超声车削系列:切削力是普通车削的1/10以下,总体加工效率提高1倍以上; 振动钻孔系列:钻削效率提高1~2倍以上,钻头寿命提高3~10倍以上; 振动攻丝系列:平均攻丝扭矩为普通攻丝的1/10以下,丝锥寿命提高5倍以上,攻丝效率提高3倍以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模拟振动表(产品)
  成果简介:此产品为高精度模拟振动表,能够采集多个通道的振动信号。可以用来检测设备的振动情况,及时掌握设备工作情况,并给出设备运行建议。 项目来源:横向项目 技术领域:信息技术 应用范围:具有模拟振动数据测量、采集、传输需求的工业应用现场 现状特点:一般适用等 技术创新:使用采用AC102-1A高精度模拟振动传感器,将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后采用ADC进行采集。实现了压力到电信号的精确转换。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可见的振动声波
330mm×230mm×250mm,演示正弦波。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工业振动分析技术
产品详细介绍 应用于预防性维修和提高设备可靠性的 工业振动分析技术      背景:   工业振动分析技术是确定,预测和预防旋转型设备故障的一种检测工具。实施设备振动分析将会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减少停机时间,消除机电故障。振动分析技术是全球通用的工具用于确定设备故障,设定设备维修计划,使设备尽可能长时间地正常工作。     设备:   适用的设备包括:电机,泵组,风机,齿轮箱,压缩机,涡轮,输送带,辊筒,发电机及任何带有旋转组件的设备。检测电机轴承的振动状态这些设备的旋转组件都有各自特定的振动频率。而其振动幅度则代表该设备的工作情况或工作质量。振幅的扩大直接表示旋转组件例如轴承或齿轮发生了故障。根据设备的速度可以计算出旋转频率,对比检测到的频率即可确定设备发生的故障。  • 刀片转速乘积扰动  工业振动传感器  实施振动分析技术需要运用到各种振动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位移探测器)对旋转型设备进行检测和分析。工业上常用的是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的安装可以运用固定螺钉或便携式磁座。加速度传感器监测到设备的振动值后,以相对’g’(重力加速度单位)的形式输出与振动值成比例的电压或电流。该信号也可以积分成速度的形式(英寸/秒或毫米/秒)输出。 为每种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加速度传感器,电缆,连接器和安装方式十分关键。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检测和准确的振动数据,确定旋转型设备的故障。滑动轴承的应用需要使用位移探测器来检测内部转轴的真实移动值。位移探测器的非接触型探针可以检测转轴的振动值, 轴间距和轴承内径。应用涡流原理,探针可以提供与位移(英寸或毫米)成比例的电压输出。   应用振动分析确定的故障:  通过检测分析旋转型设备产生的振动 信号可以确定下述几种设备故障。  • 设备不平衡  齿轮箱上的加速度传感器  • 设备不对中 • 共振 • 转轴形变 • 齿轮啮齿  • 叶片转速乘积扰动 • 流通量和气穴现象 • 电机故障(转子和定子 ) • 轴承故障  • 机械松动 • 重要设备的速度                监测冷却塔的振动值  动态振动分析:  动态振动的检测和分析需要应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振动值,数据采集器或动态信号分析仪来采集数据。数据的分析通常由受过旋转型设备振动技术培训的技术员或工程师完成。             加速度传感器的模拟电压输出,100毫伏/g,由数据采集器进行检测,以时间波形图和 FFT 快速傅立叶变换图来表示,便于确认频率特性。The plots of amplitude vs. time, (Time振幅相对于时间(时间波形图),和振幅相对于频率(FFT)的图形必须由经过培训的技术员或工程师进行分析,并确定设备故障.由于每种设备产生各自独特的振动频率,分析其振动频率的不稳定变化可以判断故障所在. 一旦确定故障就可以定购备件,制定维修计划. 动态振动分析可以由好几种方式来实现。   监测电机和风扇的振动值  • 便携式传感器和便携式数据采集器,按照预先设定的机械检测途径 • 永久式传感器和便携式数据采集器,按照预先设定的机械检测途径 • 永久式传感器和永久式数据采集器,为设备提供每天 24 小时,每周 7 天,每年 52周的保护。    过程振动警报:  最新的预测性维修和可靠性技术的进展是利用现有的过程控制系统(如 PLC, DCS, & SCADA)。这样能使生产,维修和过程控制团队对关键设备的振动值进行监测并报警。 Time Waveform  FFT通过标准 4-20 毫安的输出,回流电源振动信号发生器和传感器能提供和设备总振动值成比例的输出电流. 此电流输出不是动态的模拟信号,无法用来分析设备故障,  但可以在设备振动值过高时进行报警. 当过程控制系统检测到较高的振动值,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判断振动值的原因或停机,避免设备损坏或出现故障. 4-20 毫安的回流电源输出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实现. • 将带有 100 毫伏/g 的模拟输出动态加速度传感器连接到信号发生器.发生器提供信号调制及 4-20 毫安与振动值成比例的电流输出,并且带有不同频率过滤器,可以在不同关注区域报警. 100 毫伏/g 的动态信号可供受训过的技术员或工程师分析. 用回流电源传感器监测轴承的振动值 • 使用带有 4-20 毫安输出的回流电源传感器.该传感器无须使用信号发生器, 但频率过滤器范围限制在 10 – 1000 Hz和  3 – 2500 Hz之间. • 也可以使用带有直流-20 毫安输出和100 毫安/g 动态输出的双输出回流电源传感器.该传感器无须使用信号发生器, 但频率过滤器范围限制在 10 – 1000 Hz和 3 – 2500 Hz之间. 100毫伏/g 的动态信号可供受训过的技术员或工程师分析.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 都可以获得 4-20毫安与振动值成比例的电流输出用于过程控制.这样工厂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的过程控制监测方式和报警系统. 这是关键设备的便捷报警方式!  过程振动报警图    总结  振动分析并不是一项新技术. 早在 1880年居里兄弟就发现了特定材料的压电效应和 电荷输出. 1923 年第一台加速度传感器就问世了.在过去的 100 年里,这项技术经过不断提炼, 能为当今工业旋转型设备的振动状态提供快速高效的检测. 每年各种传感器纷纷问世,它们的设计能适用恶劣的工业环境,为关键设备提供重要检测. 电缆和连接器都采用最强硬的材料,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之间提供的重要连接.选择适用任何环境的合适的电缆和连接器, 使数据传输没有后顾之忧. 安装硬件具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便携式磁座或快速接座能实现快捷的检测. 永久性传感器安装可以使用环氧粘,螺栓,或特殊设计的永久安装硬件.                                接线箱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它能收集多种电缆, 归类并保护电缆,方便用户接入,并且防止电缆缠绕, 能确认每个检测点. 动态振动分析或过程振动报警一项成熟的技术,它能预测旋转型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使用CTC工业振动传感器,电缆,连接座,安装硬件和接线箱,保护你的投资! 失效的电机轴承 别让这发生在你的设备上 !  公司名称:上海维逸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上海市闸北区大统路988号A座1509 公司网址:http://www.novachn.com/ 联系电话:021-61434131 联系人:  朱小姐
上海维逸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366 36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