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农药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率,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瓶颈和环境污染约束已经成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化工行业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特征,作为化工行业重要载体的化学工业园逐渐成为区域层面开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针对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研究开发农药化工过程物质减量与循环利用技术以及水资源节约和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化工园区的发展提供循环经济新模式。研发成果:1. 以陶瓷膜分离为核心的草甘膦母液资源化技术 针对现有的草甘膦母液膜分离存在的通量小、易衰减以及不能同步资源化等问题,研制了针对该分离体系的膜材料,采用一级超滤膜、二级纳滤膜构建了多级膜分离耦合吸附分离装置  在预处理、分离、浓缩及净化等技术方面获得集成创新 解决了草甘膦母液分离过程中通量低、易衰减等技术难题 实现对草甘膦和盐的同步资源化多极膜分离主要技术指标 草甘膦截留率≥96% 草甘膦母液浓缩倍数≥3 盐纯度达到工业用盐二级标准 实现草甘膦与盐的同步资源化2. PVC母液膜资源化技术 制备了针对PVC母液分离体系的特殊结构的超滤陶瓷膜材料(2~50 nm) 构建了PVC母液超滤膜小试装置 优化了压力、温度、膜通量等操作参数,PVC的单步分离效率达95%3. 新型水处理药剂:高纯度ClO2先进制备技术 攻克了二氧化氯制备技术难题,开发了一种高纯度二氧化氯绿色制备集成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发明了用过氧化氢配以适量氯离子的复合还原催化技术 创造性地采用双釜串联、梯级反应强化技术 发明了具有耦合作用的平衡管和排液管技术 上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提高了二氧化氯的品质与发生器的安全性,拓宽了二氧化氯的应用领域           4. 高纯度ClO2发生装置  高纯度ClO2制备技术主要技术指标 产品纯度从现有技术的60%~95%提高到99.9% 原料转化率从现有技术的85%~95%提高到99.5% 生产成本低,约为现有亚氯酸钠法的1/3,较同类氯酸钠法下降约10% 三废量少,废液量约为现有技术的1/2~2/3 安全性好,集成应用负压操作、自动连锁控制与报警技术5. 新型水处理药剂:高纯度ClO2工业化应用情况 经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检测,本技术各项技术指标大大优于相关国家标准质量指标 科技成果鉴定表明:本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该技术制备的二氧化氯纯度国际领先 形成四项国家专利(三项授权,一项公开,两项被欧洲专利局收录) 该技术的成套设备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循环水杀菌灭藻、饮用水消毒等领域,设备运行稳定、效果良好           含氰废水处理工程        6. 工业冷却水闭路循环与节水减排技术 针对目前工业循环冷却水存在的滋生菌藻、管道腐蚀、换热效率降低、产生浓缩污水以及大量补充新鲜水等缺点,研究开发了冷却水零排放循环新技术 在多级循环冷却水技术、热管技术以及腐蚀与防护等技术方面形成集成创新 研究开发了一级循环系统中工艺设备和工艺条件的优化技术 、小温差高通量热管换热器 、绿色高效缓蚀剂与杀菌剂 实现了一级循环闭路循环、优质水与低质水分级联用以及循环冷却水零排放7. 循环冷却水闭路循环技术主要技术指标 一级循环冷却水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六年以上:碳钢换热器管壁的腐蚀速度<0 .05 mm/a; 铜合金和不锈钢的腐蚀速度<0.0005 mm/a ;工艺冷却面污垢热阻值<1×10-4 m2hc/kcal 小温差高通量热管换热器体积≤Φ2.0m×25m 二级循环系统废水达标排放或回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分布式小型光伏电站系统施工建设仿真实训
分布式小型光伏电站系统施工建设仿真实训让学员以现场施工工程师的身份根据提供的项目说明书、施工图纸和材料到现场进行小型电站的模拟施工,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1.1. 场景设计 虚拟场景主要由厂户楼顶施工场景组成; 场景模型主要包括:厂户建筑模型、支架基础桩、支架前后立柱、横梁、侧梁、接地扁钢、晶硅光伏组件、边压块、中间压块、接线盒、连接线、直流汇流箱、进线、出线、熔断器盒、断路器、避雷器、逆变器、PVC保护线管、五金螺丝螺母、安全帽、施工工具等 1.2. 互动设计 在施工场景看懂图纸,检查施工物料 根据提示到指定位置使用工具把支架、光伏组件、汇流箱、逆变器一一安装起来 进行组件阵列间串联和并联接线 进行防雷焊接 施工完成后进行投切并网操作 场景植入VR太阳模块,精准计算该项目所在位置的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在虚拟场景中全时仿真太阳产生的阴影。
广东顺德宙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5-06-02
循环流化床锅炉带二次风喷射的十字受热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带二次风喷射的十字受热屏。循环流化床锅炉带二次风喷射的十字受热屏放置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包括布风板、水冷壁、顶棚、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带二次风喷射的十字受热屏包括十字受热屏和柱形风道,十字受热屏下部通过弯管段围合成为柱形风道,十字受热屏和柱形风道为膜式壁。本发明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带二次风喷射的十字受热屏在提供炉内扩展受热面的同时,为炉内物料混合留出空间;下部的二次风喷口能在需要的高度向炉膛中心区域补充燃烧所需空气,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分级燃烧,降低NOx排放。
浙江大学 2021-04-11
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SNCR脱硝协同优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SNCR脱硝协同优化方法,在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水冷壁区域敷设绝热材料;首先借助CFD软件对锅炉进行炉膛燃烧和旋风分离器处SNCR脱硝反应的全系统数值模拟,然后根据锅炉实际工况制定绝热材料布置方案、代入CFD软件中进行设计验证,在满足超低排放的基础上,以炉膛出口的焦炭质量浓度与旋风分离器出口的氨逃逸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绝热材料最终的敷设位置及敷设面积。采取在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区域敷设绝热材料的方法,提高了进入旋风分离器内的烟气温度,可提高SNCR脱硝效率,避免过量喷氨;同时,敷设绝热材料实现了温度上升,降低了炉膛处口处的飞灰含碳量,实现了燃烧与脱硝的协同优化。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两部门: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为加快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
人民网 2021-12-21
一种单膨胀机实现热能梯级分时有机朗肯循环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膨胀机实现热能梯级分时有机朗肯循环装置及方法,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工质泵(1)、一号控制器(2)的B端、换热器(3)、二号控制器(10)、膨胀机(13)、储热器(9)、一号控制器(2)的C端构成的一个闭循环,和由换热器(3)的出端依次连接的四号控制器(8)、冷凝器(6)、冷凝循环泵(5)、三号控制器(4)、换热器(3)的进端构成的一个闭循环;所述的附属系统包括其它来源热量除热系统(11)、供热系统(12)、生活用水预热系统(7);该装置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不同温度储热器,
东南大学 2021-04-14
一种OAM模分复用系统的非线性均衡器
OAM(轨道角动量)模分复用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通信复用方式,它通过在光信号中引入轨道角动量这一新的维度,实现了光信号的多模式传输,从而显著提高了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然而,OAM模分复用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模式间串扰和非线性效应导致的信号失真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系统的性能和传输距离。 针对这一挑战,提出了一种高效的非线性均衡器,该均衡器采用先进的算法和电路设计,能够有效地抑制OAM模分复用系统中的非线性失真和模式间串扰,从而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和稳定性。该均衡器不仅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传输需求和系统配置进行优化调整,而且其设计紧凑、功耗低,非常适合应用于现代光纤通信系统。 本成果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引入先进的非线性均衡算法,实现了对OAM模分复用系统中非线性失真的有效抑制;其次,利用优化的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均衡器的性能和稳定性;最后,该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多种光纤通信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图1. 均衡器计算过程
北京理工大学 2025-02-10
GCDLX-03 变配电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考核系统
一次系统采用典型、现场常用的真实元件,全力创造专业岗位的真实环境; 一次系统接线典型、丰富,可以模拟实现各种要求下的倒闸操作; 实训项目齐全,能较好地满足培训考核鉴定要求。
上海计呈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2025-05-24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伏并网系统电能质量预测及调控策略研究
本成果围绕光伏并网系统电能质量展开。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研究谐波等电能质量指标变化规律,运用特征提取技术处理时序数据,实现电能质量预测。研发基于态势感知的电能质量调控装置,总谐波补偿率不小于 90%,补偿次数 2 - 50 次。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调控装置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3 项,发表论文 3 篇。应用场景涵盖光伏电站、配电网等,可提升电网可靠性与经济性,减少设备损耗、优化调控策略、降低弃光率,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支撑。
沈阳农业大学 2025-05-21
揭示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韧性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梁赛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在《自然》子刊《自然·食品》(Nature Food)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Network resilience of phosphorus cycling in China has shifted by natural flows, fertilizer use and dietary transitions between 1600 and 2012)。该研究分析了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研究结果表明,受自然流动、化肥使用和饮食转变的影响,近几十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呈下降趋势。 磷元素是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运转所需要的一种必要营养元素。对人类和生态系统而言,磷循环网络在遭受外部冲击时仍能持续保障磷供给的能力(即韧性)至关重要。已有研究主要通过磷元素代谢路径分析来研究磷资源使用和磷排放问题,较少关注磷循环网络的韧性。本研究首次综合运用生态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进行了测度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为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总量和结构的需求,中国磷循环网络从由土壤自然磷流主导转变为由化肥生产的工业磷流主导,并不断强化。这种变化降低了网络中的冗余路径,从而导致近几十年来磷循环网络的韧性呈下降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磷的单向流动,进一步降低了磷循环网络的韧性。特别是在2000-2012年间,由于人群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比重不断提高,磷循环网络的韧性下降了11%。如果按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在社会环境的冲击和干扰下,磷供应会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磷循环网络的韧性,本研究提出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提高“农田到餐桌”食物供应链效率、减少化肥使用、提升磷循环率等措施,并进一步量化这些措施对磷循环网络韧性的提升程度。此外,本研究的框架和指标也适用于分析其他地区和资源的网络韧性,可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领衔,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美国陶森大学、捷克共和国马萨里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北京师范大学梁赛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余亚东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梁赛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余亚东副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米志付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合作作者杨志峰院士对论文完成给予了重要指导。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 28 29
  • ...
  • 550 55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