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灾区电网状态监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灾区电网状态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电网在线监测端的监测装置采集电网设备状 态参数,电网在线监测端的智能处理器处理监测数据并获得电网关键设备的损坏情况,将电网关键设备 的损坏情况、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通过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实时上报给电网监控中心。本发明能实现自 然灾害发生后灾区电网状态的快速有效监测,可极大地缩短灾区电力重新恢复的时间,有利于减小自然 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武汉大学 2021-04-14
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道路状况智能监测
本成果来自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专利成果。该成果可在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下实现恶劣天气、道路状况的智能监测,对雨、雪、雾、道路湿滑、拥堵、违章停车、逆行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该成果通过省级鉴定,目前样机系统已经高速公路监控中心试运行。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多元气体泄漏监测报警仪
多元气体泄漏监测报警仪。其结构由气体传感器阵列、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内嵌阵列信号处理算法的单片机系统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独立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信息融合技术,该仪表可实现对多元混合气体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检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FSY-3型腐蚀在线监测仪
FSY-3型腐蚀在线监测仪’应用现代腐蚀电化学理论,采用了高集成度的电子技术,性能可靠。并具有美观的小型外观、液晶屏显示、操作、安装和携带方便等特点的腐蚀速率测试仪器。它可测量液体对金属的腐蚀速率,尤其适合测试水对金属的腐蚀速率,用来评价缓蚀剂的功效和预测金属设备在水中的使用寿命是非常有用的。该仪器具有自动连续测量、记录数据、绘制腐蚀曲线和与计算机之间实现实时通信等功能,在计算机上可以完成打印报表和曲线等。因此可广泛运用于金属腐蚀控制研究和工业循环水系统现场腐蚀监测。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无张力深部打结操作模型(带电子监测)
XM-DJB-1无张力深部打结操作模型(带电子监测)   功能特点: ■ XM-DJB-1无张力深部打结操作模型(带电子监测)由透明材质制成,模拟人体深部血管场景。 ■ 可设定不同血管距离,设置考核难易程度。 ■ 牵拉力过大时有警报提示。 ■ 可反复进行练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连续流微反应器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1
低成本纳米微晶陶瓷制备技术
本项目开发了一种全新概念的纳米陶瓷制备新工艺新技术。它采用天然矿物和工业废渣来取代高温烧结法中昂贵的纳米陶瓷粉末,使制备成本大幅降低。用高温溶胶-凝胶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材料组成的不均匀性和残留气孔等问题,同时具有生产周期短、效率高、能耗低、制品的均匀性和可靠性好等优点。开发的原位受控晶化技术不仅使材料的晶粒尺寸控制在纳米级,而且还可对晶相数量和结晶形状进行有效控制,可获得具有球状或针状晶体的纳米微晶陶瓷。
湖南大学 2021-04-10
制备人造微环境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制备人造微环境的方法及其应用。再生医学的发展为应对药物治疗难于见效的复杂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逐渐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有望成为继药物和器械治疗之后下一个医疗健康行业的支柱产业。目前,再生医学已在临床成功地用于皮肤再生,关节软骨重建,肌腱、脊髓损伤修复,免疫系统功能重建等,并在治疗疑难病症(如遗传性疾病和心血管类疾病)和各类器官组织(如神经、肝脏、心脏、胰腺等)修复和再生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line再生医学领域中,构建人体复杂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替代物、解决人体器官移植的来源问题、或以组织工程手段修复受损组织器官是人们最早也是最终的梦想。在器官的修复与移植来源供不应求的今天,人工器官替代物有着临床应用的巨大需求,而已经批准进行临床治疗的人工替代物的种类还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皮肤、角膜、软骨等结构与功能还较为简单的器官上,其构建的基本思路可大致分为两种:人工合成替代材料与天然组织的脱细胞化基质材料。/line然而,目前人工合成替代材料与天然组织的脱细胞化基质材料仍有待改进。/line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相载体
清华大学 2021-04-10
新型谐振MEMS微惯性传感器
研发生产的半球谐振微陀螺、圆盘多环微陀螺等10多款高性能、小尺寸、高可靠性MEMS微惯性传感器,达到惯性级,在微小卫星、微航天器等场合极具应用潜力。与传统的微陀螺相比,该陀螺无运动部件,抗冲击性更好;同时该陀螺可以采用角速度检测和角速度积分检测两种工作模式,极大的提升了其应用场合与范围。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有关微腔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左图:表面二次谐波效应示意图;右图:光学微腔增强表面非线性效应。 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是现代光学研究与应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非线性光学过程之一,被广泛地用于实现频率转换、光学调制和量子光源等。由于结构反演对称性的限制,常用的硅基光子学材料往往不具备二阶非线性电偶极响应。借助材料的表面或界面,这种反演对称性可以被打破,进而诱导出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然而,传统的表/界面非线性光学研究存在两个重要挑战:一是非线性转换效率极低,即使在高强度的脉冲光激发下也仅能产生极少量的二阶非线性光子;二是体相电四极响应严重地干扰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分析。 该项工作中,北京大学课题组利用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光学微腔极大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优势,在二氧化硅微球腔中获得了高亮度的二次谐波和二次和频信号。为了充分发挥微腔“双增强”效应,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动态相位匹配方法,利用光学微腔中热效应和光学克尔效应的相位调制,高效地实现了基波和谐波信号同时与微腔模式共振。实验上获得的二次谐波转换效率达0.049% W-1,相比传统表面非线性光学,该效率增强了14个数量级。左图:实验获得的激发光和二次谐波光谱图;右图:动态相位匹配过程二次谐波功率变化。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对基波偏振和二次谐波模式场分布的测量分析,成功提取得到只有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排除了体相电四极响应的干扰。这种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有望作为一种超高灵敏度的无标记“探针”,用来检测和研究材料表面分子的结构、排布、吸收等物理与化学性质,为表面科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平台;同时,该项研究发展的动态相位匹配机制具有普适性,可进一步推广到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光学谐振腔中,有望在非线性集成光子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0 51 52
  • ...
  • 609 61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