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微型固定床微反评价装置
产品详细介绍微型固定床微反评价装置,又称"微型反应器"或"实验室反应器",其适用性主要为化学反应工程提供试验手段,是从事石油加工、化工合成、催化剂制备、评价、分析测试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主要为中、低压通用型气-固-液催化反应装置;主要包括固定床金属反应器,程序升温高温炉。系统反应物可以扩展多路气体和液体流路、可适应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可以连续恒温稳态操作或程序升温非稳态操作方式。反应气与色谱载气可以用并联或串联方式,反应后的产物可以通过开关阀或六通阀间隔性采样,在线分析,数据处理。主要特点-该微反装置主要用于常压的微反评价,例如环境催化,选择催化等评价反应。-气体出钢瓶后分别用质量流量计进行流量控制。质量流量计行业优质品牌产品,测量精度小于0.2%。-稳压阀、背压阀、截止阀、开关阀等阀件及压力表优先采用行业优质产品。-装置管线连接采用不锈钢φ3管线(或φ8管线)。-混合罐、固体收集器、冷却器及内件选用316材质或其他材质材料。-微反装置配置在线色谱分析仪1台,用于分析原料气和尾气,微反装置需预留出原料气和尾气连接色谱接口。-反应器反应管内径20mm,内置测温热电偶1个,能准确显示催化剂床层温度,恒温区长 度大于8cm,反应管长50cm左右。-立式管式加热炉:使用温度:RT-00℃,控温精度:±1℃,开启式。绝缘等级:F级;-防护等级:IP54。-控制系统:控制气体流量、温度、超温报警器、原料气与尾气采样阀开关等,显示催化剂床层温度、原料气-与尾气在线分析组分。-干燥器配备足量满足装置使用要求的干燥剂,干燥剂装置外再生,要求干燥器方便拆卸。-固体收集器需易拆卸,以便于对固体产物完全收集计量。-配备专用工具1套及3 个月的备品备件。
浙江泛泰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先导微型机床套件XD008
产品详细介绍 名称:微型机床套件 本机特点: 机床模型套件共有8件(8种功能),分别是锯床,锣床,钻床,车床,铣床,磨床,分度钻床,手持机床; 机床采用铝合金材料做成,使用直流12伏电压,可加工木材、塑料等; 主要用来教学演示机械原理,可用来制做模型,机器大小跟A4差不多大,轻便,方便搬动,适用于高校创新实验室,也可以对青少年的培训机构,产品通过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质量检测,通过CE认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多次被选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技能测式产品。 机床体积小、占用空间少、拆装容易,安装不伤手,无性别、年龄限制,从八岁以上儿童到七十余岁的健康人士都可以操作使用及制作模型,配有详细产品说明、模型制作教程、防护眼镜、围裙等,让您可方便安心地使用。锯床经过特殊设计,拥有安全缓冲,安全不伤手,就算是皮肤碰到工作时的锯齿,也只会引起轻微的震动,不会锯伤手,可以放心交给学生操作。技术参数  ●功能种类     8种功能,分别是锯床,锣床,钻床,车床,铣床,磨床,分度钻床,手持机床  ●机床材质     铝合金材料  ●输入电压     AC100V~240V 50/60HZ  ●输出电压     24W    ●电机转速     高速电机:20000r/min±15%25, 低速电机:10000r/min±15%    ●主轴转速     <0.1mm    ●主轴跳动      0.1mm/格    ●手柄刻度      正爪13mm,反爪45mm   ●车床加工直径         45mm    ●磨床轮盘直径    φ49mm  ●锯床工作台面积   120mm*100mm  ●分度盘参数      一组:36孔;第二组:40孔;第三组:48孔  ●铣床刀具参数    齿轮铣刀模数m=1,α=20°  ●铣床虎钳夹持尺寸  50mm*60mm  ●铣床夹头规格    1~6mm  ●锣床加工直径         45mm  ●加工能力      能加工木材、塑料,铜和铝等软金属
佛山市先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微型陀螺测量系统MIN-900-2
产品详细介绍 IMU微型陀螺测量系统MIN-900-2 微型陀螺测量系统MIN-900-2简介: IMU微型陀螺测量系统MIN-900-2 结合了三个方向角速率陀螺仪,三向加速度计,三轴磁强计,混合运算器, 16bit 模数转换, 微控制器等,通过创新性的算法,无论在静态和动态都能给出精确的方向和姿态。操作在三轴360 度的运动状态,提供姿态的Euler角。 微型陀螺测量系统MIN-900-2原理: MIN-900-2 利用三轴陀螺跟踪系统动态的角度,三轴的加速度计和磁场计跟踪静态的角度,而内置的处理器及控制器,通过滤波和算法,输出实时的角度(无论是在静态还是动态),这就提供了快的响应,当在振动和快速的运动状态下也没有漂移。稳定的输出通过容易使用的数字格式提供. 微型陀螺测量系统MIN-900-2性能参数:
陕西航天长城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基于生成图像数据的水下目标检测与识别
一、项目简介 水下目标检测与识别,是水下机器人等相关系统能够被高效应用的前提。然而现有系统难以应对水下图像能见度较低,对比度差,存在颜色漂移和边缘模糊等问题;另外,水下图像样本稀少且缺乏足够的变化性,使得相关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检测与识别系统由于缺乏训练样本而无法有效应用。 二、前期研究基础 项目利用深度学习等新的理论突破,提出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通过结合水下成像原理与深度风格迁移、生成对抗网络等算法,由普通光学图像生成水下图像,构建水下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仿真库,该数据库一方面数据量大且具有较大的变化性,也即场景与目标均具有较大的变化性;另一方面,由于是由普通光学图像迁移获得,因而也可以直接应用普通光学图像自身的标签信息,无需再对其进行标注。另一种是研究基于水下退化图像处理算法的检测和识别系统,解决由水下图像的色彩漂移和细节丢失等退化现象带来的目标检测和识别问题。同时通过水下退化图像处理模块和检测识别系统的联合优化技术,可以实现退化图像的增强方法与检测识别系统的最佳匹配。在保证处理后的退化图像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水下图像的目标检测识别性能。 三、应用技术成果 1)基于深度学习风格迁移的水下图像生成效果示例 a为自然场景图像中的目标检测结果;b为模拟生成的水下风格图像及其目标检测结果;c为图像增强后的目标检测结果。 四、合作企业 无
厦门大学 2021-04-11
喷水推进型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混合驱动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所属科技领域为海洋装备技术。项目突破了小型化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大深度、长航程、高精度等关键技术,发明了小型化大容量浮力精准调节装置、海洋温差能驱动装置及螺旋桨与浮力调节混合驱动装置,引领了新型水下滑翔机技术发展。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项、美国专利1项,发表论文68篇。研制成功系列化产品,应用于我国重大工程和海洋科学研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提升海洋国防能力做出重大贡献。
天津大学 2021-04-10
基于LED的水下数字视频传播装置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14
一种植物种子发芽及根系观察装置
一种植物种子发芽及根系观察装置,包括支撑架,转动轴,电机,控制系统,种子培养容器;所述种子培养容器为长方体,左右两面和底面为不透明遮光板,前后两面为透明板,上面为不透明遮光种子培养容器盖,所述种子培养容器通过不透明遮光隔挡板分成多个种子培养室,种子培养容器前后两面的底端设置有不透明遮光升降板,所述不透明遮光升降板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相连接,所述种子培养容器两端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通过支撑架支撑,位于支撑架上方,种子培养容器左侧转动轴连接有电机,通过电机带动转动轴,使种子培养容器发生转动,所述电机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连接。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廉价、高效的材料微、细观力学性能原位观察系统
对于各种颗粒、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目前主要采用大规模的宏观力学实验寻找力学性能变化规律,进而为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提供支持,实验繁杂,周期长,投入大。采用显微镜原位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对复合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进行细观观测,有助于对填料、纤维的增强效果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进而探寻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可大大节约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但目前国内所具有的细观力学性能观测条件主要利用带有原位加载台的扫描电镜技术,该实验系统成本昂贵,国内仅有少数几家科研院所拥有此设备,主要适于科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警用透窗侦察观察仪与狙击手瞄准镜
Ø  成果简介:许多犯罪和贩毒嫌疑人的监视、人质解救过程往往发生在夜间或环境光线较暗的条件下,此时室内和车内由于“黑洞效应”,难以用肉眼或常规的光电成像装备观察。若采用传统的连续光照明,由于玻璃窗对照射光的强烈反射,也难以获得清晰的内部场景图像;若采用可见光照明又难以在一些隐蔽侦察的场合应用。基于近红外脉冲激光距离选通夜视成像技术,研制了透窗监视用便携式夜视观察仪。实现隔房屋窗户或汽车玻璃对室内/车内目标的监视和人员识别以及恶劣天气下的远距离观察。用于管控对象的监视、人质解救过程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0 81 82
  • ...
  • 163 16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