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可降低细菌耐药性的群体感应抑制剂
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是李红玉教授团队以嗜酸硫杆菌为研究材料,研发的一种可通过阻断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从而显著降低细菌耐药性的群体感应抑制剂。细菌生物膜是大量细菌通过信号分子交流从而诱导特定基因表达凝聚成的具有高度抵抗力的结构性细菌群落,坚实稳定、不易破坏,抗生素等物质难以贯穿从而使得药物没有作用。该团队研发出的群体感应抑制剂是一种信号分子调节剂,在不影响细菌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可抑制细菌的交流从而阻止了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图 1),降低了细菌的抵抗力,从而降低其耐药性。该产品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兰州大学 2021-04-14
动物专用新型抗菌原料药及制剂创制与应用
本成果破解了生物蛋白药物基因工程菌种培育、外分泌表达和纯化的难题,首次构建了高效外分泌表达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和纯化工艺,研制出国家一类新兽药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的疗效显著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该成果通过十余年产学研结合,攻克了动物专用新型抗菌原料药合成工艺和新制剂研制中“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以及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来延缓耐药性产生的科学问题,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1、破解了生物蛋白药物基因工程菌种培育、外分泌表达和纯化的难题,首次构建了高效外分泌表达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和纯化工艺,研制出国家一类新兽药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的疗效显著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攻克了抗菌药物合成工艺长成本高收率低的技术瓶颈,合成了沃尼妙林、头孢喹肟和头孢噻呋 3 种动物专用抗菌原料药,创新了药物的合成路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药物对临床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疾病疗效显著。 2、掌握了制剂研制中长效缓释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了超微乳化和微囊包被工艺等技术,针对动物临床用药特点和药物自身特性,创制了 8 个兽用新制剂(含 2 个长效缓释制剂),丰富了我国兽药剂型,其药动学参数、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国外制剂,替代了国外进口产品,为新型抗菌原料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面对临床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现状,项目创建了以生理药动学、群体药动学、药动/药效同步模型为基础的兽药评价方法,克服了传统药动学的不足,创新了兽药评价技术体系,首次制定了沃尼妙林对产气荚膜梭菌和头孢喹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药动学(PK-PD)敏感性折点,建立了沃尼妙和头孢喹肟的合理应用方案,为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和耐药性监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开拓了我国兽药评价的新方向。 项目研发新兽药 12 个(其中一类新兽药 1 个,二类新兽药 5 个);授权发明专利 19 件(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国际专利 5 件);SCI 收录论文 49 篇。成果在全国多个省市的大型养殖场和农户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畜禽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经评价,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溶葡萄球菌酶产品填补了国际空白,头孢喹肟、头孢噻呋的出口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兽用抗菌原料药只进口无出口的局面。 该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华南农业大学 2022-08-15
“卡力素”肠内营养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项目现状:我科参与国内多种肠内营养制剂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效果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已独立完成“卡力素”肠内营养制剂的基础研发、动物实验并应用于创伤病人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实验表明该制剂能有效改善创伤患者蛋白质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目前,尚有待于将该产品产业化生产,并进行市场推广。 项目创新:将食品工程与临床营养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和优势集成实现肠内营养制剂的生产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创新,生产出更易于被机体吸收利用的肠内营养制剂,并以此作为能量及优质氮源的来源,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另外,目前我国尚无医用食品管理法规,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形成我国医用食品标准提供基础数据,并建立相关的医用食品质量标准。
四川大学 2016-04-15
环境友好型卤代海因杀菌剂系列制剂
卤化海因是近年来在国外特别推荐使用的环保型杀菌剂,它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使用剂量小,见效快,在酸性于弱碱性条件下都能适用;在自然条件下很快被光、氧、微生物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无残留,不会污染环境。Lonza公司将卤化海因用作为造纸生产过程杀菌剂获得2005年第十届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在2003年的SARS病毒蔓延期间,北京防控非典小组推荐卤代海因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等离子球磨技术及其在粉末制备中的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 机械球磨是一种传统制粉技术,虽应用广泛,但效率较低,介质污染严重等。同时,单一机械能难以诱发材料活化、相变和反应等,不易实现对材料结构的精确控制,部分化合物难以合成。这使得传统球磨在制备高性能功能粉体方面面临极大发展瓶颈。 该技术首次提出将冷场等离子体引入机械球磨过程中,发明了一种高能效、高活性、低污染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简称等离子球磨)技术及其装备(国家发明和国际PCT专利:ZL2005100362319,ZL201410815093.3,PCT/CN2014/094856),利用近常压下不同气体在球磨罐中形成的高能量电子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和机械球磨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粉末的组织细化、合金化、活性激活和化合反应等,不仅极大提高了球磨效率,使球磨时间减少了近10倍,显著降低了球磨污染,而且能够形成独特的结构显著提高材料的性能。 该技术先后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等支持,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余项;3项专利授权企业实施生产等离子球磨机,2016年至今共销售到30多家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等离子球磨结构示意图等离子球磨应用材料体系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等离子球磨技术及其在粉末制备中的应用
机械球磨是一种传统制粉技术,虽应用广泛,但效率较低,介质污染严重等。同时,单一机械能难以诱发材料活化、相变和反应等,不易实现对材料结构的精确控制,部分化合物难以合成。这使得传统球磨在制备高性能功能粉体方面面临极大发展瓶颈。 该技术首次提出将冷场等离子体引入机械球磨过程中,发明了一种高能效、高活性、低污染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简称等离子球磨)技术及其装备(国家发明和国际PCT专利:ZL2005100362319,ZL201410815093.3,PCT/CN2014/094856),利用近常压下不同气体在球磨罐中形成的高能量电子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和机械球磨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粉末的组织细化、合金化、活性激活和化合反应等,不仅极大提高了球磨效率,使球磨时间减少了近10倍,显著降低了球磨污染,而且能够形成独特的结构显著提高材料的性能。 该技术先后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等支持,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余项;3项专利授权企业实施生产等离子球磨机,2016年至今共销售到30多家高校、研究所和企业。 等离子球磨结构示意图 等离子球磨应用材料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5-11
一种自动捡乒乓球的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捡乒乓球的机器人,包括车辆本体、单片机、舵机、电源、摆臂、球框和弹性绳;所述的车辆本体的前端铰接有摆臂;摆臂顶部固定有圆柱形球框,球框的前端开口,后端封闭,且在开口一侧的横截面上固定有若干条间隔排布的弹性绳,相邻两条弹性绳的间距小于待捡乒乓球的直径;弹性绳所处的横截面与球框开口所处的端面间距离小于待捡乒乓球半径的1/2;摆臂底部与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控制其旋转角度;舵机与单片机和电源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特殊设计的捡球机构,实现了捡取乒乓球的高效自动化。而且,该机器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脑电波控制球幕的显示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脑电波控制球幕的显示系统,包括脑电波采集模块、脑电波接收解析模块以及球幕投影模块,所述脑电波采集模块用来采集脑电波信号,所述脑电波接收解析模块用来分析脑电波,球幕投影模块用来显示图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该脑电波采集设备采集用户脑电波,利用蓝牙传输到脑电波接收解析模块,在核心处理器中生成控制指令实现对球幕显示内容(星空星座图案)的控制;本实用新型可以让用户通过放松度控制球幕上显示的星座图案。本实用新型融合了脑电波采集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与球幕投影技术,是一种新型科技馆展品,互动性强,有较高的科普价值。
浙江大学 2021-04-13
球头立铣刀S形刃曲线的形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球头立铣刀S形刃曲线的形成方法,刀具制造单元根据数据控制单元建立的数学模型和输出的参数数据加工成型球头立铣刀,其S形刃曲线成型中,数据控制单元采用如下的步骤建立数学模型和输出的参数数据:1)输入刀具基本设计参数。2)建立周刃刃线数学模型。3)建立S形刃线数学模型。4)球头刃线模型:包括确定投影螺旋线螺旋角和确定S形刃线起始角度。5)将获得的球头刃线模型参数数据的输出。本发明建立了一种球头立铣刀S形刃曲线的形成方法,用来建立环形立铣刀的数学模型及指导制造加工,以实现S形刃线与周齿刃线的光滑连接。 "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可注射干细胞 3D 微组织治疗实现微创高效再生医学
以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再生医学是现代医学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有望成为继药物和器械治疗之后下一个医疗健康行业的支柱产业。再生医学已在临床成功地用于皮肤再生,关节软骨重建,肌腱、脊髓损伤修复,免疫系统功能重建等,并在治疗疑难病症(如遗传性疾病和心血管类疾病)和各类器官组织(如神经、肝脏、心脏、胰腺等)修复和再生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3D 微组织疗法目前在科研领域内,也在大动物(犬)椎间盘蜕变、小动物(鼠)皮肤损伤及小动物(鼠)肝衰竭等模型中得到有力验证。这种可注射3D 微组织平台技术可辅助各种类型的细胞治疗和组织 再生,有望像药物传递对于药物治疗一样在细胞治疗领域产生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其潜在市场主要是各大 医院和医疗机构,将成为未来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利器。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8 29 30
  • ...
  • 87 8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