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双路电压信号驱控的面阵电控液晶光发散微柱镜芯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路电压信号驱控的面阵电控液晶光发散微柱镜芯片,包括:液晶散光微柱镜阵列、第一驱控信号输入端口、以及第二驱控信号输入端口,液晶散光微柱镜阵列为 m×n 元,其中 m、n 均为大于的整数,液晶散光微柱镜阵列采用液晶夹层结构,且上下层之间顺次设置有第一基片、顶层面电极板、电极间绝缘层、顶层图案化电极板、第一液晶定向层、液晶层、第二液晶定向层、网孔状共地电极板、第二基片,顶层面电极板和网孔状共地电极板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电流变隔振器
Ø  成果简介:电流变技术是利用某种特殊悬浮液体在受到外加电场作用时其流变性能改变的特性。这一特性在发动机及其它工作平台的隔振控制方面有着明显的工程应用前景,它能够以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适时改变隔振器的动刚度和阻尼力,传统的橡胶隔振器不能满足隔振方面的所有要求。主动液力隔振器比橡胶隔振器有较好的特性,特别是在低频范围内。其次它可以扩大隔振器的频率工作范围,通过选用合适的电流变液体,既可以满足低频下的隔振要求,也可达到高频下隔振的目的。主动式发动机支座系统能够在振动的低频阶段表现出刚度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电流变隔振器
电流变技术是利用某种特殊悬浮液体在受到外加电场作用时其流变性能改变的特性。这一特性在发动机及其它工作平台的隔振控制方面有着明显的工程应用前景,它能够以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适时改变隔振器的动刚度和阻尼力,传统的橡胶隔振器不能满足隔振方面的所有要求。主动液力隔振器比橡胶隔振器有较好的特性,特别是在低频范围内。其次它可以扩大隔振器的频率工作范围,通过选用合适的电流变液体,既可以满足低频下的隔振要求,也可达到高频下隔振的目的。主动式发动机支座系统能够在振动的低频阶段表现出刚度更强而在高频阶段更软的特性,主动式发动机隔振系统一直被认为是下一代发动机主要的隔振应用目标。应用电流变技术开发的发动机主动式隔振器将是最简单、成本最低廉的隔振系统。目前电流变隔振器能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低频阶段(10Hz以下)其动刚度和阻尼力有明显的改变,对于其在高频阶段的工作特性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3
电流传感器
产品详细介绍
江苏六鑫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电流传感器
量程1:-2A~2A,分辨率:0.002A;量程2:-1A~1A,分辨率:0.001A;用于测量任意环路中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可测交流电的电流波形,与电压传感器一起使用,可以同时测量电流、电压和功率;具有电流、电压过负荷保护功能。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15010灵敏电流表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24006电流磁场演示器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电流传感器
规格:6个操作键,内置锂电,具有LCD显示、数据储存功能,能脱离计算机进行采集、显示、记录数据。与计算机的连接支持两种方式:(1)通过数据采集线直接与计算机USB相连;(2)通过蓝牙与计算机相连。 测量范围1:-3.0A~+3.0A,分辨率:0.002 A 测量范围2:-1.0A~+1.0A,分辨率:0.001A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2021-08-23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和优化系统
研究了中心控制和优化软件。结合用户的需求和比较现有软件,开发了灯组定义、相位定义、相位序列定义、相位配时模块。信号机直接以以太网连网,通讯模块负责接收信号机的各项参数,并发送指定的相应数据。进行了配时优化研究。在优化时采用固定周期的方法,相位的绿信比作为优化变量进行优化。
东南大学 2025-02-08
一种微麦克风阵列接受信号压缩编解码及语音合成方法
提出了一种微麦克风阵列接收信号压缩编码及信号恢复方法。其 具体方法是对每个时刻微麦克风阵列接收的信号进行压缩变换,并对 压缩变换后的信号进行编码。压缩变换矩阵为对角元为1的下三角 阵,其非对角元系数由自适应过程更新。自适应过程及其代价函数在 更新过程中最小化压缩变换后的信号能量,对各麦克风阵元接收信号 解相关,消除各阵元信号之间的冗余信息。每一时刻的压缩编码信号 可以通过压缩变换矩阵的逆矩阵恢复出原始接收信号。由于压缩变换 矩阵始终保持对角元为1的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5 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