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
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是指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等高新智慧技术手段的整合与利用为园区提供智慧型的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集设计、研发、服务展 示等产业链高端企业的高产值、低排放的新型产业园区平台系统。 通过低碳智慧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搭建产业园区的神经网络,形成园区运行的“大脑”,从而使   孤立分散的园区企业在园区平台上找到各自的节点和归属,真正推动园区“产业生态”和“自然生态” 的形成, 最终形成生态化、智慧化的园区。实现基于云计算平台园区企业服务体系,打造园区云服务   平台范例;实现解决云平台系统、支付系统及智能园区等多系统的技术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低电压碳系水性电热油墨
本研究以多元低维碳材料为发热主体,构建由不同形态的碳材料之间协同作用,搭建三维立体载流子传输通道的水性电热油墨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导电填料的微观形貌、粒径、导电性以及流变性与油墨电热性能的关联关系。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创新性: 本研究以多元低维碳材料为发热主体,构建由不同形态的碳材料之间协同作用,搭建三维立体载流子传输通道的水性电热油墨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导电填料的微观形貌、粒径、导电性以及流变性与油墨电热性能的关联关系。根据发热器件的实际使用需求,指导油墨配方的调整,明确提高电热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为指导得到高电热转化效率、低成本、低功耗、可大规模生产制备的碳系水性电热油墨。 先进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公司和科研机构都致力于研发低成本高电热效率的电热膜,快速的加热性能和低驱动电压是其核心目标;大规模低成本的制备工艺、均匀的加热分布、电热膜的耐用性及其规模化生产仍然是一个挑战;良好的柔韧性以及动态稳定性是实现其大范围应用的关键;环保无毒害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构建了一种多元碳体系水性电热油墨。该油墨以水为溶剂,炭黑、纳米级石墨片、少层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碳系材料作为导电发热填料,水性树脂作为连接料,利用不同形态碳材料之间的桥接效应和协同作用,降低电热油墨的渗流阈值并提升电加热性能。该电热油墨具备低功耗、低成本、低单位面积使用量的特性。研究了碳材料本身的结构和性能、不同配合体系油墨的导电、导热机理,优化制备方法,形成高电热转化效率、适用于各种复杂场景使用的多元碳体系电热油墨,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意义。 独占性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碳体系电热油墨工作电压高(220 V)、实际电热转化率低、功耗大、发热性能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难以规模化生产等问题。本项目拟以低成本、大规模制备、高电热转化效率、绿色环保为目标,构建多元碳体系电热油墨。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揭示额定条件下油墨的电热转化效率与体系中碳材料的形貌结构、碳材料与连接剂和分散剂等的配比以及制备工艺之间的关联性;探讨界面处发生的各种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研究多元碳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构建了在24 V~220 V条件下均可使用且能量内耗低、电热转化效率大于90 %、油墨用量少的环保性碳系水性电热油墨。并实现丝网、凹版一次印刷即可满足24 V工作电压的使用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拓宽了应用范围和领域。
武汉大学 2022-08-15
《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印发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3-11-07
红外碳硫仪 1HW型
产品详细介绍  红外碳硫分析仪 1HW型 红外碳硫分析仪 是冶金与机械行业重要的分析仪器之一,可对钢、铁、合金、碳化合物、矿石、水泥、陶瓷、玻璃等固体材料中的碳和硫进行分析。我公司生产的1HW型红外碳硫分析仪是集光、机、电、计算机、分析技术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测量范围宽、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等特点,屏幕显示的图、文及数据的采集、处理等都达到了目前国内先进水平,是诸多行业测定碳、硫两元素理想的分析设备。 红外碳硫分析仪  主要技术参数: 1、 测量范围:   碳:0.0001%-6.0000%(可扩至99.999%) 硫:0.0001%-0.3500%(可扩至99.999%) 2、 准确度及精密度: 准确度:  碳符合ISO9556-94标准 硫符合ISO4935-94标准 精密度:  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395-97标准 3、 分析时间:25-60秒可调,一般在35秒左右 4、 最小读数:0.00001% 5、 电子天平:称量范围:210g 读数精度:0.001g(可选配精度为0.0001g的电子天平) 红外碳硫分析仪  的结构: 本仪器共分五个部分:红外检测部分、高频感应加热部分、电脑、打印机、电子天平等,红外检测装置中有模块电源、电源插座、保险丝和主机板。另有双层屏蔽气体分析室,室内有碳测试室和硫测试室。 红外碳硫分析仪 红外检测原理 CO2、SO2等气体分子在红外光波段,具有选择性吸收谱图,当此特定波长的红外光通过CO2或SO2气体后,能产生强烈的光吸收,由于探测器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探测器工作在线性区域内,  当选定某一特定波长并且确定了分析池(吸收池)长度时,由测量光强能换算出混合气体中被测气体的浓度,这就是红外吸收法能定量测量气体浓度的基本原理。本仪器选定的测量波长:CO2为4.26um,SO2为7.4um。 更多有关红外碳硫仪资料信息可参考这个网站:http://www.nsfcn.com
南京第四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1HW型 红外碳硫仪
产品详细介绍  红外碳硫仪主要特点: 1.      品牌电脑,进口品牌电子天平等均保证了操作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2.      不需动力气体,化学试剂,只需使用氧气。 3.      全中文菜单操作,测试软件功能齐全,对任何操作人员均不存在障碍。 4.      拥有自我诊断和保护功能,出现错误自动报警,并可进行远程诊断。 5.      大功率高频电路设计,采用高频功率管,减轻高频燃烧系统的负载,提高使用寿命;可根据客户需求,任意设置碳吸收池、硫池吸收数量,保证了高碳、低碳、高硫、低硫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红外碳硫仪主要技术参数: 1.      测量范围: 碳:0.00001%~99.9999% 硫:0.00001%~99.9999% 2.      测量时间:25~60秒可调 (一般在35秒) 3.      测量精度: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395-97标准 4.      测量准确度:碳:符合ISO9556~94标准 硫:符合ISO4935~94
南京第四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全不锈钢真空碳管炉
产品详细介绍 全不锈钢真空碳管炉  产品编号:898435416  ◎产品说明  设备特点:  本电炉为周期作业式,广泛用于功能陶瓷、光学材料、碳复合材料、硬质合金、粉末治金等高温下进行上海烧结处理,也可在充气保护下成型烧结。  技术参数:  1、型号:ZT-20-22   2、 额定功率:20KW   3、 额定温度:2200℃  4、仪表控温精度:正负1℃   5、控温方式:钨铼热电偶+红外衣  6、工作区尺寸:直径80x100mm   7、冷态极限真空度:5x10-3 Pa   8、压升率:2Pa/h   9、电源电压:380V 50Hz 单相  10、充气压力:<0.03Mpa(可充氮气、氩气)   11、发热元件:石墨管(高纯石墨)  结构组成与说明  1、炉体:采用双层水夹层结构,"内层为不锈钢(1Gr18N9Ti)抛光。上、下法兰组焊筒形结构,法兰平面开设封闭槽。采用“0”圈真空密封,并设有水冷装置(防止因温度过高“0”圈老化)。开设有抽气、热电偶、红外仪等。  2、炉盖:采用双层水夹层封头结构,设有观察窗,屏蔽锁紧、开启装置,并通水冷。  3、炉底:采用双层水夹层封头结构,设有电极引出装置,支撑平台等,并设有水冷装置。  4、炉架:山型钢及钢板组焊成箱式结构,炉体安装放在箱体内,美观大方。  5、真空系统:又一台K-100扩散泵配冷阱,一台2XZ-8D直联泵、手动高真空蝶阀、真空压力表(Pa)、充气阀、放气阀和真空管路等组成,扩散泵采用金属波纹软管快速接头联接(减缓震动),真空度的测量采用数显复合真空计。  6、控制系统PLC控制:控制系统是由我公司自行开发人机对话操软件,画面显示友好,操作简单,要以炉内工况进行实时监测,软件彩色模拟屏显示,加热升温显示及真空阀门的控制都集成到电脑上操作,现场也可以手动操作,需要电脑操作时,直联由232接口连接到笔记本电脑上启动软件,可检测到各种状态,也可通过485通讯连接到办公室操作,本设备可采纳温度、真空度曲线和烧结时间,方便用户根据历史曲线分析烧结工艺。控温方式为1300℃以下热电偶升温。1000℃-2200℃红外仪表自动控制。压力控制可采用手动及自动方式。控制系统上设有过流、超温及断水等分类报警功能。  7、气路系统:整个系统中设有1个j进气口、1个放气口、可冲气氛。  8、电气控制:采用各种管道阀等相关装置组成,具有断水声光报警自动切断电源能。 
上海晨鑫电炉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用于装配静脉针与输液软管的组装机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装配静脉针与输液软管的组装机构,包 括机架及安装在机架上的静脉针输送机构、静脉针举升机构和静脉针 移动机构。本发明的静脉针和输液软管的传送均采用自动化操作,传 送准确,工作效率高;本发明通过自动组装静脉针和输液软管,使得工人的劳动工作量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完成高精度组装中国汉族基因组
为了完成高质量高精度的汉族单倍型基因组组装,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生物交叉团队在首席科学家叶凯教授的带领下,构建了中国汉族人的单倍型基因组HJ-H1和HJ-H2,两套单倍型基因组序列的连续性指标contigN50均大于25Mb,是现有最好汉族基因组HX1的3倍以上,为发现完整准确的汉族特异遗传特征,揭示汉族特异性状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3-18
共轭聚合物的多级组装及其电子学器件的研究
共轭聚合物因其柔性、可溶液加工、低成本等优点,在柔性显示、电子皮肤和生物传感等功能器件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高均匀性的大面积加工是共轭聚合物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重要一步,但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由于共轭聚合物的分子间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链缠结,溶液加工过程中往往产生结晶与无定形区域、排列缺陷、厚度变化等非均匀性现象,限制了共轭聚合物的大面积加工。即使在稀溶液中,共轭聚合物分子之间仍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因此,如何通过调控聚合物从溶液到固相薄膜的聚集行为和组装过程,从而实现共轭聚合物的大面积加工,并进一步实现“从下而上”器件加工方式,成为了很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实现了聚合物单分子薄膜大面积加工,并获得了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有望应用于加工制备大面积、高性能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共轭聚合物由于分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和链段缠结,在溶液中形成了特征的1D蠕虫状组装结构,组装体在溶液加工过程中进一步的生长,形成了网络状组装结构,最终通过沉积方法可以在基底上形成2D聚合物单分子层网络(图1)。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混合溶剂策略调控氟代苯并二呋喃二酮(F4BDOPV)片段与联二噻吩(2T)片段形成的共轭聚合物(F4BDOPV-2T)在溶液中组装行为,并通过垂直提拉法表征了沉积薄膜的形貌。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度图表明在氯仿溶液中沉积得到的薄膜具有特征的网络状形貌,且厚度在很大的实验加工窗口内均保持聚合物单分子层量级(约4 nm)。薄膜吸收光谱、AFM高度以及掠入射X射线散射证明了聚合物单分子层的厚度,且表明单分子层的形成具有宽的加工窗口。聚合物单分子层的形成与基底的性质关系较小,在具有不同接触角的基底均可以沉积得到聚合物单分子层网络。宽的加工窗口和弱的基底相关性非常有利于加工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聚合物薄膜。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 28 29
  • ...
  • 141 1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