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水长,太湖水广;学府宏开,桃李芬芳。 这里,先后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吴长美,中国著名西服工艺大师印柏林,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唐炜、胡继华、曹阳,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向文君、卞嘉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王亚平,青年雕塑家、百花奖得主杨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留青竹刻传承人徐枫…… 这就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是一所融理工文艺多学科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地处经济发达、现代化企业密集、办学腹地广阔、人才需求旺盛的长三角地区,位于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常州科教城内。 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依托纺织产业起步、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2001年由国家级重点中专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2011年均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校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六十年来所育人才广布大江南北,近年来学校厚积薄发,办学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全国纺织行业、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社会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等众多荣誉称号。毕业生广受社会好评,学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占地825亩,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3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500多人,教职工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45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17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28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17人,省级“333”工程培养对象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双创博士1人,省政府留学奖学金7人,国内、省内高级访问学者23人,高级访问工程师10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19人。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品牌特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发展战略,以“进德、立业、敏学、笃行”为校训。学校以“深化政校企行合作”为抓手,加快“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充满活力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步伐,不断探索“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校设有创意学院、纺织学院、服装学院、机电学院、经贸学院、人文学院、创业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设有45个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资助发展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26个,其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3+2)项目7个,中高等职业教育分段培养(“3+3”)项目19个;精品课程国家级3门、省级23门;省级教学成果49项,其中,2013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得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5个。拥有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十大部委联合定向支持建设、区域内惟一的国家动画无纸化公共技术教育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部级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学校还是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纺织服装产学研示范基地。 学校积极探索“政校企行”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艺术设计、纺织服装新品开发、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生态纺织染应用技术研究、环保技术应用、绿色智能装备研发、拓展现代服务领域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对外服务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现有校企合作企业420多家,与数十家知名集团形成了紧密形的合作伙伴关系。“服装技术与管理”培训响誉全国,形成了显著的对外辐射与示范效应,成为学校及江苏省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品牌。科研成果先后获中国纺织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新产品三等奖、江苏省水利厅科技成果奖、江苏纺织技术创新奖、常州市产学研优秀项目奖等。 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现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试点”学校。目前有来自非洲、中亚、大洋洲等处的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积极投身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康大职院”)位于广州市黄埔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域,由广州康弘远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弘公司”)举办,是200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康大职院开办至今,已为社会培养20000多名专业人才。学院一贯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2010年12月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后,又相继在2011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督导检查、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及2014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评估中均获优秀。学院坚持以生为本,尤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年来,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10余个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工作室,与包括全球知名企业在内的17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在实际岗位上切实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院开展、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各类文体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历年来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文体、专业技能大赛350余项,获奖1150余人次。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委托麦可思公司对广东省40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学院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与“核心知识能力”两项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分别位列第2名和第9名,在“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与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学院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在国家产教结合政策的指导下,2018年,学院董事会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根据社会对以护理为核心的医疗健康产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引入国内大型社会资本办医集团—远东宏信医院集团(隶属上市企业远东宏信有限公司),开办了护理专业。2019年,经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核、教育厅批准,又新增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助产三个招生专业,促进康大职院“医养护”专业群集聚发展,为医疗卫生与健康养老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9年,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以工科为主的民办高职学院。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汽车工程、管理工程共4个系,以及基础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学部。涵盖机械设计、机电设备、自动化、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子商务和海上乘务等7个专业类别。并在校生近5000人,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 海滨城市 风光旖旎。 学院坐落于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大连。大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学院位于大连的金普新区,这里东临迅速崛起的装备制造业园区,西靠风光秀丽的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市”外桃源,独有静谧,是莘莘学子实现梦想的第一高地。 设施先进 条件优越。 学院占地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现代化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图书馆以及体育场等教学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93.12万元;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购置了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越的仪器设备,学院投资2800万元建设实习实训中心,中心涵盖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电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等六个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实习实训。 群贤荟萃 名师强校。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充分发挥大连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学院制定特殊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并聘请了大连高校的知名教授、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有教职工328人,专任教师168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以上职务41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4%;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47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8%; 内涵建设 特色强校。 学院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学院以现代企业升级转型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理实一体化”、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环节模块化等改革策略。学院坚持校企合作,课证融合,开展中级工证、高级工证、CAD证、计算机证等十多个工种的考证工作,学生的获证率为96%。学院与省内外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0余个,为学院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宽渠道 高质就业。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了全程指导教育、全程跟踪管理、安置全员就业、重点帮困的“四全一重”的就业管理模式。拓宽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订单班直接就业、政、校、企合作就业、学院推荐就业、企业招聘就业等“五种”就业途径。我院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以上,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多次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了特色报道。 立德树人,服务为本。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宗旨。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展突出时代精神、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助困与扶志”、“助困与自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通过开展“四个文明”、“校园十佳”、“励志模范”、“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励志成才,完善人格,关爱心灵,构建温暖包容的心理健康氛围。 诚信办学 美誉八方。 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法办学,施“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经过全院师生努力拼博,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十大诚信单位”、“全国十大最具就业竞争力学校”、“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高校文明食堂”等荣誉称号;2012年学院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院人才培养的工作评估;2014年完成了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机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的建设任务,获辽宁省财政厅拨付项目建设资金200万元。2015年1月,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获教育部批准,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百所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在辽宁省首批试点的4所高职院校中唯一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2015年8月,学院被确定入选大连市公共实训基地。
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附属有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全国中职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专)和广西建筑材料工业技工学校。 ★良好的办学条件 校园占地面积1239亩,有南宁、崇左两个校区,现有在校生30782人,其中大专生8324人,中职生22458人。教职工1334人,专任教师1193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318人,双师型教师955人。校园建筑面积39.77万平方米,教学设备达12041万元,建有功能齐全,信息化程度高,信息量强大的数字化网络校园系统。建有游泳池、室内体育馆、健身楼、大型超市,和配有独立卫生间、热水供应的学生公寓,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类实训基地、自治区财政支持的汽车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以及实训条件优良、设备先进的电气技术实训室、计算机基础实训室、计算机专业实训室、建筑综合技能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商贸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基地、语言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在所设的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建筑装饰、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硅酸盐工艺与工业控制8个专业为自治区级重点专业及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测量与监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会计8个学院重点专业。建筑实训基地为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还是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国家建材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培训工作站、信息产业部电子计算机行业技能鉴定站等十个实训考证基地。 ★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院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者为中心,秉承“人人有才,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思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高职到研究生的深造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以建设“国际水准、全国一流、广西第一”的职业院校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 ★先进的学院管理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院贯彻“五个三办学指导思想”和“七个一工作思路”;实行“三段七级”的教学管理模式,“渔翁得利”的后勤管理模式和“九全九美”的学生管理模式。 ★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百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华职教社—黄炎培优秀学校、中国企业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百强、中国职业院校500强、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关心成长模范学校、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文明风采优秀学校、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和谐学校、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50个荣誉称号,连续多年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获奖总数第一,近三年获得全国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技能赛一等奖、全国高等院校软件算量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施工项目管理沙盘总决赛特等奖、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技能赛一等奖等584项。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是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专门为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在校生5000余人。校区位于国家级新区——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脚下,蒲河南岸,毗邻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这里青山入目、碧水环绕,书香四溢的校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 近年来,学院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现代服务业之劲风,秉承“以礼服人 求知务实”的校训,视质量为生命,以特色求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有80余个实训实验室,学院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无线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教学、生活、体育等配套设施完善。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紧扣时代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专业结构,设立了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中餐烹调)、烹调工艺与营养(西餐烹调)、食品营养与检测、中西面点工艺、旅游管理、空中乘务、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会计信息管理、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商务、人物形象设计、软件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等16个深受社会欢迎的品牌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中,国家示范专业点1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3个,行业重点建设专业5个。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38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62.8%,副高级以上职称占29.2%,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76.8%,多数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大批行业大师、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证书并重的办学模式,形成以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为辅的办学格局。学院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人民大会堂、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豪酒店管理集团、辽宁友谊宾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家乐福商业集团、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洲际酒店集团、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中国国际旅行社等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学院与马来西亚、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签署合作交流协议,为学生出国(境)深造创造条件和机遇,与美国、新加坡、澳门等境外企业签订多项合作协议,选拔优秀学生赴境外实习就业。学院毕业生专业技能精湛,综合素质过硬,就业率超过97%,实现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三满意,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 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餐饮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改革开放40年中国餐饮行业培养人才突出贡献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先进单位”、“辽宁省就业先进单位”、“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职业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辽宁省参与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十二运沈阳赛区优秀贡献奖”等殊荣,并被国家及有关部门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辽宁省技能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职业院校骨干师资培训基地等。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学院矢志不渝的追求,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豪迈的气魄,在新的征程上一路高歌前行。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北京煤炭工业学校,1994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正式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走“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2003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八所优秀院校之一;2002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重点高职院校之一;2008年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院校;2010年7月,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验收。2012年被评为“全国就业五十强高校”。2015年成为首批试点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2016年牵头成立北京首个城市建设与管理职教集团。 校园环境与硬件设施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毗邻著名的西山风景区,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占地36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学校以“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为办学理念,建有生产性实训企业4家、校内实训基地18个、学训一体实训室161个、稳定的校外挂牌实训基地230多个,其中中央财政和北京市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5个。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170万件(册),其中电子图书100万册。建有体育馆、网球馆、标准游泳馆、标准塑胶田径场等体育设施。 院部设置与专业布局 学校现有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文法与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和一所继续教育学院。开设制造、电子信息、土建、资源开发与测绘、安全、财经、法律、文化教育8个专业大类,共35个专业,形成了服务城市建设、独具特色的以工科专业为主,工、经、管、文、法等不同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北京市示范专业7个。针对学校试点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形成22个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和“重点专业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测量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通信技术、安全技术管理和建筑工程技术五个重点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最终形成“重点专业引领、主体专业支撑、特色专业带动、短线专业补充”的专业布局。 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 学校坚持“工程实践不断线”、“双证融通”、“订单培养”、 “施工全过程导向”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中做,做中学,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和学训一体的要求,形成了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校办企业型等多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融教学、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于一体。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学校完善和建设了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各环节相适应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切实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首创了“教学运行管理一条线,教学质量监控一条线”的“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教学行为,培育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学校追踪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积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校企合作。牵头成立了北京首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类职教集团,创建了“学校+科技园区”、“专业+大型企业”、“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共育、设备共用、技术共享、文化相融、管理互通”。 师资队伍与科创能力 学校加强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和“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等项目的团队和教师的支持培育,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拥有教学团队、创新团队16个,其中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级创新团队4个,专业教学团队10个。现有长城学者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5名,北京市级骨干教师46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引进和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高技能人才校内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 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建成了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10门国家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1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69门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量在北京市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 学校持续深化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密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十二五”期间,与4个校办企业联合,共开发新产品23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一、二、三等奖各3项;取得知识产权43项,其中技术专利22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1项;发表检索文章73篇;完成煤矿安全生产、工程测量等技术服务项目100多项。 国际交流与社会服务 学校加强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以及台湾等海(境)外优质高校合作,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高效务实合作。建立了若干个贯通培养“外培计划海(境)外基地”,探索国际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新机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引进了德国HUGO课程教学模式、中德合作IHK机电班等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学校突出重点特色专业优势,开展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拥有国家级安全培训机构、“北京市矿山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北京市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和北京市职业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基地”。与北京军区、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共同实施“强军育才工程”,推进军地融合式发展,为驻区部队现役士兵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未来与发展 展望未来,学校将牢牢把握“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为抓手,积极参与国家重大职教改革项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建设,激发办学活力,拓展办学功能,推动学校发展走向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显著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我们有信心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国际先进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成效突出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2年-2015年);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32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18项,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2年-2016年);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北京市一等奖7项,北京市二等奖23项(2004年-2014年); ►全国速录信息处理大赛一项冠军、一项亚军、两项银奖,一名同学入选国家队, ►代表我国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48届国际速联大赛(2011); ►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2007); ►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验收(2010); ►荣获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五十强(2012);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科研管理先进单位(2011); ►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院校(2008); ►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2、2006);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地处肇庆市著名国家5A风景游览区七星岩湖畔,是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学校环境优美,被誉为全国最美的民办大学之一,紧邻全长20公里的“北岭休闲运动带”。办学23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工、管双轮驱动,工、管、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现设有13个二级学院、1个通识教育中心。建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建筑、财经商贸、艺术创意等五大实验实训中心,各类实验实训室16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5亿元。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122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财政资助专业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省级决策咨询基地一个。2020年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共15个,专科招生专业50个。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遂宁市人民政府共建,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遂宁市。 学院现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近1100亩,建筑总面积38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过10亿元。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07人,专任教师694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2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314人,有教育部、省政府特聘专家5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人,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部级教学名师5人,双师型教师163人,先后聘有美、日、澳等国家专家、教授30多位来院任教或讲学。 近年来,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建成了高品质的宽带网和高档次的数字化校园。图书馆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藏书123.9万册,建有读秀、CNKI、维普、超星等现代电子图情资源。建有17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202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功能齐全的汽车、机械、电子电气、建筑与环境、计算机、物流、人文与科技等七大实验实训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0678万元,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生活服务保障体系。 学院建有12个系部和中国西部物流学院、南骏汽车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等3个新型学院,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2个职教集团和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开设有涵盖有文、理、工、管、经、师、农、艺等学科的全日制普通大专专业50多个,每年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培训1万人次以上,现有全日制普通大专学生14000余人,已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人才8万多名,形成了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立体全方位人才培养格局。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学院学生曾多次获得全国全省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汽车、机械、物流、文秘、艺术体育、创业大赛和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一二三等奖;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优秀学校、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等40余项殊荣;2014年,学院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并获得“优秀”等级;2017年学院获批成为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学院已顺利走过以外延发展为主体,做大做好为目标的初创成型期;以内涵建设为主体,做特做强为目标的发展建设期;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阔步迈入鲜明特色、锃亮品牌,提升品质品位,创一流、求卓越,做优做高跨越发展为目标的展 翅腾飞期,朝着“十三五”末期建成西部一流,国内著名,国际知名,规模在万人以上的全日制、综合类、教学型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之既定目标奋力推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性质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江西省唯一公办信息类专科层次普通高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位于南昌市迎宾中大道西侧,毗邻明珠般的象湖公园和闻名遐迩的八大山人梅湖风景区。 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迎宾中大道西侧,占地710亩,两个校区。自建校以来,学院一直坚持以信息类专业为办学特色,励精图治,潜心耕耘,形成了气象类、软件类、网络类、电信类、电商类、测绘类、体育类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群,并与中国民航、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通信工程公司、国家勘测规划公司、中软国际、阿里巴巴、华为、联想集团、腾讯、百度、富士康集团、OPPO电子、广电运通、厦门天马、深圳凯立德、全国高尔夫球会、各省市气象局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全方位校企合作关系。学院是解放军定向直招士官和直招士官试点院校,为火箭军、空军、海军培养了大批军事技术人才。 办学理念 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秉承六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特色立校,凝练形成了办学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坚持“诚信、博学、创新、求实”的院训,坚持“育人为本,铸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及“文明、和谐、创业、奉献”的校风,“厚德、严谨、协作、躬行”的教风,“明理、勤奋、励志、践行”的学风。 学科设置 学院现有气象系、软件工程系、计算机技术系、电子工程系、测绘工程系、电子商务与管理系、社会体育系,共开设三十四个面向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六部委确认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省级示范专业3个(大气探测、防雷技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省级特色专业2个(防雷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财政支持项目,省级教学团队2个(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12门(《Flash动画设计》、《VB程序设计》、《网络设备与互联》、《C#程序设计》、《GIS常用软件应用》、《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路分析》、《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组网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学院重点专业电子商务专业,院级精品课程《数字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视节目制作》、《球童服务》、《秘书实务》、《房地产评估》、《天气分析与预报》、《建筑物防雷》、《平面设计》、《动画短片制作基础》、《网络营销》、《英语视听说》等21门。形成了以信息类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辐射相关产业领域的专业布局,专业结构趋于优化。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日常管理和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产学研结合的“订单式”培养和学生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完善了教科研制度,教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师资队伍 学院三支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一是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15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有教授23人,副教授5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高级会计师1人,学院专业带头人34名,“双师型”教师137人,多名教师获江西省高校师德标兵称号等各类省部级荣誉称号。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授予省级教学团队称号。二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辅导员、班主任人数配备得到进一步充实,队伍素质有较大提升。三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经过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选拔、择优录用,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院领导和中层管理岗位。 国际交流 学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加拿大社区学院、日内瓦WMO、韩国全州大学、韩国国立交通大学、西班牙卡塔赫纳理工大学等机构,在师资培训、互派学者、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合作。 基础设施 学院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有各类实验、实训室73个,其中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一批能与市场接轨的高水平的实训室;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配有多个电子阅览室。学院拥有稳定高速的校园网,出口带宽充足,运行有学院网站及处系网站、数字教学资源库、教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应用系统。 近年来,学院又新建多栋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等。校园全方位进行美化亮化改造,校园环境卫生常年保持良好状态。强化了食品卫生安全的量化分级管理,师生就餐环境和餐饮质量大为改善,并获得卫生部门表彰。实行了24小时值班巡逻,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院治安管理。 助学体系 学院建立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助学体系。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力求建设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着力改善校园硬环境,打造校园软环境。在美化、亮化、优化校园环境基础上,积极支持和引导全院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院现有体育类、艺术类、科技应用类等2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日益丰富。每年举办全院范围内的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巡礼周活动,文艺晚会和舞蹈、礼仪、歌手大赛等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科技与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职业生涯规划月、心理健康宣传月、读书节等活动成为学生展示才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平台。继续开展了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针对高职生成长发展的特点,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并重的方式,对学生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职业规划、社交技能、管理知识、心理素质、品质意志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塑造和熏陶,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中多人获国家级、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国家奖学金等表彰和奖励。 就业渠道 学院突出了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与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开拓就业渠道,形成就业网络,采取“订单式”培养新模式,为教育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创造良好条件,解除了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学院近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办学成效 近年来,学院及师生获得厅级以上荣誉、奖项500多项。其中,学院获得的主要荣誉及称号有: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兵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优秀单位;江西省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解放军总参谋部“士官生”定向培养单位;国家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江西省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江西省电子行业特有工程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江西省首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 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有: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FLash动画设计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江西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级一等奖;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三等奖;中国大学生高尔夫邀请赛团体总杆亚军;全国首届大学生高尔夫邀请赛男子个人冠军;全国首届大学生高尔夫邀请赛男子个人第三名;全国首届大学生高尔夫邀请赛女子个人第三名;江西省历届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多项目、多人次获团体、个人一等奖;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江西省第七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女团体亚军;江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田径比赛大专组团体亚军;江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田径比赛大专组团体冠军;江西省教育系统演讲大赛金奖;三人获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佳技术标兵”和“技术能手”称号 ;23人获得省级教学成奖。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1月由天津轻工行业三所职业院校合并组建成立,经教育部备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学校秉承“修德育能,日见其功”的校训,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发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紧贴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服务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产教协同培养“德技并修+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 学校坐落于渤海之滨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占地面积866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在校生8500余人。拥有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装备自动化、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信息化与智能技术、创意产品设计与推广、现代服务与管理等6大专业群,开设31个高职专业,2个联合培养技能本科专业。打造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3个国内顶尖的品牌专业;打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环境艺术设计、市场营销5个国内领先的优质骨干专业;打造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信用管理等特色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11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并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毕业生表现出的德能兼备和精湛技艺赢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学校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勇于创新实践,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三级贯通式”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成为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典范。通过校企共建技能人才储备中心、技术与产品推广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员工培训中心,在专业规划中融入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战略需求的“四中心一融入”模式,赢得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为学生成长成才构筑了参与行业前沿技术应用实践和先进企业文化熏陶的平台。学校与瑞士GF集团、德国卡尔蔡司、西班牙歌美飒、三菱电梯、中国英利等11家世界知名或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内实训中心11个,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65个。校企共建了国内高职院校首个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线并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为教育部批准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单位和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并牵头组建了京津冀模具现代职教集团、全国新能源类专业共建共享联盟。2018年4月,学校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唯一代表介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创新典型经验,示范效应显著。 学校自2008年以来,连续11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主持完成了国家级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累计获得国家级和市级教学成果奖13项,在高职院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彰显。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成立了轻职众创空间,连续两年被天津市教委认定为天津市A级(优秀)高校众创空间,打造了面向天津市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帮扶。在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还设有校内奖助学金和德国菲尼克斯奖学金、LG奖学金、瑞士GF奖学金、英利奖学金等7个知名企业奖学金,各类奖助款额年均800余万元。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与新西兰、德国、瑞士、瑞典、英国、美国、韩国、印度等国家,43家国(境)外教育机构、高校或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学术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选派了137名教师及多批学生赴德国、奥地利、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印度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研修学习,接待了国(境)外代表团58个,共计500余人次。学校是中国轻工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并加入了“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兄弟院校支持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启动运营了印度鲁班工坊,实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大突破。2018年5月,天津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在学校落成开馆,全面展示了鲁班工坊建设历程与成果,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高度评价。 学校办学成绩显著,是国家级优秀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天津市“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单位、天津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天津市“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奖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同时,还是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天津市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天津市新能源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是天津市首批跻身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实施“一体双翼三平台”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进一步增强面向行业企业及区域经济的契合度和贡献度,学校各项事业实现创新发展。面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新的目标要求,学校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育人为本,以特色创新为魂,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深化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厚植轻工品牌,保持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不懈奋斗,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82 183 184
  • ...
  • 663 66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