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小型柔性取样机械臂
小型柔性取样机械臂采用柔性带曲度的弹簧钢作为取样臂,达到了收缩体积小、质量轻和功耗低等优点,可搭在在各种移动车体上或移动机器人上进行取样分析。主要应用在如环境污染区域等高污染危险环境的泥土、砂石等取样分析,在某些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下亦可有其应用价值。该设备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目前已发展了3代样机,技术已趋于成熟。希望能够和精密机械加工及力学分析领域的专家合作。
东南大学 2021-04-10
先进板料柔性渐进成型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1
柔性电子新器件新材料
微电子器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使人与信息的交互融合并推动微电子器件柔性化。柔性电子技术是将有机材料/无机薄膜电子器件附着于柔性基底上的新兴电子技术,实现可变形、便携、轻质、可大面积应用等特性,并通过大量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产生出大量新应用。它颠覆性改变传统器件刚性的物理形态,实现信息与人/物体/环境的高效共融。
浙江大学 2021-04-10
柔性电除尘器
柔性电除尘器不同于常规静电除尘器,是一种新型的宽间距超高压静电除尘器。它的高压电源属于高内阻、软特性、准稳态直流电源。在负载变化时能自动调节输出电压,有效抑制火花放电,改善放电状态,使电除尘设备运行在火花始发点以下,全部属于起除尘作用的电晕放电,提高了除尘效率,并使设备结构简单,价格低,投资少,电耗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和运转安全可靠。其设备本体采用轻型钢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其电源采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的软开关电源,电气控制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柔性电除尘技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北京三九泛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推广,整体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已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柔性电除尘器技术已经在水泥厂、烧结厂和球团厂的粉尘治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此外这种柔性电除尘器还可在冶金、电力、化肥、塑料、陶瓷、有色、燃煤锅炉等行业的除尘方面广泛应用。目前柔性电除尘设备有效截面积为3~240㎡,同极距为600~1000㎜,工作温度为20~250℃,粉尘比电阻为104~1012Ω·㎝,捕集粉尘范围1.6~40μm,设计效率99.3~99.8%,比钢耗为2300~2600㎏/㎡,比能耗为5~10VAh/Nm3。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柔性石墨烯加热膜产品
春寒料峭,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形势严峻,加上持续的阴雨天气,近日武汉的气温断崖式下滑。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保证通风条件,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无法在工作、休息区域开启空调加温。他们身着憋闷的防护服,衣服汗潮极易受凉,这着实是抗疫医疗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节约使用防护服的他们更值得称赞。看到这一情况,嘉庚创新实验室团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吴炳辉副教授,随即想到课题组前期的一项研究成果——柔性石墨烯加热膜产品,可以在低温阴天给医护人员带来健康保障,更无忧地抗击疫情。 科技人员工作现场 团队研发的石墨烯远红外加热产品,采用石墨烯导电膜通电后可高效发射出与人体辐射相近的远红外,能够提升人的基础体温。温暖守护的背后是科研工作者的马不停蹄奋战,紧急启动产品生产工艺方案调整,与下游制作商合作,采取边生产边发货方式,力争在疫情期间持续向湖北武汉抗疫前线输送石墨烯热敷腰带等产品。 产品内部件制作现场 受限于学生延迟开学而导致研发人手不足的现状,由郑南峰教授、吴炳辉副教授及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6位工程师,亲自下到生产一线,联合厦门晞和科技有限公司彻夜加班赶制了一批电热护腰带、地板加热片、加热床垫等石墨烯远红外加热产品,于2月20日一早将第一批产品通过中山医院搭乘专机驰援湖北一线,为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和患者康护贡献厦大力量。 团队成员向医院医护人员讲解使用方法 厦大附属中山医院援助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二队医院人员表示,这段时间的武汉较为阴冷,厦大的石墨烯加热腰带及地暖等产品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操作方便并且加热保暖效果非常好,他们衷心感谢厦大和嘉庚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支持和帮助。 铺在武汉医护人员房间的地暖产品 患难见真情,天寒暖人心。我校科研工作者在奋斗一线的同时,与我校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密切合作的福建经纬集团有限公司也提供了口罩物资援助,在这个抗疫的冬天,所有人的行动都暖在心,武汉加油!
厦门大学 2021-04-11
柔性管疲劳试验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管疲劳试验机,包括支撑框架、拉伸油缸和摆动组件,所述拉伸油缸和所述摆动组件相对布置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对应端部上,所述摆动组件包括摆动支架和驱动油缸,所述摆动支架铰接在所述支撑框架的端部上,所述驱动油缸铰接在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摆动支架之间;所述拉伸油缸和所述摆动支架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柔性管端部的连接器。通过增加摆动组件,摆动组件能够由驱动油缸驱动摆动支架相对应支撑框架摆动,这样,柔性管可以进行加载弯曲负荷的疲劳测试,配合拉伸油缸进行拉伸载荷的疲劳实验,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柔性管进行疲劳检测,提高柔性管疲劳试验机的检测精度和检测可靠性。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多功能柔性可穿戴天线
可穿戴天线在数据无线传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可穿戴天线的设计与常规天线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人体对于天线辐射有非常大的散射作用。天线在人体附近会出现增益降低,匹配变差,方向图恶化等现象。其次,柔性可穿戴天线需要在各种物理形变,温度、湿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性能的稳定性。另外,人体在长期电磁辐射环境下的安全风险也要在天线设计的同时予以考虑。所有这些问题都给可穿戴天线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近年来,电磁超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超材料可以拥有多种自然界中很少存在、甚至不存在的特性。这些特性给予了天线设计一个新的思路,使设计者在材料选择中有更大的自由度。基于超材料的多种新型天线已经展示出了新颖、优异的性能,如双频、多频工作,尺寸的超小型化,以及各种可重构能力。虽然这些性能对于可穿戴领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现阶段对于超材料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传统天线领域,在可穿戴领域,基于超材料的天线设计并不多见。 基于以上背景,该项目研究一方面,可穿戴领域迫切得需求天线设计的创新理论,另一方面,基于超材料的天线显示出了多种优异的性能。因而,研究思路是将这两个当前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结合起来,将电磁超材料的理论引入可穿戴天线设计领域,大幅度的提高可穿戴天线的性能,丰富其功能。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柔性超疏水气凝胶材料
开发了一种柔性超疏水气凝胶材料。柔性超疏水气凝胶材料采用物理溶胶-凝胶工艺将有机纤维和有机气凝胶复合,由于不采用传统的水解/聚合溶胶-凝胶工艺,该方法操作更简捷、对设备和工艺要求更低。所得到的柔性超疏水气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柔性和疏水性能,而且不“掉粉掉渣”,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该柔性超疏水气凝胶材料在室温下的热导率为0.03~0.05W/(m·K)。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轻质柔性防护材料的研制
剪切增稠材料(剪切增稠液/STF、剪切增稠胶/STG)在平衡状态下,表现为 分散胶体形式,而在高速剪切力作用时,其粘度急剧增加,表现出固体行为。利 用这种特性,将其浸渗高性能纤维或与弹性体泡沫基体材料复合,可制备得到具 有不同防护功能的轻质柔性防护材料。该系列防护材料具有质轻、高强、高模、 耐冲击等性能;可广泛用于交通工具、体育用品、军事、安全防护等领域。 2 关键技术 (1)创新要点 材料在常态下保持松弛的状态,柔软而具有弹性,一旦遭到剧烈撞击或挤压 的时候,分子间立刻相互锁定,迅速收紧变硬从而消化外力,形成一层防护层, 当外力消失后,材料会回复到它最初的松弛软弹状态。它可以在纳米秒时内在不 同的冲击情况作出不同的反应。 (2)产品性能3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1)一种轻型柔质液态性防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1 1 0079852.0 (2)一种多元分散相阻燃型剪切增稠液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ZL20111 0093256.8 4 项目成熟度 成熟度 5 级 5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可广泛用于交通工具、体育用品、军事、安全防护等领域。 
江南大学 2021-04-13
柔性显示用聚酰亚胺材料
柔性显示用聚酰亚胺材料包含柔性 AMOLED 背板用聚酰亚胺浆料和可折叠显示屏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盖板膜。柔性 AMOLED 背板用聚酰亚胺浆料,存在技术难度大,生产难度高等困难。我们依托于配套电子行业龙头企业的产品进程便利,掌握和满足客户的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下游客户建立密切的市场和技术联系。我们通过和下游厂商一 起合作研发试验,已经可以达到规模量产的条件。可折叠显示屏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盖板膜,是聚酰亚胺薄膜的难点中的难点。聚酰亚胺薄膜本色为琥珀色,通过分子改性, 使用不同的二胺二酐单体实现无色透明。可折叠显示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盖板膜,不仅仅要求无色透明,还要求杨氏模量大,线性膨胀系数小,也要求达到光学级使用要求。 由于光学级聚酰亚胺薄膜设备,没有成熟设备,需要我们 独立自主研发。国内在这一块,离国外差距异常巨大。我们当前已经通过多元单体共聚完成无色透明、杨氏模量和线性膨胀系数的要求。光学级量产线已经完成设备设计, 准备进行设备制造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53 5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