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陕西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试行)》
本指引适用于纳入“三项改革”试点的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以下简称“试点单位”)。中央在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4-02-04
哈工程14件育人成果亮相“高博会”!
日前,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综合性品牌博览会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在福州举行,哈工程面向数智赋能海洋新质生产力的14件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成果惊艳亮相。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4-04-23
众多科技成果亮相高博会,助力高教提质增效
今天,历时3天的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山东省教育厅承办,青岛市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的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开幕。本届高博会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主题,同步开展展览展示、会议论坛、成果发布等活动。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2023-10-14
纳米新能源材料能量转化的新规律及在高端电池中的应用
课题从事纳米新能源材料能量转化的新规律及在高端电池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在金属-空气电池、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以及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展工作,制备了一系列的金属与合金、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以及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等,研究了纳/微米材料组成、结构、形貌与电极性能之间的关系,考察了材料高效储能的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性能,并开展其能量转换与储存新规律的探索研究,探讨解决提升高能化学电源的容量、功率与寿命的有效途径。为纳米新能源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研究
南开大学 2021-04-14
一种多层土壤水肥迁移转化参数测试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土壤水肥迁移转化参数测试装置及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制作圆柱形有机玻 璃内外柱和分层土壤土柱,其中有机玻璃内柱指定高度上分布着梅花状孔洞,土壤土柱被内柱包裹并根 据稻田原状土特点分为耕作层、犁地层、底土层;(b)各个土层内分别埋设土壤水势传感器、负压取水样 器和土壤含水率测量仪器;(c)土壤水分下渗过程中同时产生的侧向渗流水通过梅花孔排出到内外柱之间 的环形区域,抽取到外部装置进行化验分析。本发明用以探究分层土壤水肥入渗和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催化多元醇转化的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催化多元醇转化的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将泡沫金属浸渍于待负载的第二金属的盐溶液中,使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还原法、置换法或电沉积法将第二金属组分负载到泡沫金属上;对反应后的产物清洗、干燥得到复合催化剂。本发明方法能够在泡沫金属表面构建高效的催化活性界面,并基于两种金属成分的协同作用,实现在常温、常压的反应条件下,快速将多元醇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物,并显著提高多元醇(甘油、葡萄糖)向目标产物(如1,3‑丙二醇、葡萄糖酸)的转化率与选择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催化糠醛选择性转化为2-甲基呋喃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催化糠醛选择性转化为2‑甲基呋喃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碳纳米管负载型铂基双金属催化剂(3Pt3Fe/MWNT),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催化糠醛转化为2‑甲基呋喃,具有高转化率和高选择性。其中3Pt3Fe/MWNT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常压和200℃下,使用异丙醇为溶剂,糠醛转化率超99%,2‑MF的初始选择性91%,稳定运行60小时后转化率由99.8%降到90.41%。本发明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成品稳定可靠,催化过程无需添加额外的助剂,无需额外分离催化剂和反应底物,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及稳定性。该技术不仅在能源和化工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还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9部门关于印发《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试行)》的通知
为促进科研单位成果转化,建立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四川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科技厅等10部门《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引。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2024-12-26
我校武鹏彦博士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学术成果
近日,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鹏彦博士课题组与日本京都大学Susumu Kitagawa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Efficient Fixation in a Dynamic PorousCoordination Polymer”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武鹏彦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健副教授和京都大学的Susumu Kitagawa教授。该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师范大学高级别论文培育专项资助。     使用化石燃料促使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等。所以,如何原子经济的将二氧化碳这一C1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孔配位聚合物(PCPs)是一类高结晶性的晶态多孔材料,尽管其已经成为非常有潜力的CO2吸附和催化转化材料。然而,CO2分子的热化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使其异相催化转化合成高价值的化学品依然成为一种挑战。因此,直接获得包合CO2分子的晶体结构信息,将有利于实现对CO2固定反应作用机理的明确洞察和对CO2分子的有效活化。本论文通过对螺旋桨式配体的选择,并与过渡金属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制备出一例局部柔性的二重贯穿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该材料实现了对CO2分子的捕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试对包合CO2的结构进行了明确的分析。该PCP对CO2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材料特定的孔道限制作用,展现出对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环碳酸酯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效率和良好的尺寸选择性,并且具有高度的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该研究策略为发展多孔材料应用于明确气体分子包合结构和有效的C1资源的固定,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武鹏彦,1983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JSPS特别研究员,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刊物发表SCI论文近30 篇,论文总被引用1600余次。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8年获徐州市发明协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1 项。   王健,1984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配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先后在Nat.Commun., J.Am. Chem. Soc., Chem. Commun.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1500余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28
我校李印威副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李印威副教授与美国卡耐基研究所的刘寒雨博士、剑桥大学Simon Redfern教授,以及吉林大学马琰铭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压下聚合氮高能量密度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江苏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这是继李印威副教授于2015年在物理学顶级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后取得的又一新突破,标志着物电学院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李印威副教授介绍,由N-N单键构成的聚合氮是较好的高能量密度材料,然而,在纯氮材料中,聚合氮的形成需要极高的压强(高于100万大气压),而且无法保留到常压下,限制了其作为高能密度材料的应用。针对这个难题,李印威副教授和合作者通过理论计算设计了合成聚合氮的新途径,首先通过惰性气体氦(He)和氮气(N2)混合,在高压下形成新型稳定化合物HeN4,再通过对He原子的抽离,从而获得纯的聚合氮,计算表明,通过此方法获得的聚合氮可以稳定保留到常压下,推进了聚合氮的实际应用。该研究结果于2018年2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李印威副教授是物电学院2011年引进的优秀博士,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新型功能材料(超导、超硬和高能密度材料等),目前,李印威副教授已经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RL,PNAS,PRB,JCP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共48篇,被引用1500余次,H指数21,科研成果丰硕,有力支撑了物电学院的学科建设。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2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8 29 30
  • ...
  • 52 5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