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医四诊仪(中医舌面脉信息检测分析系统)
XM-SZY中医四诊仪(舌面脉信息检测分析系统)   XM-SZY中医四诊仪(中医舌面脉信息检测分析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将舌诊仪、面诊仪、脉诊仪、体质辨识及问诊四种功能巧妙的融于一体,可进行舌像采集分析与处理、面像采集分析处理、中医脉象采集分析处理以及体质辨识、问诊等辅助诊断教学。   一、舌像采集分析处理: 1、主要功能: ■ 计算机控制内部相机进行自动对焦拍摄,操作简单,图像清晰,完全实现舌象采集自动化。 ■ 采用数字化舌象采集平台与标准化方法还原,使舌象真实再现。 ■ 内部摄像采用模拟自然光源并能进行光线调节,使采集环境保持稳定。 ■ 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采用摄像头获得舌像信息,对舌体图像的颜色、纹理、轮廓进行特征提取,由计算机将这些特征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判断,给出舌象分析结果。 ■ 可以随时查询病例报告。 ■ 可以分析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形状、舌态。 ■ 内置消毒灭菌装置,操作前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 软件可以根据实际舌象的瘀斑、点刺、齿痕、裂纹等症状用文字显示舌象特征、临床病症以及饮食及用药建议。   2、主要特点: ■ 系统具有自主学习功能,通过不断学习,有效提高系统自主诊断准确性。 ■ 支持自动分析,且允许人工修正,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准确分析舌质、舌苔等,并直观显示结果。 ■ 支持初诊、复诊分离,实现便捷就诊。 ■ 支持多关键字的查询统计。 ■ 支持诊断分析报告打印。 ■ 用户权限管理,提高安全性。 ■ 自动对焦(即自动舌体捕获)。 ■ 灯光控制功能。   3、软件功能: ■ 用户权限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性。 ■ 病理、临床库可以持续更新,具备学习能力,且具备自动提取舌体,自动分析舌体、自动分析后手动调整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准确度。 ■ 快捷的初诊、复诊入口,操作方便、快捷。 ■ 图像采集分析能力,既可实时诊断,又可能根据需要进行人工调整。 ■ 灵活多变的查询统计能力,数据分析功能。 ■ 病例学习:单击主界面中的“病例学习”选项,进入学习界面,包括读取、保存、舌体轮廓提取、特征提取、自动提取控制、量化数据显示、舌象特征录入、临床意思录入、饮食指导及用药建议录入等选项,学习与分析过程,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 ■ 自动获取:单击自动获取按钮,如果参数正确,舌体提取成功,若存在不足,可通过自动提取控制中的进度条及取反控制框选择来进行控制。 ■ 特征提取:为了便于分步处理,此处特征提取分步骤完成,分别舌质特征、舌苔特征、齿痕特征、裂纹特征、瘀斑特征以及点刺特征。点击某功能按钮后,相关特征将被量化,以舌质为例加以说明。比如,单击舌质特征、舌苔特征按钮后,数据结果自动分析结果。 ■ 人工绘制:对于某些来自于其他途径的图片,会存在自动获取舌头错误的情况,此时可以通过人工绘制来完成。单击“人工绘制”后,在图像显示区域,单击右键将出现菜单,包括选中舌体、勾画轮廓和撤销。其中选中舌体仅需在舌头四周点选四个点,单击“绘制完成”后再自动识别完成;勾画轮廓则是按住鼠标左键后通过拖动完成绘制,绘制完成后单击“绘制完成”便实现舌体提取。撤销可以对绘制过程觉得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撤销,支持5步撤消。   二、面像采集分析处理: ■ 通过对病人面部图像进行分割、人机病症问诊作答,结合医生专业诊断,给出专业诊断结果并打印成报告,该系统能达到辅助中医临床诊断的作用,从数据库中读取面诊以及问诊信息数据,建立和编辑病例,建立中医诊断报告。中医面诊检测分析系统采用形状模型实现对眼睛、鼻子等器官进行定位,提取出额头、下颏和两颧区等人脸区域。通过采用K-means算法对面部图像的颜色进行提取,计算不同的颜色聚类中心的距离而进行面部颜色的分析;通过采用改进的2DPCA对面部图像进行特征抽取,通过计算测试样本特征与训练样本特征之间的余弦距离,实现对面部图像的光泽分析。 ■ 面象采集主要是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采用高清晰摄像头 获得患者面部的图像信息,将这些特征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给出面色分析结果。可分析12种面色:青色、赤色、黄色、白色、黑色、正常、淡白、淡红、红、 深红、暗红、紫黑。 ■ 测试结果用表格显示,简洁易懂,并可以生成PDF文件保存以便查询,也可以打印报告。   三、脉象采集分析处理: 由单头脉象换能器、脉象放大器、A/D转换卡、计算机和脉象辩证分析软件等部分组成。能自动采集脉象信号,并将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和脉象的各项特征参数自动分析处理,同时结合中医望诊、问诊(以人际对话形式),根据中医八钢辩证的思路,提示受试者的健康状况等内容。 ■ 无创伤性中医脉象检测,可将采集器固定于寸、关、尺任何一部位采集脉象信息,能实时显示和存储数字化脉波信号,自动判读脉象的位、数、形、势,识别脉图特征参数,并以多维逻辑判断模式确定脉名;能以脉诊检测为线索,经人机对话询问病人症状,作出初步的八纲和脏腑辩证结论,能显示和打印系列脉图、最佳脉图及其特征参数、取脉压力、脉幅趋势图、40秒脉波趋势图等组成的脉图检测报告,以及脉象提示的动脉系统张力、阻力、生理年龄、自律神经平衡状态和辩证结论等组成的临床辅助诊断报告。 ■ 测脉结论报告: · 脉位:分浮、中、沉三类。 · 脉力:分有力、中、无力三类。 · 脉势:分满实、正常、低乎虚、中空虚四类。 · 脉率:分迟、缓、平、带数、数、疾六类。 · 节律:分正常、不齐、结代、促四类。 · 脉形:以a,b,c分别标记主波、重搏前波、重搏波,按各波出现的情况分为abc,ab,ac,a等四种脉形。 · 脉名:按位、数、形、势综合判别,有平、弦I、弦II、弦III、弦IV、滑、平滑、平弦、弦滑、涩、芤、濡、虚、实、弱、微、散、革、牢、紧、洪、细、浮、沉、迟、缓、数、疾、结代、促等。 ■ 临床辅助诊断报告: · 张力:反映动脉管壁紧张程度,结论分张力高、张力正常、张力低三类。 · 阻力:反映动脉系统外周阻力,结论分阻力高、阻力正常、阻力低三类。 · 生理年龄:系统按脉图特征参数与生理年龄相关性推出的结论,可提示动脉系统的生理状态。 · 自律神经平衡状态:反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平衡状态的指标,结论包括低水平平衡、正常水平平衡、高水平平衡、大体平衡、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等类型。 · 辩证结论:根据脉象分析和问诊的综合分析,从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提供临床辩证的结论。 ■ 主要技术指标: 1、单探头脉象转能器: · 灵敏度:0.5mV/克力(桥压6V) · 线性范围:0-500克力(原0-250克力) · 温度漂移:小于1%(F.S)(-5℃~+40℃)(原小于2%) · 机械滞后:小于1%(F.S) · 输出阻力:1KΩ · 固有谐振频率:大于1000Hz(-3db) · 最大垂直位移距离:大于15mm 2、脉象采集器交流放大回路(脉搏波回路): · 输入动态范围:0-25mV(相当0-50克力,动态力) · 满幅输出:5V(原4.5V) · 时间常数:大于3秒 · 上限截止频率:大于3000Hz(-3db)(原大于1000Hz) 3、直流放大回路(取脉压力回路): · 输入动态范围:0-150mV(相当0-300克力,静态力)(原0-125mV(相当0-250克力,静态力)) · 电源:USB供电 · 功耗:小于10VA · 连续工作时间:4小时,停机1小时后再开机 · A/D转换器:8路12位A/D转换(原4路)   四、体质辨识与问诊: ■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医体质共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该软件以《中医体质辨识判定》标准为基础,通过软件智能化判断,自动生成体质报告。 ■ 问诊采集主要是病人对照数据库中的各种症状进行挑选,通过回答88道试题(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最后进行提交并由系统自动判断。 ■ 档案管理功能:可录入被测评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方便准确的查询。 ■ 通过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的67项标准问卷,软件自动计算出体质类型。 ■ 根据计算出的体质类型,软件自动生成中医调理保健建议。 ■ 软件界面简洁,操作简单。 ■ 测试结果用表格显示,简洁易懂,并可以生成pdf文件保存以便查询,也可以打印体质报告。 ■ 软件建议丰富,包括体质特征、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调理。 ■ 软件一机一码,使用安全。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
1、体质辨识量表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 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要求制定,可作为判断普通人群、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中医体质分类的标准化工具; 2、通过问诊模块人机交互信息,软件自动分析,给出直观量化的体质辨识分析结果 3、可得出检测者体质类型,并提供体质特征,成因解读,以及易发疾病的风险预警提示,环境适应力等; 4、提供个体化辨体施养方案,包含四季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膳食养生等内容,为被测试者提供个体化的健康养生指导建议;      
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2022-06-13
智能中医健康镜
智能中医健康镜基于传统中医理论,通过健康镜采集面象、舌象和问诊情况,经云端大数据及智能算法,自动分析舌面象信息、辨识人体体质,开展个体化中医养生干预服务,给予合理的养生调养指导建议,开启智慧中医健康管理新体验。智能中医健康镜搭载“智能语音控制”,实现自动化语音中医体质问诊,结合采集的舌面诊信息,提供可视化中医体质分析,智能评价人体健康情况。 产品特点: 深度AI人脸识别、舌象识别技术定性定量化采集针对不同人群(老年人、儿童、孕产妇、 慢性病)进行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提供实时中医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输出标准中医体检报告报告云储存,自动建立健康档案,支持任意字段历史病例检索智能语音交互体验,智能体质辨识、舌面诊系统
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2022-06-13
中医舌诊仪(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XM-SX-III中医舌诊仪   XM-SX-III中医舌诊仪(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相结合的产品,该产品安装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配置灵活,既能用于各大中医药大学舌象相关的教学、科研,又适用于医生舌诊的辅助分析,适用范围较广。   一、主要功能: ■ 计算机控制内部相机进行自动对焦拍摄,操作简单,图像清晰,完全实现舌象采集自动化。 ■ 采用数字化舌象采集平台与标准化方法还原,使舌象真实再现。 ■ 内部摄像采用模拟自然光源并能进行光线调节,使采集环境保持稳定。 ■ 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采用摄像头获得舌像信息,对舌体图像的颜色、纹理、轮廓进行特征提取,由计算机将这些特征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判断,给出舌象分析结果。 ■ 可以随时查询病例报告。 ■ 可以分析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形状、舌态。 ■ 内置消毒灭菌装置,操作前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 软件可以根据实际舌象的瘀斑、点刺、齿痕、裂纹等症状用文字显示舌象特征、临床病症以及饮食及用药建议。 二、主要特点: ■ 系统具有自主学习功能,通过不断学习,有效提高系统自主诊断准确性。 ■ 支持自动分析,且允许人工修正,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准确分析舌质、舌苔等,并直观显示结果。 ■ 支持初诊、复诊分离,实现便捷就诊。 ■ 支持多关键字的查询统计。 ■ 支持诊断分析报告打印。 ■ 用户权限管理,提高安全性。 ■ 自动对焦(即自动舌体捕获)。 ■ 灯光控制功能。 三、软件功能: ■ 用户权限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性。     ■ 病理、临床库可以持续更新,具备学习能力,且具备自动提取舌体,自动分析舌体、自动分析后手动调整等功能,提高了学习的准确度。 ■ 快捷的初诊、复诊入口,操作方便、快捷。 ■ 功能强大的视频分析能力,既可实时诊断,又可能根据需要进行人工调整。 ■ 灵活多变的查询统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 病例学习:单击主界面中的“病例学习”选项,进入学习界面,包括读取、保存、舌体轮廓提取、特征提取、自动提取控制、量化数据显示、舌象特征录入、临床意思录入、饮食指导及用药建议录入等选项,学习与分析过程,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 ■ 自动获取:单击自动获取按钮,如果参数正确,舌体提取成功,若存在不足,可通过自动提取控制中的进度条及取反控制框选择来进行控制。 ■ 特征提取:为了便于分步处理,此处特征提取分步骤完成,分别舌质特征、舌苔特征、齿痕特征、裂纹特征、瘀斑特征以及点刺特征。点击某功能按钮后,相关特征将被量化,以舌质为例加以说明。比如,单击舌质特征、舌苔特征按钮后,数据结果自动分析结果。 ■ 人工绘制:对于某些来自于其他途径的图片,会存在自动获取舌头错误的情况,此时可以通过人工绘制来完成。单击“人工绘制”后,在图像显示区域,单击右键将出现菜单,包括选中舌体、勾画轮廓和撤销。其中选中舌体仅需在舌头四周点选四个点,单击“绘制完成”后再自动识别完成;勾画轮廓则是按住鼠标左键后通过拖动完成绘制,绘制完成后单击“绘制完成”便实现舌体提取。撤销可以对绘制过程觉得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撤销,最多支持5步撤消。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成都众意达医信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众意达医信科技有限公司 2024-11-11
成都唐氏康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成都唐氏康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股份制公司。“艾柯”为公司旗下自主品牌。艾柯是拥有5000+双基地的厂家, 22 年水处理工程经验,70 + 项水处理专利,52000 + 项案例见证。主要核心产品有:工业纯水、超纯水系列;实验室用纯水机、超纯水机系列;实验室(污水)废水综合处理设备;实验室反渗透超纯水机系列;水处理系统系列;智能超纯水系统系列;纯水供水系统等产品。              
成都唐氏康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5-05-28
成都师范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学校前身系1955年创办的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65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探索师德养成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学校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初步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现有普通本科专业35个,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目前,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建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26个。2012年以来,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5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教育综合改革项目4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级一流专业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00项;近两届省政府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4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高水平教师不断涌现。学校现有教职工954人,其中博士127人、正高职称97人。有特聘教授、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有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和特级教师6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11人,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1人。科研工作成效显著,科研实力逐步增强。学校建有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省级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建有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厅级研究中心,拥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和四川省心理学会挂靠单位。2012年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16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4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80多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4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10余份。深化校地合作,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科学普及等,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成都、自贡、德阳、攀枝花等30多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发挥我校教师教育优势,服务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与温江、德阳等共建有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师范学院德阳高级中学;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四川百川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合作,共建研究与应用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挥教师培训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展各类专项培训。2012年以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超过300项,项目县超过55个,培训班超过2000个,培训人数近9万人。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积极服务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联盟成员学校已达300余所。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对外办学初显成效。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扩大合作区域和范围,提高合作层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港台等国家及地区高校(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并开创学校留学生培养的先河。目前,学校来华留学生124名。近三年,共有141名本科生参加校际交流、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等出国(境)学习交流活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校现有温江校区、人民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余亩,校本部在温江校区。校园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803.12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64万余册,电子数据库24个,数字资源12TB。学校建有万兆骨干校园网络。学校面向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四川的本科调档线居于省内同类学校前列。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均保持在95%以上。学校历经65年教师教育办学历程,风雨兼程服务四川基础教育发展,薪火相传铸就四川基础教育辉煌。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在基础教育、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的知名人士。目前,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60余人,任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5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回望历史,学校虽几经更名,但教师教育的中心地位稳固坚定,扎根巴蜀大地、根植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成都师范学院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
成都师范学院 2021-02-01
成都医学院
学校从2000年开办本科专业,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校牵头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临床医学、药学2个专业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资格,2016年以优良成绩成为省内首家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高校。 学校现有新都、天回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104.9亩。有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全日制在校生1.18余万人,继续教育学生2.42余万人。有二级教学院系11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5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四川省特色专业3个,四川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有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共建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7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95人,其中高级职称28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含博士、博士后)545名。有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20余人。 学校已建成重点科研平台14个,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8个。2004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96项。主编出版科技学术著作26部,获授权专利35件。署名成都医学院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300余篇。青年教师的学术论文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Cell》发表。《成都医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2012-2016年,学校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获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形成了“立足区域,面向行业,突出应用,服务基层”的就业格局,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目前,学校正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按照医科大学的内涵标准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医学院校,为建设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四川省治蜀兴川,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成医力量。
成都医学院 2021-02-01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现名。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以师资拓优势,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经过70余年的积淀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 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6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艺术学院)、7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邮 编:610041 电 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 传 真:+86/028- 85092752 网 址: http://www.cdsu.edu.cn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2-01
成都工业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创办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学校曾先后12次更名,历经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直属国家电子工业部,1987年起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电子工业厅主管,2000年调整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陈毅元帅曾于1916-1918年在我校染织专业学习。江泽民同志曾视察过我校,并亲笔为学校七十五周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培养优秀人才”。学校现为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学校,获得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单位资格,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和“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科技园为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入围首批四川省高校创新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牵头组建并当选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四川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校地合作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加入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及“一带一路”工学院联盟并当选为常务理事单位,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厅委共建”院校,获得“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建校一百余年来,学校从未间断过办学,始终秉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学校严格按照合格本科标准和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新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本科教学,进一步凝练并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倾尽绵薄之力。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四个校区,普通全日制学生集中在郫都校区和宜宾校区学习。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晏济元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实训中心/工厂,有33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12700人。学校共有教职工987人,其中专任教师644人,副高以上高级职称教师32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02人;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青年千人计划”教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50余人次。“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3个专业获批四川省第二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项目立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等数学》《机械制造技术》《形势与政策》《管理学》5门获批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生特质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 模式的电子技术创新综合实践》4门获批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另有10门课程获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立项。学校以《转型发展,产教“五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题的教改项目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40亿元;图书馆藏书264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13万册,建有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基于万兆主干网的校园网,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在四川省高校校园网建设检查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3个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模具、电加工、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和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建有50个建制实验室,其中14个实验室为与英特尔成都公司等校外单位共同建设的“产学研用”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物联信息技术与应用、电工电子),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学校校内还建有“工程素质训练中心”“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及与企业、学术机构、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105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宏明双新、仕兰、宁江机床)。学校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我校“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校内建设真实工程环境的训练中心的研究成果在其他高校得到了推广应用。学生在各项全国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几十项,2013年我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冠军,荣获“高教社杯”,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3个全国一等奖,2019、2020年连续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学校广泛开展了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多名师生赴海外和港台地区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交换学习。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培养了十届近千名双文凭毕业生。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以严谨的治学、稳定的教学秩序、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学校长期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Intel公司、长虹、九洲、华为、京东方、TCL、格力电器、重庆平伟、迈普、上海莫仕、富士康、五粮液等知名企业合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左右,是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百年办学积淀,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和“卓越创新”的价值追求,以质量和特色为立校之本,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成都工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189 19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