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咸阳师范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有渭城和秦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24亩,有实习实训基地26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14.57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66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62人,高职学生1494人,留学生26人。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5个(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36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5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800余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235人,其中专任教师796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135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咸阳市第四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3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5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厅局级科研奖励96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26篇,年均发表878篇,其中核心期刊771篇,被SCI、EI、CA等收录270篇。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 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59万余册,特色文献7333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其中《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编辑出版《秦汉研究》刊物,秦汉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韩国、日本等19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73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6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开展交换交流、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 2”“3 1”的形式赴美国、韩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470多名。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 建校4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高级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 当前,学校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南,全面落实“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要求,持续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2018年5月更新)
咸阳师范学院 2021-02-01
泉州师范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坐落于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市。泉州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经济总量连续20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学校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系福建省第一所新建地方性省属本科高校,由创办于1923年的泉州师范学校、1939年的南安师范学校、1951年的泉州教育学院和1958年的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1999年10月18日和200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两次莅校视察指导工作,并作出了“泉州师院发展方向是建设多学科的大学,目标很宏伟,这无疑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也符合福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求”的重要指示。近百年办学历程筚路蓝缕,一甲子高等教育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泉师人秉承“善学如泉、正心至大”校训精神,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00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3年获批福建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以来,获批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高校。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平安校园等一批高级别荣誉称号,蝉联七届省级文明学校(文明校园)。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有东海、诗山和江南三个校区,占地1815亩。下设二级学院17个,本科招生专业58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8万人。现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台湾全职教师近20人。有国家级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福建省闽江学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人选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00多人,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福建省本科教学团队5 个。学校坚守育人初心,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先后获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专业和课程改革”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以及省级一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160余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专业通过行业类专业认证,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培育基地。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近1300项。毕业生创业率和创业存活率实现“双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做特工科、做优人文社科,做精教师教育学科。拥有省级学科14个,其中音乐与舞蹈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教育学、光学工程、工商管理等6个学科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现有福建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入选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先后获批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验收,经教育部批准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坚持科研创新和学术繁荣发展,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水平。现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36个,入选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首批智库成员单位,建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台盟中央闽南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建“华南地区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共建“泉州师院-创新环保分析监测中心”“石狮产学研工作站”“泉州师院—南安机械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泉州师范学院(石狮)生态智能织物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50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一等奖3项。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多项、其他类科研课题1200余项。“求索”讲坛入选首批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十佳讲坛。学校坚持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发展道路,打造校地发展共同体。制定实施《泉州师范学院服务泉州》
泉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位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洛阳。学校地处伊水之滨,万安山下,东汉太学便发端于此。南望二程故里,传颂着程门立雪、鲁台望道的佳话;西望关林和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绽放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光芒。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师范学校,历经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为现名。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资格。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食品与药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3个学院,2个公共教研部,7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100余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2个、精品课程3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6个、精品课程27门、教学团队6个、教学名师5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8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16项。开创小学全科教师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在全省推广;连续七年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三年来,学生在亚运会、全运会、全国大运会中共获得7枚金牌,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50余项,省级奖励1300余项。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00余人。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200余人次。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学科引领”战略和应用科研攻坚工程。自2016年以来,连续入选ESI数据库排行榜,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旅游管理学科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现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创新联盟各1个;现有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8个。三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多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连续四年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被SCI和EI收录600余篇;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20余项。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爱尔兰沃特福德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韩国培材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开展本专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互换、教师访学进修、科学研究等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签署20余项对外合作协议。学校加入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 学校占地2850亩,建筑面积近71万㎡。固定资产总值约12.7亿元,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4010种,电子图书93万余册,是中国知识工程文献检索二级中心。学校建有“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校园网络,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突出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入区域和服务地方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校,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至2018年9月) 校风:厚德博学、励志笃行 “厚德”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和《礼记·学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厚德博学而无往不利,励志笃行乃世之风范。厚德方以励志,励志才能笃行,师生之道由此突显,“传道授业解惑”由此张扬也。归结起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即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长、成才,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践履所学,向着既定的目标和事业奋进不已。 教风:德以修己、教以育人 教育者的胜人之处在于以德化人,以至德求至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求德为根本;同时要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精心组织的教学设计和精湛优雅的教学手段、方法施之于教学过程。以之教人,则无人不成才。 学风:勤学善思、知信达贤 勤学善思是学习的理想境界,勤学以乐学为根基,以学习为乐,让勤奋学习内化为自己灵魂深处的自觉追求,同时要善于思考,让勤学与善思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知信达贤”的人生理想境界,使所学真正能够致用,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有用人才。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2-01
周口师范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是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地处三皇故都、老子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周口市。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颍河、沙河、贾鲁河在此交汇,不尽东流;漯阜铁路连线京九和陇海线,横穿周口;宁洛高速、大广高速等数条高速在此交汇,是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吮千年文化滋养,依厚重历史沉淀,校园花木交荫,绿围翠绕,鸟语花香,四季如春,风光旖旎,景色宜人。 周口师范学院始建于1973年,历经周口师范学校、周口师范专科学校、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近年来,学校拉大办学框架,拓宽办学途径,丰富办学内涵,提高办学层次,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和周口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支持周口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协议,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学校占地930453.19平方米,建筑面积577163.0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图书馆藏书160.810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200余种,建有中国学术期刊网镜像站点和5000多种期刊集成化全文数据库;拥有博士后研发基地1个,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培育基地、省级创新创业平台20余个。学校先后被定为河南省首批高校“双创”基地、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和“国培计划”培训基地。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设计学院、网络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21个教学院(部),开设有5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教学团队30余个;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优秀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1项,双学位教育试点专业8个。建有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基地436个。先后与郑州大学、常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体育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目前,学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5440余人,教职工1485人,外籍教师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0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171人。有河南省教学名师、优秀专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60余人,聘请省内外兼职教授50余人。学校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台湾等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并与其中一些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互派交流生。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8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及工具书490余部;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10余项。《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三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赛事,共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000余项;在2012年、201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网络虚拟运营创业专项赛决赛中连续两次获全国一等奖;连续多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建模竞赛、软件工程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连续七年在河南省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毕业生考研率持续保持在20%左右,考取特岗教师人数始终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高起点引领、深层次改革、全方位转型,深入推进实施应用型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产教融合、“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文化培育五大工程,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经济管理类、机械电子类、食品化工类、生物工程类、文化艺术类和计算机科学类等六大专业集群;探索实施了“(4-X)+X”、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平台+模块化”教学、产学研协同育人、“1234”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了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显著提升了应用成果转化能力,一批具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技术成果相继落地生根;构建了“1+1+N”的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与12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周口市及其8个县区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合作开办了“科信海外商务代表班”、“应用技术人才专项班”;成立了全省首家由高校主导的省级大学科技园,3A支点众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获得省级认定。 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立足周口,服务河南,面向全国,40多年来,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声教迄四海,桃李满天下。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标兵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值得推荐的河南教育名片”、“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2018年度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品牌高校”等荣誉称号。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依托中原文化之深厚底蕴,周口师范学院围绕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快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周口师范学院 2021-02-01
南阳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为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始建于1951年的河南省立南阳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南阳师范学院。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201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2017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875亩,建筑面积85.2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4亿元,中、外文纸质图书223万册,电子图书(期刊)954万册。全日制在校生27705人。现有教职工1577人,其中正高130人,副高386人,博士366人,专任教师1266人。拥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第一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管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初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专家为核心,以教授、博士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是全国本科院校中首个国家级职业指导工作室建设试点单位。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教学平台。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国际、国内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冠军、全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以及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 学校拥有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重点学科8个。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中原曲艺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汉史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18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3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等31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69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SSCI、A&HCI、EI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47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200部。先后主办或承办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欧盟—中国合作研讨会、东汉史研究国际论坛、华夏玉文化大讲堂、中国第九届灾害史年会、中西部无机化学年会、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国学(汉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会议和论坛。《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均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在2018年年初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上,学校位列全国高校第114位,全省高校第4位,化学学科排名进入世界500强。 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意大利、芬兰、瑞典、马来西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达成学分互认协议、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展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与韩国全州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多所州立大学建立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的校级交流项目、与芬兰萨沃尼亚应用科技大学和瑞典梅拉达伦大学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位居河南省师范类院校第一名。先后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质单位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资质单位,成功获批为河南省汉文化国际推广基地,并当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单位。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校务公开示范单位”“河南省属本科高校行风评议第一名”“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第一名”“河南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本科院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学校领导受邀在全国表彰会上作经验介绍。“绿茵读书会”荣获“河南省优秀志愿组织”,并入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候选名单。学校领导班子连续三年被省委确定为最高等次“好”,学校党委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 当前,全体师院人坚持“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弘扬“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认真落实学校三次党代会和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双轮驱动”“特色引领、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借势跨越”三大发展战略,为早日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阳师范学院 2021-02-01
商丘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河南省商丘市,这里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南襟江淮,北接齐鲁,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地处京九铁路、陇海铁路,郑徐高铁、郑合杭高铁交汇的黄金交通枢纽之地。商丘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归德府中学堂”,栉风沐雨,弦歌不绝,历经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商丘师范学院。 教学设施完备,校园风景优美。学校现有平原路、文化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建筑面积近120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先进的科研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共计647个,其中省级7个,厅级3个,校企合作实训中心6个。建设了数字外语教学中心,多功能演播厅,各类体育场馆等。图书馆馆藏丰富,馆藏纸质图书近20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2亿多元。学校环境优美,校园内有春明湖、夏梦湖、秋韵湖、冬泰湖和文秀山,亭台水榭、荷花垂柳、碧波荡漾、湖光山色,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围绕经济社会需求,优化应用专业集群。学校遵循“突出应用,集群发展,提升质量,打造特色”原则,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地方主导产业,构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设有21个学院,现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2.7万余人,生源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0个,省高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重点规划了“商务服务,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服务、先进制造配套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教师教育”等6大专业集群,形成学校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价值链集群对接、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大力引进“应天学者”、“特聘教授”等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双能"转型,强化实践教学能力, 努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流师资队伍。学校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博士近300人,硕士700余人,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者150多人。学校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多名教师被聘为其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双向互进”机制,现已联合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近200名。 秉持科研服务社会理念,走产学研协同发展之路。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带动战略,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逐年递增,截至2016年,我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加强科研与学科平台建设,已建在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40余个,其中已建成“河南省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精炼工程实验室”、“药物绿色合成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厅级科研平台10多个。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学校现已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北斗学院,与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网络信息技术学院,与天津中科遥感集团共建中科遥感学院,与中科曙光共建大数据学院。与达内科技、凤凰教育、哈森药业、航天金穗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立足商丘丰富地域文化底蕴,自觉承担文化传承重任。学校现有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和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校成立了“应天书院研究中心”,取得了大批卓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社科研究基地群。 积极汇聚培养合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依托,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全校“双创”教育工作,保证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和“双创”实验班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以与商丘市共建创业综合体为抓手,积极探索“双创”教育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模式;以建设大学生文创园为载体,积极探索“双创”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学校投资500余万建成3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专项基金,现已建成68个项目工作室,初步形成“产—学—研”互动发展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营造了浓郁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生态。近几年,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2000多项。 拓宽开放办学视野,大力开展合作交流。学校充分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郑州大学等十多所省内外高校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伍斯特大学、美国卡普兰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与商丘市政府及多家大型企业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从俄罗斯、韩国、尼日利亚等国招收留学生,逐步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春风化雨潜入夜,润物育人细无声。学校着力培养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传承“应天归德,智圆行方”的校训,弘扬“学以求真,行尚笃信”的校风,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思想保证。学校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河南省高校“五好”党委等5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千年书院传古韵,转型发展谱新篇。“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商丘师范学院上承应天书院千年古韵,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建设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思路,正在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第三次党代会完成了学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与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等项目的获批搭建了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经略既张,宏图正举。商丘师范学院领导班子正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砥砺前行,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努力奋斗!
商丘师范学院 2021-02-01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贵州教育学院。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同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012年12月,获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增列为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779622.76平方米(1169亩),校舍建筑面积421628.9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719.75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1.05万册,电子图书133.08万册,纸质期刊1210种,18个中外文数据库。现有13个教学院(部),44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27人,本科生12493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17人,留学生17人。另有一所附属中学——贵州省实验中学。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93人。教师总数841人,教授97人,副教授339人,博士176人,硕士550人。专任教师70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级职称30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5人,副教授298人,博士159人,硕士463人。贵州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4人,省甲秀文化人才1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23人。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个,省部级高层次研究团队3个,省级一流大学平台培育项目1个,省级一流大学课程重点建设(含培育)项目6个,省级一流大学专业培育建设项目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计算平台1个,省级应用服务平台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省级人才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中心2个。 近五年,学校共承担了85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6项;横向项目124项;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1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CSSCI论文170余篇,EI论文20余篇,CSCD论文22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10余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0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0余件。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泰国、台湾等国(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加入了“国际教育联盟”;与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与浪潮集团、腾讯云、贵州省各市(州)教育局、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等企业、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教育。 改制以来,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大学”为宗旨,秉承“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师院精神,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主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高校第一所(批)“绿色大学”、“节能示范校园”、“安全文明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和“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先进集体”、“贵州省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示范点”、“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贵州省阳光体育先进学校”、“贵州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贵州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贵州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贵州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中心”、“贵州省环境教育基地”和贵州省唯一的国家“华文教育基地”等平台。 学校到2020年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全力推进办学层次提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能力和水平,成为服务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阵地,努力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国际化高水平本科院校。
贵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白城师范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是吉林省西部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坐落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地带。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8月,原隶属于国家林业局的白城林业学校并入。2002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白城师范学院。2007年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7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9亿元。设有20个教学单位。现有教职工885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6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48人。 学校设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1600余人,生源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与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与台湾、日本等多所大学开展了友好交流,开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招收了免费师范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45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12项。学院着力凝练科研特色,建有“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白城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通榆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中心”等13个省级科研平台,打造教师教育研究、创业教育与文化研究、草原文化研究、人文社科和基础理论研究、吉林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与应用5个校级研究高地,包含研究中心18个、研究所22个和重点实验室3个。近三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454篇,其中被SCI,EI,CSSCI,CSCI等索引收录论文155篇,其它核心类期刊310篇;出版著作25部;获国家专利23项。 近年来,学校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学院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人大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省文明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文明单位”和省属本科院校首批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一个个荣誉照亮了学院前进的方向。 建校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共计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7万余名,被誉为吉林西部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育基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高地。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秉承“厚德、明辨、博学、笃行”校训,坚守“爱、责任、荣誉”教育理念,遵循“发展的教育”办学理念,坚持“八个发展”,实施“八个战略”,推进“八项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加快转型发展进程,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有合作、国内有影响、省内有特色”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白城师范学院 2021-02-01
通化师范学院
通化师范学院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坐落于长白山脚下、鸭绿江畔、中朝边境的通化市。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1958年通化师范学校改为通化师范专科学校,通化师范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9年成立的辽东省立(通化)第六师范学校。1978年,通化师范专科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通化师范学院。学校始终秉承崇德广业、与时偕行的校训,坚守质朴的教育理念,传承靖宇精神建校育人、服务长白山区的办学特色,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的办学方略,凸显一师一山一城一族一史的办学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59.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3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350.45万元,馆藏图书总量218.09万册。设有20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3个校级科研院所。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957人,专科生878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8479人。现有教职员工796人,专任教师65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7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57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有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优秀人才34人,聘用校外高级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78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 学校现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5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5个,兼招专业10个,涵盖文学、理学、法学、工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9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历史学、物理学),省级品牌专业3个(历史学、生物科学、物理学),特色专业6个(历史学、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4个(生物学、历史学、教育学、民俗学)。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省级优秀课52门,东西部联盟上线慕课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 学校突出长白山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研究,拥有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8个。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国家级项目11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励6项,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2项。 学校与国(境)外43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交换生、2+2、3+1、短期交流及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本科生交流培养项目,先后与英国格林多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韩国岭南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韩国清州大学合作举办生物科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目前共派出133名学生出国(境)学习,现有留学生学历生28名、语言生16名。学校积极落实高教强省战略和转型发展工作,成立医药健康产业专业集群、教师教育专业集群进行转型试点,开展艺术类、食品科学类大类招生试点。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万通集团成立万通商学院,与九台农商银行成立九商会计学院。学校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实施映山红顶岗支教实习计划,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时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学校曾被国家语委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届获得“吉林省文明单位,荣获吉林省模范集体。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和高教强省战略,大力提升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长白山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基地建设水平,为把学校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平、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通化师范学院 2021-02-01
集宁师范学院
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市地处京津冀、环渤海、呼包银榆三大经济圈结合处,是亚欧经济带的枢纽城市,有“中国薯都、风电之都、草原皮都、神舟家园、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的美誉。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931年,原绥远省在集宁创办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启了乌兰察布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集宁师范学校建立,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乌兰察布盟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乌盟师范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大专班。1978年,大专班单独办学。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乌盟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乌兰察布师范专科学校。1995年,更名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乌兰察布盟师范学校和乌兰察布盟蒙古族师范学校并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在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集宁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学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全区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84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6人;自治区教学名师5人,教坛新秀4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有博士30人,有硕士354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707人,其中本科生7925人,占学生总数的67.69%;少数民族学生1986人,占学生总数的16.96%。 学校现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蒙古学学院、政法与历史文化学院、经管学院、外语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16个教学单位和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足球学院。开设35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工学、历史学、法学、农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开设18个专科(高职)专业;现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5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1个。 升本以来,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共7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337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余篇,其中有200余篇发表在国际有影响的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一等奖1项。《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首批A类学术期刊,2016年荣获首届内蒙古高校学报出版质量优秀奖。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17亩(合10780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3090.9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1.33亿元。纸质图书123.52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固定资产9.09亿元。 学校设有附属实验中学、小学各1所。 建校近60年来,学校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践行“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秉承师范性、彰显民族性、突出地方性、加强应用性,始终不渝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64000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为国家、自治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被誉为乌兰察布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的摇篮和城市智慧的心脏。 刘云山同志为母校题词“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英才遍草原”。
集宁师范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67 2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