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转炉炉壳变形及寿命判断研究技术
本项目针对转炉炉壳发生的严重变形、危及正常生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攻关,利用现代先进的测试、有限元等多种技术,找出了炉壳变形的原因、规律和机理,对炉壳的残余寿命做出了正确判断并进行了整形处理,消除了设备的重大隐患,延长了炉壳寿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激光轮廓测试系统对炉壳变形及温度分布进行了全面测量,找出了炉壳变形原因、变形速度及规律,并提出了抑制炉壳变形的对策。 通过对炉壳进行了多工况三维有限元大型综合分析,包括炉壳机械应力、膨胀应力、温度场及热应力、托圈应力以及支撑系统的应力。计算模型有创新,通过计算掌握了炉壳变形场及应力场,并提出了炉壳与托圈的极限安全间隙的界限。 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采用了“火攻+机械牵引”方法,对大型转炉变形后的炉壳进行整形,使用效果良好,有效地延长了炉壳寿命。 对炉壳材料的各种基本物理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做出了不同材料在不同载荷和温度条件下的蠕变曲线,摸清了现有炉壳的蠕变规律,并对炉壳残余寿命进行了成功预测。 本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1998年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特种气体、电子气体制备及净化技术
本中心所开发设计的各种工业气体分离、净化设备,如:氢气净化;氮气净化装置;空气变压吸附制氧、制氮装置;氩气净化装置等,在国内已有一百多台套在正常运行。许多国际著名公司如:德国林德、英国BOC、美国SG、日本酸素、松下等公司,都在使用我们设计生产的净化设备或者由这些设备生产的高纯气体。我们设计的净化设备已经销售的东南亚以及北欧等十多个国家,工作运行可靠,受到用户好评。 随着电子工业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对电子用气体需求量越来越大、纯度要求越来越高。如: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氟化硼,三氟化氮、六氟化钨、三氯化硼、乙硼烷、三氯甲烷、六氟化硫、七氟丙烷等特种气体,目前市场中供不应求,利润率非常高。由于制备技术及净化技术要求较高生产厂家较少。如投资建厂,将会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污泥原位碳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针对低碳城市污水和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除磷脱氮过程中存在碳源竞争、除磷脱氮效率不高、需要外加碳源问题,开发酸碱联合调节、微波组合技术,从污水处理厂内部副产物--污泥(主要有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中提取生物易利用碳源(特别是乙酸等VFAs(挥发性脂肪酸)),用于增强污水生物除磷脱氮过程,实现污泥原位碳源开发和应用。主要内容:1、揭示先酸后碱、先碱后酸等酸碱联合调节污泥氮磷释放、VFAs形成及脱水性能变化规律,阐明氮磷释放和VFAs形成机理,优化酸碱调节技术,在同一装置中利于污泥中VFAs形成、氮磷释放及污泥脱水性能改善,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2、研究酸碱调节污泥释放的氮磷回收过程;3、研究微波碱解、酸解及联合过氧化氢氧化过程中,剩余污泥中不溶有机物破解、VFAs等形成规律,优化微波组合工艺促进VFAs形成过程。特点:与其他污泥处理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法相比,酸碱联合调节方法简单易行,解决了单独调酸或调碱只利于氮、磷释放或VFAs形成而无法实现综合利用的问题,其中先酸(pH 3.0)后碱(pH 10.0)顺次调节方式在调酸时利于氮磷释放,在调碱时利于VFAs形成(每吨污泥有机质可生成VFAs约200公斤),同时污泥脱水性能得到改善;微波与碱解、酸解及过氧化氢相联合,可实现剩余污泥高效快速破解,其中微波/过氧化氢和微波/硫酸依次串联技术,在30min内剩余污泥破解率达80%,乙酸占VFAs含量大于80%。本工艺简单,VFAs产率高,实现了污泥的原位碳源开发、节省了外加碳源和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具有很高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具有推广价值。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液-液离心萃取技术及成套装备
超高压阀门的阀芯需要抗腐蚀耐磨的材料,因此阀芯的材料往往与本体不同,为了防止出 现掉落、松动等故障,需要将阀芯与阀门本体进行焊接。考虑到阀门本体结构的特殊性,需要 设计一种全自动焊接机床来满足这一要求。 该套数控焊接机床的机械系统主体部分是X,Y,Z三轴工作平台以及旋转R轴构成 (X和Y轴 行程为100mm,Z轴行程为400mm,三轴均通过滚珠丝杠传动,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R轴可旋 转任意角度,载荷100KG) ,为了实现精确控制,四轴均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器+伺服电机驱 动,通过设置伺服驱动器及运动控制卡相关的参数,电机位置控制可达到加工精度要求 (小于 0.2mm) 。其中XYZ三轴均有正负原点开关和零点开关,R轴只有一个零点开关。工作台的旋转 由R轴通过1:100行星减速齿轮带动,工件通过专用工装夹紧,并通过电刷与焊机负极连接。 该项目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焊枪结构改进及硬件调试;机床数控软件的模块化设计, 包括焊接中示教及焊枪路径规划中提出的一种通过空间直线和空间圆弧实现空间曲线的插补 算法,辅助功能的实现和焊缝收弧引弧等时间控制策略等;着重研究了焊接工艺参数 (焊接电 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和焊枪角度) 对焊缝的影响,通过一种数学模型来描述工艺参数与焊 缝熔深之间的关系,对摸索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形态影响和焊缝质量的预测和评估有重要意 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奖励类别及等级: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简介:      项目针对软弱地基工程建设的迫切要求,并结合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经过近30 年科技攻关,在复合地基理论体系、考虑基础刚度影响的路堤下复合地基设计理论和方法、经济高效的新型复合地基技术和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等四个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突破,形成系统的复合地基理论、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主编我国复合地基相关主要规范、标准5部,参编1部;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SCI/EI论文360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获批国家及省部级工法4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沈客运专线、通平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长安大学 2021-02-01
风电场智能扇区管理技术研发及应用
本项目以风电场扇区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发工程尾流模型和改进机组偏航控制品质,将尾流效应模型与场内机组偏航指令有效结合,以管理各机组尾流所覆盖的扇区,利用风电场多机组的偏航协同控制,实现以多机群或风场级发电量为优化目标的机组偏航动作,从而提高整体发电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风电机组偏航参数优化方法 围绕偏航系统的稳态误差校准展开研究,利用SCADA历史数据及高精度传感测量装置,开发数据驱动的校准分析方法,改进机组偏航控制系统的信号品质,提升机组功率输出性能。 (2)机组级尾流复合建模方法 以特定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风仪与风向标数据,分析前排机组尾流空间分布特性,以建立有效简化的工程尾流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先进CFD风场仿真与现场测试,主动改变上游机组的偏航角,测试量化上游机组的尾流效应变化对下游机组的特性影响,最终建立起机组尾流效应到单机发电量的数学联系。 (3)风电场级尾流评估技术 以风电场中机组位置信息为依据,整合机组级尾流模型得到描述整场尾流效应的流场模型,基于风场当前的运行状况、机组受尾流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考虑尾流叠加空间耦合的影响。划分得到处于下游且受尾流影响较大的机组群,分析扇区管理实现优化改进的可行性及优化区域范围。 (4)扇区优化管理技术 在场级流场建模及评估的基础上,研究风场内多机组的扇区协同管理调度。以提高整场的发电量为目标,利用优化算法集中式优化整场各机组的动态偏航角,以降低尾流对后排机组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片状纳米金属颗粒制备技术及开发应用
颗粒的粒度和粒形分析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JEM-1299EXⅡ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始锌粉的中值粒度大约在3~10微米之间,粒形近似为球形。实验结果证明,经过1小时处理后,原始的150克球状锌粉基本上都成了薄片状,颗粒的厚度分布在10~50nm之间,直径方向尺寸度分布在20—100nm之间,这一转变过程的电力消耗只有0.12度。按照150克/小时计算,本技术班纳米锌片可达1公斤以上,每班电力消耗还不到1度。得到的产品形状规则,均匀,无污染,几乎无缺陷。 本项目不但在国内外率先成功地在温室下用振动方法制备出了纳米片状锌粉,而且还适用于其他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纳米片的制备。可开发的领域有:纳米片涂层技术,纳米片指纹粉体,纳米片催化技术,高密度、高分辨率、低噪声磁性记录介质等等。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及应用
柴油机的燃烧以扩散燃烧为主,其燃烧速率决定于混合气形成快慢。大连理工大学隆武强教授团队发明了双层分流燃烧室和高扰动喷油嘴,结合缸内气体流动控制,有效地改善喷射油束的雾化效果和空间分布,从而提高燃油与空气混合的速度和均匀度,形成完整的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双层分流燃烧室如图 1所示,燃烧室的活塞顶面开口直径大、凹坑深度浅、唇口突出且位置靠下,使燃油在燃烧室内产生分层流动与燃烧,加快油气混合速率,提高空间利用率。可降低油耗4%左右。 高扰动喷嘴如图 2所示,每组喷孔由两个子喷孔组成,呈“V”字形,子喷孔内的燃油在喷油嘴内部交汇。高扰动喷油嘴两个子喷孔内的流动汇聚时产生强烈的动量交换,即扰动,这个过程将一部分平均流动能转化为湍流动能,而湍流动能的急剧增加可以有效地增加雾化质量。如图 3所示,高扰动喷油嘴液相喷雾贯穿距受环境温度影响更大,蒸发速率更快,这种提高蒸发速率减小液相贯穿距的效果与提高喷射压力的作用相同。高扰动喷嘴能强化液体燃料破碎,控制喷雾贯穿距,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NOx及Soot排放。 高效清洁燃烧技术获得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美国发明专利-US10662866B2,美国发明专利-US10563569B2,日本发明专利-特许第6527875号,中国发明专利-ZL201210152367.6,中国发明专利-ZL201410061414.5,中国发明专利-ZL200810012342.X,中国发明专利-ZL03143790.7,中国发明专利-ZL03143789.3,中国发明专利-ZL200410097761.X,中国发明专利-ZL201110428301.0),与国内外多家柴油机厂商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5-10
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及系统
光纤分布式声波检测技术(DAS)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地面地震波检测、井中地震波检测、井中分布式垂直地震剖面(VSP)数据获取、水力压裂的安全监测与改善,长距离油气管道的安全与泄漏监测,周界安防与侦听、大型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磁微粒系列分离诊断试剂产品及技术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磁性生物分离技术,在蛋白纯化、核酸提取与分离、病毒及特定细胞检测、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磁性生物分离技术制备的用于蛋白质、细胞、核酸、病毒等分离检测的试剂盒,能够实现快速、特异性和高效的生物检测。因此,磁性生物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一个热点,对于细胞/基因治疗、生物制品研发、疾病预防与早期快速诊断治疗、检验检疫等高技术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本项目在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纳米粒子(SPIO)的绿色环保低成本的先进制备技术基础上,建立对SPIO表面进行不同类型功能化的构建技术和方法,一步实现不同聚合物对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可控包裹,并可获得粒径均一、形状和尺寸可控的磁性复合微球,利用具有优异抗蛋白质吸附能力的聚合物,如聚乙二醇等对磁性复合微球表面可控功能化,以及多种抗体或特异性识别基团联用机制,降低对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实现对目标物的高特异性吸附与分离,以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环保的磁性纳米生物分离材料及系统。 主要技术指标:1. SPIO的日产量>100克,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对环境危害大的、毒性强的有机化合物。粒径为10-20nm,30天内不发生团聚。2. 根据所分离的不同目标物,SPIO与不同聚合物的复合微球粒径为100-1000nm不等,且粒径分布均匀,30天内不发生团聚。 多功能纳米复合微球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对细胞、蛋白、核酸等的分离效率及所保持的生物活性均不低于95%。 应用范围: 磁性蛋白质分离产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可用于细胞/基因治疗、生物制品研发、疾病预防与早期快速诊断治疗、检验检疫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外公司每10毫升规格的免疫磁珠的价格均在万元左右,远远高于相同质量的黄金售价,但由于技术及开发成本的限制,磁性生物分离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低,即使有少数公司从事磁性载体的研发,但多为仿造国外公司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这不仅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潜在风险,而且在产品竞争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已商业化的产品。因此,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蛋白质分离技术及产品,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磁性蛋白质分离技术及产品已被国际、国内各大医院、检测单位认可,并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分离,创造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项目目前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成果权属为我校独自拥有。
四川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9 40 41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