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凤凰眼”智能视觉标签识别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及云计算的迅速崛起,移动视觉标签搜索与识别已经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之一。摄像头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就像PC时代的搜索框一样。 “凤凰眼”视觉标签识别系统及产品原型通过自主研发的图像识别算法,实现“静态视觉信息的自动提取与识别”,所见即所得。当用户使用本产品来浏览感兴趣的目标物体时, 用户无需为商品拍照或扫描条形码,当摄像头对着目标“看”了几秒钟后,即可以将真实的物理世界信息映射为视觉标签并识别。 本产品可作为智慧景区、智能购物、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4
铁路接触网支柱标示信息识别
本成果来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专利成果。该成果能识别高速/普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标示的信息,可应用于接触网定位、检测、识别等应用场合。本成果包括:软件著作权“基于图像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支柱定位识别”、授权专利“一种基于图像的铁路接触网杆柱标示信息的识别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三维安检人脸识别系统
将三维快速测量系统与自主开发的三维人脸识别软件有机结合,集自动人脸检测、自适应调光、三维测量与识别、身份认证为一体,构成可实时进行三维人脸测量与识别的自动化系统(闸机为应用场景之一)
东南大学 2021-04-13
Z10P人脸识别认证终端
Z10P人证识别终端是一款集被验证人员指纹采集与验证、人脸采集与验证的多功能终端。人证识别终端从居民身份证芯片中读取身份信息,现场采集指纹图像、人脸相片、对比获取验证结果,全程智能化,无需增加外围硬件配置,人证识别终端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地将验证后的身份证信息和验证结果同步到服务器上,并推送到业务系统的客户端上。 Z10P单目摄像头 Z10P双目摄像头 产品特点 人脸采集 配置高清摄像头,智能逆光补偿,增强人脸轮廓边缘,有利于人脸识别,通过程序自动化采集人脸照片 指纹采集 内置符合公安部标准的指纹采集模块采集平面指纹图像 身份证信息采集 内置公安部新推出居民身份证阅读器自动读取居民身份证芯片中的文字、人脸及指纹特征信息 图像质量评估 具有指纹和人脸图像质量评价图像检测及标准化裁剪功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提高验证精度 智能验证 采集指纹和拍摄人脸照片,设备具备智能语音提示功能,指导验证过程,保证验证的准确性 一体化设计 产品设计融合低碳环保理念, 符合人体工学和用户习惯 ,工艺先进美观耐用
福建捷宇电脑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乾立智能测温人脸识别系统
深圳鹏翔智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Melux®非接触掌脉识别系统
Melux®非接触掌脉识别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能独立支撑实时、大流量身份认证的“零漏洞、零介质”生物识别技术。通过FVR人手脉络识别技术,把浩瀚的人手脉络微特征变成了“原生码”,可准确区分世界上的任意两人,包括双胞胎; 同时达到十亿人次0.3秒闪速识别,支撑亿级用户的使用需求,完美替代了码、卡、币、证,为智慧校园、政府行政、社会管理、轨道交通、金融支付、智慧安防、公安司法、反恐维稳、公共服务、机场海关、出入口管理、借还书籍、医疗社保等领域提供高端的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技术优势: 超精准:每个人的掌脉都是独一无二的,同一人的左右手不相同,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一样,可实现“一对一”精准实名认证; 超快速:百亿人次0.3秒闪速识别,可支撑10亿级的用户需求,满足地铁、高铁等高速大流量应用需求; 超易用:手掌一挥,瞬间完成身份认证、授权与智能管理,无需携带码、卡、币(现金)、证; 强隐私:内生理特征,隐性信息对外不可见,只有用户伸出手才启动认证,充分尊重用户个人意愿; 非接触:无需停留、无需接触,只需将手掌轻轻挥过设备感知区即可完成身份识别与认证,干净、卫生,避免了接触式病毒传播与感染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世界上超精确的识别、认证与智能算法,麦仑技术远超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等传统技术,最大程度发挥安全措施的保护能力。
广州麦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07
一种基于无人机图像识别的桥墩倾斜度批量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图像识别的桥墩倾斜度批量检测方法,包括无人机批量采集桥墩图像、桥墩轮廓左右边线提取、计算桥墩左右边线的倾斜角度、计算桥墩的倾斜度、返回倾斜度列表及超额预警共五个步骤,从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信息识别、关键参数提取及计算等方面出发,得到桥墩倾斜度列表,并返回倾斜度超过限制值的桥墩编号和总数目。整体流程具有大批量、快速、地形适用范围广的优点,无需额外使用全站仪、GPS接收设备。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图形识别的道路救援装备绞盘绳防过拉预警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形识别的道路救援装备绞盘绳防过拉预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绞盘绳槽外侧轮盘的圆周上均匀标记几何图形; 2、在道路救援装备绞盘绳槽外侧设置图形采集装置,所述图形采集装置的采集区域大于单个几何图形标记,在采集区域中设置大于单个几何图形标记的区域为感兴趣区域,使感兴趣区域最多只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标记; 3、对图形采集装置采集到的每一帧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识别其中包含的几何图形标记的类型; 4、连续识别采集到的图像,得到几何图形标记变化序列;根据几何图形标记变化序列,得到绞盘转轴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5、对绞盘转轴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进行计算,当绞盘绳圈数小于阈值时进行安全报警。
东南大学 2021-04-11
基人工智能的小型水下机器人探测与识别技术
一、项目简介 水下潜水器是海洋立体监测系统的重要移动平台,在深海工程检测、地质勘探、科学考察、环境监测与军事应用等方面有重大需求与发展前景。《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开发水下自航行剖面测量技术,形成近海实时、快速观测能力”的重点任务。目前国内外水下潜水器普遍采用细长或开架结构和螺旋桨驱动,具有推进效率低,转弯半径大和辐射噪声大的弱点,急需在减阻和探测能力上取得突破。本项目围绕水下小型机器人高精度探测与识别重要需求,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探测与识别技术,在水声仿生智能探测、目标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上开展技术攻关,并研制样机。海图公司开发多款水下机器人产品,618展示得到重要认可。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型水下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海洋与内陆,有显著产业化前景。 二、前期研究基础 科研依托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开展水声实验的良好设施:嘉庚号科考船、一艘海洋二号实验船、两处岸边实验站、一个大型水声水池、水声换能器、测量放大器、丹麦B&K公司的声学测量仪器谱分析仪等。已研制多款水下仿生机器人并在水池完成测试。研究团队凭借跨学科优势,把仿生声学探测与水下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取得创新成果。本项目实施所需要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已经具备,并已在以往研究中得到成功应用,从而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 三、应用技术成果 在仿生探测方面,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探测与识别技术。仿生最优能量传输与波束控制、仿生目标探测与人工智能识别可以提高水声探测指向性、抑制混响并具备定向水声通信能力,能够突破现有水下机器人水声探测和通信限制。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海洋仿生机器人研发方面,利用生物医学成像测量鲸豚流线体形、结构和组织特性,设计仿生机器人具有仿生形态和柔性特性,突破现有水下机器人结构和材料设计理念。研究水声仿生智能探测、目标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提升仿生机器人水下工作能力。在仿生水下机器人样机研制、传感和模式识别等取得应用成果。 四、合作企业 海图志(厦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批准的双创干部苏芃牵头成立,组织了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博士专家40余人组成,2015年开始,经过了2-3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申报和取得相关的专利软著20项。开发过相关的水下装备设备包括水下光学成像摄像机、水下光学镜头、水声定位设备、水下潜器等等,具备一定的开发研究的基础。得到省委于伟国书记、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国家海洋局林山青副局长等等领导的认可。相关的产品取得福建省618青年海洋创新创意成果奖第一名,第六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19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州市三等奖。海图志(厦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取得厦门海峡科创基金的以5000万估值的投资,在厦门设立海洋机器人创业基地。 海图志(厦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小型水下产品在2016年深圳高交会上引起了科技部、云南省科技厅、广西省海洋局等其他省市领导的重视,2017年福建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得到中国工程院院长、福建省省长(现任省委书记)、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福建省副省长、省发改委主任等专家领导的肯定。
厦门大学 2021-04-11
阐述了“构象选择”识别机理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机制
生物受体的构象变化是变构效应、信号传导等众多生物功能的基础。具有构象自适应性的大环主体可以作为简化模型,用于揭示生物分子识别的构象变化机制。在该课题组最近关于酰胺管芳烃的研究中,首次直接观察到了基于“构象选择”机理的分子识别行为,并详细阐述了“构象选择”识别机理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机制。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