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抗氯离子渗透三合一测定仪
执行标准:GB/T50082-2009,JTG3420-2020,T/CBMF 37-2018 ,GB/T 31289-2014 2020稳压版,集RCM方法国标行标、电通量法、NEL法水泥标准及UHPC标准三种方法五种算法一体机。北京耐尔得公司自主研发的2020稳压版抗氯离子渗透三合一测定仪,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压自动调压系统,可以精确地自动输出稳定的高精度电压,并可获得高精度电流,更好地保证设备的测量精度,各级电压皆优于标准要求。8寸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友好,试验夹具采用进口高纯度亚克力材料,无色透明,耐腐蚀强;多种方法一体机功能强大,全自动采集测控系统,测量精度满足并高于国家标准,是质检单位、科研单位优选产品。
北京耐尔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3-03-17
一种抗大肠杆菌k88ac的单链抗体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具体公开了一种抗大肠杆菌k88ac的单链抗体及其编码基因。本发明将抗k88ac抗原的抗体可变区基因,与猪的抗体恒定区通过linker序列连接,形成scFv‑Fc结构。构建CMV启动子调控scFv‑Fc基因表达的重组载体k88‑p CMV5,使其在细胞水平高效表达。通过western和ELISA检测抗体可正常表达;且具有与k88ac抗原的结合能力。本发明成功获得了针对k88ac大肠杆菌的抗体基因,为得到抗腹泻转基因猪群提供了新方法,对于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时抗生素残留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时抗生素残留中的应用,属于畜禽饲用微生态制剂领域。本发明将植物乳杆菌P?8发酵液作为饲料添加剂,结果发现其可以有效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过程中抗生素在鸡肉中的残留,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避免抗生素残留肉鸡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从花椒内生耐寒短杆菌发酵液中制备L-酪氨酸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花椒内生耐寒短杆菌发酵液中制备L-酪氨酸的方法,其特点是将花椒内生耐寒短杆菌于温度30℃恒温培养活化24h后,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于温度28~37℃,120~180r/min水浴中恒温振荡发酵培养24~72h;将发酵液在常温下以4000~6000r/min的速度离心15min后除去菌体获得上清液冷冻干燥;按样品与Sephadex LH-20质量比1:20~50且上样量为柱体积的20%将发酵液过Sephadex LH-20层析柱,用100mL纯水等度洗脱,按每份收集量20mL等份收集洗脱液F1~F5;将组分F3用制备型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纯化,冷冻干燥即得到L-酪氨酸,得率为8~15mg/L发酵液。
四川大学 2016-10-11
长寿老人源短双歧杆菌生理功能研究及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
一、成果简介 “长寿老人源短双歧杆菌生理功能研究及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项目)的资助。本课题从我国广西巴马百岁以上长寿老人肠道筛选适于直投式发酵剂制备 的优良双歧杆菌菌株,构建膜过滤高密度培养体系,优化冻干发酵剂制备技术,生产高活性 直投式双歧杆菌菌粉。 技术指标:分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高产胞外多糖的枯草芽孢杆菌修复盐碱地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生物修复盐碱地土壤的方法,步骤一:挑取保藏管菌株,接入LB液体培养基试管,5 mL/瓶,在37℃,180rpm下振荡培养过夜;按照0.1%的接种量将种子液接入250 mL的LB液体培养液试管基中,在37℃,静息培养48 h,以5000g离心10min,将菌体加入至0.1M的CaCl<subgt;2</subgt;溶液。本发明当中使用的微生物菌株不仅有耐盐碱的能力,同时还有能修复盐碱地的能力,由于海水倒灌导致水盐迁移,盐分停留在土壤表面,经过反复倒灌和风沙霜化,滨海周围土壤逐渐形成盐碱地。本实验这株高产胞外多糖的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生成、减少盐结晶生成、促进土壤孔隙度增大。经修复后的土壤EC值能降低9.8%;>2mm、1‑2mm的团聚体分别增多了43.45%、25.09%;0.5mm‑1mm、0.25‑5mm的团聚体分别减少了48.6%、15.15%;孔隙度增加了17.92%。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乙胺丁醇靶标蛋白,分枝杆菌细胞壁阿拉伯糖基转移酶结构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教授饶子和院士,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届博士毕业生、上海科技大学王权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Gurdyal Besra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李俊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张璐(排名第一)、上海科技大学博士生赵耀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开大学药学院赵炜教授是该成果合作者之一,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吴方羽参与文章发表。南开大学细胞应答交叉科学中心为论文通讯单位之一。据介绍,该联合研究团队综合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和X射线晶体学技术解析了抗结核一线药物乙胺丁醇与靶标蛋白,分枝杆菌膜蛋白糖基转移酶EmbA-EmbB-AcpM2蛋白复合物,及与EmbC2-AcpM2蛋白复合物与乙胺丁醇结合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首次阐明这个使用了近60年,治愈了无数结核病感染者的一线药物的抑制作用机理,并首次揭示了临床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每个Emb蛋白单体均为含有氨基端15次跨膜螺旋的跨膜区和羧基端可溶区结构域的折叠形式,并且以EmbA-EmbB或EmbC-EmbC组成异源或同源二聚体,并首次报道了每个Emb蛋白均在胞内结合一个酰基载脂蛋白AcpM,最终组成EmbA-EmbB-AcpM2/EmbC2-AcpM2蛋白复合物。据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析的源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膜蛋白三维结构,该研究共解析并向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 PDB)投递5个蛋白质结构坐标,为全世界范围研发设计新型抗结核抑制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饶子和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抗结核药物重要靶标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以及抗结核新药研发,此项最新研究成果是继2018年饶子和院士南开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分枝杆菌呼吸链超级复合物高分辨率结构,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跨膜转运蛋白MmpL3与抑制剂复合物结构后,在抗结核药物研发领域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南开大学 2021-04-11
一种结核分枝杆菌自然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核分枝杆菌自然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将健康非人灵长类动 物与经过人工感染结核并有咳嗽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一起饲养于气流自循环组合式负压隔离器中,使其自 然感染上结核。自然感染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揭示激活结核潜伏感染的条件因子(如艾滋病毒)及相关机 制。并且为研发和评估抗结核疫苗和药物提供了更有临床意义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武汉大学 2021-04-14
巨噬细胞靶向的眼用抗炎抗过敏纳米胶体制剂
 药物制剂2. 体外抗炎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脂质体滴眼剂对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NO和TNF- a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溶液,250μg/mL)与脂质体(18250μg/mL)的体外抗炎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脂质体滴眼液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作用。结果如表和图所示。Table. Effect on NO and TNF-α secretion in RAW264.7 cells. (mean ±SD, n=6)Fig. 8. (A) Effect on TNF-α secretion of RAW264.7 cells, (B) Effect on the secret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 NO in RAW264.7 cells.3. 体内抗炎效果体内抗炎效果结果见下图。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编号:CN2019106249078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郑州大学 2021-04-11
大白菜抗根肿病系列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大白菜根肿病已成为严重制约辽宁省乃至全国大白菜栽培的重要病害之一。辽宁省的发病面积约占年播种面积的 20%。农业防治和农药防治尚不能有效的防治根肿病的危害,因此抗根肿病育种被认为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科研项目的资助下,针对根肿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展了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挖掘和利用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以下创新成果:    1. 首次挖掘出一个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并阐明了其遗传规律,即表现为单基因显性遗传,该基因命名为 CRb。CRb 对根肿菌生理小种 2、4 和 8 号均表现出抗性。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极端混合池分析方法,开发了与 CRb 连锁的实用新型分子标记。    2. 利用开发的 CRb 基因连锁标记,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了大白菜 A3 染色体的末端。通过精细定位,将 CRb 基因定位在 83.5 kb 范围内。此外,自主开发了均匀分布于大白菜 10 条染色体上的 2000 余个 SSR 标记。首次利用开发的标记,建立了大白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发表相关论文 16 篇,其中 SCI 论文11 篇,一级学报 2 篇,核心期刊 3 篇,参编《中国大白菜》专著一部,获得专利一项。    3. 按照上述理论和技术,以 4 个大白菜优良自交系为母本,通过全基因组的标记选择,进行了 CRb 基因的定向转育,经回交三代和自交二次代选育出 4 个抗根肿病大白菜亲本。通过杂交组合配制、配合力测定、评比、区试等方法选育出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大白菜系列新品种—‘沈农蔬 17’、‘水师营 15 号’、‘水师营 18’和‘连白 10’,并获得辽宁省种子管理局登记备案。    4. 选育的大白菜系列新品种除了抗根肿病以外,还具有高抗病毒病等常见病害,园艺性状优良,商品性好,以及耐贮藏和运输等特性。系列品种包括早、中、晚熟品种,适合春、早秋和秋季栽培,基本能够满足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球型有叠抱、合抱,中桩直筒和卵圆型,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截止到 2015 年,4 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 50 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 4.0 亿元,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39 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