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冠病毒血型感染研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从血型角度出发,试图找出ABO血型与COVID-19易感性的联系。先前已有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与血型相关的研究。如诺如病毒和乙型肝炎有明确的血型敏感性,也有报道称O型血的人被SARS冠状病毒感染机会较低。 这项新研究发现,A型血的人更容易感染,O型血的人相对风险更低。相关研究成果以“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为题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个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和血型关系的研究。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共纳入1775例武汉金银潭医院COVID-19患者(包含206例死亡病例)、113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285例深圳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的ABO型血液样本,并以武汉3694名和深圳23386名正常人最近两次ABO血型分布调查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是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和双尾(2-tailed)卡方检验。作者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M),对不同医院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置信区间为95%,并且计算了OR值。结果显示,武汉市3694名正常人的ABO血型百分比分别为,A型32.16%、B型24.90%、AB型9.10%、O型33.84%。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1775例COVID-19患者的ABO血型百分比分别为,A型37.75%、B型26.42%、AB型10.03%、O型25.80%。总结来说, 不同血型人群感染SARS-CoV-2的相关风险也不同。A型血与风险增加相关,而O型血与风险降低相关。该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但其对于临床有着积极的意义:(1) A型血患者可能需要特别加强个人防护以减少感染的机会;(2) A型血患者感染SARS-CoV-2可能需要更警惕的监测和积极的治疗;(3)作为SARS-CoV-2感染管理的常规部分,在患者和医务人员中引入ABO血型分型可能会有所帮助。查看原文
武汉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创新检测系统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束文圣教授与合作单位广东美格基因团队组织研发骨干力量,在7天内快速研发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高通量测序的优化技术方案,研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基于Q-PCR法)”成功。结合团队前期系列技术与产品储备,束文圣教授及其团队美格基因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创新检测系统,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快速检测试剂、检测配套的设备、仪器和物联网的荧光定量检测病毒。“拿着这套设备,加上试剂盒,这套系统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自行排查,普通人都可以操作。”束文圣表示,该系统简单易用,既是小型化又是便携式,只需人工加入样品,就可以一键式全程自动化检测,并且马上判别是否感染。“以华师为例,可以在宿舍楼、饭堂或者校医院,学生现场通过咽拭子等形式进行采样检测,仅需40分钟即可完成检测,检测一次成本只需几十块钱。”束文圣介绍,该系统可投放到各类需求量大的公共场所,将检测服务覆盖到社区、村落,解决检测系统下基层困难问题。据悉,优化技术方案显著增加了测序结果中病毒序列的占比,甚至可达到50%以上,理想情况下可得到超过90%完整度的基因组,相同样本的基因组覆盖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该项技术,不仅有助于疑似病例的筛查,而且对新冠病毒的溯源、变异和进化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 2021-04-10
肿瘤前期诊断分子探针的合成及其分子影像活体诊断系统
常见肿瘤的前期诊断是目前的一个技术难点,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分子荧光探测技术,这些技术的核心是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以及这种分子探针的肿瘤靶向特性,我们已经合成了可以进行部分肿瘤标记的近红外分子探针,并在几种肿瘤的前期诊断中获得了成功。同时我们也已经成功开发了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可以进行分子荧光探针应用的相关研究。应用于医疗器械:肿瘤的前期诊断,获发明专利2项,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我们已经合成了可以进行部分肿瘤标记的近红外分子探针,并在几种肿瘤的前期诊断中获得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表达猪细小病毒VP2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及疫苗
研发阶段/n该发明涉及人工构建的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和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的主要结构基因VP2。在缺失了主要毒力基因(TK)和病毒增殖非必需基因(gG)的伪狂犬病毒基因组中,定位插入猪细小病毒的VP2基因,使其位于伪狂犬病毒的强晚期启动子下游,插入的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刺激猪产生抵抗猪细小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两种强毒攻击的保护性免疫反应。该发明还包括重组的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Hzau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用于艾滋病基因治疗的 CRISPR/Cas9 重组慢病毒载体及其慢病毒
本发明属于医药及生物工程领域,涉及一种可用于艾滋病基因治疗的 CRISPR/Cas9 重组慢病毒载体 及其慢病毒,该重组慢病毒载体由慢病毒载体 lentiCRISPR 用 BsmBI 酶切后,连入带 BsmBI 粘性末端 的 CXCR4 特异靶序列重组而得,获得的 CRISPR/Cas9 重组慢病毒载体能够在艾滋病毒辅助受体 CXCR4 的 4&nbs
武汉大学 2021-04-14
多模态纳米分子影像光热
纳米分子探针是一类能准确回答生物医学问题的功能性物质, 它介于药物与传统医疗器械之间,具有 “看得早、准、全”特征,是可视化探测分子细胞水平异常的利器,对于检测早期的肿瘤病变、老年退行 性病变(阿兹海默症)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已有多种模态的肿瘤分子探针问世, 它们可通过分子成像对肿 瘤多种恶性表型特征进行检测, 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本项成果利用对生物组织高穿透能力的近红外 激光照射源,激发磁光热三模态纳米探针,使其通过分子影像方式提供早期肿瘤病变形态及其分子生物学 信息,并在诊断的同时进行光热-光动力学联合协同治疗,实现早期肿瘤的安全及时诊治。上述多模态纳 米探针采用特殊的纳米组装技术制备,在探针的特异性肿瘤靶标挂接、诊治效率提升及纳米毒性控制三个 关键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推动这项探针新技术的临床前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大学 2021-04-10
配位超分子自组装
利用氨基功能化配体与钙盐组装得到一种新颖的二维层状Ca-MOF。其通过{Ca3O18}簇与配体连接而成的金属-有机层上悬挂配位的DMF分子,并进一步通过DMF间的范德华弱作用力层层堆叠,形成“范德华MOF”多层结构。基于DMF的动态配位活性,该独特的金属-有机多层MOF能实现层内稳态和层间动态的有效平衡,并存在具有半导体发光特性的层间激子(exciton)发光和层内激基缔合物(excimer)发光的双通道发射。发展了二维MOF设计和利用的新概念,将“自下而上”的金属-有机配位组装与“自上而下”的后合成形貌加工调控相结合,实现了超薄二维MOF的简便、绿色、宏量制备的新方法,并为光学存储器等应用建立了元器件模型。
中山大学 2021-04-13
配位超分子自组装
实现了一系列光功能导向金属-有机配位超分子材料的合理化模型设计与可控合成,探索了新型传能与发光、光调制、光转换的机理与机制,建立了独特的光学应用器件模型。如利用配位键动态活性的后合成剥离策略,可逆转换配位材料空间维度,获得了具有层间/层内荧光调控开关特性的超薄2D配位发光材料 利用ESIPT多能级配体激发态过程,构筑了超快速专一性水分子光响应配合物薄膜器件,以及用于F离子、温度、溶剂等的荧光探针材料 利用异质同晶配位特性和区域控制各向异性外延技术,获得具有异质结超晶格的多稀土MOF单晶,实现多层次间隔色域可调发光,建立了光谱—空间编码结合的单晶光学微器件、双通道高等级编码配合物材料、单金属单相/多金属单相配合物白光与混光材料
中山大学 2021-04-13
核酸的分子识别和调控
围绕核酸特殊结构和修饰的动态变化,利用化学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化学小分子对核酸结构和修饰的识别及相互作用,探索生命过程新机制,项目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领域提供新策略。主要科学发现为:1.实现小分子对非规则核酸的结构识别和调控,并揭示四链核酸新机制。通过抑制肿瘤中高表达的端粒酶,提出了小分子对G-四链核酸(G-4)识别新机制和抗肿瘤药物设计新策略;双钌配合物通过钾离子调控机制特异识别G-4产生光响应,创立了目视检测G-4的新技术;通过光诱导机制实现小分子不同
武汉大学 2021-04-14
单分子开关器件的研究
偶氮苯分子作为典型的光致变色分子,在紫外和可见光的照射下,可实现顺式与反式结构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单分子水平研究偶氮苯分子的异构化,不仅能实时观测单个异构化事件的动力学过程,揭示其对外界刺激响应的规律,同时也有望实现单分子水平的开关、存储器等,从而实现器件微型化/功能化的目的。近几年,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中观察到了电场诱导偶氮苯分子异构化的现象,但是其异构化的机理尚不明确。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68 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