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太阳能驱动生物电化学强化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技术及应用
成果简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疏水性、蓄积性和环境持久性,普通厌氧和好氧生物降解难以发生。本技术以生物电化学(BES)耦合生物共代谢强化厌氧生物过程,成功实现沉积物、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的高效降解,大大缩短环境半衰期。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混联双级 NTP 系统协同 DPF 和 SCR 同步降低柴油机 PM 和 NOx 排放的化学反应机
多年来一直从事发动机排放污染物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撰写论文 10 多篇。近几年主要针对柴油机 SCR 系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工作,对 DOC 的 NO 转化效率、尿素水溶液喷射方案优化、水溶液液-气相变转化规律、 SCR 系统流场及化学场模拟、催化剂起燃特性、系统结构优化、热-流-固-化学多场耦合及能量管理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团队可开展以下技术服务:协助企业开展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的 CAE 计算及模拟仿真工作,提供设计
江苏大学 2021-04-14
化学学院吴凯/刘婧团队在谢尔宾斯基分形结构的构筑方面取得研究新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凯/刘婧团队与电子学院的王永锋等人利用碱金属离子与有机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在铜或银单晶表面上实现了一系列无缺陷的表面谢尔宾斯基分形结构的构筑(如下图),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成像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形成分子分形结构的静电作用进行了实验表征和理论阐释。该研究拓展了可用于构筑分子分形结构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种类,寻找到了该系列研究中缺失的新“拼图”板块,丰富了利用表面化学手段制备复杂分子纳米结构的“工具箱”。
北京大学 2023-08-22
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第一批视频答辩评审专家公告
按照工作安排,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于2021年12月15~17日完成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第一批视频答辩评审工作。此次评审采取视频答辩的方式,评审专家共计168人,现将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告。 
科技部 2021-12-2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召开新时代土建类人才培养暨第二届大学校长论坛的通知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落实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建筑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新科技融合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举办新时代土建类人才培养暨第二届大学校长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7-1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召开新时代土建类人才培养暨第二届大学校长论坛的通知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落实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建筑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新科技融合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举办新时代土建类人才培养暨第二届大学校长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7-13
关于公布2021年度化学科学部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第二批)评审会专家的公告
2021年12月9日,化学科学部组织评审2021年度第二批专家推荐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发布评审会专家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2021-12-15
《德国应用化学》报道华东理工大学靶向降解膜结合细胞器内蛋白质新策略
近日,药学院钱旭红院士、杨泱泱副教授课题组在蛋白靶向降解策略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n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Targeting DNA Nanodevice for Autophagy-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Proteins in Membrane-Bound Organelles”为题发表于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2205509),并入选VIP (Very Important Paper)。
华东理工大学 2022-09-28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郭炜教授团队在肿瘤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郭炜教授团队基于“自旋轨道电荷转移型系间窜跃机制(SOCT-ISC)”,并利用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高表达“谷氨酰转肽酶(GGT)”以及线粒体氧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亚细胞的特点,开发了无重原子、GGT可激活、线粒体靶向的光动力治疗光敏剂,克服了传统光敏剂肿瘤靶向性低、氧浓度依赖性大、暗毒性高、三线态寿命短的缺点,显著提高了肿瘤的光动力治疗效果,并有效地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光动力损伤。
山西大学 2022-05-27
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新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长牡蛎“海大1号”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牡蛎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牡蛎良种培育的空白。中国海洋大学自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始了长牡蛎快速生长系的选择育种,以山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牡蛎为基础群体,基于群体选育、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采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连续6代成功培育出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该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壳型规则等特性,目前在山东、辽宁、江苏等地养殖面积超过2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我国牡蛎养殖业的良种化进程。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中国海洋大学继培育我国第一个生长性状优良的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的基础上培育的长牡蛎第二个新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以金黄壳色和生长速度作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经过4代培育而成。该新品种体重和出肉率可分别提高38%和25%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养殖户喜称“金牡蛎”“金蚝”),在北方沿海进行了示范养殖,深受育苗企业和广大养殖户的喜爱,大大提高了我国养殖牡蛎的品质和档次。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出的左壳为黑色的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黑色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9%,软体部重平均提高64.5%,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黑色,黑色性状比例达100%。适宜在山东和辽宁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牡蛎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水养殖种类,世界年产量为400多万吨,产值近40亿美元,也是消费量最多的贝类产品。我国是牡蛎的故乡,牡蛎居我国四大经济贝类之首,年产量480多万吨,占世界牡蛎产量的4/5。我国牡蛎产量虽然很大,但产值仅占世界的1/4左右。在我国牡蛎价格仅为2-4元/kg,而在美国和欧盟国家的牡蛎价格却高达1~2 美元/个。虽然国外牡蛎价格昂贵,但我国每年却要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大量的牡蛎,来满足各大城市高档市场的需求。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新品种品质优良,可作为进口牡蛎的替代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预期投资500万元,养殖规模2000亩,产值2000~3000万元。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GS-01-005-2013 GS-01-007-2016 ZL201410120162.9 GS-01-007-2018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1 152 153
  • ...
  • 157 1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