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免固定生物传感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免标记均相光致电化学农残检测与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固定生物传感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免标记均相光致电化学农残检测与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它是采用电还原的方式,将含负电基团的苯基重氮盐与不含负电基团的苯基重氮盐共同修饰在基础电极表面。该电极只吸附单链DNA而不吸附双链DNA,稳定性与重现性高。该电极可用于免标记均相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方法中,该方法包含一个目标分子触发的生化反应回路,其含有无标记DNA发卡(DNA‑1)与单链(DNA‑2)。无目标分子时,DNA‑1和DNA‑2均可吸附到电极表面;此时卟啉可借助DNA‑1与DNA‑2吸附到电极表面,产生光致电化学信号响应;有目标分子时,DNA‑1可与DNA‑2相互杂交,在聚合酶的作用下将大量的DNA‑1和DNA‑2转变为长双链DNA,导致DNA‑1与DNA‑2在电极表面吸附量的减少及卟啉光致电化学响应的降低。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花生维生素E合成相关基因APG1、APG2在提高植物α生育酚含量和耐盐性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花生维生素E合成相关基因APG1、APG2在提高植物α生育酚含量和耐盐性中的应用,两基因APG1、APG2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6%。本发明经实验证明,将这2个基因分别在花生中超量表达后,得到活性最高的α生育酚含量明显提高的转基因植株,且可明显增强转基因花生种子和植株的耐盐性;将这2个基因的反义载体转入花生后,转基因植株的α生育酚含量明显减少。本发明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对于植物维生素E合成机制的研究,提高植物的α生育酚含量,改良植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南京中医药大学郑仕中、张峰教授团队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中药 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新颖靶标与作用机制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仕中、张峰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中科院医学一区,IF: 14.903)上发表抗肝纤维化药物靶标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Inhibition of ASCT2 induces hepatic stellate cell senescence with modified proinflammatory secretome through an IL-1α/NF-κB feedback pathway to inhibit liver fibrosis”。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2-10-12
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示了马来穿山甲可能是SARS-CoV-2类似病毒的潜在自然宿主
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志刚团队于2020年2月2日开始对之前发表的马来穿山甲病毒组学数据(该数据由2019年3月24日无法救护成功的穿山甲肺的样本获取)(Liu et al. 2019, Viruses 11, 979)进行重新组装和全面系统地分析,发现这批马来穿山甲携带SARS-CoV-2相近的冠状病毒(命名为Pangolin-CoV),其与SARS-CoV-2和BatCoV RaTG13(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报道)的基因组相似性分别为91.02%和90.55%。Pangolin-CoV与SARS-CoV-2的亲缘关系仅次于RaTG13,但是Pangolin-CoV与SARS-CoV-2的S1功能基序高度一致,涉及与人类ACE2受体互作的五个关键氨基酸残基完全一致,而RaTG13发生了四个突变,提示了Pangolin-CoV与SARS-CoV-2具有相似的宿主细胞识别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迅速在世界范围扩散流行,新冠肺炎疫情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控制COVID-19全球大流行,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是当前的关键任务之一。 该研究首次全面澄清了SARS-CoV-2与穿山甲冠状病毒(Pangolin-CoV)、蝙蝠冠状病毒(RaTG13)、2003年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SARS -CoV)以及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关系,认为除了蝙蝠和穿山甲之外,SARS-CoV-2还存在其它未知中间宿主,为进一步攻克病毒源头和传播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该研究也呼吁保护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云南大学 2021-02-01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数码显微镜、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等设备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数码显微镜、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等设备项目竞争性磋商
华中师范大学 2022-05-27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朱志教授等在微流控技术赋能识别分子的高效筛选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朱志教授和苏州大学丁鸿铭教授合作在识别分子筛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以“Synergetic Collision and Space Separation in Microfluidic Chip for Efficient Affinity-Discriminated Molecular Selection”为题,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Natl.Acad.Sci.U.S.A.,DOI:10.1073/pnas.2211538119)。
厦门大学 2022-10-12
一种高效催化合成2H-吲哚[2,1-b]酞嗪-1,6,11(13H)-三酮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510237036.6)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2H‑吲哚[2,1‑b]酞嗪‑1,6,11(13H)‑三酮的方法,属于离子液体催化技术领域。该合成反应中芳香醛、邻苯二甲酰肼和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的摩尔比为1:1:1,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摩尔量是所用邻苯二甲酰肼的3~7%,反应溶剂乙醇以毫升计的体积量为邻苯二甲酰肼以毫摩尔计的摩尔量的3~5倍,回流反应8~30min,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有大量固体析出,抽滤后滤渣乙醇洗涤、真空干燥后得到产物。本发明与采用其它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相比,具有催化剂催化活性高、可生物降解性好、制备成本较低以及整个合成过程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便于工业化大规模应用。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用Bi/Mo/Co/La/Fe五组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移动床合成1,3-丁二烯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510680106.5)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Bi/Mo/Co/La/Fe五组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移动床合成1,3‑丁二烯的方法,属于化学化工技术领域。本发明将制备好的五组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置于移动床反应器中,并将混合气导入反应器中,保持一定空速和催化剂床层温度进行反应,得到1,3‑丁二烯产物,反应催化剂逐渐移动至再生反应器,并向移动床反应器中补充新鲜催化剂。本发明采用Bi、Mo、Co、La、Fe和去离子水按照一定摩尔比配置,碱液调节pH值,经浓缩、过滤、干燥、焙烧、冷却后,再通过研磨、筛分得到Bi/Mo/Co/La/Fe。与传统的工艺不同的是:根据本发明,调节催化剂中金属Co、La、Fe的含量就可以制得用于1,3‑丁二烯制备工艺的高活性、高选择性五组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用Bi/Mo/Co/Ce/Fe五组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移动床合成1,3-丁二烯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510685135.0)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Bi/Mo/Co/Ce/Fe五组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移动床合成1,3‑丁二烯的方法,属于化学化工技术领域。本发明将制备好的五组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置于移动床反应器中,并将混合气导入反应器中,保持一定空速和催化剂床层温度进行反应,得到1,3‑丁二烯产物,反应催化剂逐渐移动至再生反应器,并向移动床反应器中补充新鲜催化剂。本发明采用Bi、Mo、Co、Ce、Fe和去离子水按照一定摩尔比配置,碱液调节pH值,经浓缩、过滤、干燥、焙烧、冷却后,再通过研磨、筛分得到Bi/Mo/Co/Ce/Fe。与传统的工艺不同的是:根据本发明,调节催化剂中金属Co、Ce、Fe的含量就可以制得用于1,3‑丁二烯制备工艺的高活性、高选择性五组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钟毅课题组阐释Rac1-依赖的遗忘过程介导记忆灵活提取的分子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毅教授课题组揭示了Rac1-依赖的遗忘机制是情绪状态影响记忆表达的神经基础。在该研究中,课题组聚焦海马体CA1区的记忆痕迹细胞与情绪状态的关系,发现了社交经历引发的情绪可以双向调节记忆痕迹的存储状态,如社交奖励可以将记忆痕迹由沉默态转换为潜伏态,而社交压力可以将记忆痕迹由潜伏态转换为静默态。
清华大学 2022-04-0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