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抗菌种植牙
本成果利用酸蚀钛材,制备表 面微米结构,进而利用溶胶-凝胶法在其表面构建了含锌的纳米结构,获得了兼 具抗菌/抑制破骨细胞生理功能及促进牙槽骨快速愈合的性能。利用二氧化钛纳 米管阵列加载硒,并以壳聚糖封盖,实现良好抗菌的效果,同时维持钛基材良好 的生物相容性。利用钛基材原位生成的Ti02纳米管阵列加载天蚕肽,并以壳聚 糖/天蚕肽偶联透明质酸LBL多层结构封盖,实现由钛基材潜在细菌分泌透明质 酸酶触发的自响应短期及长效抑菌作用,为研发抗菌牙种植体积累自主知识产权 关键技术。
重庆大学 2021-04-11
兽用抗菌药和违禁药残留高效检测标准制定与产品创制
已有样品/n兽用抗菌药和违禁药残留高效检测标准制定与产品创制。  成果简介: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危害消费者健康,检测是避免残留的有效措施。然而,多年来,我国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覆盖面窄、科技含量不高、不配套、检测效率低,不能满足国家保障食品安全的战略需求。在国家重点支撑、农业行业标准制修定等计划支持下,历时19年,本项目着力于畜禽和水产动物可食组织及产品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研究,抗原、抗体、工作菌种及培养基等快速检测核心试剂及试剂盒的创制与开发,重要残留标识物标准品的自主研制,取得以下创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黑猩猩型腺病毒载体的埃博拉疫苗研发
已有样品/n成功构建了新型黑猩猩型腺病毒AdC68和AdC7作为疫苗载体,以此为基础,分别研制了两种新型的埃博拉疫苗,即AdC68-EBOVgp、AdC7-EBOVgp,并在小鼠、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都验证其免疫原性及保护性效果。对于埃博拉疫情的控制,目前尚无有效手段,以黑猩猩型腺病毒为载体的新型埃博拉疫苗的研发成功不仅将满足患者的需求,而且将解决这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禽腺病毒(I 群, 4 型)灭活疫苗(JH 株)
创制出了一种基于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的血清 4 型禽腺病毒灭活苗。通过悬浮培养技术,该血清 4 型禽腺病毒效价可达到 109 TCID50/ml,是传统鸡胚培养获得的病毒效价的 100 倍。动物免疫效果表明,免疫后 21 天攻毒,非免疫对照组鸡均全部死亡,观察期内发病鸡多表现精神沉郁、羽毛粗乱、食欲不振,剖检可见心包积液、肝脏病变等相关组织病变;免疫组均为 100%保护,观察期内未见任何异常现象,剖检未见腺病毒相关组织病变。高效价血清 4 型禽腺病毒灭活苗的研制可大大降低疫苗的成本,提供疫苗免疫效果,具
扬州大学 2021-04-14
嵌合型猪圆环病毒活疫苗C1-233株
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的健康发展,PCV2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迄今,世界范围内只有灭活疫苗可资利用,尚无活疫苗面市。研究团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嵌合型猪圆环病毒活疫苗(C1-233株),该疫苗病毒的滴度、安全性、免疫效力等关键指标优于国外相应的文献报道(国内外无相应产品面市,无法与其产品对照)。该疫苗的制苗毒株应用自主建立的毒株构建方法制备,制苗毒株由研究团队自行分离鉴定,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研制的嵌合型猪圆环病毒活疫苗(C1-233株)免疫效
扬州大学 2021-04-14
嵌合型猪圆环病毒活疫苗C1- 233 株
圆环病毒 2 型(PCV2)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PCV2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迄今,世界范围内只有灭活疫苗可资利用,尚无活疫苗面市。研究团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嵌合型猪圆环病毒活疫苗(C1-233 株),该疫苗病毒的滴度、安全性、免疫效力等关键指标优于国外相应的文献报道(国内外无相应产品面市,无法与其产品对照)。该疫苗的制苗毒株应用自主建立的毒株构建方法制备,制苗毒株由研究团队自行分离鉴定,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研制的嵌合型猪圆环病毒活疫苗(C1-233
扬州大学 2021-04-14
具有抗菌抑菌功能的胶原集合体复合型医用纤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菌/抑菌功效的胶原集合体复合型医用纤维,其特点是以胶原集合体为原料,超临界CO2为介质,采用环氧丙磺酸钠或酸酐为改性剂,获取了酸溶性胶原集合体;再以羧甲基纤维素为原料,采用高碘酸钠为氧化剂,获取了双醛羧甲基纤维素;接着将酸溶性胶原集合体、双醛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甲壳素有机混合,最终经搅拌、静置脱泡、纺丝等工艺流程制备得到了胶原集合体复合型医用纤维。该纤维材料兼具了胶原集合体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生物降解性、力学性能和甲壳素极佳的抗菌/抑菌活性、抗炎/促进伤口愈合作用,各项性能明显优于以普通胶原为原料制备的胶原基复合纤维材料,可作为生物敷料、止血材料、可吸收缝合线、医学整容材料等。
四川大学 2016-10-08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直属四川省教育厅,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纺织服装类高等学校,国家首批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招生院校、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地处四川省成都市犀浦镇,校园面积616亩,学校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优良,成灌高铁、成都地铁2号线可达学校。原成都市世界乐园已改建成为学校校园。 学校前身为创立于1939年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具有培养“工程师素养、技工之身手”的育人传统,建国后,学校秉承“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范、勤、严、爱”的教风、“好学、善问、勤思、笃行”的学风。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科学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教职工87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2名,其中美籍华人教授1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39名,讲师、工程师、实验师222名;国务院津贴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四川省劳动模范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师德标兵2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担任了我校客座教授、科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太赫兹纺织研究中心科学顾问,美国百人会理事、晓龙基金会董事长曾宪章博士担任学校高级顾问,学校还特聘8名外籍教授、21名国内专家为客座教授。近五年来,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3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 3本教材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数十项研究发明获国家专利。 学校坚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现有纺织工程学院、材料与环保学院、服装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等9个学院和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工作部等3个教学部。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染化为龙头,以机械、电气、电子信息、建筑为骨干,艺术、经贸、管理和外语并举的专业格局。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服装专业学生曾白子在“益鑫泰杯”第五届中国时装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何欣在中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中夺取国家级银奖;服装专业学生曹于亚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并当选为团中央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夏永鹏荣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并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周年庆典暨“2011高教社杯”颁奖仪式,接受国家表彰。 2011—2013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获奖426项,其中国家级奖138项、省级奖167项。在全国高校学生斯维尔杯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建模大赛中,荣获6项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四川省一等奖7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在教育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达利·联发杯”服装制版与工艺分赛项中获一等奖1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夺得唯一高职高专一等奖;在四川省科技文化艺术节上,获一二三等奖若干项。在纺织、染整、服装、汽车电子、经济、管理等专业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 学校毕业生连续20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 以上,已连续7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且在2012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四川省人才服务就业协会评为“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先进单位”。 学校发挥智力、科研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不断加深,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牵头成立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全国108家企事业单位、相关机构加盟;学校与彭州家纺服装园区、乐山土主纺织园区、富顺服装产业园区、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广东新塘、西樵纺织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与国际电梯行业巨头芬兰通力电梯公司联合在校内建成通力电梯西部培训中心和电梯实训基地,与乾弘集团遂宁纺织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双元制“就业+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与雷迪波尔时尚服饰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服装学院,与广东开平信迪印染厂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无水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等等,学校与政府、行业、园区、企业等合作成立的技术研发中心、人力培训中心、社会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240余个,实现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无缝衔接。 学校建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纺织品生态染整实验室,建有全国无水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太赫兹纺织研究中心、染整技术研究所、蜀锦蜀绣研究中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发中心、软件测试中心和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所等科技和社会服务机构。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2013年迎来了首批10名老挝留学生,与印度尼西亚Universitas Gadjah Mada 成功实施了学生交换互访项目,与德国F+U 萨克森公益教育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中德职教教师培训中心”。学校还积极与英国大学联系,开展针对专科毕业生的专升硕项目。同时,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印尼、缅甸、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实施教师赴德专业教学法培训、学生赴德学习、学生赴台交流、学生暑期赴美游学及ESL课程学习等项目。学校设立出国培训部,常年开展师生跨国交流学习活动。近年已有500余名师生前往国境外学习交流,300余名国境外专家、学者、学生来校讲学或访问。 2006年学校党委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学校被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四川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学校获“四川省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列为四川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2009年学校作为全省地方高校代表参加了全国高校第18次党建会,党委书记受到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2010年学校先后被四川省和国家遴选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国家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2年学校被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 2013年学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并被教育部、财政部评定为“优秀”,成为四川省第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沧桑砥砺七十年,科学发展谱华章。目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已进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发展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正紧紧围绕党和人民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我国由纺织服装产业大国向纺织服装产业强国跨越的重大历史机遇,弘扬优良传统,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办学水平,彰显优势特色,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纺织印花滚筒制版方法及其制版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纺织印花滚筒的制版方法及其制版装置;本发明先将滚花轮或滚花辊滚压表面包覆形状记忆材料的印花滚筒,从而在印花滚筒表面上形成均匀分布的凹点;经激光加热装置或者热敏打印装置加热后,受热的凹点恢复其原始平整形状,剩余未受热的凹点在印花滚筒上形成分色图案。多个这样的形状记忆印花滚筒安装在现有的纺织滚筒印花机上即可实施滚筒印花过程,从而获得纺织印花产品;由本发明的形状记忆印花滚筒实施的纺织滚筒印花过程工艺合理、工序简短、生产成本低、节能环保、兼容了传统印花和数码喷墨印花两大主流印花方法的优点。
浙江大学 2021-04-11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时尚艺术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是浙江省高职优质校建设单位。 学校前身之一为1979年建立的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和1980年建立的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以此为基础,2000年筹建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成立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前身之二为1999年筹建、2002年正式成立的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坐落于宁波市北高教园区,占地面积618.51亩,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79人,双师素质教师310人。学校下设纺织学院、时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商学院/雅戈尔商学院、信息媒体学院、机电与轨道交通学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国际学院、人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 学校遵循"立足行业,服务全省,校企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时尚产业为核心,架构与创意制造业、时尚服务业、信息传媒业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一体多元”专业格局,重点建设时尚纺织、时尚服饰、时尚商贸、时尚媒体、时尚智造等5个专业群,为浙江时尚产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时尚人才培养高地、时尚经济研究的前沿、时尚产业服务的平台、时尚文化传播的基地,最终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质高职院校。 学校现有专业35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优势专业及特色专业10个;有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精品课程3门,宁波市慕课6门;有校内实训基地26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315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7项。 学校以“修德、长技、求真、尚美”为校训,采用“三引领、三结合、三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引领”即服务引领、技艺引领、就业引领;“三结合”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三同步”即实训与生产同步开展、课程与证书同步考核、技能与素质同步形成),全面推进创新示范课程、“评展鉴赛”课程考核、卓越技师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等四项教学特色行动计划,运用“项目化、实战化、订单式、学创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校以弘扬“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红帮精神为己任,积极开展“诚信文化、技艺文化、尚美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建设“阳光校园、创意校园、美丽校园、文化校园”,学校形成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体艺育人、特色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校大力实施“两合作三服务”战略(深化国际合作与校地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服务力。 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合作举办的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入选宁波市首批特色二级学院;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日本杉野服饰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其中中日合作办学项目成为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十余所高校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中英纺织服装设计中心,定期开展中英高校学生协同创新设计作品发布秀活动。以宁波国际服装节为平台,邀请合作单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师生互派、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 与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携手,通过科技产品孵化、人才交流、时尚指数研究等渠道共同推进江北区时尚产业升级。与镇海区政府共建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太平鸟集团、雅戈尔集团、申洲集团等省内大型集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二级学院、订单人才培养、合作研发项目等多种途径,共同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成立了宁波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新型面料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学校建有各类校企合作研发平台32个,研究成果“柔性监护电极及其可穿戴系统”获首届“奇思甬动”中国创客大赛金奖,并已实现成果转化。学校深入开展了纺织服装产业和时尚产业研究,连续7年向社会发布《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连续2年向社会发布《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近几年,学校每年选派近百名优秀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每年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近百项,每年为企业培训鉴定15000余人次。 学校国际化办学指标、毕业生创业率、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一批教师受聘担任行业企业指导专家。近三年共获得市级以上技能大赛奖1000余项,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上升。学校办学三十多年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五万余名,其中一大批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有力支撑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院校”、“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纺织行业金牌示范鉴定单位”、“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浙江省首批教育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浙江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单位”、浙江省4A级平安校园、“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宁波市“教育推动奖”等荣誉称号。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238 2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