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基于超材料结构的湿度传感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材料结构的湿度传感器,包括基板、输入微带信号线、输出微带信号线、叉指结构、开路短截线电感、微带线地线、聚酰亚胺层,该湿度传感器是在基板上放置由叉指结构和开路短截线电感构成的超材料结构,当空气中的湿度发生变化时,叉指结构上涂覆的湿度敏感材料聚酰亚胺层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分子,其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导致由叉指电容和开路短截线电感构成的超材料结构产生相应的相移输出,通过检测超材料结构的相移,实现湿度的测量,本发明灵敏度高,测量误差小,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统计小、功耗低、工艺兼容等优势。
东南大学 2021-04-11
磁- 电耦合复合材料与磁探测新方法
项目简介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磁电材料因其在磁传感器、能量回收器、微机电系统、可调微波器件等工程领域的应用潜力,一直以来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强的磁电耦合,北京大学工学院的研究者们利用不同的压电和压磁材料制备了诸如0-3 型、3-1 型、2-2 型和2-1型的磁电复合材料。北京大学工学院实验室通过激光处理压磁材料FeBSi 合金 (Metglas),提出了1-1 型的磁电复合结构。实验测试得出:1-1 型磁电材料具有超高的磁电系数(超过7000 V/cm Oe),相比于现有结果提高了接近7 倍。当被测磁场频率为复合材料的谐振频率时,在室温条件下测到了1.35×〖10〗^(-13)Tesla 的微弱磁场,这是块体磁电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突破。该研究还发现,激光快速退火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压磁材料在谐振频率点的交流损耗,从而提高1-1 型磁电结构的机械品质因子。此外,1 维(1D)的结构也有利于降低退磁因子,并增强磁通聚集效应。应用范围基于磁电耦合效应,该项研究课题组首次提出了磁电磁通门的结构设计,旨在对微弱直流磁场进行探测。这个磁电磁通门具有梭形结构,对于1nT 的直流磁场输入,磁电磁通门输出信号的相对变化相比现有的结果提高了4-5 倍,为磁异常探测在导航、医学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创造了可能。项目阶段本课题组同内窥镜团队合作,发展了基于磁电耦合原理的磁电传感器阵列和磁成像系统,研制了国内首台磁电磁成像样机。该样机核心组成部分由56 路磁电传感器、驱动电路、信号采集与处理、磁成像显示等构成。该磁成像系统不仅能够检测磁性金属物的存在,而且还能准确判断其位置、姿态,定位偏差纵向在1.2cm 以内,横向偏差在0.5cm 以内。另外,通过对金属棒扫描和采集信号的微分处理,还可以判断金属棒的长、径比值。该项研究提出的磁成像系统在安检、医学上人体内磁性药囊实时监测方面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知识产权已申请相关专利。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首先分别配置溶质为含碳聚合物以及含碳聚合物与过渡金属盐的静电纺丝溶液,经过静电纺丝、碳化处理得到双层的具有柔性的原位掺杂过渡金属的碳纳米纤维基底材料,再通过升华硫/二硫化碳溶液进行液相载硫,得到负载硫的双层碳纳米纤维基底材料,然后构筑中间两层均为原位掺杂过渡金属且均匀负载硫的碳纳米纤维层的四层碳纳米纤维基底材料,然后升至150℃保温15min,随炉降温,即得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硫含量为40?60%。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0
一种铋酸锂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
(专利号:ZL 201510560801.8)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铋酸锂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属于封装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铋酸锂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组成如下:铋酸锂纳米棒65‑80%、聚丙乙烯10‑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0.05‑0.5%、三羟甲基丙烷5‑10%、硅树脂甲基支链硅油4‑10%。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电子封装材料使用铋酸锂纳米棒作为主要原料,具有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系数高、耐老化及耐腐蚀性能优良、易加工、绝缘性好等特点,在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锡酸锶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锡酸锶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属于封装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锡酸锶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组成如下:锡酸锶纳米棒65-80%、聚乙二醇10-15%、乙撑双硬脂酰胺0.05-0.5%、三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5-10%、乳化甲基硅油4-10%,锡酸锶纳米棒的直径为80 nm、长度为1-2 μm。本发明提供的锡酸锶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具有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系数高、绝缘性好、耐老化及耐腐蚀性能优良、易加工及制备温度低等特点,在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工业烟尘PM2.5雾霾防治专用过滤材料
本项目以新研发的工业烟尘PM2.5雾霾治理的专用过滤材料为对象,建立以新型水刺滤料为核心的系列化PM2.5滤料生产线和高水平企业,紧随国家大气雾霾治理需求,服务广大市场。 近年来,我国雾霾形势十分严重。袋式除尘是实现烟尘控制的一种主要技术,滤料是决定其性能的核心部件。目前,袋式除尘器中使用的常规针刺毡滤料是为常规大颗粒粉尘捕集准备的,在针刺过程产生的大径穿孔,使除尘器难以捕获 PM2.5 超细颗粒,因此排放到大气中的粉尘超过 90%为 PM2.5 超细颗粒。而水刺滤料则可有效解决滤料生产过程导致的大径穿孔和纤维损伤难题,更为高效捕集PM2.5颗粒物,必将作为新一代高效过滤材料,广泛用于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 本项目所用技术为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如下优势: 1)研制的水刺新产品其加工过程的刺孔小,对细颗粒的捕集精度和效率显著提高,尤其适合PM2.5微细粉尘的捕集 对比常规的过滤材料,新研发的产品采用全新的工艺制造,用高压水刺作为核心加工技术。该技术采用的水刺针直径是常规金属针刺的1/10,因此加工的滤料孔径大为缩小,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过滤精度和效率,是控制PM2.5烟尘的换代产品。 2)采用水刺加工,避免了加工过程金属刺针对基布和纤维的损伤,使产品强度大、寿命长、节省原料、降低成本 水刺滤料采用高压水射流纤维环绕抱合与成毡技术到喇叭状三维滤料结构,表面具有像膜一样的超纤布状非织造特征。水刺滤料加工过程不会对基布和纤维产生硬损伤,使滤料强力大为提高,生产效率提高10倍,原材料节省20%。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权威统计,我国袋除尘市场150亿元,其中作为消耗材料的滤料50亿元(滤料寿命一般2-3年),而且未来每年增速10%以上。目前中国尤其京津冀受到雾霾的困扰,国家已决定下大力气进行除尘设施的升级换代,将为PM2.5专用滤料提供巨大的市场良机。
东北大学 2021-04-11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工作原理,应具备的结构与性质以及目前最具有吸引力的三种正极材料LiCoO2,LiNiO2,LiMn2O4.通过比较这三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性能,讨论了这些材料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4-11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产业化
长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Long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tics,LFT)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高尺寸稳定性、耐高温、低吸水率、低翘曲度、使用寿命长、高低温抗耐蠕变性能优良、可回收再利用等显著特点,可以弥补常规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SGRT)的许多不足和缺点。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对采用固相法、液相法等各种合成方法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例如LiFePO4的前驱体进行变温联合煅烧,达到对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构和形貌的优化设计和控制,从而获得具有高倍率及超高倍率充放电特性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浙江大学 2021-04-11
岩石材料裂纹演化机理及非连续数值方法研究
开展岩石裂纹扩展与连接机理的研究,对于预测岩 石(体)工程的失稳破坏以及提高油气产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 值。主要取得的科学发现点如下:(1) 在试验研究方面,研发了适用于裂隙岩石的高精度数字量测技术,发 现了非连续岩石材料中的裂纹扩展与连接规律,建立了非连续岩石材料应力跌落 与裂纹演化规律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岩石材料中的裂纹演化规律,为理论和数值 研究裂纹演化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2) 在理论研究方面,利用内变量热力学理论和伪力法,揭示了裂隙岩体 的损伤局部化机理,建立了岩石(体)损伤局部化分叉模型;基于断裂力学原理, 提出了岩石(体)的非线性强度准则,为开展复杂应力状态下裂纹演化过程的数 值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3) 在数值方法方面,提出了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编制了广义粒子 动力学多线程高效并行计算程序,成功实现了二维和三维裂纹演化过程的数值模 拟,揭示了复杂应力状态下裂纹演化的细观机理,为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提供了 计算平台。(4) 在工程应用方面,实现了锦屏I级水电站深埋地下洞室非连续围岩损 伤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阐释了地下洞室非连续围岩的破裂 发展规律,揭示了深埋地下洞室围岩的损伤失稳机制。
重庆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1 112 113
  • ...
  • 207 20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