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结构以及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结构以及制造方法,属于膜分离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在进行封装工作时,存在的膜丝分布、强度可靠性等问题。本发明开发一种能有效降低密封硬胶凝固过程中最高温度的柱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封装方法,对提高柱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良品率、延长膜组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球棒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运动器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球棒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球棒的制备方法为:将树脂粉末沉积于预热后的碳纤维干丝表面,得到预浸料;选择所需模具,将预浸料采用螺旋缠绕的方式缠绕于所述模具表面至模具覆盖完全,得到碳纤维芯棒前驱体;在碳纤维芯棒前驱体的表面粘贴一层玻璃纤维布,得到球棒主体;通过真空导流成型工艺,在球棒主体表面浸润一层环氧树脂胶液后固化,形成环氧树脂层;脱模,得到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球棒。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难度低,制备周期短,且制备的纤维复合材料球棒具有优异的减震功能,质轻且各层间结合力强,结构强度高,坚固耐用,击球舒适度高且击球性能佳。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碳纤维/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吸波材料即雷达吸波材料(RAM),是指能够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而消耗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一类材料。目前,随着电磁波污染的日益严重,吸波材料在民用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许多研究已证明,持续、高强度的电磁波照射会诱发细胞变异、诱发肿瘤、癌症等疾病,电磁波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本世纪重点治理的环境污染之一。不让电子设备发射电磁波是不可能的,所以消除电磁波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吸波材料。这项属于电磁干扰(EMI)范畴的研究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项目研究制备含有不同含量及分布的碳纤维(毡)树脂基复合吸波材料,主要研究碳纤维(毡)排布方式、含量对于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参数,实现材料对电磁波的宽频吸收、高效吸收、选择吸收的目的;其次,通过对纤维(毡)表面改性、添加电磁损耗剂、改变基体种类等制备具有刚性和柔性基体吸波材料,同时对吸波机理进行研究,以求开发一种低成本、宽频、高效、轻质的吸波材料。试样的制备采用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压缩模塑。将环氧树脂与低分子量聚酰胺按质量比 2:1 搅拌均匀(E-44 型环氧树脂:低分子量聚酰胺树脂=100:50~100:100 质量比),在真空干燥箱中脱泡,然后浇注到事先预热的半溢式模具中,模具中预置碳纤维或碳毡。在透波层表面加一层 S-玻璃布,目的是达到与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在模具底部也加一层玻璃布,目的是抵消由透波层玻璃布引起的应力,使试样不致弯曲而造成测量误差。然后将浇注好的模具在 60℃,10MPa的压力下固化 2 个小时,得到所需的 180mm×180mm,厚度为 4mm 的正方标准试样。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本研究通过两年多的大量实验,获得具有良好吸波性能和商用价值的环境功能材料。可用于消除环境空间中的有害电磁波。本课题组制备了材料样品,完成了 4 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发表论文 12 篇,申请专利两项。本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随着电信业的飞速发展,吸波材料的应用已深入到通讯抗干扰、环保及人体防护等诸多领域。 成本估算: 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E-44 环氧树脂:15.4 元/公斤,低分子量聚酰胺树脂:24 元/公斤。碳纤维:300 元/公斤 每块试样用碳纤维:0.36 克 其他费用:电费,模具费,人工费 每块试样成本:约 4 元(180×180mm) 折合成本:约 120 元/平方米 应用领域:电磁波污染的防护,构筑微波暗室。 2、 连续碳纳米管纤维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碳纳米管被誉为超级纤维,是 21 世纪的基础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密度只有钢的六分之一,强度超过钢 100 倍,具有高导电导热性,导热性是铜的 5-8 倍,在高性能复合材料,能源电极,电场发射等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国和大公司都争先投入抢占碳纳米管市场,近年来产业发展迅猛。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是无数碳纳米管构成的长纱线,轻于碳纤维,有高柔性,具有碳纳米管所有结构和功能特性,可编织和成型,较碳纳米管更接近应用,在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方面,极具潜力,可用于宇航、汽车用高性能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导电导热材料、电力传输电缆、高强编织物,智能纺织和柔性光电器件等。 基于天津大学的气相法制备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技术,研发碳纳米管纤维量产化技术,制备万米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材料, 研发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和相关新材料,在国内率先推出碳纳米纤维新产品,主导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方法是一步制备连续碳管纤维的方法,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2010 年天津大学技术团队取得关键制备技术的突破,纺出千米连续的碳纳米管纤维,为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气相纺丝法是以含碳原理和催化剂输入到高温炉中,在气流中生长碳纳米管并组装成丝,用机械的方法纺出碳纳米管纤维的新方法。主要成果包括发明了乙醇/丙酮混合碳源,发明了水密封反应器和致密碳管纤维的纺丝方法。目前已经取得连续纺丝数小时数千米连续碳管纤维,在方法、技术和材料性能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碳纳米管的价格范围较大 2-20000 元/克,价格取决于碳管种类和纯度,有些容易合成,有些受制备限制,尚未量产化。目前市场上多壁管 2000 元/公斤,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高纯碳管价格十倍以上。高纯单壁碳管尚未量产,目前仍以克量计,纯度 80%的单壁管价格为 60 美元/克,高纯(>90%)单壁管在 1000-2000 美元/克以上。连续碳管纤维为双壁管,纯度 90%,短期可参考单壁管价格 60-2000 美元/克。 应用领域: 高性能复合材料、导电导热材料、储能材料、功能电子和织物,产业领域航空航天、能源、环境、化工和纺织等。 合作方式及条件: 技术合作与专利转让 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合作,引领碳纳米管纤维新产业的发展
天津大学 2021-04-11
脊髓的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电动模型
XM-D007脊髓的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电动模型   XM-D007脊髓的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电动模型显示上下纤维和脊髓损伤传导,附以灯光演示脊髓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不同传导表现,模型分别为脊髓中颈节横切面、3/4胸节横切面、1-3腰节横切面、2/3骶节横切面和附脑干锥体交叉横切面。   一、示教内容: ■ 上行纤维束: · 薄束和楔束分别向脑部传导来自下肢和上肢的本体感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触觉。 · 脊髓小脑束由同侧背核发出,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接受来自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受器以及皮肤触压感受器的冲动。 · 脊髓丘脑束传导痛、温、触觉。传导来自下肢感觉的纤维位于传导束的表浅部,而传导上肢感觉的位于传导束中靠近灰质的部位。接受后根中较细神经纤维传入。 ■ 下行纤维束: · 皮质脊髓束是脊髓内最大的下行束。起源于大脑皮质,在延髓下部的锥体大部份交叉越边到对侧脊髓侧束的后部下行,下行可达骶髓。下行过程中,此束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髓灰质。 · 前庭脊髓束起于同侧延髓前庭外侧核下行于脊髓前索外侧部,止于灰质VIII层和一部分VII层。此束主要兴奋躯干肌及肢体的伸肌,调节身体平衡。 · 网状脊髓束以同侧为主,行于白质前索和侧索前内部,止于灰质VII和VIII层。主要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控制。 ■ 上下行纤维束的演示。   二、技术参数: ■ 尺寸:48×33×67cm ■ 材质:PVC材料+木框   三、标准配置: ■ XM-D007脊髓的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电动模型:1台 ■ 电源线:1根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具有抗肿瘤抗菌活性的新化合物荆三棱酚Ⅱ及其制备方法
【发 明 人】梁侨丽 ; 李军 ; 雷玲玲 ; 邹娜姝 ; 俞晶华 ; 吴启南【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从荆三棱中分离到的具有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的茋类新化合物荆三棱酚II以及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摘要】本发明涉及抗肿瘤抗菌新化合物荆三棱酚II及其制备方法,属医药技术领域。荆三棱酚II为新顺式茋类化合物,结构如下式。它可以从莎草科蔗草属植物荆三棱的干燥块茎中提取制备,即用80%乙醇提取,减压浓缩,再分别以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反复用硅胶柱层析纯化,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得到纯品。荆三棱酚II具有很好的抗肿瘤和抗菌作用,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IC50值为7.218μ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MIC值皆为79.3ug/ml。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一种牡蛎粉祛农残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牡蛎粉祛农残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其以牡蛎壳为原料通过二级阶梯式升温煅烧并辅以通风降温法制得熟料,熟料经磨机粉磨至粒径为50um以下的粉体,从而制得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和高化学活性的牡蛎壳粉体;其用于祛农产品农药残留的使用方法简单、安全高效、无二次污染无产生。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成本低、节能绿色环保等特点,环保、使用安全、高效、适于各类水果和疏菜的净洗处理,可有效祛除附着在其表面上的农药成分残留,并杀灭大肠杆菌。
青岛大学 2021-04-13
抗菌药物残留微生物学快速筛选方法及其试剂盒研究
研发阶段/n本成果针对兽用抗菌药物残留和动物源产品安全等问题,建立了三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动物可食性组织或尿中五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残留的微生物学方法一抗菌药物残留快速拭子检测法(FAST)、现场拭子检测法(STOP)和活体拭子检测法(LAST),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上述方法为基础研制出相应的三种试剂性能指标与国际上同类试剂盒相当,与仪器分析法(HPL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经多家单位的复核和应用证明,三种试剂盒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能满足兽药残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用于再生水处理的脱氮除磷抗菌复合水处理材料
针对再生水中氮、磷、有害病菌难以同步去除问题,以天然沸石为载体,对其进行盐-热复合改性,负载镧氧化物,再载入无机抗菌离子,赋予沸石同步脱氮除磷抗菌功能,为再生水处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氨氮初始浓度为 8mg/L、总磷浓度为 1mg/L、大肠杆菌浓度为 104cfu/L,复合水处理材料投加量为 2g/L,搅拌 3h 后,其脱氮率达到 99.2%,总磷和大肠杆菌均未能检出,吸附饱和材料可多次进行再生利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提高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抗菌性能的方法
一种提高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抗菌性能的方法,其步骤是:A、将外观为白色粉状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加入到酒石酸钾钠的水溶液中形成糊状或悬浊液,搅拌10~30分钟,所述的酒石酸钾钠和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摩尔比为0.1~1∶100,;再在搅拌状态下缓慢加入与酒石酸钾钠等摩尔量氯化铜的水溶液;之后,继续搅拌30~60分钟;最后,经过滤、洗涤、烘干,得表面原位沉积有纳米酒石酸铜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复合物粉末;B、将复合物粉末在氢气气氛中升温至270~300℃保温15~60分钟,冷却至室温,即得。该方法得到的粉末抗菌力强,4小时杀菌率为98.5%~99.9%;且成本低廉,使用中不变色、易于推广。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沈建忠院士团队在宿主导向抗菌化合物发现方向发表研究综述
作者指出HACs并非直接作用于病原菌,相对较小的选择压力使得细菌更不易产生耐药性,在未来的耐药菌防控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6-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 27 28
  • ...
  • 46 4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